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知道皮克斯,它的造血工厂更牛

puppy

Hey,聊起皮克斯,你是不是只想到那些刷屏神作?但你知道吗,比电影本身更牛的,是它背后那个源源不断生产创意和人才的“造血工厂”。这其实就是皮克斯独特的短片项目,很多后来独当一面的大导演和惊艳世界的新技术,都是从这些几分钟的小短片里“炼”出来的。这套机制不仅是皮克斯保持封神的秘密武器,对咱们这些想在创意行业闯荡的留学生来说,也超有启发!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把一个菜鸟“养成”大神,把一个脑洞变成奥斯卡级作品的吗?快来一探究竟吧!

这篇文章,你将Get到
1. 皮克斯封神背后,那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武器”。
2. 从菜鸟到奥斯卡大导,他们只用了几分钟?(真人真事)
3. 如何把你的“毕业设计”变成进入梦工厂的敲门砖。
4. 没钱没资源?没关系,创意留学生的“生存法则”。

Hey,各位在海外奋斗的创意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深夜:宿舍里静得只剩下电脑风扇的嗡嗡声,你对着屏幕上空白的画布、时间线或者文档,感觉自己快被一个叫“Final Project”的怪物给吞噬了。脑子里盘旋的都是《寻梦环游记》里绚烂的亡灵世界,是《头脑特工队》里奇妙的情绪小人,再看看自己手头那个“关于一个孤独回形针的构思”,瞬间觉得弱爆了。

我太懂这种感觉了。留学读创意专业,我们总被那些行业顶端的“神作”激励,也同时被它们压得喘不过气。我们总想着一出手就要惊艳世界,第一个作品就要是代表作。但这种心态,往往是焦虑的开始,也是创意的坟墓。

如果我告诉你,那个创造了无数神作的皮克斯,其实最不鼓励员工上来就搞“大制作”呢?恰恰相反,他们成功的秘密,藏在一个个只有几分钟、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短片里。这个地方,就是皮克斯的“造血工厂”,它源源不断地生产着让皮克斯保持领先的核心资产:顶尖的人才和革命性的技术。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工厂”的运作模式,你会发现,它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些创意留学生量身定制的成长指南。

不只是“开胃菜”,短片是皮克斯的“人才养成皿”

每次看皮克斯电影,片头那个跳跳灯“Luxo Jr.”的Logo,你肯定不陌生吧?这个跳跳灯,其实就来自皮克斯1986年的同名短片《顽皮跳跳灯》。这不仅是皮克斯制作的第一部动画短片,更是皮克斯整个创意文化的起点。从那时起,在长片电影前放映一部原创短片,就成了他们的传统。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个“买一赠一”的彩蛋,但对皮克斯内部来说,这个短片项目可不是什么“餐前小菜”,而是名副其实的“人才养成皿”和“创意孵化器”。它给了那些有才华但没经验的年轻动画师一个机会,让他们用一个可控的小项目,去尝试导演、制片、主导创意的全过程。这简直就是个低风险、高回报的内部创业项目。

最经典的例子,必须是咱们华人之光——Domee Shi(石之予)。

在执导刷爆全网的《青春变形记》(Turning Red)之前,Domee只是皮克斯的一名普通故事版画师,参与过《头脑特工队》《超人总动员2》等项目。她心里有个导演梦,但对于一个新人来说,直接上手一部投资上亿美元的长片电影,几乎是不可能的。

机会来了。皮克斯内部有一个开放的短片提案机制,任何员工都可以提交自己的创意。Domee准备了三个故事,其中一个就是她根据自己作为华裔移民的成长经历构思的——一个关于空巢老人和被她做成包子并活过来的“包宝宝”的故事。

这个充满东方奇幻色彩和细腻情感的脑洞,成功打动了皮克斯的创意核心团队。于是,Domee Shi获得了执导动画短片《包宝宝》(Bao)的机会。这部仅有8分钟的短片,制作周期超过一年,整个团队在Domee的带领下,为了精准还原擀面皮、捏褶子等细节,甚至把她妈妈请到公司,现场开起了“包包子教学课”。

结果呢?2019年,《包宝宝》一举拿下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个小金人,不仅是对Domee才华的最高认可,更成了她简历上最硬核的“敲门砖”。它向公司高层证明了:这个姑娘不仅有绝佳的创意,更有领导一个团队、将创意完美执行落地的能力。所以,当她后来提出《青春变形记》这个更加个人化、也更具文化突破性的长片构想时,公司毫不犹豫地开了绿灯。从一个8分钟的“包子”,到一个90分钟的“红熊猫”,Domee Shi的导演之路,就是皮克斯人才养成机制最完美的体现。

这个模式对咱们留学生来说,启发太大了。你的毕业设计、你的课程作业,不就是你的“《包宝宝》”吗?它不是你职业生涯的终点,而是起点。别总想着要一步到位,先用一个完整的小作品,去证明你的核心能力——讲故事的能力,执行创意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表达你独特声音的能力。

“烧钱”实验室?不,是最高效的技术研发部

除了培养人才,短片项目还是皮克斯的“技术实验室”。动画行业,技术和艺术从来都是两条腿走路。每一个惊艳的视觉效果背后,都是无数代码和算法的支撑。但直接在一部投资巨大的长片里实验新技术,风险太高了,万一搞砸了,那就是几千万美元打水漂。

