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正在爬藤路上“卷”到窒息的你 |
|---|
| 这篇文章可能有点扎心,但希望能帮你找到一个出口。我们不聊如何拿到更好的 offer,只聊聊在这场“精英游戏”里,如何找回那个差点被搞丢的、活生生的自己。毕竟,那个真实的你,才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顶级限量版。 |
美国名校的精英病,连AI都看不下去了
深夜十二点,我收到了朋友Leo发来的一份文档,标题是《我的申请人生(V12.0最终版)》。
点开一看,我差点以为自己打开了某个上市公司的路演PPT。GPA 3.98,SAT 1580,托福118。履历更是“闪闪发光”:创办了一个帮助山区儿童学编程的NGO,在知名大学的AI实验室发过一篇三作论文,是省交响乐团的大提琴副首席,还在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实习,用Python写了个量化交易模型……
每一个字都透露着“精英”二字。我本来想打个“牛蛙”,但Leo紧接着发来一条语音,声音里满是疲惫:“姐,你帮我看看,这文书是不是还不够有‘影响力’?我感觉我做这些事,就像在按清单打勾。最近我一闲下来就心慌,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做,又好像除了这些,我什么都不是了。”
我听着他近乎叹息的声音,突然感到一阵悲哀。Leo,这个曾经会为了一个算法兴奋一整天、会为了看一场日出凌晨四点爬山的大男孩,现在变成了一个完美的、精密的、但毫无生气的“申请材料包”。他的人生,变成了一场为了取悦招生官而进行的、精心策划的行为艺术。
这不就是我们很多留学生的缩影吗?我们被卷入一场名为“爬藤”的巨大竞赛,拼命刷分,疯狂“创造”背景,试图把自己打磨成招生官最喜欢的那种“有趣又深刻”的钻石。但在这过程中,我们似乎都快忘了,钻石的本质,不过是高压下的碳。
更讽刺的是,我们费尽心力打造的这套“完美人生剧本”,现在连AI都懒得看了,因为它自己就能写,而且写得可能比我们还“标准”。
卷到极致是“复刻”:你的“独特”,正在被流水线生产
我们先来看一组让人窒息的数据。2024年,哈佛大学的录取率低至3.59%,耶鲁是3.7%,哥伦比亚大学是3.85%。这意味着每一百个申请者里,有超过96个都会被拒之门外。这些人可不是随便凑数的,他们几乎都是像Leo一样,履历完美到无可挑剔的“牛娃”。
当所有人都拥有近乎满分的标化成绩时,比拼的赛道就转移到了“课外活动”和“个人陈述”上。于是,一个庞大的、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留学咨询产业应运而生。根据IBISWorld的数据,仅在美国,2024年教育咨询行业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36亿美元。在中国,这个数字更是惊人,一些顶级顾问的全程服务费甚至高达上百万人民币。
这些机构最擅长的,就是把一个学生的经历“故事化”、“影响力化”。你喜欢弹吉他?不行,这太平庸了,你应该去给自闭症儿童做音乐理疗,并举办一场慈善音乐会。你喜欢写代码?不行,这太宅了,你应该开发一个帮助社区老人识别诈骗电话的App,并被本地媒体报道。
于是,我们的申请材料里,充斥着各种“创始人”、“CEO”、“主席”。我们去非洲挖井,去东南亚支教,去华尔街实习……我们的人生轨迹变得越来越相似,连“独特”都变得千篇一律。我们就像一个个按照“藤校录取公式”被精心组装起来的产品,贴着不同的标签,内核却惊人地一致:功利、高效、目的性极强。
我一个在藤校读大三的朋友就曾跟我吐槽,开学第一周,她在新生社团招新会上逛了一圈,感觉像在看“课外活动博览会”。十个新生里,八个创办过NGO,九个有科研经历,还有一个说他“仅仅”是全国青年商业竞赛的冠军。大家微笑着交换着彼此“有趣”的经历,但那笑容背后,是心照不宣的估量和比较。
AI登场:一键生成你的“藤校人生”
这套玩法最荒谬的地方在哪里?在于它已经变得如此“套路化”,以至于AI都能轻易模仿。
去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就发现,无论是高中生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师,都很难准确区分一篇申请文书到底是出自学生之手,还是由GPT-4生成。AI可以根据你的履历,瞬间编织出一个感人至深、逻辑自洽、完美契合“领导力”、“同理心”、“坚韧”等招生官高频词汇的故事。
不信?你可以试试把Leo的履历喂给AI,让它以“克服挑战”为主题写一篇650字的个人陈述。它可能会这样写:
“当我在偏远山区教孩子们用Scratch编写第一个‘Hello World’程序时,我面对的不仅是匮乏的硬件和不稳定的网络,更是孩子们眼中对未来的迷茫。那一刻,我意识到,代码的力量不应只存在于硅谷的摩天大楼里。于是,我创立了‘代码之光’项目……我不仅教会了他们编程,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科技如何在他们心中点燃了希望的火花,这比我在实验室里发表任何一篇论文都更有意义……”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是不是感觉在各大留学论坛上看过八百遍了?它写得很好,很“正确”,但却毫无灵魂。因为它只是在精准地复刻一种“成功范式”。
当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人生故事,都可以被AI一键生成时,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警报。它说明我们追求的所谓“精英之路”,可能已经窄化成了一条单调的、可预测的算法。我们以为自己在进行一场充满创造力的个人探索,实际上却只是在扮演一个AI都能理解并模仿的角色。我们追求的,究竟是教育,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模仿秀?
