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报麦考瑞理科!我怕你来了真不想走

puppy

嘿,正在考虑麦考瑞理科的你,听学长/学姐一句劝:千万别来!我怕你来了会发现,这里的学习根本不是死读书,各种项目和实验让你动手到停不下来,教授们不仅是大牛,还特别乐意带你玩转前沿科技。更“过分”的是,学校旁边就是澳洲“硅谷”,通过独家的PACE实习项目,你可能还没毕业就手握大厂offer了。再加上美到窒息的校园和超棒的社区氛围,每天都像在公园里上学,归属感爆棚。所以你可想好了,这里“陷阱”太多,来了可能真就陷进去,不想走了哦!

友情提示:入坑麦考瑞理科前必读
1. 如果你只想“水”个文凭,请立即关闭本页面,这里不适合你。
2. 如果你害怕动手操作,喜欢纯理论,请三思,这里的实验多到“发指”。
3. 如果你只想安稳毕业找工作,请当心,这里的机会太多,可能会让你挑花眼。
4. 如果你对公园式校园和野生动物过敏,请慎重,你可能会和鸭子、笑翠鸟做邻居。

嘿,朋友,我是lxs.net的小编,也是你在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简称MQ)潜伏多年的学长。今天这篇文章,算是一篇“劝退信”。

还记得我刚来的时候,有个一起入学的哥们儿叫 Leo,选了信息技术(IT)。我俩当时的想法特单纯,觉得澳洲嘛,节奏慢,学习应该也挺 chill 的,上上课,考考试,毕业拿个文凭,完美。Leo 当时还信誓旦旦地跟我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条快乐的咸鱼。”

结果呢?开学第二个月,他就“叛变”了。他被一个叫“iProject”的课程单元彻底洗了脑,天天拉着小组同学搞什么智能家居的APP原型。我们去海滩,他在码代码;我们去烧烤,他在调 bug。我嘲笑他“咸鱼梦”碎了,他却两眼放光地跟我说:“哥们,你不懂,我们那个带课的教授,是谷歌出来的,他给我们看的项目原型,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比干巴巴地听课有意思一万倍!”

后来,他通过学校的实习项目进了一家科技公司,还没毕业,Offer 就到手了。前几天他跟我说,他准备申请留下来,因为他觉得在这里,他能真正做出点什么酷东西来。我看着他,想起了当年那个想当咸鱼的少年,突然觉得,必须得写点什么,给后面要来的学弟学妹们提个醒。

所以,这篇“劝退信”你可得看仔细了。别报麦考瑞理科,我真的怕你来了,会像 Leo 一样,彻底“陷”进去,再也不想走了。

警告一:这里的学习,根本不是你想象中的“上课”

你以为的大学理科学习是什么样?坐在几百人的大教室里,听着白发苍苍的教授念PPT,课后对着厚厚的教科书死记硬背,考前再通宵突击?嗯,来麦考瑞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

来了之后才发现,全错了。这里的学习,更像是在闯关打怪。PPT和课本只是你的新手装备,真正的经验值,都得靠你自己动手去刷。

就拿学校斥巨资1.1亿澳元建成的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楼(Facul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uilding)来说吧。那地方根本不像教学楼,更像一个未来科技实验室。里面有专门用于生物技术研究的无菌室、可以模拟各种生态环境的植物生长室、还有配备了全套最新设备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实验室。你上的很多课,一半时间在教室,另一半时间就在这些实验室里泡着。理论刚学完,马上就让你亲手去验证。

比如学环境科学的同学,他们的“教室”更夸张。学校自己就有一个占地11公顷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里面有森林、湖泊,完全就是一个微缩版的生态系统。他们的实地考察课(Fieldwork)压根不用出远门,直接就在校园里进行。老师会带着你采集水样,分析土壤成分,追踪野生动物。我有个学姐,她的毕业设计就是研究校园里某种稀有鸟类的栖息习惯,每天扛着“长枪短炮”在林子里转悠,跟拍纪录片似的,酷毙了。

再说说计算机和IT专业的同学。除了 Leo 提到的项目制课程,他们还有一个叫“Co-op Program”的带薪实习项目。这个项目和普通的实习不一样,它是课程的一部分,长达6到12个月。参与的学生会被派到像佳能(Canon)、安永(EY)、霍尼韦尔(Honeywell)这样的大公司,直接参与真实的项目开发。这不是让你去端茶倒水,而是把你当成一个真正的工程师来用。等你完成项目回到学校,不仅学分拿满了,简历上已经有了一段闪闪发光的工作经历了。

根据2023年的数据,麦考瑞大学在澳大利亚的科研产出影响力方面排名前列,尤其在物理学、天文学和环境科学领域。这意味着你接触到的知识和设备,都是跟世界前沿同步的。你可能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操作一台价值百万的质谱仪,或者参与分析来自帕克斯射电望远镜的宇宙数据。这种感觉,可比单纯看书刺激多了。

所以你看,这里的学习根本就不是让你坐着听,而是推着你、拽着你,让你去摸、去做、去创造。这种模式下,你想“水”过去?太难了。你会不知不觉地被点燃,沉浸在解决问题的乐趣里,无法自拔。

