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 |
|---|
| 嘿,未来的荷兰留学生!这篇文章不是一篇冷冰冰的选校指南,更像是我掏心窝子的一封长信。里面没有太多官方辞令,全是我的真实感受和踩过的坑。如果你也曾在“大城市的热闹”和“小城市的安逸”之间摇摆不定,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点启发。 |
留学荷兰,我为什么吹爆乌特勒支大学
我至今还记得那个下午。我坐在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门口的台阶上,身边是川流不息的游客和叮当作响的电车,空气里混杂着华夫饼的甜腻和运河隐约的水汽。我刚刚结束了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校园参观,心里一半是兴奋,一半是巨大的不确定感。这里是荷兰的心脏,是伦勃朗和梵高的故乡,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国际都会。但看着眼前喧嚣的一切,我脑子里却反复冒出一个问题:我真的能在这里静下心来,度过几年珍贵的留学生活吗?
这个问题,我想每个即将远赴重洋的留学生都问过自己。我们手握着几封offer,在地图上比划着城市的距离,在论坛里刷着学长学姐的经验帖,试图为自己未来几年的青春下一个最完美的赌注。这不仅仅是选一所学校,更是选一种生活方式,选一个能让你成长、而非消耗你的环境。而今天,当我已经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骑车穿行于清晨薄雾中的日子后,我想告诉你,跳出阿姆斯特丹的光环,选择乌特勒支,是我为自己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学术氛围?它不止是排名上的第一
聊起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简称UU),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它的排名。的确,它的学术声誉非常能打。在最看重科研实力的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上,乌特勒支大学已经连续二十多年稳坐荷兰第一的宝座。2023年的排名里,它位列全球第50位,把一众名校甩在身后。对于我们这种看重学术硬实力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颗定心丸。
但排名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真正让人沉浸其中的,是这里的学术“体温”。我读的是人文学院下的一个跨学科专业,这里的课程设置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文科的想象。没有照本宣科,没有标准答案,教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What’s your take on this?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我有一个特别真实的案例。在一门关于数字媒体与社会的课上,我们的期末作业是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当时,我和几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脑洞大开,想研究TikTok上的“怀旧滤镜”如何影响Z世代的身份认同。这个题目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既不宏大,也不严肃。我们自己都觉得有点虚,担心教授会觉得这太“网红”,不够学术。
没想到,当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导师——一位研究媒介理论多年的资深教授时,他不但没有否定,反而眼睛一亮。他说:“This is brilliant! It’s fresh, relevant, and touches upon core theories of memory and digital identity. Go for it!”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他不仅帮我们梳理研究框架,还给我们推荐了最新的学术论文,甚至主动联系了他在数字人类学领域的朋友,为我们提供咨询。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乌大的学术精神,是鼓励你把好奇心放在第一位,是相信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切入点背后,都可能藏着深刻的洞见。
这种自由探索的氛围,渗透在UU的方方面面。大学设立了四个跨学科的“战略主题”: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可持续发展(Pathways to Sustainability)、青年发展(Dynamics of Youth)和开放社会(Institutions for Open Societies)。这意味着,无论你是学法律、地理还是生物,都有机会参与到这些关乎人类未来的宏大议题中。我身边就有学环境科学的朋友,参与了“可持续发展”主题下的一个项目,研究如何用数据模型优化城市垃圾回收系统,他们的研究成果直接被乌特勒支市政府采纳。在这里,知识不是象牙塔里的陈列品,而是真正能够动手改变世界的工具。
乌特勒支:一座恰到好处的城市
如果说乌大的学术氛围给了我深度,那么乌特勒支这座城市,则给了我生活的广度。在来之前,我所有的想象都来自于网上那句评价:“如果说阿姆斯特丹是开放给全世界的客厅,那乌特勒支就是荷兰人留给自己的温馨书房。”来了之后才发现,这个比喻简直绝了。
