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录取被废,你的藤校梦更近了吗?

puppy

最近美国大学圈可是发生了“大地震”——“拼爹”就能进藤校的传承录取,终于要被废除了!你是不是也暗自激动,觉得咱们普通家庭孩子的机会终于来了?先别高兴得太早哦。这块被释放出来的“录取蛋糕”,到底是会分给像我们这样的国际生,还是会优先流向美国本土的其他群体?这背后的水可深着呢。这篇文章就带你深扒一下,看看这波改革对我们来说究竟是“画饼”还是真正的机会,以及在新的游戏规则下,你的申请策略到底应该怎么调整才能脱颖而出。

传承录取废除:留学生申请快览
发生了什么?
美国最高法院禁止“平权法案”后,社会压力转向了“传承录取”(Legacy Admissions),也就是校友子女优先录取的“拼爹”政策。目前,包括卡内基梅隆、弗吉尼亚大学、麻省理工、约翰霍普金斯在内的多所顶尖大学已宣布放弃或早已放弃该政策。
对我们是好消息吗?
是,但也没那么简单。空出来的名额,很可能优先流向美国本土的低收入、第一代大学生等群体,以实现校园的“社会经济多样性”。国际生的池子不一定会因此变大。
我们该怎么办?
游戏规则变了。你的申请重点需要从“展示资源”转向“展示自我”。个人故事、独特经历、深度活动和对学校的真正热情,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这篇长文,就是帮你把这些新规则掰开揉碎了讲清楚。

上周六的深夜,我收到了学妹小A的一条微信,激动得几乎要从屏幕里跳出来:“学长学长!你看到新闻了吗?哈佛被告了,传承录取要被废了!我是不是有机会了?!”

小A是我高中社团的后辈,一个典型的“小镇做题家”。没背景,没资源,爸妈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她唯一的资本就是近乎满分的GPA、高到吓人的标化成绩,还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儿。她的梦校是哈佛,但她总半开玩笑地跟我说,感觉自己和那些爸妈、爷爷奶奶都是校友的“Legacy”们,从一开始就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看到她的消息,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同样焦虑又充满渴望的自己。是啊,美国大学圈的这场“大地震”——延续了上百年的“拼爹”潜规则,终于在最高法院一纸禁令废除“平权法案”后,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摇摇欲坠。消息传来,整个留学生圈子都沸腾了。大家都在想同一个问题:当那扇曾经只为“天选之子”半开的藤校大门,现在似乎要对所有人敞开时,我们的机会,真的来了吗?

先别急着开香槟庆祝。这块被释放出来的“录取蛋糕”,到底会不会分到我们国际生的盘子里?这背后的逻辑,远比“公平”两个字复杂得多。今天,咱们就坐下来,像朋友一样,深扒一下这波改革对我们来说,究竟是画在天上的“大饼”,还是实实在在的机会。

“拼爹游戏”的终结:这场风暴到底有多大?

我们先来搞清楚,这个被大家口诛笔伐的“传承录取”(Legacy Admissions)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就是如果你的父母、祖父母,甚至是叔叔阿姨是某所大学的校友,那么你申请这所大学时,招生官会“高看你一眼”。

这可不是都市传说,而是写在数据里的残酷现实。就在2023年,一个名为“机会洞察”(Opportunity Insights)的研究机构发布了一份针对哈佛大学的重磅报告。报告显示,在其他条件(如成绩、课外活动)几乎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传承身份的申请者被录取的概率是普通申请者的近六倍!听听,是六倍!哈佛大学在2014至2019年间,传承申请者的录取率高达惊人的33.6%,而同期整体录取率还不到6%。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个名额,被预留给了那些仅仅因为“出身好”的学生。他们或许也很优秀,但更多像小A一样优秀甚至更优秀、却没有校友关系的普通家庭孩子,从一开始就被挤到了门外。

这场变革的导火索,是2023年美国最高法院对“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的裁决。最高法院裁定,大学在招生时不能再将“种族”作为一个考量因素。这一判决立刻引发了连锁反应:既然为了“公平”不能优待少数族裔,那凭什么可以继续优待那些非富即贵的校友子女?逻辑上说不通了。

于是,压力给到了大学这边。很快,我们看到了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在2023年悄悄更新了官网,表示不再在招生中考虑传承身份。紧接着,弗吉尼亚州的公立大学系统,包括大名鼎鼎的弗吉尼亚大学(UVA)和弗吉尼亚理工(VT),也宣布全面终止传承录取。而在他们之前,早就有一些先驱者,比如麻省理工学院(MIT)、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多年来一直坚持不看申请者的“血统”。

看起来,一个更公平的时代似乎正在到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扇门关上了,空出来的位置,会留给谁呢?

