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 |
|---|
| 这篇文章可能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咱们不聊挤破头进大厂的面试技巧,也不灌“努力就能成功”的鸡汤。只想带你看看,那些最顶尖的头脑,在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做出了多么“离经叛道”却又酷到骨子里的选择。准备好了吗?咱们发车! |
东大学霸的尽头,是什么神仙工作?
还记得某个赶due的深夜吗?你坐在图书馆冰冷的椅子上,咖啡因在血管里横冲直撞,屏幕上的光映着你疲惫的脸。那一刻,你有没有突然问过自己:“我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猜,大部分人的答案都差不多:为了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尤其对咱们留学生来说,这份“好工作”的意义更重。它得配得上我们付出的高昂学费,得让远方的父母脸上有光,得能解决棘手的签证问题,还得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给我们一份踏实的安全感。
聊到“好工作”的金字塔尖,那必须得提日本的“宇宙中心”——东京大学。东大,这两个字就像一块金字招牌,自带光环。我们总觉得,东大毕业生的剧本早就写好了:不是去霞关当国家公务员,就是进麦肯锡、高盛这种顶级咨询投行,再不济也是索尼、丰田这种国民级大企业。总之,就是年薪千万、西装革履、出入高级写字楼的社会精英。
但现实,真的这么“朴实无华”吗?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站在学历鄙视链顶端的东大学霸,到底在干嘛。看完他们的故事,你可能会发现,人生的终极答案,远不止那几条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撕掉标签:当知识变成一场全民狂欢
你是不是觉得,学霸的世界,就只有论文、公式和厚厚的文献?那伊沢拓司(Takushi Izawa)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这位东大经济学部的毕业生,没去搞什么金融模型,也没去研究宏观政策,而是跑去当了个……油管博主。
你没听错,就是那个每天更新视频,和观众互动的YouTuber。他创立的频道叫“QuizKnock”,内容简单粗暴:就是一群东大学霸,用各种稀奇古怪、脑洞大开的方式玩知识问答。
比如,他们会一边跑马拉松一边答题,或者把整个日本地图做成一个巨大的问答游戏。听起来有点“不务正业”?但就是这个频道,在YouTube上吸引了超过215万的粉丝(截至2024年),相关书籍卖出上百万册,甚至还做成了街机游戏。
伊沢拓司的公司QuizKnock,现在已经是一家估值不菲的传媒公司。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件事:知识,不一定非要锁在象牙塔里,也可以变成一场好玩、有趣、能让所有人参与的狂欢。
他为什么这么选?伊沢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在东大参加猜谜研究会时发现,学习的乐趣远比考试的痛苦要大得多。他想把这种“知道新东西的快乐”分享给更多人。他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精英路线,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属于自己的赛道。他没有成为一名银行家,但他建立了一个围绕“知识”的商业帝国。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很有意思的趋势。根据东京大学2023年发布的毕业生去向调查,虽然埃森哲、PwC、乐天集团等依然是接收东大毕业生的大户,但我们也看到,选择进入信息通信业、自己创业或加入初创公司的比例在逐年攀升。这说明,新一代的顶尖人才,不再仅仅满足于一个大公司的螺丝钉角色,他们更渴望创造、渴望表达、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
脚踩泥土:用顶尖智慧解决最朴素的问题
如果说伊沢拓司是把知识“玩”出了花,那另一位东大前辈,则是把智慧“种”进了地里。他叫森有一(Yuichi Mori),一位化学博士。按照剧本,他应该在某个顶尖的化学公司里做研发,拿着高薪,过着体面的中产生活。
但他却把目光投向了最古老、最基础的行业——农业。
森有一花了近20年时间,研发出一种名为“Imec”的薄膜农法技术。这是一种看起来像保鲜膜的特殊水凝胶薄膜,植物的根系可以在上面生长,只需要极少量的水和养料。简单来说,他让在沙漠里种番茄成为了可能。
这项技术有多牛?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60个地方在使用这项技术,包括阿联酋的沙漠地区。它不仅解决了干旱地区的农业难题,种出来的蔬果还因为在适度“缺水”环境下生长,糖分和营养成分更高,口感也更好。日本很多高级超市里卖的“高糖度番茄”,就是用这种技术种出来的。
森有一创立的公司Mebiol,已经成为全球农业科技领域的明星。他没有选择在摩天大楼里俯瞰城市,而是选择弯下腰,去关心一颗种子、一滴水的命运。他用世界上最前沿的化学知识,去解决人类最根本的吃饭问题。
他的选择,代表了另一批东大学霸的追求:社会价值。他们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有机会去触碰那些关乎人类未来的宏大命题,比如粮食安全、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对他们而言,一份工作的意义,或许不在于薪水条上有多少个零,而在于它能为这个世界带来多大的积极改变。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源于责任感的自我实现。
