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读硕,我这样克服了口语恐惧

puppy

刚来韩国读研那会儿,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明明课都听得懂,但一到小组讨论或课堂发表就秒变“哑巴”?心里有想法却说不出口,真的超级憋屈!我试过很多方法,后来发现,真正管用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给自己创造“不得不说”的真实环境。比如,我厚着脸皮找了个语伴,每周雷打不动地“尬聊”;还加入了一个全是韩国人的摄影社团,硬着头皮去社交。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分享,我是如何从点餐都哆嗦,到能跟教授自如交流的。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我的血泪史和超实用的“破冰”小技巧,希望能给你一点勇气!

在开口说韩语前,请先记住这几点
心态第一:别怕丢人,你的韩语再烂,也比韩国人的中文好。大多数韩国人对努力说韩语的外国人都超友善!
目标放低:别想着一开口就像韩剧主角。今天能跟咖啡店老板多聊一句天气,就是巨大的胜利。
环境是王道:把自己扔进“不说韩语就活不下去”的环境里,进步速度会比你啃十本教材还快。
享受过程:把每一次开口都当成一次“打怪升级”,说错了是经验值,说对了是掉装备,怎么都不亏。

哈喽,各位在韩留学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学长,小编阿哲。

还记得我刚来韩国读研的第一个学期,选了一门叫《现代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课。教授讲得眉飞色舞,我呢,仗着自己TOPIK 6级,听课基本无压力,笔记做得飞起,感觉自己简直是学霸附体。直到第一次小组讨论,我才被现实狠狠打了一巴掌。

那天的课题是“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组里三个韩国同学讨论得热火朝天,从KakaoTalk聊到Instagram,各种观点和案例信手拈来。而我呢?我明明肚子里有一堆想法,关于咱们国内的微信、微博,能提供一个超棒的比较视角。可话到嘴边,就变成了“어……那个……음……就是……”。我的大脑像一台高速运转但打印机卡纸了的电脑,所有思绪都堵在了喉咙里。最后,我只能尴尬地笑着点头,假装“嗯嗯,你们说得都对”。

那一刻的憋屈,真的,我估计能记一辈子。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明明身在这里,却无法真正参与进去。下课后,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首尔街头闪烁的霓虹灯,第一次感觉那么孤独。我开始怀疑,我来这里读研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当一个沉默的旁听者吗?

我相信,这个场景,你一定不陌生。这种“听力满分,口语零分”的尴尬,是太多留学生的切肤之痛。所以今天,我不想跟你讲什么高深的语言学理论,只想掏心窝子地聊聊,我是如何从一个点餐都哆嗦的“小哑巴”,一步步逆袭成能跟教授、同学自如交流的“话痨”的。这里面,全是我的血泪史和一些笨拙但超管用的小技巧。

第一阶段:我们为什么成了“哑巴留学生”?

在开始“治疗”之前,我们得先搞明白病因。为什么我们这些通过了层层语言考试的“高材生”,一到真实场景就集体失声了呢?

首先,是刻在骨子里的“完美主义”。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标准答案”式的,说英语要字正腔圆,写汉字要一笔一划。到了韩语也一样,总觉得语法不能错,发音必须标准,不然就丢人。结果呢?大脑里反复演练,句子还没说出口,讨论已经进入下一个话题了。我们身边有多少TOPIK 6级的大神,在餐厅里最熟练的一句话依然是“사장님, 이거 하나 주세요.”(老板,请给我一个这个),手上还配合着精准的指指点点。

其次,是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国内学韩语,我们接触的大多是“净化版”韩语——教材里的标准对话,韩剧里经过艺术加工的台词。而现实中的韩语呢?充满了缩略语、方言、流行词,语速快得像开了1.5倍速。刚来韩国时,我去便利店买东西,店员小哥问我“봉투 필요하세요?”(您需要袋子吗?),我愣是没反应过来,因为我脑子里记的是“비닐봉투 드릴까요?”(给您塑料袋吗?)。就是这零点几秒的延迟,让我瞬间自信心崩塌。

根据韩国教育部最新的数据,2023年在韩的外国留学生总数已经突破了2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我们中国留学生是最大的群体。这意味着,有成千上万的我们,正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我们很容易找到舒适圈,跟中国朋友待在一起,用中文吐槽、学习、生活。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但它也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们和真正的韩国社会隔开了。

承认吧,我们不是不会说,我们只是害怕说,懒得说。而克服口语恐惧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从这个舒适圈里,狠狠地推出去。

第二阶段:我的“破冰”之旅——把自己逼到绝路

在经历了无数次小组讨论的沉默和社交场合的尴尬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语言就像学游泳,你在岸上把理论背得再熟,不下水呛几口,永远都学不会。于是,我开始了一场“自虐式”的口语提升计划。

