澳洲环境告急?澳国立最新报告敲响警钟

puppy

在澳洲留学的你,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被这里的阳光、沙滩、还有可爱的考拉和袋鼠所吸引?但你有没有感觉,这几年的天气越来越极端?最近,澳国立大学(ANU)的一份最新报告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报告用扎实的数据告诉我们,澳洲的生态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从我们经历过的骇人山火,到身边越来越常见的极端天气,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份报告不只是冰冷的数字,它关系到我们在这里的生活,也关系到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的未来。想知道澳洲的环境究竟亮起了怎样的红灯吗?快来看看文章里的深度解读吧!

本文核心看点
澳国立环境报告深度解读:澳洲环境得分仅3.1/10,究竟发生了什么?
极端天气为何成常态:从世纪山火到千年一遇的洪水,我们留学生亲历了什么?
澳洲“神兽”还好吗:考拉濒危、大堡礁白化,我们热爱的自然景观正在消失。
留学生能做什么:除了发愁,我们还能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改变?

澳洲环境告急?澳国立最新报告敲响警钟

嘿,在澳洲的你,还记得2019年底到2020年初的那个夏天吗?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刚来悉尼不久,正对这里的一切感到新奇。蓝天、阳光、海滩,每天都像在度假。但突然之间,天空就变了颜色。不是文艺电影里的那种橘色滤镜,而是一种让人喘不过气的、末日感的昏黄。空气里全是烧焦的味道,手机里每天都在推送山火预警。我住的学生公寓离市区很远,但连窗户都不敢开。那段时间,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电影里的灾难场景,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

身边的很多同学,原定的假期旅行计划泡汤了,去蓝山看风景变成了看一片焦土;有人因为呼吸道问题不停咳嗽;更有人在南澳的同学,甚至经历了紧急撤离。那场被称为“黑色夏季”(Black Summer)的山火,成了我们这代留学生对澳洲最深刻、也最沉重的集体记忆之一。

从那以后,我们好像就习惯了澳洲天气的“不正常”。前一年还在经历历史性的干旱和山火,后一年可能就迎来了破纪录的暴雨和洪水。布里斯班和悉尼的朋友们,应该对2022年那场“千年一遇”的洪水记忆犹新吧?很多人的家和车都被淹了,生活瞬间被打乱。

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切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偶然,还是某种趋势的开始?最近,澳洲国立大学(ANU)发布的一份最新环境报告,就用冷冰冰的数据,证实了我们心中那个不安的猜想。这份报告像一声警钟,告诉我们:我们深爱的这片阳光之地,它的生态系统正在承受巨大的压力,情况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峻。

这不只是一份学术报告,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留学生活都息息相关。所以,今天想和大家像朋友一样聊聊,这份报告到底说了什么?澳洲的环境究竟亮起了怎样的红灯?

触目惊心的成绩单:澳洲环境得分仅3.1分

我们上学都怕看成绩单,没想到给澳洲环境也做了一份“体检报告”,分数更是惨不忍睹。

澳国立的这份《澳大利亚环境报告》(Australia's Environment 2023)给出了一个总分:3.1分(满分10分)。你敢信吗?一个以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的国家,环境健康指数竟然不及格,而且是严重不及格。报告的主要作者、澳国立的阿尔伯特·范·迪克(Albert Van Dijk)教授直言不讳地说,这个分数反映了澳洲环境在持续恶化。

这个分数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综合了多个维度的评估,包括气温、降水、土壤湿度、植被生长状况、河流健康、湿地面积等等。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海量的卫星数据和实地监测数据,才得出了这个结论。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不是一次偶然的“失手”。回看过去几年的分数,你会发现一条清晰的下降曲线。从2000年到2023年,澳洲环境状况的长期趋势一直在走下坡路。这意味着我们正在经历的,不是暂时的天气波动,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环境退化过程。

那么,具体是哪些方面亮起了红灯呢?报告指出了几个“重灾区”,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最直接感受到的。

我们身边的“新常态”:极端天气越来越疯

还记得小时候地理课本上说的“澳大利亚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吗?现在感觉像个笑话。这几年,澳洲的天气就像坐过山车,要么热死,要么淹死。

