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英国才发现,原来还能这么活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以为留学英国就是换个地方继续“卷”,每天除了赶due就是泡图书馆?我以前也这么想!但来了之后才猛然发现,生活原来还有另一种打开方式。在这里,我学会了在公园草坪上心安理得地“躺平”一下午,也敢在周五晚上关掉电脑,理直气壮地享受周末。原来,生活和学习的平衡点真的可以找到,没人会随意评判你的选择。这篇文章不讲大道理,只想跟你聊聊那些让我感叹“原来还能这么活”的瞬间:比如在二手店淘到宝贝的快乐,一个人跳上火车去海边放空的自由,以及如何在这里找到尊重与边界感。希望我的这些小发现,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和勇气。

留学英国心态转变小清单
从“时间必须填满”到“留白是种智慧”:允许自己拥有什么都不做的下午,发呆、晒太阳、看云,这不叫浪费,这叫充电。
从“结果至上”到“体验过程”:比起最终淘到什么,享受在二手店翻找的惊喜感本身更有趣。旅行同理。
从“集体认同”到“尊重个体”:学会欣赏别人的“我行我素”,也勇敢做自己。你的生活节奏,由你定义,无需向他人证明。
从“有求必应”到“建立边界”:礼貌地拒绝,清晰地表达,你会发现人际关系反而更轻松。

嘿,我是LXS网站的小编。还记得刚来英国的第一个月吗?我住的公寓正对着一个社区公园,每天早上七点,我挣扎着起床,准备去图书馆“卷”一天的时候,总能看到一个金发大叔穿着短裤,雷打不动地在公园里慢跑,跑完还要伸展半天,一脸享受。

当时我脑子里唯一的念头是:他都不用上班的吗?这得是多“闲”啊?

而我呢,正忙着计算时差,回复国内的消息,把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生怕浪费一分一秒。在我的世界里,停下来就是一种罪过。直到有一次,我因为一个小小的课程论文,在图书馆熬到深夜两点,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交作业时,却发现教授办公室的门紧闭着。旁边的同学告诉我:“哦,今天是周五,老师们下午基本就不处理工作了,享受周末去了。”

那一刻,我看着窗外草坪上躺着晒太阳的人们,再看看自己手机里满满的待办事项,第一次有了一种强烈的割裂感。我漂洋过海,难道就是为了换个地方,继续那种被推着走、不敢停歇的生活吗?

也正是从那天起,我开始刻意地放慢脚步,去观察、去体验,然后猛然发现,生活原来真的有另一种活法。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和你聊聊那些颠覆我认知,让我感叹“原来还能这么活”的瞬间。

“躺平”的艺术:在草坪上与焦虑和解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快节奏,城市里的绿地仿佛只是行色匆匆间的点缀。但在英国,“逛公园”绝不只是遛娃老大爷的专利,它是一种全民生活方式。

我第一次被这种氛围震撼,是在伦敦的海德公园。那是个周三的下午,阳光正好,草坪上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人。有穿着西装的白领,午休时间就地躺下啃个三明治;有学生围坐一圈,弹着吉他聊天;还有更多的人,只是单纯地躺着,戴着耳机,或者什么也不干,就盯着天上的云看。

我当时很不理解,甚至觉得有点“不务正业”。但当我硬着头皮,学着他们在草地上坐下来,感受着阳光晒在身上的温度,听着远处传来的笑声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时,那种从心底里升起的松弛感,骗不了人。那一刻,我脑子里的due date、reading list好像都暂时消失了。

这不是懒惰,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英国人对绿地的热爱是有数据支撑的。就拿伦敦来说,根据伦敦市政府的数据,整座城市的绿地和水域面积占比高达47%,被评为世界首个“国家公园城市”。你几乎可以在步行范围内找到一片可以让你喘息的草坪。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好处。2019年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一项研究,追踪了近2万名英国居民,发现每周在自然环境中度过至少120分钟的人,其身心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显著更高。

在这里,没人会因为你下午在公园“躺平”而对你指指点点。大家默认,这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事情。这种对“休息权”的集体尊重,是我上的第一堂“生活课”。

周五下午五点,电脑一关谁也不爱

留学的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周五晚上甚至周末,想起来一个问题,赶紧给教授或学校行政部门发邮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到下周一,你才会收到一封礼貌的回复。

我曾经因此抓狂过,觉得他们效率太低。后来才明白,这是他们对工作与生活界限的坚守。英国的法定带薪年假至少是28天(针对全职工作),远高于很多国家。这种制度背后,是一种“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普遍共识。周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用来陪伴家人、发展爱好、或者纯粹放空的。

朋友在一家英国本地公司实习,他告诉我,他的主管会在周五下午四点半开始挨个提醒大家:“Hey, it's almost weekend, time to wrap up!” (嘿,快到周末了,准备收工吧!)五点一到,办公室瞬间人去楼空。这种“到点下班”的理直气壮,曾让我这个习惯了“随时待命”的人羡慕不已。

近年来,“4天工作制”的试验在英国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2022年,英国进行了一场全球最大规模的四天工作制试点,超过60家公司参与。结果显示,71%的员工表示疲惫感降低,公司收益平均增长了1.4%,员工离职率更是大幅下降57%。这个数据强有力地说明,缩短工作时间,并不会导致效率降低,反而能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和幸福感。

这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学会心安理得地“断开连接”。周五晚上,关掉电脑,把学术邮箱的提醒静音。你会发现,天不会塌下来,地球照样转。而你,却赢回了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周末。

