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前,先看这里! |
|---|
| 这篇文章不打鸡血,只讲方法。我们不追求24小时连轴转,而是帮你找到科研、实习和生活的黄金平衡点。别急着往下划,先问问自己:我是在“有效忙碌”,还是在“无效内耗”?想明白了,再来看这份学霸时间表,效果加倍哦! |
哈喽,lxs.net的宝子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CC。
上周收到一封私信,看得我巨有共鸣。一个读CS Master的姐妹说,她感觉自己快分裂了。一边是导师催命的paper,每周组会都像上刑场;另一边是好不容易拿到的FAANG大厂实习,每天都有新的task要学,生怕自己跟不上被劝退。她问我:“CC,我是不是太贪心了?看着身边那些实习科研两手抓的大神,感觉自己就是个小垃圾,每天忙到凌晨两点,头发大把掉,但好像什么都没做好。”
读完我真的好心疼。这种感觉,相信不止她一个人有。我们留学生,谁不是一边顶着GPA的压力,一边焦虑着未来的出路?科研是学术的根基,实习是就业的敲门砖,哪个都不想放,结果就是把自己逼到了墙角,每天都在崩溃的边缘疯狂试探。
根据《Nature》杂志2022年对全球超过3200名博士生的调查,有41%的研究生表示自己正经历着由学业引起的焦虑或抑郁。这个数字触目惊心,而“如何平衡多重任务”正是焦虑的核心来源之一。所以,今天这篇,我们不灌鸡汤,不讲大道理。我特地“潜入”我们读者群,软磨硬泡,终于“扒”来了一份UCLA计算机博士学长Leo的时间管理表。他不仅手握两篇顶会一作,去年夏天还在Google Brain完成了实习,并且顺利拿到了return offer。咱们今天就来拆解一下,看看大神的时间到底是怎么安排的!
告别混乱:你的时间表需要“分区管理”
我们大部分人的时间表是什么样的?to-do list上一长串,从“回复导师邮件”到“买菜”,所有事情搅和在一起,看到就头大。而Leo的时间表,最核心的思路就是“分区”。他把一周的时间清晰地分成了几个大块,每个区域都有自己明确的主题和目标。
这是Leo学长典型的一周时间规划:
周一/周三/周五上午(9am-12pm):深度科研时间 (Deep Work Block)
这三个小时,是雷打不动的“免打扰”时间。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关掉所有社交软件和邮件提醒。他会把最需要专注、最烧脑的任务放在这里,比如推导模型、写paper的核心章节、或者跑关键实验。为什么是上午?因为根据德国海德堡大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大多数人的认知能力和专注力在上午9点到11点达到峰值。把最硬的骨头放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啃,效率翻倍。
周二/周四上午(9am-12pm):实习项目时间 (Internship Focus)
他会把实习中需要独立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安排在这两个上午。比如研究一个新的技术框架,或者写一份重要的项目文档。这样,科研和实习的核心任务都有了固定的“主场”,互不干扰,避免了思维来回切换的巨大损耗。
每天下午(2pm-5pm):协作与沟通时间 (Collaboration & Communication)
下午是开会、讨论、回邮件的黄金时间。组会、和实习mentor的1-on-1、处理杂七杂八的行政邮件,都集中在这个时段。人的精力在下午会自然回落,用来做这些不太需要极限专注但又很必要的事情刚刚好。他会用一个叫“Calendly”的工具,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开放给别人预约,别人想找他开会,直接在上面选时间就行,省去了来回发邮件沟通的麻烦。
每天固定时段(12pm-2pm, 5pm-7pm):休息与缓冲 (Recharge & Buffer)
中午和傍晚的时间是严格的休息区。吃饭、午睡、去学校健身房跑跑步。Leo说,很多人觉得休息是浪费时间,但他认为这是最高效的投资。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规律的运动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将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高达60%。没有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谈何高效?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计划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导师一个邮件过来,计划全打乱了怎么办?别急,这就要提到时间管理的第二个核心武器了。
核心武器:用“四象限法则”给任务排优先级
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留学生的日常。突如其来的任务,就像打地鼠,冒出一个捶一个,手忙脚乱。Leo的秘诀,是使用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发明的“四象限法则”(Eisenhower Matrix),把所有任务扔进四个格子里,瞬间分清主次。
这个方法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划分:
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Do it now!)
这里放的是“救火”任务。比如:明天组会要用的PPT还没做、paper的deadline就在今晚、实习项目出了个紧急bug需要马上修复。这些任务必须立刻、马上、集中所有精力去完成。Leo的做法是,一旦出现这类任务,他会果断暂停手头其他事情,清空大脑,专注解决它。解决完,再回到原计划。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Schedule it.)