空出的“蛋糕”:我们国际生能分到多少?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大家最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少了“关系户”,那我们这些凭硬实力竞争的国际生,机会不就多了吗?

这个想法,还是有点太天真了。我们必须明白,美国大学,尤其是私立名校,它们的招生政策首先服务的是其自身的“机构优先事项”(Institutional Priorities)和美国的国内议程。废除传承录取,背后最大的驱动力是解决美国国内的“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性”问题。

说得再直白一点,这块蛋糕,大概率会优先分给美国本土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在过去教育体系中代表性不足的群体。比如,家庭里第一个上大学的“第一代大学生”(First-generation students),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以及来自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生。

这不是我瞎猜,我们可以看看已经吃过“螃蟹”的大学是怎么做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就是最好的例子。早在2014年,JHU就顶着巨大压力(主要是校友捐款的压力)彻底废除了传承录取。之后发生了什么?

根据JHU自己公布的数据,从2014年到2022年,其新生中第一代或低收入(FLI)学生的比例从10%左右飙升到了近20%。获得佩尔助学金(Pell Grant,一项针对美国低收入家庭学生的联邦补助金)的学生比例,也从十年前的个位数增长到了现在的近五分之一。但你看它的国际生比例,这些年一直稳定在10%-13%左右,并没有因为废除传承录取而出现爆炸式增长。

JHU的案例清晰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当大学有了更多可以自主分配的名额时,他们的第一选择是去填补国内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洼地”,而不是去扩大本就已经很拥挤的国际生池子。

此外,我们还不能忽视一个“隐形天花板”——大多数顶尖大学对国际生的招收比例,都有一个不成文的上限。这个比例通常在10%到17%之间浮动。比如,哈佛大学2027届新生中国际生占比为15.6%,耶鲁大学约为12%,普林斯顿大学约为12%。学校需要维持一个以美国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政府、校友和社会的压力,要求他们优先教育本国公民。废除传承录取,并不会轻易改变这个基本盘。

所以,真相可能有些扎心:传承录取的废除,为美国本土的“寒门贵子”们打开了一扇更大的窗,但对于大洋彼岸的我们来说,那扇门可能只是稍微开了一条缝,吹进来了一丝新鲜空气,远谈不上“大门敞开”。

新游戏规则:你的申请策略该如何“进化”?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沮丧。别急,这不代表我们完全没机会,或者说这件事对我们没影响。恰恰相反,它深刻地改变了游戏的玩法。过去的竞争,可能是“实力+关系”的二维竞争。现在,关系这条路被堵死了,竞争就完全回归到了“实力”这个维度。但这里的“实力”,已经不再是过去我们理解的那么简单了。

当招生官不再需要花时间去“照顾”校友子女,他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哪里?答案是:仔仔细细地审阅你的申请材料,去寻找一个真实、独特、有思想的灵魂。你的申请策略,必须从“堆砌成就”向“讲述故事”进化。

1. 你的故事,就是你新的“传承”

以前,传承身份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故事:“我来自一个哈佛家庭,我天生就理解并认同哈佛的价值观。”现在,这个捷径没了。每个人都必须从零开始,用自己的经历来构建这个故事。你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和补充文书(Supplemental Essays)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招生官想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完美的“六边形战士”,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你犯过的错、你的迷茫、你的成长、你对某个看似不起眼事物的热爱……这些才是构成你独一无二性的元素。

举个例子。假设有两个学生,A和B。学生A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CEO,他利用资源给A安排了在世界500强的实习,履历光鲜亮丽。学生B的父母是小镇上的普通教师,他利用暑假,在家乡组织了一个给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的兴趣小组,从拉赞助、招募志愿者到设计课程,全都亲力亲 veines。在过去,学生A的“传承”光环可能会让他占尽优势。但现在,招生官很可能会对学生B的故事更感兴趣。因为这个故事展现了主动性、同理心、组织能力和对社区的真实影响,这些品质是任何实习证明都无法替代的。

