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留学生股东招募,就差你了!

puppy

现在,有个超酷的机会,让我们不再是单纯的打工人,而是成为公司的“主人翁”——我们正在全球招募留学生股东!这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让你和全球伙伴一起,将想法落地、共创事业的平台。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投资。我们相信,你的声音和见解至关重要。别再观望啦,这个为我们留学生量身打造的舞台,就差你了!

核心看点:别只当“打工人”,来当“合伙人”!
这不只是一份远程实习或兼职,这是一个成为公司股东、参与决策、分享成果的机会。我们正在寻找有想法、有执行力、不想被“打工人”身份定义的全球留学生。你的专业背景、文化洞察和独特视角,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这篇长文,会告诉你为什么这可能是你留学期间做过的最酷的决定。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Cici。

我想先给你讲个身边朋友的故事。我的朋友Leo,在伦敦读金融,去年卷生卷死,终于挤进了一家顶级投行的暑期实习。每天西装革履,出入金丝雀码头的摩天大楼,朋友圈里的照片看起来光鲜亮丽。可私下里,他却跟我疯狂吐槽。

他说,自己就像一颗精密的螺丝钉,每天做着重复性极高的辅助工作,PPT做了上百页,数据模型跑了几十个,但连自己做的项目最终是什么样都一知半解。他有一个关于亚洲新兴市场数字支付的绝妙想法,几次想在会议上提,都被老板以“不符合当前议程”为由打断。他说那种感觉特别无力,你明明看到了金矿,却连一张挖掘的地图都递不上去。你只是一个执行者,一个临时的“外人”。

实习结束,他拿到了一份不错的推荐信,但那种“局外人”的感觉,却让他对未来的职业路径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问我:“难道我们留学生的价值,就只是为大公司的机器添砖加瓦,然后祈祷能被留下吗?我们的想法,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真的不值钱吗?”

Leo的故事,是不是让你有点感同身受?我们漂洋过海,学了那么多知识,见了那么多世面,难道就是为了在别人的框架里,做一个安静的“好员工”吗?

不,绝对不是。今天,我想跟你聊一个超酷的机会,一个让我们从“打工人”变为“主人翁”的机会——我们正在全球招募留学生股东!

为什么“打工人”的身份已经不够香了?

我们先来看一组残酷但真实的数据。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3年发布的数据,尽管留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Graduate Route签证留在英国工作,但找到一份与专业高度相关且薪资满意的工作,竞争异常激烈。超过40%的毕业生在离校15个月后,从事的并非专业性工作。在美国,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每年H-1B工作签证的申请人数远超抽签名额,根据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的数据,2024财年的H-1B抽签,中签率低至约14%。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花了几十上百万的学费,最终可能只是在和几十万人抢一个“入门级”的岗位。我们被动地接受市场的筛选,被动地接受公司给定的薪酬和职位,个人价值被严重低估。

再举个例子。大家熟知的科技大厂实习,比如在Meta或Google,实习生薪酬确实诱人,月薪可能高达8000美元。但根据内部员工在Glassdoor等平台的分享,实习生转正率并非百分之百,且工作内容高度细分。你可能在一个庞大的项目中负责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比如优化一个按钮的颜色或者修复几行代码。你很难看到全局,更别提对产品的战略方向提出任何有影响力的建议了。

你的角色被定义为“临时劳动力”,你的任务是完成KPI。你的跨文化背景?那可能只是公司多元化报告里的一个数字。你的创新想法?除非它能完美契合你直属上司的短期目标,否则大概率会石沉大海。

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成长是线性的,甚至是天花板极低的。我们用时间和精力,换取的是一份薪水和一行简历上的经历。但这笔交易,真的划算吗?我们最有创造力、最有激情的年华,真的只能这样度过吗?

从“为别人打工”到“为自己投资”:主人翁思维的魔力

现在,我们来聊聊另一种可能性:成为股东。别一听到“股东”就觉得遥不可及,以为是商业大佬的专属。在今天的创业生态里,股权代表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参与感、一种归属感,一种共同创造的承诺。

成为股东,意味着你不再是单纯地出卖时间换取薪水。你的每一次努力,写的每一行代码,做的每一个市场推广,都在为公司的价值添砖加瓦,而公司的价值,最终会体现在你持有的股份上。你和公司,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这种心态的转变是颠覆性的。你会开始思考:

  • 怎样才能让产品更好?而不是“怎样才能完成老板布置的任务?”

  • 怎样才能让公司走得更远?而不是“我下个月的工资能不能准时发?”

  • 我的这个想法,能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带来多大的价值?而不是“我说出来会不会被嘲笑?”

