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韩剧幕后,我的韩国影视读研日记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追韩剧上头,幻想着能亲自走进那个光鲜亮丽的幕后世界?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一头扎进了韩国的影视研究生院。这本日记想跟你聊聊,当梦想照进现实,抛开韩剧滤镜,在韩国学影视到底是什么体验。从理论课上跟韩国教授的“激烈battle”,到第一次踏入真实片场的手忙脚乱,再到和韩国同学一起通宵剪片的“革命友谊”……这里没有美化,只有我最真实的所见所闻、踩过的坑和满满的干货。希望能给同样怀揣影视梦的你,一份最接地气的留学参考!

来韩读影视前,请先干了这三碗“醒酒汤”

语言关 ≠ TOPIK证书:TOPIK 4级可能只是申请的门槛,能让你在便利店顺利买到东西。但在片场,当导演用夹杂着方言和行话的语速喊出“야, 5번 스탠드, 반사판 쪽으로 반만 꺾어!”(喂,5号灯架,朝反光板那边转一半!)的时候,你只有0.5秒的反应时间。课堂上跟教授争论剧本结构,更是对你语言逻辑和专业词汇的终极考验。

体力活才是本体:影视=艺术+搬砖。别看韩剧里的导演都优雅地坐在监视器前喝着美式咖啡。现实是,你可能要在零下10度的冬夜里扛着三脚架爬山,也可能为了一个镜头在夏天闷热的仓库里待上一整天。通宵剪片、通宵拍摄是家常便饭,你的肩颈、腰椎和发际线将最先感受到这份“热爱”的重量。

集体主义 > 个人英雄:韩国的“前后辈”(선배-후배)文化和“我们”(우리)意识在影视制作中被无限放大。在这里,你不是一个独立的创作者,而是一个巨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学会“看眼色”(눈치),懂得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远比你个人技术多牛逼重要得多。


直击韩剧幕后,我的韩国影视读研日记

嘿,我是小林,一个在 www.lxs.net 潜水很久,现在终于有机会冒泡的“老”留学生。

还记得我第一次踏上韩国学生片场的情景。那是个凌晨三点的首尔郊外,空气冷得像刀子。我,一个满脑子都是《爱的迫降》唯美镜头和奉俊昊导演获奖感言的影视研究生,正抱着一根冰冷的录音杆,手臂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导演(一个比我还小两岁的韩国本科生)正用我半懂不懂的韩语大声喊着什么,灯光组的同学在手忙脚乱地调整角度,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举着那根杆,祈祷自己的肚子不要不合时宜地叫出声来。

那一刻,韩剧滤镜“啪”地一声,碎得彻彻底底。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原来,这就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样子?有点狼狈,有点好笑,但又真实得让人热血沸腾。

相信点开这篇文章的你,也一定对那个生产了无数“老公”和“下饭神剧”的国度充满了好奇。你可能想知道,在韩国顶尖的大学里学影视,是不是就能拿到通往忠武路(韩国电影的代名词)的入场券?是不是每天都能和未来的明星导演们谈笑风生?这篇日记,不想给你灌任何鸡汤,只想把我这两年多用真实体验、踩过的坑、熬过的夜换来的一点点干货,原原本本地分享给你。

理论课的“当头一棒”:不只是看电影那么简单

来之前,我天真地以为影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大概就是拉片、讨论、再拉片。多轻松!结果开学第一节“韩国电影史”课,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我们的教授,一位参与过90年代韩国电影复兴的老前辈,他讲课不用PPT,全程脱稿,语速快得像机关枪。他不会跟你聊《鱿鱼游戏》在全球有多火,而是会问你:“如何从金绮泳导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韩国60年代的社会压抑?”“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对光州事件反思的影响?”