怎么办?用短片来“试水”。

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1997年的《棋逢敌手》(Geri's Game)。你肯定记得那个一人分饰两角下棋的可爱老爷爷。在当时,用CG技术制作逼真的人类,尤其是皮肤的质感和衣服的褶皱,是行业公认的难题。为了攻克这个堡垒,导演Jan Pinkava和团队就以这部短片为目标,专门开发了一套模拟衣物动态褶皱的软件系统。这部短片不仅为他们赢得了一座奥斯卡,更重要的是,其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被完美地应用到了后来的《玩具总动员2》里,让里面的玩具商人和安迪看起来更加生动可信。

再比如2016年萌化了所有人的《鹬》(Piper)。那晶莹剔透的海水、被浪花打湿又瞬间蓬松的羽毛、阳光下粒粒分明的沙子……其逼真程度简直令人发指。为了实现这种效果,导演Alan Barillaro的团队开发了一套全新的渲染流程,可以处理数以百万计的独立沙粒和羽毛。这部6分钟的短片,制作周期居然长达3年!它就像一个专门为了攻克“水、沙、毛”三大难题而设立的科研项目。最终,这些技术成果,也反哺了后来的《海底总动员2》和《寻梦环游记》等长片。

你看,皮克斯的逻辑是:把一个大难题,拆解成一个个小的技术点,然后用一个短片项目去集中火力攻克它。这和我们做学生项目何其相似!你不可能在一份作业里同时解决构图、灯光、剪辑、特效、配音所有问题。不如每次都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

比如,这个学期的动画作业,我就专心研究“流体模拟”,把一杯水倒出来的效果做到极致;下一个摄影作业,我就死磕“低光环境下的布光”,哪怕只拍一个静态的杯子,也要把光影玩出花来。等你毕业时,你手里有的不是一个面面俱到但都平平无奇的作品,而是一系列在某个单点上技术力爆表、能充分展示你专业技能的“技术Demo”。这在求职时,往往比一个“大而全”的平庸之作更有说服力。

SparkShorts计划:留学生的“极限创作”教科书

你可能会说,上面那些例子虽然厉害,但毕竟还是皮克斯正规军的制作,有钱有时间。咱们学生党,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怎么比?

别急,皮克斯早就替你想到了。2018年,他们推出了一个更“接地气”的短片项目——SparkShorts(火花短片)。

这个计划的目标非常明确:在有限的预算(据说远低于常规短片)和极短的时间(通常是6个月)内,给公司里更多有潜力的年轻员工一个发声的机会,鼓励他们讲述更个人化、更多元、甚至更有争议性的故事。这听起来是不是就跟你那个只有一学期时间、预算基本为零的毕业设计一模一样?

SparkShorts计划诞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宝藏作品。比如讲述办公室性别歧视的《Purl》(毛线球),用一个粉色毛线球的经历,辛辣地讽刺了“兄弟会”文化。还有讲述流浪猫和斗牛犬之间友谊的《Kitbull》(猫与斗牛犬),全片没有一句台词,仅靠动物的动作和表情,就传递出强大的情感力量,还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这些短片的导演,很多都是第一次当导演。他们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被迫做出最聪明的选择。因为没时间做复杂的渲染,所以《Purl》的画风相对简约;因为想表达纯粹的情感,《Kitbull》干脆放弃了对白,回归二维手绘的质感。限制,反而激发了他们最核心的创造力。

SparkShorts计划给了我们这些“穷学生”一个重要的启示:别让“没钱”成为你没创意的借口。恰恰相反,限制是创意的催化剂。你的相机不够好?那就把故事讲好。你的电脑跑不动复杂特效?那就把美术风格做得更有特色。你的演员不专业?那就用巧妙的镜头语言来弥补。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好,是因为缺了点什么。但皮克斯的SparkShorts告诉我们,伟大的作品,往往诞生于“少即是多”的哲学。把你的限制看作是你的风格,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赛道。

所以,你的“跳跳灯”是什么?

聊了这么多皮克斯的“造血工厂”,其实核心就一件事:从小处着手,专注极致,持续迭代。

这套哲学,不仅仅适用于动画行业,放在任何一个创意领域,甚至是任何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留学生身上,都同样有效。

下次,当你再为那个遥不可及的“大目标”而焦虑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的“跳跳灯”是什么?我的“包宝宝”是什么?我的“棋逢敌手”是什么?

那个让你在深夜里激动不已,虽然小,但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想法,就是你的“跳跳灯”。

那个根植于你的文化背景、你的个人经历,别人无法复制的故事,就是你的“包宝宝”。

那个你愿意花一整个学期去死磕,不为分数,只为搞懂它的一个技术难题,就是你的“棋逢敌手”。

别再好高骛远地想去建造宏伟的“罗马”了。先专注地、用心地,把你手里的那块“砖”磨到最亮吧。你的学生作品集,不应该是一堆半成品,而应该是一个由无数个闪闪发光的“小作品”组成的宇宙。每一个,都是你能力的证明,是你热情的宣言,也是你通往梦想最坚实的一级台阶。

去吧,找到你的那盏灯,让它跳起来。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96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