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生存指南:学长学姐的真心话

puppy

嘿,未来的Wildcat!是不是刚收到录取通知书,兴奋劲儿还没过,就开始对着“西北大学”这四个字,心里既期待又有点小慌?别担心,我们都经历过!这篇生存指南,没有官方客套话,全是学长学姐用亲身经历换来的真心话。从如何搞定魔鬼般的Quarter制、选到心仪又给分的宝藏课程,到在传说中几百个社团里找到你的归属感;从怎么在芝加哥的妖风中优雅地活下来,到深夜emo时去哪儿才能吃到一口地道的家乡菜。我们想告诉你那些学校网站上查不到的“潜规则”和实用小技巧,让你少走弯路,更快地融入这里。这不仅仅是一份指南,更是我们想提前递给你的一份安心和陪伴。

新生报到前必看Tips
- Quarter制节奏超快,开学第一天就进入状态,别想着“适应一下”!
- Rate My Professors 和 CTEC 是选课神器,但要结合Syllabus辩证地看。
- 芝加哥冬天不是开玩笑的,一件能扛零下20度的羽绒服是你的保命装备。
- 别怕开口,多参加活动,社团是你在异国他乡最快找到归属感的地方。
- 学业压力大是常态,学会求助,CAPS(心理咨询服务)是你坚强的后盾。

西北大学生存指南:学长学姐的真心话

嘿,未来的Wildcat!

我还记得三年前的那个九月,拖着两个28寸的行李箱,第一次踏上埃文斯顿(Evanston)的土地。空气里有密歇根湖带来的湿润水汽,古老的哥特式建筑在阳光下闪着光,一切都和梦里大学的样子一模一样。我攥着那封紫色的录取通知书,心里那股子新鲜劲儿还没过,就被开学第一周铺天盖地的新生周(Wildcat Welcome)活动和几百封未读邮件给砸蒙了。

最清晰的记忆,是开学第一节经济学导论课。200人的大教室里,教授的语速快得像开了1.5倍速,周围的美国同学一边飞速敲着键盘,一边还能举手提问。而我,连课程大纲(Syllabus)里那密密麻麻的阅读要求都还没看明白。下课铃响,看着身边的人熟络地讨论着周末的派对,我一个人抱着电脑,站在Sheridan Road的路口,第一次感觉到了那种被巨大信息量和文化差异淹没的孤独。那一刻,我多希望有个“过来人”能拍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别慌,我们都经历过,其实没那么难。”

所以,这篇文章诞生了。它不是官方的宣传手册,没有客套话,全是学长学姐们用无数个赶due的夜晚、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换来的真心话。我们想在你开启这段旅程之前,把这份“过来人”的安心和陪伴,提前递到你手上。

魔鬼Quarter制:不是你在上大学,是大学在追着你跑

如果你问一个西北学生,这里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十有八九会得到一个咬牙切齿的回答:Quarter制!

是的,这是你必须面对的第一个大Boss。美国大部分大学实行的是Semester制,一学期15-16周,有足够的时间让你慢慢适应、深入学习。而西北大学,是少数几个坚持Quarter制的顶尖大学之一。我们一年有四个学期:秋、冬、春、夏。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上秋冬春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只有短短10周。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你几乎没有“缓冲期”。开学第一周,当你还在认路、倒时差的时候,课程就已经全面展开了。第二周、第三周开始布置各种作业和Reading。第四、五周,Midterm(期中考)就来了。你可能刚考完一门期中,另一门的期中又接踵而至。等你从连环Midterm中缓过神来,会惊恐地发现,怎么第九周就要Final Project,第十周就要Final Exam(期末考)了?!

我认识一个从国内顶尖高中来的学霸朋友,他刚来时自信满满,觉得搞定学业小菜一碟。结果第一个Quarter,他选了四门硬核的理工科课程。到了第五周,他一天要考两门Midterm,还要交一个项目的Proposal。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4个小时,在图书馆的沙发上醒来,眼睛都是肿的。他后来跟我说:“在国内,我以为自己是时间管理大师。到了西北,我才知道我只是个青铜。在这里,不是你在上大学,是DDL(Deadline)和考试在后面拿着鞭子追着你跑。”

那么,怎么在这场“竞速赛”中活下来?