乌特勒支是荷兰的第四大城市,但它给人的感觉却无比精巧和舒适。它的心脏是围绕着老运河(Oudegracht)和标志性的主教塔(Dom Tower)展开的老城区。和阿姆斯特丹最大的不同在于,乌特勒支的运河是独特的双层结构。河道水平面下,是一排排由古老码头仓库改造而成的餐厅、酒吧和工作室。天气好的时候,你几乎能看到全城的人都“长”在了运河边的露台上,喝着啤酒,晒着太阳,那种松弛感,是会传染的。
骑行,是打开这座城市的唯一正确方式。荷兰是自行车王国,而乌特勒支,则是王国的首都。这里的自行车道系统堪称完美,甚至有专门为自行车设计的“高速公路”和环岛。2019年,位于乌特勒支中央车站旁边的全世界最大的自行车停车库正式全面开放,足足可以容纳12,500辆自行车。每天清晨,成千上万的学生和上班族汇成一股单车洪流,穿过古老的街道和绿色的公园,奔向城市各个角落,场面壮观又充满秩序感。在这里生活,你很快就会习惯在自行车上完成一切:驮着一周的食材回家,带着朋友去公园烧烤,甚至在微雨中哼着歌穿过寂静的街区。这种融入城市脉搏的感觉,是坐地铁和公交无法体会的。
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充满了年轻的活力。乌特勒支的总人口约37万,其中有超过7万名是学生,学生比例高达近20%。这意味着,你走在街上,擦肩而过的几乎都是同龄人。整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都带着浓浓的“学生友好”属性。从遍布全城的平价学餐、二手商店,到各种学生社团组织的派对和活动,你永远不用担心无聊。每到周五晚上,Neude广场和Janskerkhof广场上的酒吧里总是挤满了年轻人,那种无忧无虑、充满生命力的氛围,让你觉得生活充满了无限可能。
学习与生活,在这里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荷兰大学的学业压力是出了名的。一年分为四个学期(Period),每个学期只有八九周,却要修完两到三门课,期末通常是考试和论文一起来。这种高强度的节奏,被称为“赶due地狱”。但在乌特勒支,这种紧张感似乎总能被城市悠闲的节奏所中和。
我的一个典型日常是这样的:上午在乌特勒支科学园(Utrecht Science Park,也就是主校区)上课,这里的建筑现代而开阔。中午和同学在“Educatorium”的学生餐厅吃一顿性价比超高的午餐。下午,我会选择坐公交回到市中心,去坐落在老皇宫里的市中心大学图书馆(Universiteitsbibliotheek Binnenstad)自习。这座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巨大的落地窗外就是教堂的尖顶和古老的庭院。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感觉连知识都变得浪漫起来。
学习到傍晚,我会合上电脑,骑车去买菜。我最喜欢去的是每周六在Vredenburg广场的集市,那里有最新鲜的蔬菜水果、香气扑鼻的烤鸡和荷兰特色的糖浆华夫饼(Stroopwafel)。和摊主们用蹩脚的荷兰语打个招呼,讨价还价一番,满满的烟火气能瞬间治愈写论文的疲惫。
晚上,生活则有无数种可能。你可以去TivoliVredenburg听一场音乐会,这座设计前卫的音乐厅几乎每晚都有从古典到摇滚的各种演出;也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去运河边的“Kafe Belgie”尝尝几百种比利时啤酒;或者,只是简单地沿着运河散步,看看水面上天鹅的倒影和两岸温暖的灯火。
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不是割裂的。你不会觉得为了学习必须牺牲掉所有乐趣,也不会因为享受生活而产生负罪感。这座城市本身就提供了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它告诉你,努力学习和享受当下,同样重要。
一些必须告诉你的“实在话”
当然,我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在乌特勒支留学,乃至在整个荷兰留学,最大的挑战,毫无疑问是——找房子!
这里的住房市场极度紧张,用“一房难求”来形容绝不夸张。我刚来的时候,因为没有提前申请到学校的学生宿舍(SSH Short Stay),经历了长达两个月的“流浪”。我住过临时转租的房间,睡过朋友家的沙发,每天都在Facebook的各种租房小组和Kamernet网站上刷到绝望。期间还差点遇到骗子,对方用PS过的合同和假照片,试图骗我提前支付押金。
所以,如果你已经拿到了UU的offer,请把找房这件事的优先级提到最高!记住几个关键点:
- 学校宿舍是首选: 国际学生通常有资格申请由学校合作的住房公司SSH提供的宿舍。房源放出当天,一定要调好闹钟,第一时间去抢!真的是“手慢无”。
- 提早行动: 如果没抢到学校宿舍,至少提前3-4个月开始在校外平台寻找。不要等到落地荷兰再开始,那时候基本就只剩下绝望了。
- 警惕骗局: 任何要求你没看房就付全款押金的行为,都要高度警惕。尽量选择可以实地看房或者通过视频通话确认房源真实性的。靠谱的房东通常会要求你提供学校证明和资金证明。
- 放宽标准: 刚开始,不要对房子的位置和大小有过高期望。能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就是胜利。很多人都是先找个临时住处,熟悉环境后再慢慢寻找更理想的房子。
搞定了房子这个最大的难题,你在乌特勒支的生活基本就成功了一大半。剩下的,就是尽情享受这里的一切了。
回头看,选择乌特勒支,可能是我留学路上做的一次“非主流”但无比正确的决定。它没有阿姆斯特丹那种扑面而来的国际化和都市感,却用一种更温润、更持久的方式,浸润了我的生活。它让我明白,留学不只是为了在简历上增添一个闪光的校名,更是为了找到一个能让你安心做自己、从容探索世界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向往的留学生活,是在世界顶尖的学府里,被最前沿的知识和最开放的思维启发;同时,又能在一座有历史、有温度、有活力的欧洲小城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骑着单车唱着歌,把日子过成诗。那么,别犹豫了,来乌特勒支看看吧。也许你会像我一样,彻底爱上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