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留学群里的好心人,别让未来打水漂

puppy

准备出国的小伙伴们,是不是刚加了不少新生群、老乡群,感觉一下子找到了组织?看到群里那些热情解答问题的“学长学姐”,是不是特感动?先别急着掏心掏肺!他们主动帮你租房、接机、办手机卡,看似一条龙贴心服务,背后可能全是“套路”。一不小心,交出去的就不只是钱,更是你对未来的期待。这篇文章就是你的“避坑指南”,帮你擦亮眼睛,看清那些笑脸盈盈的“好心人”到底是谁,别让留学第一步就踩进坑里。

留学新生群“好心人”套路速览
租房陷阱:以“学长/学姐”名义,提供“内部房源”,骗取高额定金或全年房租。房屋信息虚假,或为条件极差的“二房东”转租房。
高价服务:提供接机、办手机卡、银行卡等服务,价格远高于市场价。利用新生信息不对称,赚取巨额差价。
私下换汇:在群内发布换汇信息,汇率不透明,甚至可能涉及洗钱等非法活动,导致银行账户被冻结。
二手交易骗局:出售名不副实的二手物品,如损坏的电器、过时的教材。收款后拉黑,或物品到手后发现问题重重。

嘿,各位准留学生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一枚。

最近是不是加了不少新生群、老乡群?手机“叮咚”响个不停,看着满屏的学长学姐分享经验,心里是不是特踏实,感觉一下子就找到了组织?

我猜,你一定遇到了这样一位“热心学长”。他可能和你来自同一个城市,几句家乡话瞬间拉近距离。他告诉你,国外的宿舍又贵又难申请,他“正好”有朋友的公寓要转租,地段好,价格公道,还能帮你预定。为了表示诚意,你只需要先付三个月定金,他就能帮你把一切搞定。你感动得一塌糊涂,心想这运气也太好了吧,还没出门就遇到贵人了!于是,你毫不犹豫地把几千英镑、几千美元转了过去……

先打住!如果这就是你的经历,那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完。因为我去年认识的一个学妹小A,就经历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她满心欢喜地飞了13个小时到伦敦,拖着两个大箱子,按照“热心学长”给的地址找过去,结果迎接她的不是温馨的公寓,而是一个印度房东困惑的眼神:“我这里没有房子要出租,我也不认识你说的什么Wang。”

那一刻,小A站在陌生的街头,微信被拉黑,几万块人民币打了水漂。那一瞬间崩塌的,不只是省吃俭用攒下的钱,更是对未来的全部美好想象。

这绝不是个例。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好好聊聊留学群里那些“好心人”,帮你擦亮眼睛,别让你的留学第一步,就重重地踩进坑里。

租房——最大的坑,没有之一

租房绝对是新生被骗的重灾区,没有之一。骗子们利用的就是你人生地不熟、急于安顿下来的心理。

他们的套路通常是这样的:在群里伪装成热情靠谱的学长学姐,主动加你好友。然后用一堆专业术语,比如“这个区最安全”、“这个公寓离学校走路只要五分钟”,让你觉得他特懂。接着,他们会发来一些看起来特别精美的公寓照片和视频,告诉你这是“稀缺房源”,很多人抢,再不下手就没了。

等你动心了,重头戏就来了。他们会以“锁定房源”为由,要求你支付高额定金,甚至是半年乃至一年的房租。理由五花八门:“房东要求”、“帮你在英国/美国开户需要资金证明”等等。很多人为了省事,就直接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把钱转了过去。

结果呢?运气好一点的,像小A一样,只是钱没了,人至少安全。运气差的,到了地方才发现,所谓的“精装公寓”可能是一个拥挤不堪、卫生状况堪忧的隔断间,二房东卷款跑路,你随时可能被大房东扫地出门。

咱们来看点真实数据。根据英国国家欺诈情报局(NFIB)的报告,针对学生的租房诈骗每年都呈上升趋势,单起案件的平均损失高达数千英镑。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在租房过程中遇到过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虚假房源和定金欺诈。骗子们尤其喜欢在8月和9月开学季集中“围猎”,因为这时候的新生最焦虑,也最容易上钩。

记住,任何正规的租房流程,都必须有合法的租赁合同。在英国,你的定金会被存入一个叫“Tenancy Deposit Scheme (TDS)”的第三方监管机构,房东根本没权利直接拿走。在美国,各州的法律也不尽相同,但都要求有书面合同。那些催着你通过个人渠道大额转账,却对合同闭口不谈的“学长”,有一个算一个,都别信!

接机、办卡——温水煮青蛙的“小钱”

如果说租房是大额诈骗,那么接机、办手机卡这些服务,就是“温水煮青蛙”,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宰”一笔。

“学妹,你哪个航班到?我开车去接你吧,大家都是老乡,给个油费就行。”听着是不是特别暖心?你可能觉得,初来乍到,有人接应,多花点钱也值了。但这个“油费”到底是多少呢?

