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掏心窝子话 |
|---|
| 嘿,亲爱的。这篇文章不是来给你灌鸡汤的,它是一个工具箱。当你在异国他乡觉得孤单、压力大、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希望这里面的方法和信息,能像一个温暖的拥抱,给你一点实实在在的帮助。记住,求助不是软弱,而是你超级酷的勇气。 |
留英心态崩了?你不是一个人
凌晨三点,小A的电脑屏幕还亮着,Word文档上闪烁的光标,像在无情地嘲笑她只字未动的文献综述。明天就是deadline,她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手机屏幕亮了,是妈妈发来的微信:“宝贝,在那边都好吗?按时吃饭没?”
她熟练地打下“一切都好,放心吧”,配上一个微笑的表情,然后把手机倒扣在桌上。窗外,是伦敦标志性的阴雨天,湿冷黏腻的空气仿佛能穿透玻璃,渗进骨子里。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了一眼书桌旁没吃完的冷三明治,突然一股巨大的委屈和无力感涌了上来,眼泪毫无征兆地掉了下来。
这个场景,你是不是也觉得似曾相识?
一个人来到英国,我们都曾在心里默默演练过无数遍未来可期的美好画面:在爱丁堡的王子街看日落,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畔散步,在剑桥的康河上泛舟……可现实却是,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和due、reading list和无尽的group meeting作伴。根据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2023年的学生学术体验调查,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或很差,而国际学生因为面临语言、文化和社交的多重压力,这个比例可能更高。
所以,如果你也觉得心态有点崩,别害怕,也别自责。这不是你的错。这只是留学这趟旅程中,一个需要我们去打败的小怪兽。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在。
学业压力山大?我们把它拆成小怪兽来打
说到留学压力,十个里有九个都会提到“Essay”。那个让你在深夜抓耳挠腮,怀疑自己是不是个“学术垃圾”的罪魁祸首。面对一个几千字的论文题目,那种无从下手的绝望感,真的能瞬间把人吞噬。
但别慌,对付这种大boss,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轻松搞定的小兵。
忘掉那个可怕的总字数,试试“反向写作法”。先别管什么华丽的开头和深刻的结尾。打开你的文档,第一步,把你这篇论文想说的核心观点,用三到五个分论点的形式,像列提纲一样写下来。比如,你要写一篇关于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影响的论文,你的小标题可以是:“1. 社交媒体与身份认同;2. 社交媒体与社交焦虑;3. 社交媒体与积极社群建立”。
好了,现在你的任务不再是写一篇3000字的论文,而是写三四个500字左右的小段落。是不是感觉压力瞬间小了很多?接下来,针对每一个小标题去找文献,做笔记,然后把你的想法和找到的证据填进去。今天写完第一点,明天写完第二点。就像打游戏过关一样,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给自己一点小奖励,比如看一集剧,或者吃一块小蛋糕。
我的朋友Cici,一个拖延症晚期患者,以前每次写论文都觉得像上刑。后来她就用这个方法,把一篇8000字的毕业论文,拆成了十几个小模块,每天雷打不动地只写500字,写完就合上电脑。结果,她比同专业的学霸还早一个星期交稿,甚至还有时间去湖区玩了一趟。她说:“我不是在写论文,我是在玩一个‘填空游戏’。”
还有一个小技巧叫“15分钟启动法”。如果你实在不想动,就对自己说:“我只写15分钟,15分钟后我就去玩。”神奇的是,一旦你开始了,那股惯性往往会推着你继续写下去。最难的,永远只是“开始”那一下。
别忘了,每个英国大学都有免费的“学术写作中心”(Academic Skills Centre/Writing Centre)。那里的老师都超nice,他们不会帮你写,但会教你如何构思、如何组织结构、如何规范引用。这就像是游戏里的“新手指导”,是学校提供给你的免费外挂,不用白不用!
社交圈好小,感觉融不进去?
学业压力之外,另一座大山就是“孤独”。尤其是看到朋友圈里,国内的朋友们在聚餐、唱K、过节,而你只能一个人在异乡的宿舍里,对着一碗泡面。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
很多同学会觉得,很难融入本地学生的圈子。课堂上的讨论插不进嘴,pub里的笑话get不到点,渐渐地,就干脆放弃了,只和中国学生待在一起。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但如果你内心深处还是渴望能有多元化的社交体验,那就需要主动出击。
大学社团(Societies)绝对是你的破冰利器。别害羞,在新生周(Freshers' Week)的社团招新会上,大胆地去逛,去了解。别只盯着那些热门的大社团,有时候一些小众但有趣的社团更能让你找到归属感。比如,烘焙社、徒步社、电影欣赏社、甚至还有“哈利波特魁地奇社”!
