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留学第一课,保命指南请收好

puppy

就要踏上留学的旅程,心里是不是既激动又有点小忐忑?除了带上梦想和行李,这份“保命指南”也请一定装进行囊。咱们不聊虚的,只说干货:从租房防坑、深夜安全出行,到如何识别电信诈骗、保护个人隐私,再到感觉压力山大时去哪里寻求心理支持,以及遇到危险时那个救命电话到底该打给谁。这不仅仅是一份安全手册,更是让你在异国他乡也能从容应对的底气。快收好,对自己负责,也别让爸妈在国内为你干着急啦!

留学安全速查清单
租房:不见兔子不撒鹰!没亲眼看房或找人代看前,别交大额押金。合同细读,拍照留证。
出行:深夜少独行,多用校内安保服务。打车核对信息,实时分享位置给朋友。
防骗:任何自称“使领馆”、“警察”的电话,要钱或要个人信息的,一律挂掉!再打官方电话核实。
心理:孤独、压力都正常。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是免费的,也是你最坚实的后盾,大胆去约!
急救:手机锁屏页面设好紧急联系人。记住当地报警电话(美加911, 英国999, 澳洲000, 欧洲112)。中国公民海外求助打+86-10-12308。

嘿,准留学生们!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我呀又来唠叨了。

还记得我刚到英国那会儿,拖着两个28寸的大箱子,在淅淅沥沥的小雨里找那个网上订好的“完美公寓”。房东是个声音特温柔的女士,邮件里把房子夸得天花乱坠,还给我发了一堆看起来像杂志内页的精修图。因为怕房子被抢走,我傻乎乎地提前把押金和第一个月的房租,差不多2000英镑,都给她转过去了。结果呢?当我按着地址找到地方,发现那里根本就是一块荒地。电话再也打不通,邮件石沉大海。那一刻,我在陌生的街头,雨水和泪水混在一起,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那2000英镑,是我爸妈攒了小半年的钱。

这个故事,我每次跟新来的学弟学妹们讲,不是为了贩卖焦虑,而是想告诉大家,留学这趟旅程,除了诗和远方,也藏着一些需要我们提前设防的“坑”。咱们的爸妈把我们送出这么远,最大的心愿不是我们拿多少A,进多牛的公司,而是“平安”两个字。所以,今天这篇“保命指南”,不聊风花雪月,只讲最实在的干货。把它看完,记在心里,就是对你自己,也是对家人最大的负责。

你的“小窝”,千万别成了“狼窝”

安顿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找房子。这可是头等大事,也恰恰是骗子们最爱下手的环节。他们专挑咱们这种人生地不熟、急着找落脚点的新生下手。

英国的“Action Fraud”(国家欺诈与网络犯罪报告中心)数据显示,仅在一年内,学生租房诈骗造成的损失就高达数百万英镑,平均每个受害者损失超过1000英镑。骗子的套路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

最常见的就是“幽灵房源”。骗子在网上发布虚假房源信息,用低廉的价格和精美的图片吸引你。等你动心了,他们就会以“房子很抢手”、“人在外地不方便看房”等理由,催促你赶紧交定金或押金来“锁定”房源。就像我当年遇到的那样,一旦钱到手,他们就人间蒸发。

真实案例: 去年,一群在悉尼留学的中国学生就遭遇了精心策划的租房骗局。一个骗子在社交媒体上伪装成“二房东”,声称自己要回国,急于转租公寓。他不仅提供了伪造的租房合同,甚至还和学生视频通话,“展示”了房间内部。多名学生信以为真,支付了数千澳元的押金后,这位“二房东”就彻底失联了。

怎么破?记住这几条铁律:

1. 先看房,后给钱。 这是底线!无论对方把房子说得多天花乱坠,也别在没亲眼见到房子、没拿到钥匙之前支付大额费用。如果人还没到,可以拜托学校的学长学姐,或者找付费的本地看房服务帮忙实地考察一下。花点小钱,省下大麻烦。

2. 警惕“过于完美”的交易。 市中心黄金地段,装修豪华,价格却比周边低一大截?小心了,这大概率是诱饵。先去Rightmove、Zoopla(英国)、Zillow(美国)这类大型正规租房网站上查查周边区域的平均租金,心里有个谱。

3. 仔细审查合同。 拿到租房合同(Lease Agreement),别看都不看就签字。里面的每一条都要搞清楚,特别是租期、租金、押金数额、退租条款(Break Clause)、维修责任等。看不懂的法律术语,可以请教学校的住宿办公室(Accommodation Office)或学生会,他们通常会提供免费的合同审查服务。