课堂讨论更是“惨烈”。韩国同学的表达欲和知识储备常常让我瞠目结舌。他们会从社会学、哲学、历史等各种角度去解构一部电影。有一次,我们在讨论一部关于“脱北者”的独立电影,我从一个比较普世的人文关怀角度分析了剧本。话音刚落,一个韩国同学就站起来,从朝鲜半岛的特殊历史脉络、韩国社会对“脱北者”的微妙态度,甚至具体到电影里一句方言台词的深层含义,进行了补充和“反驳”。

那一瞬间,我才明白,在这里,你不能只做一个“影迷”,你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你需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去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国民情绪,否则你的创作永远只能停留在模仿的表面。这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思维深度的较量。

当然,这种“battle”的收获是巨大的。它逼着我跳出舒适圈,去啃那些晦涩的理论书籍,去了解那些我不曾关注过的历史。比如,中央大学(Chung-Ang University)和东国大学(Dongguk University)的戏剧电影系是韩国历史最悠久、培养出无数明星演员和导演的“造星工厂”。而韩国艺术综合大学(Kore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s, K-Arts)则更像是行业的“黄埔军校”,风格更先锋,注重实践,奉俊昊导演虽然毕业于延世大学社会学系,但他是在韩国电影学院(KAFA)进修的,而KAFA和K-Arts的关系非常紧密,都代表了韩国电影教育的顶尖水平。

这些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学费也不便宜。像中央大这样的私立大学,一个学期的学费大概在700万-8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3.7万-4.2万)。国立的K-Arts会便宜一些,大概在300万-400万韩元。这笔投资,换来的是和行业一线从业者当面交流的机会,以及一个能逼你疯狂输入、快速成长的学术环境。

片场实录:从“人形立牌”到一颗合格的“螺丝钉”

如果说理论课是“脑力活”,那实践课和拍片现场就是纯粹的“体力活”+“眼力活”。

韩国的影视教育非常强调实践。我们每个学期都有拍摄作业,从几分钟的短片到十几分钟的毕业作品。而你,一个研究生,很可能需要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我第一次进组,职位是“연출부 막내”,也就是导演组的老幺。我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打印通告单、买咖啡、订盒饭、举反光板、在场记板上写字、以及在任何人需要任何东西的时候,第一时间冲过去。

记得有一次拍一个夜戏,需要制造下雨的效果。我们的“人工降雨”设备就是几个同学站在梯子上,用洒水壶往下浇水。那天晚上特别冷,拍了一条又一条,洒水壶里的水很快就用完了。导演助理(我的前辈)对我使了个眼色,我立刻心领神会,抱着几个大水桶就往最近的卫生间冲。来来回回跑了十几趟,全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但看到监视器里呈现出满意的画面时,那种成就感又真实得无与伦比。

这就是韩国片场的生存法则:少说多做,用行动证明你的价值。在这里,“ppalli-ppalli”(빨리빨리,快点快点)的文化被贯彻到了极致。一个场景的布光时间可能只有15分钟,演员补妆的间隙你必须把下一个镜头的道具准备好。没有人会手把手教你,你必须像海绵一样,在混乱中观察、学习、吸收。

看懂现场的“暗语”也至关重要。“오케이, 컷!”(OK, Cut!)谁都懂,但当摄影导演喊“백업!”(Backup!)的时候,你得知道是让他后退一点,留出空间;当灯光导演说“하프로!”(Half-ro!)的时候,你得明白是把灯光亮度调到一半。这些都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实战经验。

在韩国拍片,成本也是个大问题。学生作业基本都是自掏腰包。租一台好点的摄影机,比如索尼的FX系列或者RED,一天就得几十万韩元。再加上场地费、演员费(即使是学生演员也需要支付薄酬)、伙食费……一部15分钟的短片,花掉500万韩元(约2.6万人民币)都是常事。这笔钱通常由导演牵头,大家一起凑。所以,每一次按下录制键,背后都是沉甸甸的成本压力。

通宵剪片剪出的“革命友谊”

如果说有什么比拍片更磨人的,那一定是后期剪辑。学校的剪辑室通常需要预约,资源紧张。为了赶上deadline,通宵就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

我永远忘不了那些和韩国组员们在剪辑室里度过的夜晚。小小的房间里,弥漫着外卖炸鸡和咖啡混合的奇特味道。我们对着屏幕上的一帧画面,能争论半个小时。是节奏快一点,还是慢一点?用这段音乐,还是另一段?

