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出事再后悔,留学安全保命指南

puppy

就要出国留学,是不是已经闻到了自由的空气?先别急着放飞自我!爸妈的千叮万嘱可能有点啰嗦,但都是过来人的真心话。这篇文章不是想给你泼冷水,而是想在你兴奋探索世界的时候,悄悄给你递上一件“防弹衣”。咱们不讲大道理,只聊最实在的干货:怎么一眼识破专坑新生的租房和电话骗局?深夜从图书馆回家,哪条路最安全?遇到突发危险,除了报警还能向谁求助?别等出事了才去谷歌怎么办,花几分钟看看这些保命小技巧,给自己叠个“平安buff”,也让远方的家人能睡个好觉。

留学安全速查清单
租房:绝不见面不给钱,警惕“房东在国外”的借口,合同逐字阅读。
防骗:任何自称“使领馆”、“警察局”的电话,凡是涉及转账汇款,100%是诈骗。直接挂断!
出行:手机里存好校警和当地报警电话,使用校园护送服务(Safe Walk),深夜不走小路。
应急:记住中国外交部全球领保热线+86-10-12308,以及学校国际学生办公室的紧急联系方式。
心理: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是免费、保密的,觉得撑不住了就去聊聊,这不丢人。

嘿,准留学生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阿哲。

上周和刚到英国读硕士的学妹Sonia聊天,她心有余悸地跟我讲了一件事。Sonia落地第二天,就接到了一个自称是“中国驻英大使馆”的电话,说她有一个“紧急包裹”被海关扣留,里面有“违法文件”,涉嫌“国际金融犯罪”。对方不仅准确报出了她的姓名和护照号,语气还极其严肃,要求她立刻转账一笔“保证金”到“安全账户”,否则就会被遣返,还会连累国内的家人。

Sonia当时一个人在陌生的公寓里,倒着时差,身边没一个熟人。电话那头严厉的训斥和“遣返”、“坐牢”这些词,瞬间让她大脑一片空白,差点就按对方说的去操作了。幸好,她脑子里闪过我们新生群里学长姐的提醒,深吸一口气,挂了电话,马上打给了学校的国际学生顾问。顾问告诉她,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的诈骗,学校每周都会收到类似报告。Sonia挂了电话,腿都软了。

你看,危险离我们并不远,它甚至会在你刚踏上异国土地、最脆弱的时候,给你当头一棒。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吓唬你,也不是爸妈那种“万事小心”的笼统嘱咐。我是想在你为即将到来的独立生活欢呼雀跃时,像个朋友一样,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哪些地方有坑,怎么绕过去。咱们今天不熬鸡汤,只上硬菜,聊聊那些能让你在国外安心学习和浪的保命干货。

租房骗局 - 别让你的第一个“家”变成第一个“坑”

找房子,绝对是每个留学生出国前最头疼,也最容易踩坑的事。你人在国内,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几张照片和中介天花乱坠的描述来决定未来一年的住所。这就给了骗子绝佳的可乘之机。

最常见的骗局叫“幽灵房源”(Ghost Listings)。骗子会从正规租房网站盗用一些装修精美、地理位置绝佳的房源照片,然后用一个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发布在留学生常用的论坛或者社交媒体上,比如Facebook Marketplace或者微信群。当你心动地去联系时,他们会编造各种理由,比如“我本人在国外,没法带你现场看房”,或者“房子太抢手了,想预定就得先交押金”。

一旦你把押金和第一个月的房租打过去,他们会立刻把你拉黑,人间蒸发。等你拖着几个大箱子,按照地址找过去时,要么发现房子根本不存在,要么就是真正的房主一脸懵地看着你,告诉你这房子根本没出租。

这听起来像电影情节,但它真实地在发生。根据英国国家欺诈情报局(Action Fraud)的数据,仅在2022年,租房诈骗就给受害者造成了超过1000万英镑的损失,平均每位受害者损失超过1000英镑。而留学生,尤其是新生,是最大的受害群体。

去年在悉尼,就发生过一起轰动的案件。一个诈骗团伙利用虚假房源,在短短几个月内骗取了数十名亚洲留学生超过30万澳元的“押金”。这些学生很多都是第一次出国,对当地租房市场一无所知,骗子利用的就是这种信息差和他们急于找房的焦虑心态。

那么,怎么才能不让自己的血汗钱打水漂呢?记住几个铁律:

1. 视频通话是底线。 如果你无法亲自看房,那至少、必须、一定要和房东或中介进行一次实时视频通话。让他举着手机,带你把房子的里里外外、边边角角都走一遍,打开水龙头看看有没有水,推开窗户看看外面的街景。这不仅是为了确认房源真实性,也是为了检查房屋状况。如果对方以任何理由拒绝视频看房,比如“摄像头坏了”、“信号不好”,那基本可以断定是骗子。