这股力量是巨大的。我们来看看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总部位于英国的金融科技公司Revolut,其联合创始人Nikolay Storonsky在创立公司时就非常年轻。公司的早期员工很多都是和他一样的年轻人,他们拿的薪水可能不如投行,但他们持有公司的期权。如今,Revolut估值超过330亿美元,那些早期的“打工人”早已凭借股权实现了财务自由。他们赌的不是一份高薪工作,而是自己的眼光和一个共同的梦想。

根据德勤(Deloitte)发布的《2023年千禧一代与Z世代调查报告》,当代年轻人,尤其是Z世代,在选择工作时,越来越看重工作带来的意义和对社会的影响力,而不仅仅是薪酬。超过三分之一的Z世代表示,如果一份工作的价值观与自己不符,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拒绝。成为股东,参与到一个你认同的事业中,正是这种价值观的最佳体现。

我们的疯狂计划:一个由全球留学生共创的平台

说了这么多,现在揭晓我们的计划。我们正在打造一个专注于服务全球留学生群体的平台。具体做什么?这正是需要你来和我们共同定义的地方!可能是社交、求职、租房、学术支持,甚至是心理健康……留学生的需求痛点太多了,而最懂这些痛点的人,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为什么非要找留学生来当股东,而不是花钱雇佣专业人士?

因为我们坚信,留学生的多元化视角本身就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一份来自麦肯锡(McKinsey)的报告《多样性赢了》(Diversity Wins)显示,在高级管理层实现性别和族裔多样化的公司,其实现超额利润的可能性要比同行高出25%到36%。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一个来自巴西、正在澳洲留学的你,可以和一位来自中国、正在德国留学的他,以及一位来自埃及、正在加拿大留学的她,一起开视频会议。你们讨论的,是如何设计一款能同时满足南美学生热情奔放的社交需求、东亚学生高效内敛的学习习惯以及中东学生文化考量的App。

这种基于真实文化洞察的“头脑风暴”,是任何一个局限于单一文化背景的团队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市场调研公司给出的冷冰冰的报告,而是你——一个活生生的、正在经历留学生活的人,你最真实的声音和见解。

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想法碰撞的平台,更是一套将想法落地的资源和机制。你不需要是技术大神,也不需要是营销天才。只要你有想法,有热情,有执行力,我们就有专业的导师、启动资金和技术框架来支持你。

具体怎么玩?你需要做什么?

我知道你肯定有很多问题:我需要投钱吗?我需要全职工作吗?我能得到什么?

别急,我用大白话给你说明白。

1. 你不需要投一分钱。我们采用的是“贡献换股权”(Sweat Equity)的模式。你的时间、才华、创意和努力,就是你投入的“资本”。这比金钱投资的门槛低得多,也公平得多。我们相信,人的价值远超金钱。

2. 这是一个灵活的参与模式。我们知道学业是你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这更像是一个高能的“创业社团”或一个长期的“项目”。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课业安排,每周投入一定的时间(比如10-15小时)参与进来。我们完全远程协作,你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加入。

3. 你会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不设固定的“岗位”。你可以是产品经理,贡献你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可以是市场运营,利用你的社交网络在你的国家或学校进行推广;可以是内容创作者,分享你的留学故事;甚至可以是UI/UX设计师,如果你有相关技能的话。我们会根据你的兴趣和专长,动态地组成项目小组,去攻克一个个具体的挑战。

4. 你能得到什么?

  • 实打实的公司股权。你的贡献会被量化,并对应成一定比例的股权或期权。公司发展得越好,你的这份资产就越值钱。这不是画大饼,这是白纸黑字的承诺。

  • 一份无可替代的创业经历。这会是你简历上最亮眼的一笔。你参与的是一个从0到1的真实商业项目,你解决的是真实的问题,你合作的是一个全球化的团队。这种经验,任何实习都给不了。

  • 一个高质量的全球人脉网络。你的同事,都是来自世界各地顶尖大学的、最有想法和行动力的同龄人。这笔人脉财富,将在你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 超强的个人能力成长。沟通、协作、项目管理、解决问题……这些职场上最核心的软技能,你将在实战中得到最快速的提升。

这个舞台已经为你搭好,聚光灯已经打开,现在,就差你了。

还在图书馆里为了一篇论文的ddl(截止日期)熬夜吗?还在为了一份只能端茶倒水的实习,海投上百封简历吗?还在觉得自己的想法天马行空,却无人问津吗?

停下来想一想,有没有一种可能,你的留学生活,可以有另一种更刺激、更有价值的打开方式?

别再犹豫,别再观望。青春就这么几年,与其把时间“卖”给别人,不如投资给你自己的未来。我们不保证这条路一帆风顺,创业总有风险。但我们保证,这段经历绝对会让你热血沸腾,让你在回首留学岁月时,觉得“这TMD才叫酷”!

点击下面的链接,或者扫码加入我们的咨询群,先来聊聊,听听我们的具体想法,也让我们听听你的。说不定,下一个改变留学生世界的人,就是你。

世界那么大,我们一起去创造点什么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00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