我不要无聊:把“有趣”当成公司KPI
“我们是一家‘有趣法人’(面白法人)。”
当你听到一家公司的自我介绍是这个,是不是觉得有点不正经?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柳澤大輔(Daisuke Yanasawa),可是正儿八经的东大环境学硕士。他创立的公司叫KAYAC,一家以“创造有趣内容”为核心的创意公司。
这家公司有多“奇葩”?他们有个“骰子定薪水”制度,每个月员工可以掷骰子,掷出的点数乘以一千日元,就是当月的“趣味津贴”。他们还开发过一款名为“便便收藏家”的游戏,鼓励孩子们记录自己的排便情况来关注健康……-p>
听起来像闹着玩,但KAYAC凭借源源不断的创意,已经成功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他们的业务横跨游戏、广告、虚拟现实和地方社区营造,客户包括索尼、资生堂等知名企业。
柳澤大輔的逻辑很简单:工作占据了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如果工作本身无趣,那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所以他把“有趣”定为公司的最高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建立了一整套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
他所代表的,是那些极度重视个人意志和生活品质的学霸。他们有能力进入任何一家制度完善、待遇优厚的大公司,但他们偏不。因为他们受不了大企业里森严的等级、复杂的流程和对个性的压抑。他们宁愿自己从零开始,也要创造一个能让自己和同伴每天都“玩”得开心的工作环境。
他们的成功,打破了“稳定=成功”的传统观念。他们告诉我们,工作不一定是为了生存而忍受的负担,它也可以是实现自我、体验乐趣的过程。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并把它变成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事业,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
为什么他们敢这么“任性”?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点酸:“还不是因为他们是东大毕业的,有资本任性。”
这话没错,但也不全对。
“东大”这个标签,确实给了他们一张通往任何地方的门票,也给了他们一个强大的“安全网”。这意味着,即便他们的创业失败了,想找一份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也并非难事。这种底气,让他们在做选择时,可以更少地考虑生存压力,更多地听从内心。
但更重要的是,顶尖大学的教育,赋予他们的不仅仅是一纸文凭。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个高质量的校友网络。伊沢拓司能把知识做成生意,靠的是他对学习心理的深刻洞察;森有一能发明Imec薄膜,靠的是他扎实的化学功底和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精神;柳澤大輔能把“有趣”做上市,靠的是他对人性和创意的精准把握。
他们不是因为“任性”才选择这条路,而是因为他们有能力在这条看似荆棘丛生的路上,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他们不是在逃避竞争,而是在创造新的竞争规则。
他们让我们看到,“成功”的定义,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它不再仅仅是财富、地位和权力。它可以是创造的快乐,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可以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的自由。
那……咱们留学生怎么办?
我知道,他们的故事很酷,但离我们似乎有点远。我们没有“东大”光环,还要面对签证、语言、文化融入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我们似乎没有“任性”的资格。
但我想说,这些故事对我们最大的启发,不是让我们都去当博主、搞发明或者开公司。而是提醒我们,在埋头赶路的同时,别忘了抬头看看,除了那条最拥挤的大路,旁边还有很多风景不同的小径。
你不一定要成为下一个伊沢拓司,但你可以在找工作时,问问自己:这份工作,除了薪水,还能给我带来什么?是技能的成长,还是精神的愉悦?
你不一定要去沙漠种番茄,但你可以思考一下:我的专业知识,除了能帮我写简历,还能为这个社会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
你不一定要创立一家“有趣法人”,但你可以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除了“搞钱”以外的KPI。比如,每年学一个新技能,或者每个月认识一个有趣的新朋友。
别让“留学生就该进大厂”的思维定式,困住了你的想象力。你的价值,不应该由公司logo的大小来定义,而应该由你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了多少独特的体验和价值来衡量。
从现在开始,多去参加一些和专业无关的社团,多去听一些你完全不了解的领域的讲座,多和那些背景迥异的人聊天。在你规划职业的蓝图上,除了“薪资”“title”这些选项,也大胆地加上“热爱”“意义”和“好玩”吧。
因为说到底,我们漂洋过海,不就是为了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活出一种更自由的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