2. 不要相信任何“太完美”的买卖。 市中心的精装一居室,月租只要500刀?醒醒!这就像告诉你天上会掉馅饼一样不靠谱。在行动前,花点时间研究一下目标区域的平均租金。你可以用Zillow(美国)、Rightmove(英国)、Realestate(澳洲)这类大型正规网站来查询。任何远低于市场价的房源,都是一个巨大的红色警报。

3. 核实对方身份。 在付任何钱之前,要求对方提供房产所有权的证明(比如地契、市政税单)和他本人的身份ID。虽然有些房东可能会觉得冒犯,但正规的房东和中介都能理解你的谨慎。你甚至可以去当地的土地登记处网站查询房产的所有人信息,确保和你打交道的是同一个人。

4. 通过安全渠道付款。 永远不要通过西联汇款(Western Union)或者直接银行转账等不可追溯的方式支付押金。尽量使用有保障的平台,或者在签订正式合同后通过正规渠道付款。在英国,法律规定房东必须将你的押金存放在一个受政府保护的押金计划(Tenancy Deposit Scheme)中,并在30天内向你提供证明。这是保护你押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电话那头的“鬼” - 小心那些穿“制服”的骗子

聊完Sonia的经历,咱们再深入扒一扒这种专门针对留学生的电信诈骗。这种骗局的剧本通常高度相似,但因为抓住了留学生“怕事”、“人生地不熟”、“担心影响签证和学业”的心理,成功率高得吓人。

骗子们通常会冒充三种身份:

第一种,中国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 他们会用技术手段将来电显示伪装成使领馆的真实号码,一上来就用严肃的官方口吻,说你“涉嫌洗钱”、“护照被盗用”、“有重要文件未领取”,然后要求你配合调查,最终目的就是让你把钱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

第二种,当地执法部门或税务局。 比如在美国,他们会冒充IRS(美国国税局),说你偷税漏税;在英国,会冒充HMRC(英国税务海关总署),说你有税务问题。他们会用逮捕、起诉、遣返等话术来恐吓你,利用你对当地法律不熟悉的弱点。

第三种,也是最恶劣的,“虚拟绑架”(Virtual Kidnapping)。 骗子先是联系学生,用第一种或第二种方式恐吓他们,然后强迫他们切断与家人朋友的一切联系,自己找个地方躲起来,并拍下自己被捆绑、哭泣的照片或视频。接着,骗子会用这些素材去联系学生在国内的父母,谎称他们的孩子被绑架,勒索巨额赎金。父母在惊慌失措又联系不上孩子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上当。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在其2022年互联网犯罪报告(IC3 Report)中指出,政府冒充类诈骗是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诈骗类型之一,总损失高达数亿美元。而中国留学生因为语言和文化隔阂,成为了这类骗局的重点攻击目标。从洛杉矶到温哥华,从伦敦到墨尔本,几乎每个中国留学生聚集的城市都爆发过大规模的类似案件。

记住这条宇宙真理,能帮你免疫99%的电信诈骗:任何国家的任何政府机关、执法部门、使领馆,都不会通过电话指导你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账汇款操作!绝对不会!

下次再接到这种电话,你应该这么做:

1. 保持冷静,主动挂断。 无论对方说什么,报出的信息有多准确,都不要被他牵着鼻子走。骗子就是想制造恐慌,让你没时间思考。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挂掉电话。

2. 独立核实。 如果你真的担心自己有什么问题,不要回拨刚才的号码。你需要自己去官方网站上查找该机构的官方联系电话,然后打过去核实情况。比如,中国驻某国大使馆的电话,一定是官网上公布的那个,而不是他打过来的那个。

3. 不透露,不转账。 永远不要在电话里透露你的银行账户信息、密码、社会安全号码(SSN)、出生日期等个人敏感信息。任何索要钱财的要求,都直接视为诈骗。

4. 和别人聊聊。 骗子通常会要求你“保密,不要告诉任何人”。这恰恰是他们最怕你做的事。当你感到困惑和害怕时,立刻找个你信任的人聊一聊,比如你的同学、朋友、学校的国际学生顾问,或者直接给国内的爸妈打个视频。只要你把事情说出来,旁观者清,骗局很容易就会被识破。

人身安全 - 深夜的图书馆和回家的路

聊完了钱的事,我们再来聊聊更重要的——你的人身安全。国外的月亮不一定更圆,国外的治安也不一定就比国内好。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比如深夜独自撸串、在公园戴着耳机夜跑,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可能就是高风险行为。

校园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港湾,但“安全”是相对的。根据美国教育部的数据,即使是在大学校园里,每年也会发生数万起犯罪案件,包括盗窃、抢劫和更严重的暴力事件。尤其是在那些开放式校园,学校区域和城市社区无缝连接,安全边界就更加模糊了。