警告二:你的教授,可能比你还能“玩”

在来澳洲之前,我对“教授”这个词的印象,还停留在“严肃”“权威”“遥不可及”这些标签上。我以为见到教授,得毕恭毕敬,连问个问题都要鼓足勇气。

然而,麦考瑞的教授们,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他们不仅是各自领域的顶级大牛,还特别接地气,特别乐意带着你一起“玩”转科研。

举个例子,麦考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教授,叫 Lesley Hughes。她是澳大利亚气候委员会的成员,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绝对权威。按理说,这样的大神应该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吧?但她的学生告诉我,Lesley 教授上课非常有感染力,她会用最生动的例子,比如考拉的生存危机,来讲复杂的生态系统变化。课后你给她发邮件,她会回得又快又详细。她还特别鼓励本科生参与到她的研究项目中,只要你对气候变化有热情、有想法,她就愿意给你机会。

还有计算机科学系的 Michael Sheng 教授,他是物联网(IoT)和大数据领域的专家。他领导的实验室,搞的都是些特别前沿的东西,比如智能穿戴设备、智慧城市数据分析等等。他常常会邀请本科生参加实验室的 weekly meeting,让大家接触到最新的研究动态。他总说:“不要把你们自己当成学生,要把自己看作是未来的研究者和工程师。”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麦考瑞理科是常态。教授们的办公室大门,通常都是敞开的。你随时可以敲门进去,和他讨论一个课程的疑点,或者一个你自己的“脑洞大开”的科研想法。他们不会觉得你幼稚,反而会很兴奋地和你一起探讨,甚至帮你完善想法,指导你申请小型的研究基金。

麦考瑞大学一直强调“研究导向型教学”(Research-led Teaching)。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给你上课的这些人,就是正在进行着世界级研究的科学家。他们不会只给你讲教科书上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而是会把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甚至是一些正在探索中的、还没有答案的问题,都带到课堂上。2023年澳大利亚卓越研究报告(ERA)显示,麦考瑞大学100%的研究活动都被评为“达到或高于世界水平”,尤其在物理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更是名列前茅。

跟着这样一群既是大牛又乐于分享的教授学习,你会被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包围。你会发现,原来科研不是那么高冷,原来科学可以这么有趣。久而久之,你可能就忘了自己最初只是想拿个文凭,而是真心实意地爱上了自己所学的领域,甚至像 Leo 一样,开始考虑要不要读个博,继续跟着这帮有趣的“老顽童”们玩下去。

警告三:还没毕业,猎头可能就盯上你了

这是一个最“危险”的警告。如果你选择来麦考瑞读理科,你可能会面临一个“甜蜜的烦恼”:工作机会来得太早、太多了。

为什么这么说?你打开地图看看麦考瑞大学的位置就知道了。它旁边,就是全澳大利亚规模最大、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麦考瑞公园创新区(Macquarie Park Innovation District, MPID)。

这地方有多牛?它被称为澳大利亚的“硅谷”。这里聚集了超过180家大型国际公司和100家中小企业,包括微软(Microsoft)、甲骨文(Oracle)、索尼(Sony)、强生(Johnson & Johnson)、科利耳(Cochlear,就是那个人工耳蜗巨头)等等。整个园区创造了超过58,000个工作岗位,尤其是在制药、生物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以及金融服务领域。可以说,整个澳洲最顶尖的科技和生命科学公司,都扎堆在你学校隔壁。

这种地理位置上的“近水楼台”,给麦考瑞的学生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学校把这个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推出了一个王牌项目——PACE(Professional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PACE 不是一个普通的选修课或者实习中介,它是麦考瑞大学学位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强制性的。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一个与专业相关的实践项目。学校有一个庞大的PACE团队,专门负责和MPID以及悉尼各地的数千家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合作,为学生量身定制实习岗位。

具体到理科生,PACE的机会简直不要太丰富。学生物化学的,可能会被派到强生的实验室,参与新药的研发测试;学计算机的,可能会进入微软的团队,参与云服务的开发;学统计的,可能会在安联保险(Allianz)做数据分析。这些实习都是实打实的项目,你会被分派一个行业导师,像正式员工一样参与工作。

我有个学妹是学医用科学(Medical Sciences)的,她的PACE项目是在科利耳(Cochlear)完成的。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和顶尖的工程师、听力学家一起工作,参与测试新一代的人工耳蜗设备。她说,那几个月的经历,比她过去两年在课堂上学的东西还要深刻。实习结束时,她的部门主管直接问她,毕业后愿不愿意留下来。她现在已经是科利耳的正式员工了。

这样的故事在麦考瑞比比皆是。根据最新的《QILT毕业生结果调查》,麦考瑞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在悉尼地区一直名列前茅。很多学生都是通过PACE项目,提前锁定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企业也乐于从麦考瑞招人,因为他们知道,这里的毕业生不仅理论扎实,而且已经具备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上手快,省去了大量的培训成本。

所以,如果你来了这里,可能大三就要开始思考人生了:是先接这个 offer 呢,还是再看看那个公司的机会?这种“烦恼”,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警告四:这哪是大学,这分明是国家公园