第一招:找个“话痨”语伴,每周雷打不动地“尬聊”

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效果微乎其微。我需要一个活生生的人,逼着我开口。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一个语言交换的伙伴(언어교환 파트너)。

怎么找?渠道其实很多。大部分学校都有国际交流处,会定期组织类似“Buddy Program”的活动,比如首尔大学的“SNU Buddy”,延世大学的“Yonsei Global”,高丽大学的“KUBA”,都是官方靠谱的渠道。除此之外,像“HelloTalk”、“Meeff”这类社交App上也有大量的韩国人想学中文。

我的语伴是在学校的公告栏上找到的。一个读国语国文系(국어국문학과)的韩国女生,叫慧珍(혜진),她准备去中国交换,想提前练练中文口语。我们一拍即合,约定每周三下午在咖啡馆见一次面,一个小时中文,一个小时韩文。

第一次见面,我尴尬得能用脚趾抠出一座景福宫。我提前准备了十几个话题,比如“你的爱好是什么?”“你为什么想学中文?”,结果每个话题聊不到三句就冷场了。慧珍的中文也磕磕巴巴,我们俩对着傻笑,空气里充满了尴尬的气息。那一个小时的韩语时间,我几乎是靠着“네, 맞아요.”(嗯,是的)和“아, 진짜요?”(啊,真的吗?)撑下来的。

回去的路上,我真想放弃。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我想要的“被逼无奈”吗?于是,我硬着头皮去了第二次,第三次……我开始改变策略。见面之前,我会看一些韩国最近热门的新闻或者综艺,比如某个爱豆回归了,哪部新电影上映了,把里面不懂的词和表达记下来,见面时就拿出来问她。比如,我问她韩国年轻人常说的“인싸”(Insider,指在圈子里很会玩的人)和“아싸”(Outsider,指圈子外的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她就绘声绘色地给我举了很多例子。这样一来,我们的话题就从干巴巴的自我介绍,变成了鲜活的生活八卦。

我还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在韩语时间里,除非万不得已,绝对不说一个中文字。就算某个词卡住了,也要用韩语去解释,比如我想说“尴尬”,但我忘了“민망하다”这个词,我就会说“사람이 많을 때 실수해서 얼굴이 빨개지는 느낌”(人多的时候犯了错,脸变红的那种感觉)。慧珍很聪明,马上就能get到我的意思,然后告诉我正确的单词。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效果惊人。那些我“憋”出来的单词,比我死记硬背的记得牢固一百倍。

坚持了三个月,每周两个小时的“尬聊”下来,我发现自己变了。我不再害怕开口,即使语法有错误,也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最重要的是,我收获了一个韩国朋友。她会带我去吃当地人才知道的烤肠店,会给我讲很多韩国同龄人的真实想法,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上永远学不到的。

第二招:加入一个全是韩国人的社团,硬着头皮去社交

语伴解决了“一对一”的问题,但“一对多”的交流还是我的死穴。小组讨论那种七嘴八舌的场面,我还是插不进话。我知道,我需要一个更复杂、更真实的社交环境。于是,我做了一个当时看来非常疯狂的决定——加入一个社团(동아리)。

韩国大学的社团文化非常发达。根据韩国一个求职网站“Albamon”在2019年的调查,超过73%的韩国大学生有过社团活动的经历。社团是他们大学生活最重要的社交和学习平台。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加入一个全是韩国人的社团,难度不亚于“勇闯敌营”。

我选了摄影社团。一是因为我本身对摄影有点兴趣,二是我觉得这个社团很“安全”。大家可以一起默默拍照,就算不说话也不会太尴尬,可以用作品交流。开学季,我鼓起所有勇气,走到了社团招新的展台前,用我当时还不太流利的韩语填了报名表。

第一次参加社团活动,是去奥林匹克公园外拍。那天去了二十多个人,只有我一个外国人。会长简单介绍我之后,大家“哦”了一声,然后就继续用他们飞快的语速聊着天。我像个局外人,只能默默地跟在队伍后面拍照。那种被孤立的感觉又来了。

就在我想打退堂鼓的时候,一个男生主动过来跟我搭话。他问我用的是什么相机,什么镜头,我们开始聊一些摄影技术的话题。我发现,当有了一个共同的、具体的兴趣点时,语言的障碍似乎变小了。后来,在看大家拍的照片时,我鼓起勇气,指着一张我觉得构图很棒的照片,用我蹩脚的韩语说:“이 사진 구도 진짜 멋있어요. 어떻게 찍었어요?”(这张照片构图真棒,是怎么拍的呀?)

