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学国际法,回国是王炸还是鸡肋?

puppy

在日本学国际法的你,是不是心里也犯嘀咕:花这么多功夫,回国找工作到底香不香?毕竟,跟英美法系比,日本的国际法教育好像有点“非主流”,担心不被国内律所和企业认可,最后变成食之无味的鸡肋。但你想想,如果把赛道选对呢?当别人都在卷英美法时,你手握“中+日+英”三语优势,深耕中日经贸、知识产权或投资争端解决,这不就是独一无二的“王炸”吗?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就来跟你聊点实在的:咱们的独特优势在哪儿,求职时如何“扬长避短”,怎样规划才能避免踩坑,帮你把这份特殊的留学经历,真正变成一张求职王牌。

小编真心话

别拿英美法的尺子,来量咱们在日本的未来。赛道不同,风景自然也不一样。与其在别人的高速公路上堵车,不如把自己的小路走成绝版风景。


“同学,我们看了你的简历,很优秀。早稻田大学的法学硕士,很厉害。不过……你为什么会选择去日本学国际法呢?我们这边处理的业务,基本都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客户和准则也更偏向英美法系。”

上海陆家嘴一座顶级写字楼里,国内红圈所的HR小姐姐笑得礼貌又客气,但话里的潜台词,像一杯温水,慢慢浇凉了王同学从东京带回来的热情。他准备了一肚子关于日本公司法和国际投资仲裁的见解,此刻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那个“不过”之后,他感觉自己精心准备的盔甲,瞬间被戳了个洞。

这个场景,你是不是也觉得似曾相识,或者正在为之焦虑?

在日本学国际法的你,大概率也这样拧巴过:一边是庆应、东大、一桥这些闪亮的校名,一边是回国求职时,面对满屏“英美LL.M.优先”的招聘要求时的心虚。我们花了大把时间啃六法全书,用敬语和教授写邮件,好不容易熬出头,回国一看,发现主流赛道上,好像没我们什么事儿?

于是,那个灵魂拷问来了:在日本学国际法,回国到底是“王炸”,还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别急,这篇文章不灌鸡汤,也不贩卖焦虑。咱们就坐下来,像朋友一样,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个明白。看看咱们手里的牌,到底该怎么打。

咱们的“尴尬”,到底来自哪里?

先得承认,咱们的焦虑不是空穴来风。国内高端法律市场的游戏规则,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由英美法系主导的。

你想想,那些顶级律所的核心业务是什么?跨境并购、海外上市(IPO)、美元基金募集、国际商事仲裁……这些业务的合同文本、交易习惯、法律框架,基本都是英语世界里生长出来的。客户要么是跨国巨头,要么是准备出海的中国大厂,他们的通用语言就是英语,熟悉的法律思维就是普通法(Common Law)那套。

所以,律所的招聘要求自然就向英美名校的LL.M.和J.D.倾斜。根据不完全统计,像金杜、君合、中伦这些头部红圈所的合伙人,超过60%都有英美法学院的留学背景。打开他们的官网,清一色的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星光熠熠。这种“路径依赖”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让HR在筛选简历时,会下意识地把“日本留学”放到一个需要额外解释和证明的位置。

相比之下,日本的法律体系和中国一样,属于大陆法系(Civil Law)。虽然体系上更亲近,但在国际法教育的“品牌营销”上,确实不如英美那么有全球影响力。很多国内的用人单位,甚至是一些法学院的同学,对日本法学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好像很严谨,但具体学什么不清楚”的模糊阶段。这就造成了一种信息差,你的价值,需要你花更多力气去证明。

比如一个真实的例子。我的一个学姐,一桥大学国际经济法硕士毕业,日语N1,英语托业900+。回国面试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大厂法务部,面试官是个美国Top10法学院毕业的,整个面试过程非常友好,但最后问了一个问题:“日本公司在合规方面确实做得很好,但我们的业务模式更接近美国公司,需要处理很多和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打交道的事情,你这方面的经验可能需要重新学习。”

你看,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一个“匹配度”的问题。在别人预设的赛道里,我们天然不占优势。