第一,把你的日历当成救命稻草。无论是Google Calendar,还是Notion,或者一个最传统的纸质手账,从拿到Syllabus的第一天起,就把所有课程的DDL、考试日期、Office Hour时间全部标上去。精确到小时,才能让你对未来几周的压力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避免“惊喜”。

第二,抛弃拖延症。“明天再读这50页吧”、“周末再开始写这个Essay吧”,在Quarter制下,这种想法是致命的。今天的50页拖到明天,就变成了100页;这周的Essay拖到下周,很可能就和另一个大作业撞车。把任务分解,每天完成一点,是唯一能让你呼吸顺畅的方法。

第三,善用Office Hour。千万别觉得去问教授问题是“学渣”的表现。西北的教授们都非常乐意帮助学生,Office Hour就是为此设立的。在问题刚出现时就去解决,远比等到Midterm前夕抱着一堆困惑去抱佛脚要有效得多。这不仅能解决你的学术问题,还能让教授记住你,这对未来的推荐信也至关重要。

选课的艺术:在“兴趣”和“GPA”之间走钢丝

在西北,选课就像一场信息战。选对了课,你可能度过一个充实又愉快的学期;选错了课,可能整个Quarter都在痛苦和挣扎中度过,最后GPA还惨不忍睹。

我们的选课系统叫CAESAR,每次注册周,大家都会严阵以待,仿佛在抢双十一的限量款。想在这场战斗中胜出,你需要两件神器:CTEC和Rate My Professors。

CTEC (Course and Teacher Evaluation Council) 是西北官方的学生课程评估系统。学生在每学期末都会对课程和教授进行匿名评价,包括课程难度、作业量、教授讲课清晰度等等。这里的数据非常宝贵,尤其是“预计每周学习时间”这一项,能帮你评估这门课的Workload。比如,你看到一门课的平均每周学习时间超过10-12小时,那就要慎重了,如果同时选三四门这样的课,你的生活可能会只剩下学习。

Rate My Professors (RMP) 是一个更大众化的教授评分网站,风格更“接地气”,你能看到学生们更直接、甚至带点情绪化的评价。比如“这位教授是天使!”或者“快跑!不要选他的课!” RMP可以作为CTEC的补充,帮你了解一个教授的讲课风格和个性。

我大一的时候就踩过一个大坑。当时为了满足人文类的通识要求(Distribution Requirement),我选了一门听起来巨酷的“中世纪艺术史”。我以为就是看看画,听听故事。结果第一节课,教授就发下来一个长达10页的Syllabus,上面列着每周两本大部头的阅读量,还有三个大论文和一次期末考试。我在CTEC上查了一下,这门课的评价两极分化,给A的学生说教授是神,给C的学生说阅读量和评分标准简直是噩梦。挣扎了两周后,我在Add/Drop(增减课程)的最后一天,果断把它换成了一门广受好评的社会学入门课。那个学期,我不仅学得轻松愉快,还拿到了A。

给你的选课建议:

合理搭配课程。不要一个学期全选硬核的专业课,也不要全选轻松的“水课”。理想的组合通常是“2门专业课 + 1门通识课 + 1门兴趣课”。这样既能保证学习进度,又能留出一些喘息的空间。

旁听第一周的课。在Add/Drop Period结束前,你有将近两周的时间可以自由更换课程。如果你对一门课不确定,大胆地去旁听一节课,感受一下教授的风格和课程的节奏,再做决定。

问学长学姐!没有什么比亲身经历者的建议更可靠了。加入你所在专业的微信群,或者各种学生社团群,厚着脸皮去问问高年级的同学。他们会告诉你哪些教授是“宝藏”,哪些课程是“巨坑”,这些信息是任何评分网站都无法替代的。