“精致的空心人”:名校光环下的心理代价
这场游戏的代价,远不止失去个性那么简单。更可怕的是,它正在慢慢掏空我们的内心。
为了维持那个完美的“人设”,我们不敢犯错,不敢走弯路,不敢承认自己的脆弱和迷茫。我们的情绪被压抑,我们的价值感完全建立在外部的认可上——GPA、排名、offer、实习。一旦外界的肯定消失,我们就会陷入巨大的自我怀疑和焦虑。
美国大学健康协会2023年的报告显示,高达45%的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感到过严重的焦虑,36%的学生经历过抑郁。在哈佛、耶鲁这些顶尖学府,情况可能更为严峻。学生们一边在LinkedIn上分享着光鲜的成就,一边可能在深夜独自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耶鲁大学校报曾报道过一个词——“耶鲁鸭子综合症”(Yale Duck Syndrome),形容学生们表面上看起来悠闲自得地划着水,水面下双脚却在拼命地扑腾。
我们变成了北大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变种——“精致的空心人”。我们拥有漂亮的履历,懂得所有的规则,能言善辩,八面玲珑。但我们内心深处,却常常感到一阵空虚。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不知道除了“成功”,人生还有什么别的意义。我们活成了一座座精心装修但无人居住的房子,看起来很美,里面却是空的。
这种空心感,会在你真正进入名校后被无限放大。你会发现,身边的人都和你一样“优秀”,甚至比你更“优秀”。你曾经引以为傲的“闪光点”,在这里成了标配。那种被光环笼罩的优越感会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层次的焦虑和“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只是个靠运气混进来的“水货”。
别玩这场必输的游戏,我们该怎么办?
聊了这么多丧气话,不是想让你躺平。而是想邀请你一起跳出这个“内卷”的怪圈,重新思考一下,我们留学的初心到底是什么?
是为了一张名校文凭,好在未来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吗?这当然很重要。但如果这是唯一的目标,那我们和一台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
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本该是帮助我们探索自我、发现热爱、建立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它不该是一场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强而进行的军备竞赛。
所以,从现在开始,试着把那个总是在问“招生官想看什么?”的聲音调小一点,把你内心那个微弱的、问着“我到底喜欢什么?”的声音调大一点。
别再为了凑数去做那些“高大上”但你毫无感觉的活动了。如果你真的喜欢烘焙,那就去研究如何做出最完美的法式可颂,哪怕这看起来“没用”。如果你痴迷于一部冷门电影,那就去写万字长评,运营一个影迷社群,哪怕它只有几十个关注者。这种源于真实热爱的探索,会带给你远超一份实习证明的成长和快乐。这种真实,才是招生官(以及未来真正欣赏你的人)真正想看到的,也是AI永远无法生成的。
学着拒绝。拒绝那些“应该”做但会消耗你心力的事。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把它花在能让你眼睛发光的地方。
去找一个“无用”的爱好。画画、弹琴、写诗、徒步、发呆……做一些不为了任何功利目的的事情。这些“无用之事”,恰恰是构建你精神世界的钢筋水泥,能让你在压力巨大的时候,有一个可以回去的“精神角落”。
记住,你不是一堆等待被评估的“材料”,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有权迷茫,有权犯错,有权利去过一种不那么“完美”、但足够真实的人生。这趟留学之旅,最终的目的地不是哈佛或斯坦福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找到那个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自己。
别再把自己卷成一个AI都能轻松复制的“标准答案”了。你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