报告明确指出,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显著增加。2023年,全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澳洲也不例外。根据澳洲气象局(BoM)的数据,2023年澳洲的年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的平均值高出1.00°C。你可能觉得1度不算什么,但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这是个巨大的变化。

高温直接导致了更频繁、更持久的热浪。生活在墨尔本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夏天动不动就是连续几天40度以上的高温,感觉自己就像烤箱里的一块肉。这种极端高温不仅让人难受,对农业、水资源和我们的健康都是巨大的威胁。还记得新闻里那些因为热浪而大规模停电,或者公共交通系统瘫痪的报道吗?这就是气候变化带给我们的直接影响。

热完了就是淹。报告特别提到了2022年初席卷东海岸的特大洪水。当时,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在短短几天内,降雨量达到了平时一年的水平。布里斯班、利斯莫尔(Lismore)等城镇几乎被洪水吞没。利斯莫尔的洪水水位达到了惊人的14.4米,远超历史记录。数万居民被迫撤离,很多人的家园被彻底摧毁。

我有个朋友当时正在昆士兰大学读书,他说那几天简直像末日电影。学校停课,超市被抢购一空,他住的地方虽然地势高没被淹,但断网断电,每天只能靠听收音机了解外面的情况。这种“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灾害,现在好像隔三差五就会发生一次。ANU的报告分析认为,这与全球变暖导致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从而使降雨事件变得更加极端有关。

从干旱、山火到洪水,这种“旱涝急转”的模式,正在成为澳洲气候的新常态。它不仅破坏了我们的家园,也让澳洲的生态系统疲于应对,根本没有喘息和恢复的时间。

森林在哭泣:从“黑色夏季”到无声的威胁

说回我们开头提到的“黑色夏季”山火,那场灾难给澳洲的森林留下了永久的伤疤。

ANU的报告花了大量篇幅分析了这场大火的深远影响。我们来看一组数据:那场山火烧毁了超过1860万公顷的土地,这个面积比整个英格兰还要大。超过30亿只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青蛙)在这场大火中死亡或流离失所。这是一个天文学数字,光是想一想就让人心碎。

我们可爱的考拉,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它们行动缓慢,唯一的食物桉树叶又富含油脂,极易燃烧。大火过后,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估计,有超过6万只考拉受到影响。2022年2月,澳洲政府正式将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和首都领地的考拉列为“濒危”物种。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再不采取行动,我们的下一代可能真的只能在照片和视频里看到这种呆萌的动物了。

报告还揭示了一个更隐蔽的威胁:森林的恢复能力正在下降。在过去,澳洲的森林,特别是桉树林,已经进化出了一套适应火灾的机制,很多植物甚至需要火来帮助种子萌发。但现在的问题是,火灾变得太频繁、太猛烈了。还没等一片森林从上一次火灾中恢复过来,下一次大火又来了。这导致许多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正在从根本上发生改变,甚至可能从森林退化为灌木丛或草原,再也回不去了。

这不仅仅是失去了几棵树那么简单。森林是地球的肺,是无数物种的家园,也调节着区域气候。森林的退化,会加剧水土流失,影响水源质量,并释放大量储存的碳,反过来又加剧了全球变暖。这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海洋不再湛蓝:大堡礁的“发烧”与“白化”

很多同学来澳洲,都有一个“必打卡”清单,去大堡礁潜水看珊瑚,绝对是其中之一。

但ANU的报告告诉我们,这片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的海洋天堂,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发烧”。海洋温度的升高,导致了大规模的珊瑚白化事件。所谓“白化”,就是珊瑚因为水温过高而排出体内的共生藻类,失去了色彩,变成了白色的骨架。如果高温持续,珊瑚就会死亡。

根据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IMS)的监测,自2016年以来,大堡礁已经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白化事件,分别是2016年、2017年、2020年和2022年。你没看错,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2022年,白化事件甚至发生在拉尼娜现象期间——这本应是一个气候相对凉爽的年份。这说明海洋变暖的趋势已经强大到连自然的气候调节周期都无法抑制的程度。

2024年初的最新消息更不乐观,由于全球性的海洋热浪,大堡礁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第五次大规模白化。科学家们在空中勘察时,看到连绵不绝的白色珊瑚礁,心痛地称之为“水下鬼城”。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为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它的死亡,意味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崩溃。这不仅影响海洋生物,也直接冲击着澳洲的旅游业。大堡礁每年为澳洲经济贡献约64亿澳元,提供了超过64000个工作岗位。很多同学可能就在凯恩斯、道格拉斯港等地的旅游业兼职打工,珊瑚礁的衰退,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饭碗。

我们曾经向往的那个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正在我们眼前,慢慢变成一片苍白的墓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警醒吗?