500+社团:如何找到你的第二个家

西北大学官方数据显示,我们有超过500个学生组织和社团。从学术类的咨询社、机器人俱乐部,到艺术类的阿卡贝拉清唱团、街舞社,再到体育类的帆船队、攀岩社,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每年开学初,学校都会在Norris草坪上举办盛大的Student Organizations Fair(社团招新会)。几百个摊位一字排开,学长学姐们热情地向你招手,发着传单和免费小零食。那个场面,对于一个新生来说,既兴奋又无比迷茫。你会感觉每个社团看起来都很有趣,都想加入,结果可能就是在一个下午,你的邮箱就被几百封宣传邮件给塞爆了。

刚开始,我为了快速融入,几乎在每一个看起来有趣的摊位前都留下了我的邮箱。结果就是,接下来的一周,我每天都在奔赴各种社团的Info Session(宣讲会),筋疲力尽,最后却一个都没能坚持下来。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后来,一个学姐告诉我:“不要试图抓住所有机会,要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个。”

我开始冷静思考。我喜欢什么?我希望能从中得到什么?我喜欢中国文化,希望能有一群能随时说中文、一起过节的朋友,所以我加入了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CSSA)。我希望能锻炼我的公众演讲能力,所以我参加了辩论队。我喜欢跳舞,就去试了K-Pop舞蹈社的课。

在CSSA,我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中秋节我们一起做月饼,春节一起包饺子看春晚。当我因为想家而深夜emo的时候,总能在群里找到人聊天,或者约一顿火锅。这种慰藉,是在异国他乡最宝贵的财富。

在社团里,你不仅能发展兴趣,更能建立起你在这里的第一批社交网络。这些朋友,会是你赶due时的战友,是你生病时给你送药的人,是你探索芝加哥的玩伴。所以,关于加入社团:

质量大于数量。与其在五个社团里都当一个“幽灵成员”,不如集中精力在一到两个你真正热爱的社团里深度参与,甚至争取成为领导者。这不仅能让你交到更真挚的朋友,对你未来的简历也是一个亮点。

勇敢去尝试。很多社团,特别是文化类和兴趣类的,对新人非常友好,不需要任何经验。别因为“我不会跳舞”、“我从没接触过戏剧”就望而却步。大学是最好的试错平台。

关注那些能提供支持的组织。除了CSSA,西北还有很多资源可以帮助国际学生,比如国际学生办公室(OISS)会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帮助你适应美国文化和解决签证等实际问题。这些都是你需要了解和利用的资源。

芝加哥妖风求生指南:穿不对,真的会“死”

谈到西北,就不能不提芝加哥的天气。这里的冬天,会重新定义你对“冷”的认知。我们不叫它“Windy City”(风城)了,我们管它叫“冰冻地狱”。

这里的冬天漫长而残酷,从11月可以一直持续到次年4月。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是家常便饭,再加上从密歇根湖上刮来的刺骨“妖风”,体感温度甚至能达到零下30度。我有一个从广东来的朋友,他来之前觉得芝加哥的冬天无非就是多穿件毛衣。结果第一个冬天,他穿着一件国内带来的“加厚”羽绒服出门,不到五分钟就冻得跑回了宿舍,发誓再也不出门了。

那段从Tech教学楼走到University Hall图书馆的十分钟路程,在冬天会变成一场“绝地求生”。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没戴帽子的耳朵会冻得失去知觉。毫不夸张地说,在芝加哥的冬天,穿对衣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保命装备清单,请务必准备好:

一件真正的防寒大衣。忘掉那些时尚的薄款羽绒服和羊毛大衣。你需要一件能防水、防风、填充物足够(最好是羽绒),并且长度能盖过臀部的派克大衣(Parka)。Canada Goose是校园里的“校服”,但价格昂贵。The North Face, Columbia, Uniqlo的无缝羽绒系列都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防水雪地靴。冬天的埃文斯顿不仅冷,雪还特别多。一双防水、防滑、内里加绒的雪地靴是必须的。UGG虽然暖和但不防水,雪融化后鞋子湿掉会让你的脚变成冰块。Sorel, Timberland, Dr. Martens都是不错的选择。