二手店寻宝,一种很新的“消费降级”

来英国前,我对二手店的印象还停留在“卖旧货的杂货铺”。来了之后,才发现逛Charity Shop(慈善商店)是一种多么时髦、有趣且充满意义的生活方式。

从Oxfam(乐施会)、British Heart Foundation(英国心脏基金会)到各种社区自营的小店,它们遍布英国的大街小巷。根据慈善零售协会(Charity Retail Association)的统计,全英国有超过11,200家慈善商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它们不仅是社区的枢纽,更是可持续时尚的先锋阵地。

我在这里的“战利品”数不胜数:一件5镑的Burberry经典款风衣(虽然有点旧但版型超正),一本1镑的初版《哈利·波特》,还有一套品相极佳的复古下午茶杯碟。每一次翻找,都像是在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到什么惊喜。这种寻宝的快乐,是任何快时尚品牌都无法给予的。

这不仅仅是为了省钱。全球二手服装市场正在爆炸式增长,根据ThredUp的《2023年转售报告》,预计到2027年,全球二手市场规模将达到3500亿美元。这背后,是年轻人,特别是Z世代,对环保、个性和循环经济的认同。

在二手店购物,你花的每一分钱,除了获得一件独一无二的物品,还会被用于支持相关的慈善事业。同时,你也用实际行动减少了浪费,对抗了消费主义。这种“一举三得”的快乐,让我对消费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不买最新的,而是买最合适的、最有故事的,可以带来更深层次的满足感。

一张火车票的自由:说走就走的海岸线

英国的国土面积不大,但它的铁路系统却四通八达,这为“说走就走”的旅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为一个留学生,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办一张“16-25 Railcard”,这张卡能让你在购买火车票时享受三分之一的折扣,堪称“出走神器”。

记得有一次,我被一篇论文折磨得焦头烂额,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周六早上醒来,我什么都没想,直接在Trainline App上买了一张当天往返布莱顿(Brighton)的火车票。两个小时后,我就站在了布莱顿的鹅卵石海滩上,听着海浪的声音,被海风吹得头发凌乱,那一瞬间,所有烦恼都显得微不足道。

我看到有人在海边遛狗,有人在码头的游乐场尖叫,还有艺术家在街边安静地画画。我一个人沿着海岸线走了很久,吃了一份当地著名的Fish and Chips,没有打卡任何景点,却感觉整个灵魂都被洗涤了一遍。

这种“出逃”的自由,对留学生来说太重要了。英国拥有超过14万英里的公共步道网络(Public Footpaths),意味着你可以合法地徒步穿越无数美丽的乡村和海岸线。从湖区的群山,到康沃尔的悬崖,再到苏格兰高地的旷野,一张火车票,就能带你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留学生活不只有图书馆和教室,还有远方的山川湖海。当你感到被困住时,不妨跳上一列火车,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放空一天。这种短暂的“离线”,是你重新积攒能量的最好方式。

“不好意思”和“谢谢你”之间的边界感

在国内文化里,我们常常被教育要委婉,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有时候甚至会过度“客气”,把“不好意思”挂在嘴边。但在英国,我学到的重要一课,是关于“边界感”(Boundary)。

这种边界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小组讨论中,如果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他们会非常直接地说:“I'm afraid I don't agree with that point, because...” (恐怕我不同意那个观点,因为……)。他们针对的是观点,而不是你个人。刚开始我可能会觉得尴尬,后来才发现,这种直接的沟通方式效率极高,且并无恶意。

荷兰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中,英国在“个人主义”维度上得分非常高(89分),这意味着社会更看重个人成就和权利。这反映在日常交往中,就是人们普遍尊重他人的独立空间和选择。

我曾帮一个同学带过一次午饭,他第二天就主动把钱转给我,精确到便士。我客气地说“不用了”,他却很认真地回答:“No, we should keep things clear. Thanks for your help!”(不,我们还是算清楚比较好。谢谢你的帮助!)他用“谢谢”表达了感谢,但用清晰的界限维持了关系的轻松。

在这里,你很少会遇到别人对你的专业、家庭、甚至体重评头论足。你周末想做什么,毕业后想去哪里,都是你自己的事。这种不被随意评判的自由,给了我巨大的安全感。我也慢慢学会了,当别人请求我做超出我能力或意愿范围的事情时,可以微笑着、但坚定地说:“I'm sorry, I can't do that.”(抱歉,我做不到。)

原来,清晰的边界并不会疏远关系,反而会让彼此都更舒服。学会拒绝,是成年人的一门必修课。

留学这几年,我拿到的绝不只是一纸文凭。更宝贵的,是这些对生活的全新认知。它告诉我,努力奋斗没有错,但人生不是一场无限加速的竞赛,适时地停下来、拐个弯,风景也许更美。

所以,如果你也正深陷在due的海洋里无法自拔,不妨试试:

下次路过公园,别光顾着赶路,试着在长椅上坐十分钟,就十分钟。

这个周末,把学习软件的通知关掉,去逛逛家附近的二手店,或者跳蚤市场。

如果感到累了,就大胆地对那个并非必要的社交活动说“不”,然后心安理得地追一部剧,或者睡一个昏天黑地的懒觉。

留学不止是换个地方拿学位,更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去看看人生的另一种脚本。祝你,也能在这里找到那个让你最舒服的节奏。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986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