4. 押金要进“保护伞”。 在很多国家,比如英国,法律规定房东必须将你的押金存入一个政府认证的“押金保护计划”(Tenancy Deposit Scheme, TDS)。这样可以确保租期结束后,只要房子没大问题,你的押金能被顺利退还。如果房东要求你把押金直接转给他个人账户,一定要多长个心眼。

5. 搬家当天,拍照!录像! 搬进去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手机对着房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拍个遍,特别是那些已经存在的瑕疵,比如墙上的裂缝、地毯的污渍、坏掉的电器。拍好后连同日期发给房东或中介,作为证据留底。这能避免退租时被无端扣押金,百试不爽。

深夜的街道,不一定有罗曼蒂克

国外的月亮不一定更圆,但国外的夜晚可能真的比国内要复杂。很多城市一到晚上,街上就人烟稀少,尤其是在非市中心区域。这给一些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美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大学校园内及周边的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其中抢劫和人身攻击是留学生最常遇到的安全威胁之一。特别是在深夜,独自一人从图书馆回家,或者参加完派对走在回宿舍的路上,都是风险高发时段。

真实案例: 南加州大学(USC)曾发生过一起令人心痛的案件。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午夜后步行返回公寓途中,在距离校园仅几百米的地方遭遇抢劫并被枪杀。这个悲剧给所有留学生敲响了警钟:危险可能就在你觉得“应该很安全”的地方。

咱们不是要自己吓自己,而是要建立起这种“风险意识”。

1. 善用学校资源。 绝大多数国外大学都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它们通常提供“Safe Walk”或“Campus Escort”服务,就是晚上你可以打电话叫校园安保人员护送你回宿舍或停车场。很多学校还有夜间穿梭巴士(Shuttle Bus),在校园和周边学生公寓之间循环运行。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不用白不用!

2. 别做“低头族”。 走在路上,特别是晚上,请把耳机摘下来,把手机放进兜里。你需要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时刻注意周围有没有人尾随,有没有可疑车辆靠近。保持警惕,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3. 结伴而行,规划路线。 如果知道要晚归,尽量约个同学朋友一起走。非要自己走,也请选择光线充足、有监控、人流相对多的大路。出发前,用Google Maps规划好路线,避免走到不熟悉的、偏僻的小巷子里去。

4. 共享你的实时位置。 无论是用微信的“共享实时位置”,还是iPhone的“Find My Friends”,或者WhatsApp的“Live Location”,出门前,特别是晚上,把你的位置分享给一个信得过的朋友或家人。让他们知道你的动向,万一有异常也能及时发现。

5. 打车也要多个心眼。 使用Uber、Lyft这类正规的打车软件。车来了,千万别急着上。先核对APP上的车牌号、司机照片和姓名。上车后,可以假装在打电话,大声告诉电话那头的朋友:“我已经上车啦,车牌号是XXXX,大概15分钟到。” 这句话是说给司机听的,让他知道你的行踪有人在关注。

“大使馆来电”?假的!别上当!

在国内,我们可能对电信诈骗已经有了很高的警惕性。但到了国外,骗子们换了身“马甲”,利用我们的信息不对称和紧张心理,成功率反而更高了。

针对中国留学生的诈骗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虚拟绑架”和冒充“公检法”或“大使馆”人员的电话。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曾多次发布警告,指出这类诈骗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每年涉及金额高达数千万美元。骗子通常能准确说出你的姓名、学校甚至护照号码,让你防不胜防。

真实案例: 去年,一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就读的同学小李,接到一个自称是“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说他名下的一个包裹里发现了违禁品,涉嫌国际洗钱,已被中国警方通缉。为了证明清白,他必须将所有资金转入一个“安全账户”进行审查。电话里甚至还有模拟的警笛声和严厉的“警官”训话。小李被吓得六神无主,按照指示将父母刚打给他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转了过去,损失惨重。

记住,这些全是套路!

1. 官方机构不会电话办案。 中国驻外使领馆、国内的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绝对、绝对、绝对不会通过电话通知你涉案,更不会通过电话要求你转账汇款。任何以这种理由打来的电话,不管他说得多么严重,听起来多么逼真,直接挂断!