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审视你自己的经历。不要觉得它“普通”,你成长的城市、你的家庭文化、你克服的一个小困难、你对某个冷门爱好的痴迷,这些都是构成你独特故事的宝贵素材。把它写出来,写得真诚,写得动人。你的故事,就是你在这个新时代里最硬的“背景”。

2. 深度取代广度,证明你的“影响力”

“活动列表(Activity List)”是申请中另一个发生巨变的部分。过去,很多传承学生可以用父母提供的资源,轻松堆砌一个长长的、看起来很厉害的活动列表:模拟联合国主席、辩论社社长、去非洲做过志愿者、在某某实验室挂名发表过论文……

现在,招生官对这种“清单式”的优秀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他们更想看到的是“深度”和“承诺”(Commitment)。你是不是在一个领域持续投入了数年?你在这个活动中,是不是不仅仅是一个参与者,更是一个创造者和领导者?你有没有为你所在的社群带来真正的、可衡量的改变?

与其列出十个你只参加了一年的社团,不如深入地去讲一个你坚持了四年的活动。比如,你热爱编程,你不仅仅是参加信息学竞赛,你还利用编程技能,为学校图书馆开发了一个图书借阅小程序,或者为本地的流浪动物救助站做了一个领养信息网站。这个“影响力”,无论大小,都是真实而有力的。它证明了你不仅有能力,更有意愿运用你的能力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正是顶尖大学最希望看到的品质。

一个真实的案例:我认识的一个被布朗大学录取的学妹,她的活动列表里最亮眼的一项,是在学校里发起了一个“方言保护计划”。她发现很多同学已经不会说家乡的方言了,于是她花了两年时间,采访了上百位同学和他们的家人,录制了音频,制作了一个小型线上方言词典。这个活动没有“国际化”的背景,也没有“高大上”的头衔,但它体现了她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强大的执行力和持之以恒的热情。这种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项目,远比任何包装出来的活动都更有说服力。

3. 读懂“机构优先事项”,精准匹配你的“价值”

传承录取的废除,意味着大学在构建一个“多元化”班级时,少了一个重要的(尽管是备受争议的)工具。现在,他们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确保班级的多样性,不仅是种族和地域上的,更是思想、才能和经历上的。

这就要求你,在申请时必须做一个“研究员”。你要去深入了解你申请的每一所学校,它们的气质是什么?它们的“机构优先事项”是什么?它们今年想招什么样的学生?

比如,芝加哥大学以其“学术至上”的氛围和独特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闻名,它的文书题目也总是天马行空,考验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你在申请中展现出对知识纯粹的好奇心和跨学科探索的渴望,就很容易和它“对上眼”。

布朗大学则以其“开放课程”(Open Curriculum)和学生自由探索的精神著称。如果你是一个有很多奇思妙想、不喜欢被束缚、善于整合不同领域知识的人,那你的申请材料就应该着重突出这一点。

斯坦福大学地处硅谷,创新和创业精神是其DNA的一部分。如果你有任何“把想法变成现实”的经历,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项目或一个失败的尝试,都应该在申请中大书特书。

不要再用一套模板化的材料去“海投”了。在“Why Us?”这篇补充文书里,你必须给出具体、详实、无可替代的理由。你不能只说“我喜欢纽约的繁华,所以想去哥伦比亚大学”。你要说出你想上哥大哪一位教授的哪一门课,你想加入哪个别人没听说过的学生社团,你想利用学校的哪个研究中心来完成你的什么项目。这种深度的匹配,才能让招生官相信,你不是众多优秀申请者中的一个,而是他们正在寻找的那一个。

传承录取时代的落幕,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可以躺赢的利好,而是一场更激烈、也更公平的挑战。它把聚光灯从你的姓氏和家庭住址,完全打在了你这个人本身。

你不再需要去羡慕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特权”正在失效。但同时,你也失去了抱怨“不公平”的借口。赛道被清理干净了,接下来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跑得有多努力,以及你跑的方向是否正确。

所以,别再盯着那些宏大的新闻标题激动或焦虑了。把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去打磨你的故事,去深化你的热情,去思考你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想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藤校的门,并没有因为废除传承录取而变得更宽。但它的那把锁,确实是换掉了。以前那把锁,需要一把叫做“背景”的祖传钥匙才能轻松打开。现在这把锁,需要你自己去锻造一把独一无二的、叫做“自我”的钥匙。

说真的,这难道不是一个更酷、更值得去奋斗的故事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