这是学霸和普通人拉开差距的关键区域!这里的事情关乎你的长期发展。比如:构思下一篇paper的idea、学习一项实习中可能用到的新技术、系统地读一个领域的经典文献、去参加行业大牛的线上分享会(Networking)。这些事不会马上给你带来回报,但决定了你未来能走多高。Leo会把每周至少40%的时间(也就是那些“深度工作”模块)投入到这个象限。他会把这些任务分解成小块,像预约会议一样,把它们“预约”进自己未来几周的日历里。
第三象限:紧急但不重要(Delegate it.)
这个象限是“效率杀手”,因为它看起来很急,让你觉得自己很忙,但其实对你的核心目标没啥帮助。比如:回复一些不重要的邮件、参加一些与你无关的会议、帮同学调一个他自己花点时间也能解决的bug。对这类事情,Leo的原则是:能拒绝就礼貌拒绝,能授权就授权(比如让师弟师妹帮忙处理一些数据),能快速处理就花5分钟搞定,绝不拖延,也绝不让它占用你宝贵的“深度工作”时间。
第四象限:不重要不紧急(Delete it.)
这个象限就是时间黑洞。比如:无目的地刷社交媒体、看八卦新闻、沉迷于玩游戏。Leo不是圣人,他也会放松,但他会“有意识地”放松。比如,他会规定自己“晚饭后可以刷半小时YouTube”,而不是让算法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他推荐一个叫“Forest”的App,当你需要专注时,种下一棵树,如果中途玩手机,树就会枯萎。这种游戏化的方式,能有效帮你戒掉无效的屏幕时间。
通过这个矩阵,你就能清晰地知道,当导师的邮件和实习的deadline同时砸来时,哪个应该先进第一象限。当你想刷会儿手机时,也能提醒自己,这是第四象限的陷阱。
效率翻倍:搞定组会和文献的“骚操作”
道理都懂了,具体到科研和实习的日常,怎么才能更高效?Leo也分享了几个超接地气的tips。
关于读文献:
一篇paper动辄几十页,全看完黄花菜都凉了。他的读法是“三步走”:
- 看摘要和结论(5分钟):快速了解这篇论文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判断它和你的研究方向是否强相关。
- 看图表和实验设置(15分钟):直接看核心的图表和数据,这是文章的精华。通过图表,你能直观地理解它的效果和贡献。同时看一下它的实验是怎么做的,用了哪些数据集,这对于你复现或者对比实验至关重要。
- 精读引言和相关工作(需要时):如果这篇论文非常重要,再回头去精读它的Introduction和Related Work部分,理解它的研究动机和技术脉络。
他还强烈推荐一个叫“Connected Papers”的神器,你输入一篇经典论文,它能帮你生成一张引用关系图,把相关的论文都帮你串起来,像一张知识地图,找文献的效率指数级提升。
关于开组会:
很多人开组会,就是去“听会”,轮到自己讲时才紧张。Leo把组会看作一个“项目汇报”。他每次会提前准备一个“一页纸报告”,上面用bullet points写清楚:
- 上周我做了什么?(What I did)
- 取得了哪些进展/结果?(What are the results)
- 遇到了什么问题?(What are the blockers)
- 我下一步计划做什么?(What's next)
这样不仅自己汇报时逻辑清晰,也能引导导师和同学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大大提升了沟通效率。会后,他会花10分钟把讨论的要点和下一步的action items总结一下,发到组里的Slack频道,既是备忘,也体现了自己的专业度。
关于实习沟通:
兼顾实习,最怕的就是两边信息不透明。Leo在实习一开始,就跟他的实习mentor和学校导师都做了坦诚的沟通。他会每周用15分钟,跟实习mentor同步他这周的workload和学校这边可能出现的ddl。同时,他也会让学校导师知道他实习的主要内容和时间安排。根据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的数据,拥有实习经历的博士生在毕业后找到工作的速度比没有实习的同龄人快15%。把实习的价值和规划跟导师讲清楚,大部分开明的导师都是支持的。
好了,干货讲了这么多,我知道你可能已经收藏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别这样!
学霸的时间表,抄是抄不来的,但他的思路完全可以借鉴。你不需要从明天开始就完全复制Leo的日程,那不现实。你可以先从一个小改变开始。比如,明天上午,就给自己设定一个90分钟的“免打扰”深度工作时间,试试看。或者,今天晚上,就用四象限法,把你那长长的to-do list重新整理一遍。
记住,时间管理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而是为了让你有时间做真正重要的事,有时间去探索,有时间去犯错,甚至,有时间去好好发呆。别再因为暂时的手忙脚乱而否定自己了,我们都在这条路上摸索。找到适合你的节奏,远比盲目追赶别人的脚步重要得多。
现在,关掉这篇文章,去给自己的日历安排一个“第二象限”任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