2. 别被改号软件迷惑。 骗子会使用技术手段,让来电显示为大使馆或警方的真实号码。所以,不要因为来电显示号码“正确”就轻易相信。有疑问?挂掉电话,自己去官方网站上查找正确的联系方式,再主动打过去核实。

3. 保护好个人信息。 为什么骗子对你的信息了如指掌?很多时候是通过不法渠道泄露的。平时少在社交网络上暴露过多个人细节(住址、生日、课程表等)。收到不明邮件、短信里的链接,不要随便点。填写各种表格时,只提供必要的信息。

4. 和家人建立“暗号”。 提前和爸妈商量好一个只有你们知道的“暗号”或问题,比如“咱家第一只小狗叫什么名字?”。如果接到“你孩子被绑架了”之类的勒索电话,先别慌,让对方回答这个问题。这能有效戳穿骗局,也能让你和家人在紧急情况下快速确认彼此的安全。

别让看不见的压力,把你压垮

身体上的安全很重要,心理上的健康同样不能忽视。留学生活,远不止朋友圈里晒出的那些光鲜亮丽。背后是赶不完的due,听不太懂的lecture,融不进去的圈子,和深夜里排山倒海的孤独感。

一份由《临床心理学杂志》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国际学生经历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本地学生。文化冲击、语言障碍、学业压力以及远离家人朋友的孤独感,都是主要的诱因。感到迷茫、焦虑、难过,这太正常了,你不是一个人。

真实案例: 我的一个学妹,刚来美国读研时,因为语言和学术节奏不适应,连续几门课成绩都不理想。她不敢跟家里说,怕爸妈失望,也不好意思跟新同学讲,怕被笑话。一个人憋着,慢慢地开始失眠、掉头发,甚至不想去上课。幸好,她后来在学院导师的建议下,鼓起勇气预约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咨询师耐心地听她倾诉,教她如何应对压力,帮她联系了学业辅导。几周后,她慢慢走出了阴霾。

在国外,寻求心理帮助是一件非常普遍和健康的事情,就像感冒了要去看医生一样。

1. 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是你的第一站。 国外大学的心理健康服务系统非常成熟。每个学校都有心理咨询中心(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 CAPS),为学生提供免费、保密的心理咨询。这里的咨询师专业且经验丰富,非常理解留学生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别犹豫,当你觉得扛不住的时候,就去预约一个session聊聊。

2. 建立你的支持系统。 多和家人视频通话,他们的声音是最好的解药。在学校里,主动去认识一些新朋友,可以是中国同学,也可以是外国朋友。加入一个你感兴趣的社团,无论是篮球社、舞蹈社还是电影社,找到归属感很重要。

3. 动起来,比什么都强。 当你觉得情绪低落时,强迫自己出门走走,去健身房跑跑步,或者在宿舍跟着视频做做瑜伽。运动会产生内啡肽,这是天然的“快乐激素”。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也能极大地改善你的情绪状态。

4. 了解一些紧急心理援助热线。 如果你感觉自己处于危机状态,需要立即找人倾诉,可以拨打当地的7/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比如英国的Samaritans(116 123),美国和加拿大的Crisis Text Line(发短信HOME到741741)。把这些号码存在手机里,以备不时之需。

关键时刻,那个救命电话到底打给谁?

最后,我们来聊聊最极端但又必须知道的情况:当你遇到真正的危险时,该怎么办?

第一反应当然是报警。但你知道你所在国家的报警电话是多少吗?

  • 美国 / 加拿大:911
  • 英国:999 (也可用112)
  • 澳大利亚:000
  • 新西兰:111
  • 绝大多数欧盟国家:112

这些号码是用来应对火灾、急救、犯罪等万分紧急的情况。拨通后,要冷静、清晰地告诉接线员:你遇到了什么事(What)、你在哪里(Where)、你是谁(Who)。如果英语不流利,可以先说“Chinese”,他们会尽力找翻译来协助你。

除了国家紧急号码,还有一个号码你必须牢记在心:学校的校园警察或安保部门(Campus Police/Security)的电话。在校园内或周边区域遇到麻烦,打给他们往往比打911更快。他们的电话通常印在你的学生卡背面,或者在学校官网上很容易找到。把它存进你的手机通讯录,并设置成快捷拨号。

还有一个重要的后盾,那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外交部有一个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86-10-12308。这个电话是为在海外遇到困难的中国公民提供领事保护和协助的。比如,护照丢失、遭遇意外事故、被卷入劳务纠纷或司法诉讼等。记住,他们是提供“领事保护”,不是“国际刑警”,不能代替当地警察的职能。但在你孤立无援时,他们能为你提供指导,联系家人,并在必要时进行领事探视。

好了,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感觉像个操碎了心的老母亲。

其实,安全这件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它不是让你从此畏手畏脚,不敢出门,不敢交朋友。恰恰相反,了解这些潜在的风险,学会如何去规避和应对,是为了让你能卸下不必要的恐惧,更自信、更从容地去拥抱留学生活里所有美好的体验。

把这份指南转给你身边即将出国或已经在外的朋友吧。咱们出门在外,多一份提醒,就多一份安全。照顾好自己,吃好睡好,学好玩好。你平平安安的,就是给家里最好的礼物。

祝大家留学之路,一路平安,满载而归!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57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