换个思路:不是我们不强,是赛道没选对

好了,丧气的话说到这里。现在,咱们把视角拉回来,换个地图看看。

如果说英美法留学是在一条拥挤不堪、豪车遍地的高速公路上赛跑,那日本法留学,就像是开辟了一条风景独特、需要专门驾驶技巧的越野赛道。你非要开着你的越野车去跟法拉利比百米加速,那不是自讨苦吃吗?你的优势,在于那些崎岖但充满机遇的特殊路段。

这个特殊路段,就是“中日经贸”这个庞大且无可替代的领域。这里的“王炸”,恰恰来自于我们看似“非主流”的背景组合:中文母语 + 精通日语 + 扎实的法律功底 + 熟悉日本商业文化 + 不错的英语能力

这五项能力,单独看,可能都有人比你强。但能把这五项完美组合在一起的,在国内法律人才市场里,绝对是稀缺物种。

别觉得这是在画大饼,我们来看点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机会。

机会一:中日贸易投资,永远的“基本盘”

很多人唱衰中日关系,但身体却很诚实。商业世界的逻辑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坚韧。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数据,即便在全球经济下行的2023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依然超过了3100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这背后是无数的销售合同、代理协议、技术转让、合资建厂……每一项都离不开法律支持。

更重要的是,日本对华投资的“质”在发生变化。早年间,优衣库、松下、丰田来中国,是看中了我们的市场和劳动力。现在,更多的日本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和精密制造领域的公司,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进行更深度的本土化合作。比如,日本安斯泰来制药在苏州投资建立了大型研发生产基地,松下在中国设立了专注于智能家居和健康养老事业的新公司。这些深度合作,涉及的法律问题远比单纯的贸易要复杂:技术保密、数据合规、知识产权归属、劳动法适用……

这时候,一个只会英语的律师,怎么和日本总部的法务部门开会,讨论一份用日语写成的、涉及核心技术的内部规程?一个只懂中国法的律师,如何向日本客户解释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日本《个人情报保护法》的异同,并提供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合规方案?

这就是你的舞台。你不仅能看懂中文合同,还能无缝对接日文资料,更能用英语起草一份给全球总部的报告。你就是那个连接中日双方最关键的“法律翻译官”和“文化粘合剂”。

真实案例:国内某家大型律所的日本业务部,接了一个日本汽车零部件巨头在华设立合资公司的案子。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因为日方对中方提出的数据出境合规要求非常不理解,认为过于严苛。团队里一位有日本留学背景的律师,不仅准确地向日方解释了中国《网络安全法》的立法背景和监管逻辑,还引用了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相关指南,类比说明了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最终找到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个案子结束后,客户专门指定他作为未来的长期法律顾问。他手里的“日本背景”,成了最硬的敲门砖。

机会二:知识产权(IP),日本企业的“命门”

提到日本,你想到什么?动漫、游戏、高科技……这些产业的核心是什么?是知识产权。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日本的专利申请量常年稳居世界前三。从任天堂的“马里奥”,到索尼的PlayStation,再到各种精密仪器的核心专利,这些无形资产是日本企业的生命线。而中国,是它们最大、也最复杂的市场。

一方面,他们需要在中国进行专利布局、商标注册,保护自己的IP不被侵犯。另一方面,大量的中国企业需要从日本引进技术、获得IP授权。比如,国内很多新能源汽车厂商,都在电池技术上与松下等日本企业有深度合作;国产手游出海日本,或者国内视频网站引进日本动漫,都涉及到复杂的版权交易。

在这些领域,一个懂日本法的律师能做什么?

