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S数据更新!看懂英本申请新风向

puppy

正在准备英本申请的你,是不是也感觉今年的形势有点看不懂?别慌,UCAS官方热乎乎的数据报告来了,简直就是咱们申请路上的指南针!今年中国学生的申请人数又破纪录了吗?哪些曾经的热门专业正在悄悄“退烧”,又有哪些宝藏专业成了新宠?大家最关心的G5大学,录取门槛是不是又变高了,我们的PS和背景该如何调整才能脱颖而出?这份数据不仅是冷冰冰的数字,更是帮你精准定位、巧妙避坑的秘密武器。我们已经帮你把重点都划好了,快来一探究竟,让你的申请之路走得更稳、更顺!

小编划重点:2024英本申请必看风向标
整体趋势:中国学生申请人数仍在最高位,但“野蛮增长”时代结束,进入平稳期。这意味着大学对申请者的考察会更细致、更深入。
专业冷热:商科首次出现“降温”迹象!计算机、工程热度爆炸式增长。想“弯道超车”?可以多关注心理学、创意艺术等上升期专业。
G5门槛:整体录取率持续走低,A*A*A*只是“入场券”,不再是“保送卡”。学术竞赛、科研项目、个人陈述(PS)的独特性,正在成为决胜关键。
申请策略:告别“模板化”文书,用具体行动和深度思考“秀肌肉”。背景提升不是堆砌活动,而是要体现你与专业的“双向奔赴”。

“同学,你UCAS交了吗?”

“交了,但现在天天刷邮箱,刷得我心慌。感觉今年申请经济的人好多,小红书上随便一刷就是4个A*的大神,我这A*AA感觉好悬啊……”

这段对话,是不是你和身边小伙伴的真实写照?每年申请季,我们就像在迷雾中航行,看不清方向,只能靠着网上零散的“成功案例”和中介的“内部消息”给自己打气,心里却越来越没底。大家都在说“卷”,但到底有多卷?卷的方向又是什么?

别慌,家人们!申请路上的指南针来了!UCAS官方刚刚发布了2024年1月本科申请的最新数据报告。这份报告可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就像一张藏宝图,清晰地标出了哪些路是康庄大道,哪些路是拥挤不堪的独木桥,又有哪些是被人忽略的宝藏小径。

作为你们在lxs.net上的老朋友,小编已经熬夜把这份几百页的报告翻了个底朝天,把最重要的干货都给你捞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从这份热乎的数据里,能看出哪些英本申请的新风向,以及我们该如何调整策略,精准出击!

中国军团:人数再创新高,但增速放缓了?

咱们先看最宏观的数据:中国内地学生的申请情况。

每年,我们都会听到“中国申请者人数又破纪录了!”的惊呼。今年也不例外,根据UCAS的数据,截至1月31日,来自中国内地的申请人数达到了33,760人,比去年的33,660人又多了100人,继续稳坐英国本科最大的国际生源地宝座。

看到这个数字,你可能又要开始焦虑了。别急,我们得看数字背后的故事。虽然总数在涨,但涨幅只有0.3%。这是什么概念?回想一下前几年,从2020年到2023年,这个数字几乎是坐着火箭往上蹿。现在,这个火箭的燃料好像没那么足了,增速明显放缓,进入了一个“高位平台期”。

这说明什么?

一方面,英国本科的魅力依旧,巨大的申请存量意味着竞争依然白热化。但另一方面,“野蛮增长”的结束,也意味着英国大学的招生官们,面对数量庞大的中国申请者,心态已经从“惊喜”变成了“审慎”。他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经验,去仔细筛选每一份申请材料,而不再仅仅被漂亮的成绩单所吸引。

我认识的学弟Leo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手握A*A*A*的预估成绩,雅思7.5,申请UCL的王牌专业经济学。在往年,这个成绩几乎可以说是稳操胜券。但今年,他却在Waiting List上煎熬了两个多月才拿到offer。他后来复盘,觉得问题可能出在PS上。他的PS写得四平八稳,提到了亚当·斯密,也说了自己对宏观经济的兴趣,但缺少一个真正能打动人的、独特的个人故事或学术洞见。招生官一天要看几百份这样的PS,凭什么记住你呢?

