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沸腾!我在留学教育展偶遇了活的大山

puppy

天呐,各位准留学生们,你们敢信吗?上周末我去逛留学教育展,本来已经被各种宣传册搞得头昏脑涨,结果竟然偶遇了活的、会呼吸的大山本人!现场瞬间就炸了锅,简直比抢到梦校offer还激动。他本人超亲切,完全没有架子,还跟我们分享了好多他当年学中文、融入新环境的独家心得。最让我触动的,是他讲的关于“别把自己当外人”和“真正文化交流”的那些话,一下就点醒了我这个迷茫的准留学生。如果你也正为未来的留学生活感到焦虑,或者好奇这位“中国通”鼻祖到底给我们打了什么强心针,快来看看我的这篇偶遇记,保证干货满满,能量爆棚!

留学前,给自己的心理行囊加点料!
放下“完美主义”的包袱:你的语言可以不完美,你的社交可以有点笨拙,第一份小组作业也可能不尽人意。允许自己犯错,这才是成长的开始。
拥抱“不确定性”是常态:从租房到选课,从交友到找实习,留学生活充满了未知。学会享受这种“开盲盒”的刺激感,而不是被它吓倒。
记住,求助不是软弱:无论是学术问题、心理困扰还是生活难题,学校的国际生办公室、心理咨询中心和你的教授们,都是你最坚实的后盾。主动开口,你会发现世界充满善意。

嗨,lxs.net的家人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CC。

上周末,我干了件每个准留学生都会干的“傻事”——扎进了人山人海的国际教育展。你们懂的,那种感觉,左手一沓英国名校的宣传册,右手一堆澳洲八大的小礼品,脑子里盘旋着“雅思7.5够不够?”“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如何?”“学费又涨了?!”的灵魂拷问。空气里弥漫着梦想、焦虑和打印纸的混合味道,我感觉自己的CPU已经快要烧了。

就在我被一个热情的中介小哥堵在角落,第N次解释我为什么不想去“XX黄金海岸大学学挖掘机技术”时,人群突然一阵骚动。我踮起脚尖,顺着无数手机摄像头的方向望过去——天呐!我的眼睛没看错吧?那个穿着简单T恤,笑起来眼角带着亲切褶子的,不就是……大山吗?!

对,就是那个我们爸妈口中“中文说得比我们还溜”的加拿大人,那个在春晚舞台上穿着马褂说相声的马克·罗斯韦尔,那个活在传说里的“中国通鼻祖”!

全场沸腾,一个“活化石”的惊喜登场

现场瞬间就炸了!刚才还一脸疲惫的学生和家长们,像是被瞬间激活,呼啦一下全围了过去。“是大山!”“活的!”“快拍照!”的惊呼声此起彼伏。我发誓,那场面比我听说自己拿到了Dream School的面试还要激动。我奋力地挤进人群,感觉自己像个追星的粉丝,心脏砰砰直跳。

说实话,对于我们这代00后、05后的留学生来说,“大山”这个名字可能有点年代感。他更像是我们父母辈的集体记忆。但奇妙的是,当他站在那里,用一口京味儿十足的普通话跟大家打招呼时,那种跨越文化和时间的亲和力,瞬间就击中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明星,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学长,来给迷茫的学弟学妹们指点迷津。

他没有长篇大论地讲什么宏大的理论,也没有推销任何项目。他就那么站着,跟大家拉家常,分享他30多年前,作为一个20出头的加拿大青年,是如何一步步在中国“活下来”并“活得好”的。他说了很多,但我脑子里记得最清楚、感觉像被一道闪电劈中的,是他的两句话。今天,我必须把这两剂强心针分享给你们,特别是那些和我一样,对未来留学生活既期待又恐惧的同学们。

强心针第一剂:“千万别把自己当外人”

大山聊起他刚到北大读书的时候,说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绝对不把自己当成一个来“参观”的外国人,而是要像一个本地学生一样去生活。

“你别总想着‘我是个foreigner,他们应该理解我’,或者‘这是他们的文化,我看看就行’。你得跳进去。”他用力地挥了下手,“食堂的饭菜,甭管爱不爱吃,你得去尝;校园里的讲座,甭管听不听得懂,你得去坐坐;同学组织的活动,甭管认不认识,你得去凑个热闹。你把自己当成局外人,你就永远是局外人。”

这句话,简直是当头一棒!

我们很多人在准备留学时,都在忙着刷分、搞文书、办签证,但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到底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

我们常常会下意识地给自己贴上“国际学生”的标签,然后心安理得地缩在自己的舒适圈里。我们和中国同学一起租房、一起上课、一起吐槽、一起吃火锅。我们的社交软件里,90%的好友还是国内的。我们看国内的综艺,追国内的剧,连购物都优先选择能直邮的淘宝。我们仿佛只是把自己的生活场景,从中国的大学城平移到了伦敦、纽约或者悉尼的某个公寓里。

这种状态很舒服,很安全,但它也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们和真实的目的地隔离开来。我们花了每年几十万的学费和生活费,难道就是为了换个地方继续过国内的生活吗?