我认识一个学长,性格超级内向,刚来格拉斯哥的时候,除了上课,基本不出门。后来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学校的威士忌品鉴社。因为大家都是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话题自然就多了起来。从聊单一麦芽和混合调配的区别,到聊苏格兰的历史文化,他的英语口语在不知不觉中突飞猛进,还交到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酒友”。现在,他已经是那个社团的组织者之一了。
根据英国学生住宿供应商Unite Students的一项调查,有超过70%的学生认为,加入学生社团是他们结交新朋友最有效的方式。
除了加入,你还可以“创造”。与其等待被邀请,不如成为那个发起者。比如,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随口问一句:“Hey, does anyone fancy a coffee?” 或者,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邀请一两位你觉得聊得来的外国同学,来你宿舍尝尝你包的饺子。食物是打破文化隔阂最好的桥梁。当你们一起手忙脚乱地擀皮、包馅时,那种尴尬和疏离感早就烟消云散了。
社交的本质不是“表现”,而是“分享”。分享你的兴趣,分享你的文化,分享你的善意。当你主动打开一扇小窗时,会发现外面有很多人也正期待着认识你。
感觉撑不住了?这些免费资源必须用起来!
有时候,坏情绪就像感冒,不是靠“多喝热水”或者“扛一扛”就能过去的。当自我调节已经不起作用,当你觉得持续地焦虑、抑郁、失眠,甚至开始影响正常生活时,请一定要勇敢地寻求专业帮助。这不丢人,这说明你足够在乎自己,足够强大。
在英国,心理健康支持系统非常完善,而且作为学生,你有权享用大量免费、保密的服务。
第一站:你的大学心理健康与福祉服务(University Counselling and Wellbeing Service)
这是离你最近、最方便的资源。几乎每一所英国大学都设有这样的部门。
如何找到它? 非常简单,直接在Google搜索“[你的大学名字] + Wellbeing Service”或“Counselling Service”。通常在官网的学生支持(Student Support)板块下就能找到。
如何预约? 大部分学校都提供在线注册系统。你需要填写一个表格,简单描述一下你目前遇到的困扰。请尽量诚实和具体,这有助于他们评估你的情况并为你匹配最合适的服务。
流程是怎样的? 提交表格后,通常会有一位心理咨询师(Triage Assessor)在几天内通过电话或邮件联系你,进行一个简短的初步评估。然后,他们会根据你的情况,为你推荐一对一的心理咨询(通常是6-8次一个疗程)、认知行为疗法(CBT)小组、正念工作坊,或者其他支持服务。所有内容都是完全保密的,除非涉及到严重的人身安全风险,否则学校的任何其他部门(包括你的院系)都不会知道。
要等很久吗?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由于需求量大,有些学校的咨询服务可能需要排队。因此,一旦你觉得自己需要帮助,请尽早去注册,不要等到问题很严重了才去。
第二站: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的心理治疗服务(NHS Talking Therapies)
这是英国政府提供的全民免费心理健康服务,前身叫做IAPT。它非常专业,且效果显著。
谁能用? 只要你在英国注册了GP(家庭医生),你就有资格使用这项服务。
如何预约? 最方便的是“自我转介”(Self-referral)。你不需要先去看GP,可以直接在网上找到你所在地区的NHS Talking Therapies服务并填写在线申请表。搜索“[你所在的城市名] + NHS Talking Therapies”即可找到官网。
提供什么服务? 他们主要提供有实证支持的心理疗法,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非常擅长处理焦虑、抑郁、惊恐发作、社交恐惧等问题。治疗形式可能包括在线课程、电话指导或面对面咨询。
要花钱吗? 完全免费。
紧急求助站: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
如果你在深夜或周末,情绪突然崩溃,感觉非常糟糕,迫切需要找人聊聊,请记住下面这两个电话和短信服务。它们是你的安全网。
Samaritans(撒玛利亚会):电话拨打 116 123。这是一个24小时全天候免费匿名热线。无论你是什么情况,都可以打过去。接线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他们会静静地倾听,不带任何评判。
Shout Crisis Text Line:发送短信 “SHOUT” 到 85258。如果你不方便打电话,或者不喜欢语音交流,可以用短信的方式。这也是一个24/7的服务,会有危机干预志愿者通过短信和你沟通,帮助你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请务必把这些信息存在你的手机里。希望你永远用不到,但万一需要,请记得它们就在那里。
最后想说的一些掏心窝子话
留学这趟旅程,从来就不只有朋友圈里晒出的阳光、美食和毕业典礼。它更多的是那些不为人知的B面:一个人在图书馆啃着难懂的理论直到闭馆,一个人在超市对着账单精打细算,一个人在生病时无比想念妈妈煲的汤。
这些挣扎、脆弱和偶尔的崩溃,并不是你的失败,它们是你成长的勋章,是你变得更强大的证明。你已经非常非常棒了,能一个人跨越山海,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一辈子的事。
所以,如果今天你觉得很难,那就允许自己今天“躺平”一下。别逼自己了。去吃一顿能让你开心的火锅,看一部不用动脑子的甜宠剧,或者干脆拉上窗帘,好好地睡上一大觉。天塌不下来。
请记得,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写好一篇论文、考一个好成绩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当你觉得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要伸手。你的朋友、家人、学校和这个国家的专业服务,都愿意拉你一把。
别一个人硬撑啦,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