聊完了硬核的学习和工作,我们再来聊点软的。但这一点,可能“毒性”更强。麦考瑞的校园,美得有点不讲道理。

它占地126公顷,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园式校园。这里没有围墙,只有大片的草坪、茂密的树林、一个波光粼粼的中心湖,还有随处可见的艺术雕塑。我第一次来的时候,真的以为导航导错了,把我带到了某个国家公园。

在这里上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天气好的时候,你根本不想待在图书馆里。大家会三三两两地坐在湖边的草地上,摊开书本和电脑,一边学习,一边享受阳光。湖里有鸭子和乌龟慢悠悠地游过,树上常常能听到笑翠鸟标志性的“哈哈哈”大笑声。有时候你走在路上,还能碰到前来觅食的凤头鹦鹉和刷尾负鼠。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感觉,能瞬间治愈你所有的学习压力。

校园的建筑也很有特色。既有充满历史感的砂岩建筑,也有像1 Central Courtyard 这样极具现代感的新地标。这个新建的中央庭院,集餐饮、零售、学习空间和活动中心于一体,已经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聚集地。还有那个著名的未来感图书馆,里面有澳洲唯一的全自动图书存储和检索系统(ARC),机器人会帮你把书从地下书库里取出来,科技感爆棚。

除了自然风光和现代设施,学校的运动氛围也超级棒。这里有奥运会标准尺寸的50米室外泳池和25米室内泳池,还有健身房、羽毛球馆、篮球场、攀岩墙……设施非常齐全。办一张会员卡,你就可以享用所有设施。很多学生都会在课后约着一起去健身或者游泳,既锻炼了身体,也增进了感情。

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久了,人真的会变“懒”。你会习惯于在课间去湖边散个步,习惯于在草坪上看书看到睡着,习惯于把去健身房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的心态会变得特别平和,因为你每天都被美景和宁静包围着。这种慢下来的、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一旦适应了,就很难再回到那种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去了。

这绝对是一个“陷阱”。它会让你爱上这里的生活,让你觉得学习不只是一场奔赴,更是一段旅途。等你毕业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你舍不得的,不只是这里的知识和机会,还有这里的阳光、草地和那群陪你一起看日落的鸭子。

警告五:你会莫名其妙多出一堆“家人”

留学最怕什么?孤单。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没有家人朋友,那种感觉,经历过的人都懂。但在麦考瑞,这种感觉可能会被大大削弱,因为你会莫名其妙地,多出一大堆“家人”。

这种归属感,首先来自于这里极其多元和包容的社区氛围。麦考瑞大学有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走在校园里,你能听到各种语言,看到各种肤色。学校官方和学生自发组织了超过140个学生社团,总有一个适合你。

对于我们理科生来说,有很多硬核又有趣的社团。比如“MQ Code”,一个编程爱好者的大本营,他们会定期举办编程马拉松(Hackathon)和技术分享会,带你一起玩转最新的编程语言和技术。“MQ Biological Society”则会组织各种野外考察和动植物爱好者聚会。还有“MQ Physics and Astronomy Society”,他们会组织大家一起用学校的天文望远镜看星星,讨论宇宙和黑洞,超级浪漫。

加入这些社团,你会迅速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刷夜赶due,一起吐槽教授,一起为实验的成功而欢呼。这种基于共同兴趣和目标的友谊,非常纯粹和牢固。不知不觉中,你就拥有了一个在异国他乡的“学术家庭”。

除了社团,学校的各种支持服务也做得特别好,让你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学校有专门的“Student Wellbeing”服务,如果你感到压力大、焦虑或者想家了,可以随时预约心理咨询,完全免费且保密。学术上遇到困难,可以去“Learning Skills Unit”,那里有专业的老师帮你辅导论文写作和学习技巧。

对于国际学生,学校还有一个叫“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GLP)的项目,会组织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讲座和海外志愿者项目,帮助你拓宽国际视野,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参加这些活动,你会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有趣的人和事,你的眼界和心胸都会变得开阔起来。

在麦考瑞,你不会感到被孤立。无论你来自哪里,有什么样的背景,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属感。这种温暖的社区氛围,会让你慢慢地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而这,恰恰是最让人“不想走”的理由之一。

好了,我的“劝退”到此为止。

说了这么多“陷阱”,你大概也明白了。麦考瑞的理科,就是一个会不断给你惊喜,不断激发你潜能,让你变得更优秀,也让你深深爱上这里生活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真的只是想来混个文凭,每天三点一线,毕业就走人,那我再次真诚地劝你:千万别来!这里不适合你。

如果你害怕挑战,害怕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么牛,害怕认识一群可能改变你一生轨迹的老师和朋友,那请你,立刻关掉这个页面,就当从没看过。

但……如果你已经看到了这里,心脏还在“怦怦”直跳,甚至有点小兴奋、小期待;如果你准备好了,想看看大学生活到底能有多酷,想在毕业前就一只脚踏入世界名企,想拥有一段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探索自我的留学经历……

那好吧,算我没劝住你。

欢迎入坑,学长在麦考瑞公园的湖边,等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