数据不会说谎。根据《国际教育交流开放门户报告》(Open Doors Report),尽管国际学生数量逐年攀升,2023年在美国的国际学生总数已超过105万人,同比增长11.5%,但关于他们的社交融入问题却日益凸显。一份针对澳洲留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国留学生表示,他们在本地学生中“几乎没有或只有一个朋友”。而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也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国际学生,尤其是来自东亚文化圈的学生,报告感到孤独和社交孤立的比例,远高于本地学生。

这种“局外人”心态,带来的不仅仅是孤独感。它会直接影响你的学业。比如我的学姐小A,在UCL读硕士。第一个学期,她因为害怕自己的口音被嘲笑,小组讨论(seminar)时从不主动发言,永远扮演那个默默记录的“书记员”。结果期末评分,她的参与度(participation)一项直接拿了C。教授找她谈话时说:“我们很看重你的观点,但你不说,我们就无法知道。”

你看,“把自己当外人”的代价,就是你主动放弃了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的机会。

那么,怎么打破这堵墙呢?大山给出的方法很朴素:别想太多,就是“去”。

学校社团招新,哪怕你对那个“中世纪铠甲格斗社”一无所知,去看看,没准就发现了一群有趣的人。社区组织志愿者活动,哪怕是去公园捡垃圾,去参加,你会在劳动中认识最地道的本地人。室友邀请你去他的家庭烧烤派对,哪怕你害怕跟他的叔叔阿姨尬聊,去!带上一瓶葡萄酒,微笑,然后听他们讲故事。

这不仅仅是为了社交,更是为了建立你在这个新地方的“归属感”。当你开始拥有了本地的理发师、常去的咖啡馆、熟悉的超市收银员,甚至是一条每天跑步的路线时,这个城市才会从一个地图上的名字,变成你真正的“家”。

强心针第二剂:“文化交流是双向奔赴,不是单向迎合”

如果说第一句话是教我们“走出去”,那大山的第二句话,就是教我们“如何自处”。

活动现场有个同学提问,说自己很担心因为文化差异,说错话、做错事,被人觉得“很奇怪”。

大山笑了,他说:“奇怪?奇怪就对了!你就是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你当然会和他们不一样。这不叫奇怪,这叫有趣。”

他接着说:“很多人理解的‘文化交流’,就是拼命学习对方的文化,模仿他们的说话方式,看他们看的剧,听他们听的歌,好让自己显得‘不那么中国’。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真正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是平等的。是你带着你的故事,去交换他的故事。而不是你丢掉自己的故事,去复述他的。”

这段话,简直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我们身边有多少这样的同学?为了融入,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拗口的英文名,绝口不提自己的中文名;他们对中国的流行文化闭口不谈,生怕别人觉得“土”;聚会时,他们努力模仿着当地人的俚语和笑话,有时甚至不惜自嘲来取悦别人。他们努力地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本地人,却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模糊了自己的样子。

这种“单向迎合”的心态,不仅让我们自己感到疲惫和压抑,实际上也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尊重和友谊。你的外国同学想认识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来自中国的你,而不是一个蹩脚的、试图模仿他们自己的复制品。

你的文化背景,不是你的包袱,而是你最独特的魅力所在。

全球化的今天,多样性早已被证明是创新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麦肯锡(McKinsey)的一份研究报告《多样性红利》(Diversity Wins)指出,在领导团队中种族和文化多样性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公司,其实现盈利能力高于平均水平的可能性要高出35%。这个道理在大学校园里同样适用。大学之所以投入巨额奖学金招收国际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学费收入——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的数据,2022-2023学年,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超过400亿美元——更是为了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学术环境。你的视角、你的经验、你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对这个课堂的贡献。

所以,别再害怕“不一样”了。你的“不一样”,正是你的价值所在。

下次小组讨论,当大家都在引用福柯和德里达时,你完全可以自信地说:“这很有趣,在中国的哲学思想里,比如庄子,他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下次朋友聚餐(potluck),别再只带一袋薯片或者一瓶可乐,大胆地露一手你的拿手菜——无论是红烧肉、麻婆豆腐还是番茄炒蛋。我保证,你的厨艺会让你瞬间成为全场焦点,比任何尬聊都有用。我的一个朋友,就靠着一手做饺子的绝活,在宿舍楼里“统一”了来自十几个国家同学的胃,大家都亲切地叫他“Dumpling King”。

下次有人问起你的家乡,别只用“It's a big city”一句话带过。你可以给他看看你手机里的照片,讲讲你家楼下那家最好吃的面馆,聊聊你所在城市的历史和趣闻。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才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真正连接的桥梁。

当你开始自信地分享你的文化,你会发现,你不仅没有被排斥,反而会吸引更多对你、对你背后的中国充满好奇和善意的朋友。这,才是大山所说的“双向奔赴”的文化交流。你不是在乞求融入,而是在主动地、平等地进行一场精彩的文化对话。

写在最后:你的行李箱,还缺一件“武器”

从教育展回来,我把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册都丢在了一边。大山的出现,像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好几天来的焦虑和迷茫。他没有告诉我应该选哪个学校,哪个专业,但他给了我比这些重要得多的东西——一种心态,一种姿态。

我们即将踏上的,是一段注定充满挑战的旅程。会有语言的障碍,会有文化的冲击,会有深夜里啃着论文的孤独,也会有想念家乡味道的委屈。这些都是留学这枚硬币的一体两面,无法避免。

但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将决定我们最终能收获什么。

所以,各位,当你们在为行李箱里是多带一包火锅底料还是多带一件毛衣而纠结时,别忘了,给你的心理行囊里,也装上几件最重要的“武器”。

装上一点“厚脸皮”。敢于开口,敢于犯错,敢于提问,敢于被拒绝。你的英语口语,就是在一次次结结巴巴的对话中变流利的。

装上一颗“开放的心”。去尝试那些你从未想过会做的事情,去结交那些你从未想过会认识的人。世界的精彩,就藏在你的舒适圈之外。

最最重要的,装上那个独一无二的、真实的、来自中国的你自己。别怕和别人不一样,你的故事,你的文化,你的视角,才是你在这场全球化的冒险中,最闪亮的徽章。

未来的你,会感谢今天这个勇敢跳出圈子,自信分享故事的自己。祝我们,都能在远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共勉!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825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