我们正在失去“澳洲神兽”:物种灭绝的快车道

澳洲以其独特而古老的野生动物闻名于世,袋鼠、考拉、鸭嘴兽……这些都是我们对这片大陆最初的印象。

然而,澳洲在物种保护方面的记录却异常糟糕,尤其是在哺乳动物灭绝方面,堪称“世界冠军”。ANU的报告与其他官方报告(如《环境状况报告》)共同指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澳洲的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丧失。

根据澳洲政府的数据,自欧洲殖民以来,已有超过100种本土物种被确认灭绝。目前,有近2000个物种和生态群落被列为受威胁状态。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除了我们熟知的考拉,很多其他独特的物种也岌岌可危。比如,一种叫做“大滑翔袋鼠”(Greater Glider)的夜行有袋动物,它们像会飞的毛绒玩具一样可爱,生活在东海岸的森林里。由于栖息地丧失和山火,它们的数量在过去20年里锐减了80%以上,现在也已被列为濒危物种。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土地开垦、外来物种入侵(比如野猫和狐狸)、以及越来越显著的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干旱让河流干涸,依赖水源的动物无法生存;山火摧毁了最后的庇护所;海洋酸化则威胁着贝类和珊瑚的生存。

我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也是为了体验这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和自然。如果有一天,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神奇动物的标本,那将是多么巨大的遗憾。我们正在亲眼见证一个物种丰富的时代的终结。

别只当过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很沮丧,很无力。感觉问题这么大,我们一个普普通通的留学生,能做什么呢?

千万别这么想。正是因为我们在这里生活,我们才更有责任去了解和关心这片土地。我们不是过客,我们是这里生活的一份子。改变,恰恰是从我们每个人的微小行动开始的。

这不是喊口号,下面是一些实实在在,我们都能做到的事:

从你手边的咖啡杯开始。澳洲的咖啡文化很棒,但每天一个一次性咖啡杯,积累起来就是惊人的浪费。买一个好看的KeepCup随身带着吧,很多咖啡店还有折扣,省钱又环保。同理,去超市带上自己的购物袋,点外卖时选择“不需要餐具”。这些小事,做起来真的不难。

像当地人一样节约用水。澳洲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陆之一,水资源非常宝贵。尤其是在干旱年份,很多地区都会有限水令。缩短淋浴时间,洗菜水用来浇花,这些都是刻在澳洲人DNA里的习惯,我们也应该学起来。

走出校园,去接触自然,也去保护自然。与其周末宅在家里,不如去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比如每年的“清洁澳大利亚日”(Clean Up Australia Day),你可以和成千上万的当地人一起去海滩、公园捡垃圾。或者搜索一下你所在城市附近的“Bushcare”或“Landcare”组织,他们会定期组织活动,清理入侵物种、种植本地植物。这不仅能为环境出份力,还是一个练习口语、结交本地朋友、真正融入社区的绝佳机会。

聪明地选择你的出行方式。澳洲的公共交通系统虽然有时会被吐槽,但在大城市里还是足够方便的。多坐火车、电车和巴士,或者像很多local一样骑自行车,都能减少你的碳足迹。如果需要买车,可以优先考虑更节能的二手车或混合动力车。

最重要的一点:保持关注,并与人分享。不要把这些环境新闻当成与自己无关的远方哭声。关注ANU、CSIRO(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BoM这些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了解正在发生什么。然后,和你身边的朋友聊聊,无论是中国同学还是国际友人。当关心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多,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大,就能推动更大的改变发生。

我们选择来到澳洲,是因为被它的美好所吸引。现在,这份美好正在面临威胁。我们有幸在这里度过人生中一段宝贵的时光,那么,为守护这份美好出一份力,让后来者也能看到我们曾见过的蓝天、碧海和可爱的动物们,这或许是我们作为留学生,能给这片土地留下的最好礼物。

别让我们的澳洲记忆,只剩下那片昏黄的天空。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11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