那个瞬间,所有人都安静了一下,然后那个拍照的学长非常开心地给我讲解了他的拍摄思路。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终于打破了那层透明的墙。我开始主动地去参与他们的话题,即使有时候听不太懂,我也会笑着问:“방금 뭐라고 했어요? 너무 빨라서 못 들었어요.”(刚才说什么了?太快了我没听清。)他们非但没有不耐烦,反而会放慢语速,用更简单的词再给我解释一遍。

社团活动让我学到了大量教科书上没有的“活韩语”。比如,韩国人聚餐(회식)时的酒桌游戏,年轻人之间用的网络流行语,还有那种微妙的前后辈文化(선후배 문화)。这些知识,比任何一本文化教材都来得生动。更重要的是,我在社团里交到了真正的朋友。我们一起熬夜修图,一起去全国各地采风,他们把我当成真正的“우리 식구”(我们自家人)。我的韩语,就在这一次次的拍摄、聚餐和闲聊中,不知不觉地突飞猛进。

第三阶段:化整为零,让韩语融入你的每一天

除了语伴和社团这两项“魔鬼训练”,我还养成了一些日常的小习惯,它们像催化剂一样,加速了我的口语进步。

和自己“对话”:这听起来有点傻,但非常管用。我每天会把自己当成一个真人秀主角,用韩语直播我的生活。早上起床,我会对自己说:“일어났다! 오늘 1교시 수업이 있어서 빨리 준비해야 돼.”(起来了!今天有第一节课,得快点准备。)做饭的时候,我会念叨:“자, 먼저 파를 썰고...”(来,先把葱切了……)。这个过程强迫我的大脑不断进行“韩语模式”的切换和句子组织练习,而且完全没有听众,零压力。

把教授当成练习对象:研究生课程,和教授的沟通非常重要。我不再满足于只在课堂上听讲,而是有意识地利用课后时间。每次写完报告(레포트)或者准备发表(발표)之前,我都会预约教授的Office Hour,拿着我的初稿去和他讨论。一开始,我非常紧张,会把要说的话提前写在纸上。但几次之后,我发现教授们都非常有耐心。他们会认真听我的想法,帮我梳理逻辑,纠正我的用词。这种高质量的对话,不仅让我的专业知识更扎实,也让我的学术韩语水平提升得飞快。到后来,我甚至可以在电梯里和偶遇的教授自然地聊上几句天气和时事。

拥抱“麻烦”,放弃便利:在韩国生活,手机App实在太方便了,点外卖、购物、打车,几下点击就搞定,完全不需要说话。但我开始刻意地“舍近求远”。我想喝咖啡,就走到楼下的咖啡店,而不是用App点。我会认真看着菜单,然后对店员说:“따뜻한 아메리카노 한 잔 주시고, 시럽은 빼주세요.”(请给我一杯热美式,不要糖浆。)我想买菜,就去传统的菜市场(시장),而不是去超市扫码。市场里的大妈(아주머니)们都特别热情,你问一句“이거 얼마예요?”(这个多少钱?),她们能拉着你聊半天,还会送你一把小葱。这些零碎的、真实的对话,构建了我对韩语的肌肉记忆。

影子跟读(Shadowing):这是一个很多语言大神推荐的方法。我找了一些发音清晰的材料,比如JTBC的新闻或者一些访谈类节目。我不会追求完全听懂,而是像影子一样,在主播开口后慢半拍,尽力模仿他的语调、节奏和发音。每天坚持15-20分钟,就像给自己的口腔肌肉做普拉提。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说话的调调儿,真的变地道了。

写在最后,

从“哑巴”到“话痨”,这条路没有捷径。它充满了自我怀疑、尴尬和想要放弃的瞬间。但请你相信,你迈出的每一步,说出的每一个蹩脚的句子,都是在为你未来的留学生活铺路。

别再等到“韩语完美了”再说。你的韩语永远不会有“完美”的那一天,但你可以从今天开始,让它变得“够用”。够你点一杯自己想喝的咖啡,够你在小组讨论里贡献一个独特的观点,够你交到一个真心的韩国朋友。

还记得你当初下定决心,跨越山海来到这里的勇气吗?现在,就把那份勇气拿出来一点点,用在开口说话这件事上。下次去咖啡店,别再指着菜单说“이거”,试着完整地说出它的名字。下次小组讨论,就算只说一句,也要勇敢地表达你的想法。

你的留学生活,不应该只有图书馆和教室,更应该有街边的烟火气、朋友的欢声笑语和用另一种语言探索世界的奇妙。去说吧,去犯错吧,去交流吧,那才是留学真正的意义。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