我来给你算笔账。从伦敦希思罗机场到市中心,坐地铁(Piccadilly Line)只需要5.5英镑。打一辆Uber,根据时间和路况,大概在50-70英镑。而“热心学长”的报价呢?100镑、120镑甚至150镑都是常规操作。他会告诉你:“伦敦打车本来就贵”、“我还要空车开过去”、“这是辛苦费”。其实,这中间的差价,够你吃好几顿大餐了。

再说说办手机卡和银行卡。群里总有人打包票:“我帮你提前搞定!落地就能用,还能申请到大额信用卡!”听起来很诱人,对吧?但实际上,这背后全是生意。

在英国,像Giffgaff这样的运营商,SIM卡是免费邮寄的,网上激活,套餐每月10镑左右,流量就完全够用。在美国,各大运营商在机场和校园里都有专门的办理点,还有学生优惠。这些“学长”卖给你的,可能就是这种免费卡,但他要收你30镑、50美金的“服务费”。他们推荐的银行,往往是能给他们返佣金的。你以为占了便宜,其实是当了“韭菜”。

根据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的提醒,国际学生是金融产品营销的重要目标群体。这些所谓的“一条龙服务”,本质上就是利用信息差赚钱的中介行为。他们赚的不是辛苦费,而是你的“无知税”。

换汇、二手——不只是钱的事儿

除了上面这些,群里的私下换汇和二手交易也是深坑。

“急用人民币,美元/英镑线下交易,汇率比银行好!”这种消息在每个留学群里都屡见不鲜。很多人为了图方便,或者想省点汇率差,就选择了私下换汇。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

首先,你根本无法保证对方的资金来源是否合法。近年来,多国金融监管机构都在严查非法资金流动。根据《中国报导》及多家海外华人媒体的报导,已有大量留学生因私下换汇,银行账户被冻结,甚至被怀疑参与“洗钱”活动而接受警方调查。一旦留下不良记录,不仅影响你的信誉,甚至可能对未来的签证和移民申请造成毁灭性打击。

其次,被骗的风险极高。你把人民币转过去,对方直接把你拉黑,你跨着国,报警都难。或者面交时,收到一沓假钞。这种案例每年都在发生,但总有新的同学前仆后继地往下跳。

二手交易的坑也类似。学长学姐要毕业回国了,“含泪甩卖”全套家具、电器、教材。你看着价格便宜,就打包买了一堆。结果东西运到家,发现电饭锅是坏的,书本是上上个版本,跟新学期的教学大纲完全对不上。等你再去找人时,人家早就回国了,你只能自认倒霉。

揭秘“好心人”的真实面目

说了这么多,这些“好心人”到底是谁?

第一类,是专业的“学生中介”。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在校生,而是在当地专门做留学生生意的团队。他们潜伏在各大新生群里,用“学长学姐”的身份做伪装,系统化地提供租房、接机、办卡等一系列服务,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他们的目标明确,就是赚钱。

第二类,是想赚点外快的“老油条”学生。他们可能不是纯粹的骗子,但绝对算不上“好心”。他们利用自己比你多待一两年的信息优势,充当二道贩子。比如,从中介那里接活儿,每成功介绍一个新生租房,就能拿到一笔佣金。他们提供的服务或许真实,但价格一定虚高。

第三类,就是彻头彻尾的诈骗犯。他们可能人根本就不在国外,盗用别人的学生信息和生活照,编造一个完美的留学生人设。他们的目标就是你的定金和房租,一旦得手,立刻消失。

无论哪一类,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过度热情,主动出击,并且最终目的都指向你的钱包。

说了这么多,不是想让你对世界充满戒备,变成一个社交恐惧者。真正的学长学姐,那些愿意无私分享课程经验、吐槽教授、告诉你哪家超市打折的朋友,当然存在,而且是大多数。

你要学会区分,什么是真正的善意分享,什么是包装成善意的生意。

所以,该怎么办?

很简单,回归官方渠道。租房,就去看学校官网推荐的学生公寓(University Accommodation),或者正规的租房网站,比如英国的Rightmove、Zoopla,美国的Zillow、Apartments.com。这些平台上的房源,至少是经过验证的。

接机,大部分学校都有官方的接机服务,或者有详细的公共交通指南。自己动手查一下Google Maps,你会发现从机场到学校的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走。这是你独立探索新城市的第一步,别让别人代劳。

办手机卡和银行卡,等开学周(Welcome Week),学校会把各大运营商和银行请到校园里摆摊,还有专门的学生优惠。那时候再办,不仅安全,而且划算。

凡是涉及到提前、私下、大额转账的,请在脑子里拉响一百次警报。别怕麻烦,也别怕开口问。多在学校官方论坛上看看帖子,多问问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他们才是你最可靠的后援团。

留学这条路,是你自己的。学会自己找信息、自己做决定、自己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留学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别让你满怀期待的留学之路,从被“老乡”坑了开始。你的未来,值得一个更清爽、更真实的开局。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41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