我不是让你从此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希望你脑子里时刻绷着一根“安全弦”,养成一些好习惯。

1. 熟悉你的“安全区”。 到达一个新环境后,花点时间研究一下周边的治安状况。你可以使用Crime Map之类的网站,输入邮编就能看到附近的犯罪率和案件类型。了解哪些街区是安全的,哪些区域在天黑后最好避开。从图书馆或实验室回家的路,尽量选择灯火通明、有摄像头、人流量较大的主干道,而不是那些可以“抄近路”的阴暗小巷。

2. 别做“低头族”,保持警惕。 深夜独自走路时,请把耳机摘下来,把手机放回口袋。你需要用你的耳朵和眼睛去感知周围的环境。注意身后是否有人长时间跟随,前方是否有可疑人员徘徊。走路时保持自信、有目的性的步伐,不要显得像一个迷茫、脆弱的目标。眼神接触有时能有效吓退潜在的罪犯,让他们知道你已经注意到他了。

3. 善用校园安全资源。 几乎所有的国外大学都提供“校园安全护送”(Safe Walk/Safe Ride)服务。如果你在图书馆学习到深夜,不敢一个人走回宿舍,就可以打电话给校警,他们会派人护送你回去。这项服务通常是免费的,别不好意思用,这是你的权利。同时,熟悉校园里紧急求助电话(Blue Light Emergency Phones)的位置,这些蓝色的柱子通常分布在校园各处,按下按钮就能直接接通校警中心。

4. 告诉朋友你的行踪。 如果你要去参加派对、见网友或者晚归,养成一个习惯:把你的计划告诉一个信得过的朋友,包括时间、地点、和谁在一起。手机里可以开启实时位置共享功能,让朋友或家人能随时知道你在哪。这不仅仅是报备,更是在发生意外时,能让别人第一时间知道去哪里找你。

5. 关于财物,保持低调。 不要公开炫富,比如在街上数现金,或者把最新的iPhone、MacBook随意放在咖啡馆的桌上然后人走开。小偷专挑容易下手的目标。租房时,尽量选择有门禁系统、安保设施较好的公寓。出门和睡觉前,再三确认门窗已经锁好。

心理健康 - 看不见的“敌人”,别一个人扛

最后,我想聊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安全问题——心理健康。身体上的危险是显性的,容易防范,但心理上的孤立、焦虑和抑郁,是每个留学生都可能面临的隐形“敌人”。

想象一下,你一个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没有了熟悉的朋友圈和家人的支持。全新的学术压力、处理生活琐事的烦恼、对未来的迷茫,还有想家的情绪,所有这些东西一起涌来,真的能把人压垮。

根据《美国大学健康杂志》的一项研究,国际学生报告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本地学生。文化冲击、社交孤立和学业压力是主要诱因。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他的判断力、警惕性都会下降,更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甚至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安全,不仅仅是没有被抢被骗,更是拥有一种内心的平静和稳定。所以,照顾好你的情绪,和保护好你的钱包、你的人身一样重要。

1. 认识到“不开心”是正常的。 留学不是朋友圈里展现的永远阳光灿烂。你会遇到困难,会感到孤独,会想家想到哭。接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存在,这是适应新环境的正常过程,不是你不够坚强。

2. 主动寻求帮助。 国外大学的心理咨询服务(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非常成熟和普遍。这些服务通常是免费的、而且绝对保密。和咨询师聊聊,不代表你“有病”,而是像心理感冒时找个专业人士帮你疏导一下。他们见过无数和你情况类似的留学生,能给你提供非常专业的建议和支持。

3. 建立你的支持系统。 别总是自己一个人呆着。主动去参加学校的社团、国际学生迎新活动,认识新的朋友。一个可以一起吐槽、一起做饭、一起去图书馆的朋友,能极大地缓解你的孤独感。同时,保持和国内家人、老友的联系,定期的视频通话是你重要的情绪充电站。

4. 找到你的“解压阀”。 无论是运动、听音乐、看电影,还是去探索一个新的城市,找到一个能让你暂时忘记烦恼、放松下来的方式。学习固然重要,但生活不止有GPA。给自己喘息的空间,才能走得更远。

写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让你变得畏首畏尾,对留学生活充满恐惧。恰恰相反,了解风险,做好准备,是为了让你能更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拥抱这个世界,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安全这件“防弹衣”,不是让你去战场,而是让你能安心地在草地上奔跑。把它发给为你担心的爸妈,告诉他们你都看到了,记下了,已经是个会自己查攻略、懂得保护自己的大人了。然后,把那些紧急电话存进手机,把这些小技巧刻在脑子里,深呼吸,去迎接那片属于你的、充满无限可能的自由空气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69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