配饰三件套:帽子、围巾、手套。一定要买能护住耳朵的帽子,能把脸包起来的围巾,以及能触屏的保暖手套。否则,你每次在室外想用手机回个消息,都将是一场酷刑。

学会“洋葱式穿衣法”。因为室内暖气开得非常足,能达到25度以上。所以你需要一层一层地穿:最里层是吸湿排汗的保暖内衣,中间是抓绒或毛衣作为保暖层,最外面是防风防水的外套。这样你进到室内,可以方便地脱掉外套和中间层,避免“外面冻死,里面热死”的尴尬。

利用校内交通。西北有非常方便的校园巴士(Shuttle),可以带你穿梭于南北校区。下载一个TransLōc的App,可以实时查看巴士位置。晚上11点后,还有SafeRide服务,可以像打车一样免费送你到校园及周边任何地方。在极寒天气里,别硬扛,它们是你的救星。

深夜emo时,去哪儿治愈你的中国胃?

留学在外,最能抚慰人心的,莫过于一口地道的家乡菜。当你被paper和考试折磨得身心俱疲时,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或是一顿酣畅淋漓的麻辣香锅,能瞬间让你满血复活。

埃文斯顿作为一个大学城,虽然不大,但也能找到一些不错的亚洲餐厅,可以解你燃眉之急。

在Downtown Evanston,有几家是留学生们的“食堂”。比如“Siam Splendour”的泰餐,“Cozy Noodle & Rice”的炒饭和面条,还有“Shang Noodle”的牛肉面和饺子。想吃火锅和烧烤?“Little Sheep Mongolian Hot Pot”(小肥羊)和“10Q Korean BBQ”都能满足你。想喝奶茶,“Tealicious”和“Kung Fu Tea”是大家常去的地方。

但如果你想吃到更正宗、种类更丰富的中国菜,那就一定要去芝加哥的中国城(Chinatown)。从Evanston Davis站坐CTA紫线,到Fullerton转红线,就能直达Cermak-Chinatown站,全程大概一个小时。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来一次“中国城一日游”,是留学生们的经典娱乐项目。

到了中国城,你就进入了美食的天堂。“老四川”(Lao Sze Chuan)的水煮鱼,“成都印象”(Chengdu Impression)的夫妻肺片和钵钵鸡,“大毛家”(Damao Jia)的串串香和担担面,还有“名轩”(MingHin Cuisine)的早茶,每一家都能让你吃得热泪盈眶。吃完饭,再去“Hello Jasmine”或“Tsaocaa”买杯奶茶,在“万寿宫饼家”买点蛋挞和菠萝包,简直完美。

除了下馆子,自己做饭也是一种省钱又治愈的方式。埃文斯顿有Whole Foods, Trader Joe's, Target等超市,但想买到中国的调料和食材,还是得去亚洲超市。最近的是位于Morton Grove的H Mart,可以坐校车转公交到达。或者去芝加哥的“88 Marketplace”(八八超市)和Joong Boo Market,那里有你需要的一切,从老干妈到螺蛳粉,从速冻水饺到新鲜的空心菜。

最后,别忘了我们还有强大的外卖App。除了Uber Eats和DoorDash,专门做亚洲餐外卖的Chowbus和Fantuan(饭团)是每个留学生手机里必备的。深夜赶due,点一份麻辣烫或烧烤,就是支撑你写完最后500字的动力。

西北的路不好走,Quarter制的ddl会追着你跑,芝加哥的冬天会冻得你怀疑人生。但请相信,你也会在这里遇到最聪明的头脑,结交最真挚的朋友,看到密歇根湖边最美的日出,发现一个连自己都惊讶的、更强大的自己。

别怕犯错,别怕开口求助,别怕暂时的孤独。我们所有人都曾是你,都曾站在那个对未来既期待又迷茫的起点。大胆去闯吧,去体验,去感受。学长学姐们都在这里,我们都是过来人。

Welcome to the family, Wildcat!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