所以,当大家都是学霸的时候,成绩就不再是唯一的决胜点。你的独特性,你的思考深度,你对专业超乎寻常的热情,这些“软实力”正在变得越来越硬核。

专业“红黑榜”:商科还香吗?计算机热度不减?

聊完了人,我们再来聊聊大家最关心的专业选择。这部分的数据,简直可以用“戏剧性”来形容。

曾经,商科(Business & Management)是留学生申请中当之无愧的“顶流”,仿佛不申个商科,留学之路就不完整。但今年的数据显示,全球申请商科的人数,竟然出现了1%的下滑!这可是多年来的头一遭。

你没看错,那个曾经让无数人挤破头的专业,开始“退烧”了。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是因为商科申请过于饱和,录取门槛水涨船高,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也可能是大家开始意识到,未来的就业市场,单纯的商科知识可能不够用,需要更复合的背景。

这并不是说商科不好了,它依然是申请人数最多的大学科之一(全球超过36万人申请)。但这个信号告诉我们,如果你还在盲目地跟风卷商科,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一下。你的背景真的适合吗?你对商业世界真的有独到的理解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硬着头皮冲进去,很可能成为炮灰。

那“退烧”的商科把热度传给谁了呢?答案是:计算机(Computing)。

UCAS数据显示,2024年申请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数飙升了10%!达到了惊人的103,110人。人工智能(AI)、数据科学(Data Science)这些词,已经从科技新闻头条,火到了大学申请表上。帝国理工、UCL、爱丁堡这些学校的计算机系,现在简直是“神仙打架”的现场。想冲这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你不仅需要顶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还得有拿得出手的编程项目、竞赛奖项,甚至相关的科研经历。

朋友的儿子小K,高一就开始自学Python,高二参加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还和同学一起做了个简单的APP。他申请帝国理工计算机的时候,就把这个APP的开发过程和遇到的挑战详细写进了PS里,非常有说服力。这就是在向招生官证明:我不是说说而已,我是真的有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

除了计算机,工程与技术(Engineering & Technology)大类也增长了7%,热度不减。

那么,有没有一些正在悄悄崛起的“宝藏专业”呢?当然有!

数据显示,心理学(Psychology)、法律(Law)、创意艺术与设计(Creative Arts & Design)的申请人数都有稳步增长。这些专业不像商科和计算机那么“卷生卷死”,但就业前景同样广阔,而且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我特别想提一下创意艺术。今年申请人数增长了2%,看似不多,但它代表了一种趋势。我之前接触过一个学生Sarah,她原本在父母的规划下准备读金融,但自己对时尚管理和品牌叙事非常感兴趣。她鼓起勇气,放弃了LSE,转而申请了伦敦艺术大学(UAL)的时尚管理专业。她的PS里没有谈论股票和模型,而是分析了ZARA和Shein的品牌策略,探讨了社交媒体如何重塑奢侈品定义。这份充满激情和洞察的文书,让她轻松拿到了offer。她现在在UAL如鱼得水,觉得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赛道。

所以,选专业,别光看“钱景”,更要看“前景”和“心景”。避开红海,去一片属于你的蓝海,或许是更聪明的选择。

G5神坛:门槛肉眼可见地又高了!

说到英本申请,绕不开的就是G5——牛津、剑桥、帝国理工、LSE和UCL。它们是无数学生的梦校,也是竞争最惨烈的地方。

今年的数据再次印证了一个残酷的现实:G5的门槛,真的又变高了。

虽然UCAS没有直接公布G5的录取率,但从英国大学整体的录取率(Offer Rate)趋势就能窥见一斑。根据2023年的最终数据,英国本土18岁学生的整体录取率已经从2020年79.6%的峰值,下降到了73.5%。对于国际学生,尤其是在G5这样的顶尖名校,这个下降幅度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A*A*A*对于G5的热门专业来说,几乎只是“海选”的入场券,而不是决赛的保证书。招生官在面对一堆全A*的申请者时,如何做选择?答案是:看成绩之外的一切。

就拿牛津的PPE(哲学、政治与经济)这个“神级”专业来说吧。每年申请的人都是全球最顶尖的高中生。去年有个学生,4个A*的预估成绩,手握一堆国际级的辩论赛、经济学竞赛奖项,面试时自我感觉也相当不错。但最后,他还是收到了拒信。