有一次,我和我们组的剪辑师(一个非常执着的韩国小哥)因为一个转场方式吵了起来。我认为应该用一个更柔和的淡入淡出,来表现情绪的延续。他则坚持用一个快速的硬切,来制造冲击感。我们俩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坐在那里僵持着。凌晨四点,学校的暖气停了,我们俩裹着外套,大眼瞪小眼。最后,他叹了口气,点了一份辣鸡爪外卖,说:“先吃吧,吃完再吵。”

就在那份辣到流泪的鸡爪的催化下,我们反而冷静了下来。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整个片子的情绪曲线,最后找到了一个折中的、我们都更满意的方案。那一刻,我深刻地理解了韩国人常说的“정”(情)。这种“情”,是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吃苦、一起熬夜、一起解决问题后产生的紧密联结。它超越了国籍和语言,是真正的“战友情”。

这种团队合作也让我见识了韩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前后辈”文化。作为前辈(선배),你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不仅要在专业上指导后辈(후배),还要在生活上照顾他们,比如请他们吃饭、喝酒。而作为后辈,你需要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和勤奋。这种关系在初来乍到的外国人看来可能有些刻板,但它确实是这个行业高效运转的一种润滑剂。你今天受到的前辈的照顾,日后也会同样传递给你的后辈。这个人情网络,就是你未来职业生涯最宝贵的财富。

梦想很丰满,钱包请挺住

聊了这么多“高大上”的,我们来谈谈最现实的问题:钱。

在首尔读影视,绝对是一项昂贵的投资。我们来算一笔账:

学费:私立大学研究生院,一年约1500万韩元(约8万人民币)。

房租:学校周边一个像样的单间(원룸),保证金至少需要500万-1000万韩元,月租在50万-70万韩元(约2600-3700人民币)。

生活费:吃饭、交通、通讯等,省着点花一个月也得60万韩元左右。

拍片成本:这是个无底洞,一个学期参与一两个片子,自己至少要分摊几十万到上百万韩元。

这么算下来,如果没有奖学金或者家里的支持,压力会非常大。韩国政府和学校会为国际学生提供各类奖学金(比如GKS奖学金),申请难度不小,但一定要去尝试。

至于打工(아르바이트),D-2学生签证是允许合法打工的,但有时间限制(通常是学期内每周20-25小时)。很多同学会选择在咖啡店、餐厅、或者利用语言优势做中文家教。想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兼职,比如去剧组当助理,对于语言和人脉都有很高的要求,刚开始比较困难。但一旦有机会,哪怕是无薪的实习,也要抓住。因为你在剧组里认识的一个灯光助理,可能就是你下一部作品的灯光指导。

根据韩国统计厅2023年的数据,首尔地区大学生的平均月生活费(不含学费和房租)约为69万韩元。对于我们这种时不时还要为“艺术”投资的影视生来说,这个数字只会更高。所以,做好详细的财务规划,是开启留学生活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写在最后:给未来导演/编剧/摄影师的几句真心话

这篇文章写了很长,感谢你能看到这里。当最初的新鲜感和激情被日复一日的课业、拍摄和文化冲击所消磨时,这条路其实比想象中要孤独和艰难。

所以,在按下申请键之前,我想请你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的韩语,真的准备好了吗?不是说证书。而是你有没有勇气,在全班都是韩国人的情况下,站起来清晰地阐述你的剧本构思?你能不能在嘈杂的片场里,迅速听懂导演的每一个指令?语言,是你在这里生存和创作的武器,而不是障碍。

你准备好“归零”了吗?放下你在国内可能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光环。在这里,你就是个新人。准备好从端茶倒水、搬运器材开始,用最谦虚的态度去学习这个行业最基础的规则。你的身段放得越低,能学到的东西就越多。

你的人脉,是你最重要的作品。韩国影视圈是一个非常讲究“圈子”的地方。你的教授、你的前后辈、你一起熬夜的同学,都可能成为你未来职业道路上的关键人物。不要只做一个埋头创作的艺术家,更要做一个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建立信任的团队成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想清楚你为什么而来。是因为喜欢某个明星?还是因为某部韩剧?这些都可以是起点,但不足以支撑你走完全程。你必须有一个更内核、更坚定的理由。是想讲述一个非你不可的故事?还是想掌握某种顶尖的拍摄技术?在你感到疲惫、迷茫、想放弃的时候,这个“为什么”会是把你从泥潭里拉出来的那束光。

留学韩国学影视,不是一场浪漫的韩剧,而是一场真刀真枪的修行。如果你准备好了,那就来吧。这个充满活力、创意和无限可能的地方,绝对值得你用青春去闯荡一番。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514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