  • 你可以帮日本客户分析,他们的某项专利在中国申请保护时,如何撰写权利要求书才能最大程度地符合中国《专利法》的要求。

  • 你可以帮中国游戏公司,去和日本的版权方谈判,看懂那份长达几十页、充满各种行业术语的日文授权合同,识别其中的风险点。

  • 当发生侵权纠纷时,你能够准确理解日本总部的诉求,并将其“翻译”成中国法庭能够采纳的法律语言和证据逻辑。

这些工作,对语言和专业背景的要求极高,几乎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很多大所的IP团队,都非常欢迎有日韩留学背景的律师加入,因为这块业务的需求实实在在摆在那里。

机会三:争议解决,沟通的桥梁

有商业往来,就免不了有摩擦。中日企业间的争议解决,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虽然很多大型商事合同会选择在香港或新加坡进行仲裁,但选择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或日本商事仲裁协会(JCAA)解决的案子也不在少数。JCAA和CIETAC之间还有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中日之间的商事仲裁。

在这些仲裁案中,律师团队里如果有一个人熟悉日本的法律文化和思维方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人注重程序、讲究细节、不喜欢在庭上进行激烈的对抗,他们的法律文书风格也和我们有很大差异。一个有日本留学背景的律师,能更好地预测对方的策略,帮助团队制定更有效的应对方案,甚至在调解阶段促进双方达成和解。

你的价值,体现在这些细微但至关重要的“软实力”上。

牌该怎么打?给你的几点“大白话”建议

说了这么多,机会是看到了,但怎么才能抓在手里?这副牌,到底怎么打才能打出“王炸”的效果?

第一,别再拿“日语好”当唯一卖点

很多同学在简历上写“日语N1”,然后就没了。这不够!语言只是工具,工具要用在专业的领域才能发光。你要告诉用人单位,你的日语好,体现在哪里?是能独立审阅日文技术合同?还是能用日语就复杂的法律问题进行辩论?

具体做法:把你的毕业论文、课程项目、学术报告都利用起来。比如,你的毕业论文写的是《中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比较研究》,那就在简历上明确写出来,并附上一段简短的摘要。这比“精通日语”四个字,有说服力一万倍。你要证明的是“法律日语”的能力,而不是“日常会话”的能力。

第二,把你的“专业领域”挖到一米宽,一百米深

既然我们不走大而全的路线,那就要在自己的专属赛道上做到极致。在留学期间,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个方向深耕。是对日本的公司法感兴趣?还是对知识产权法情有独钟?或者是对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有热情?

具体做法:选定一个方向后,你选的课、写的论文、参加的学术会议,甚至交的朋友圈子,都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把这个领域的日本顶级学者、经典案例、最新立法动态都研究透。这样,当面试官问你相关问题时,你才能滔滔不绝,展现出真正的专业深度,而不是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万金油”。

第三,英语,英语,英语!短板必须补

这是老生常谈,但也是最致命的一点。选择了日本赛道,不代表可以放弃英语。在中日相关的业务里,日语是让你脱颖而出的“特色菜”,英语则是保证你能上桌吃饭的“主食”。没有英语,你很难进入高端的非诉和仲裁领域,因为最终的工作成果,很多都需要以英文呈现。

具体做法:在日本留学期间,多选一些英语授课的课程。现在日本很多顶尖大学,比如东大、京大,都开设了全英文的LL.M.项目,课程质量非常高。积极参加Vis Moot、Jessup等国际模拟法庭比赛,这是锻炼法律英语和思辨能力的最佳平台。把托福或雅思刷到一个漂亮的分数,这至少能让你在简历筛选环节不被刷掉。

第四,实习!用实践打破别人的刻板印象

再多的理论,都比不上一段有含金量的实习经历。用人单位对你的背景有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

具体做法:积极寻找在日本的中国律所(比如金杜、中伦的东京办公室)、在中国有大规模业务的日本律所(如“四大”法所:西村朝日、长岛大野常松等)、或者日本大型商社(三菱、三井等)的法务部实习的机会。哪怕只是做一些基础的翻译和研究工作,这段经历也能写进你的简历,成为你能力的最好背书。它告诉HR:已经有顶级的机构替你们“验过货”了。

最后想说,选择去日本学法律,我们从一开始就没走那条最容易的路。这条路上,质疑和困惑会是常态。

但这不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吗?当别人都在英美法的红海里拼杀时,你已经在中日经贸这片蓝海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道。这条航道或许需要你亲自绘制海图,但它通向的,是一个别人无法轻易到达的港湾。

所以,别再纠结“王炸”还是“鸡肋”了。牌已经在你手里,怎么出,你才是那个唯一的玩家。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