后来我们和他一起复盘,觉得问题可能出在面试的某个细节。当教授问他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全民基本收入UBI)的看法时,他虽然逻辑清晰地列出了优缺点,但可能缺少了更深层次的、带有批判性思维的原创观点。牛津要找的,不是一个能复述经济学原理的“好学生”,而是一个能挑战现有理论、提出新问题的未来“思想家”。

同样,帝国理工的计算机系,除了看你的MAT成绩,还会非常看重你的个人项目经历。LSE的经济系,则会通过TMUA考试来筛选数学能力最顶尖的那一小撮人。剑桥的面试,更是以“刁钻”和“深入”著称,他们想看到的是你在压力之下,最真实的学术潜力和思维火花。

所以,如果你把目标定在G5,请务必记住:标化成绩是地基,但真正决定你能否被录取的,是地基之上的那座建筑——你的学术热情、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的个人特质。

破局之路:PS和背景,如何从“优秀”到“惊艳”?

分析了这么多数据和趋势,最终还是要落到我们自己身上: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们的申请策略该如何调整?

核心就两个词:PS(个人陈述)和背景提升。

先说PS。在成千上万份申请中,PS是你唯一能直接和招生官“对话”的机会。一份平庸的PS,会让你的A*成绩单都黯然失色;而一份出彩的PS,则可能让招生官在众多相似的申请者中一眼就看中你。

如何写出出彩的PS?忘掉那些陈词滥调吧。

“我从小就对商业世界充满好奇”、“读了《时间简史》后我爱上了物理”……这些句子,招生官一天要读八百遍,早就免疫了。你需要做的,是“Show, Don't Tell”(展示,而非说教)。

别说你对经济学感兴趣,而是告诉招生官:你为了搞懂“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去研究了共享单车的演变历史,还写了一篇小论文分析ofo的失败原因。你甚至发现这个法则可以应用在你学校食堂的餐盘回收问题上。

看到区别了吗?前者是空洞的表白,后者是具体的、充满个人思考和行动力的证据。这才是招生官想看到的。你的PS,应该是一个由你做过的具体事情串联起来的故事,而不是形容词的堆砌。

再来说背景提升。很多人以为背景提升就是参加各种高大上的活动,把活动列表填得满满当当。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招生官看重的,从来都是“质量”而非“数量”。

活动的“含金量”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与你申请专业的关联度,二是你在其中的参与深度。

之前我指导过一个申请剑桥自然科学系(物理方向)的女孩,她的成绩是顶尖水平,但最让她脱颖而出的,是她的EPQ(扩展项目资格证书)项目。她的课题是“研究黑洞信息悖论的不同解决方案”。为了这个项目,她啃了好几本本科甚至研究生水平的物理著作,自学了相关的数学工具,还给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发邮件请教问题(虽然教授很忙没有详细回复,但这个行为本身就体现了她的主动性)。

她最终完成了一份长达5000词的报告,里面充满了她自己的理解、困惑和推演。这份EPQ的含金量,远比参加十个模拟联合国、去非洲当一周志愿者要高得多。因为它完美地证明了她对物理学发自内心的狂热,以及她已经具备的、超乎同龄人的学术研究能力。这正是剑桥最看重的品质。

所以,你的背景提升规划,应该围绕你的专业兴趣来展开。可以是一次深入的课题研究,一个相关的线上课程,一个含金量高的学术竞赛,甚至是一次能让你产生深刻行业思考的实习。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给大家制造焦虑,让你们觉得留学之路难于上青天。

恰恰相反,是想告诉大家,看清了路,才能走得更稳。申请季就像一场马拉松,光有起跑时的爆发力(好成绩)是不够的,更需要中途的策略(选校选专业)和最后的冲刺耐力(文书和背景)。

别再傻乎乎地只拼成绩单上的数字了,那是上一个时代的玩法。现在,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问问自己: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我为这份热爱付出了哪些独一无二的努力?我如何能把这些,清晰、有力、真诚地讲给招生官听?

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你就能在几万份申请材料中,成为那个让招生官眼前一亮的存在。

加油,未来的牛剑、G5学子们!你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