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中学值不值得读?学长深度体验!

puppy

还在为选校头疼,对着圣彼得中学的官网和排名一脸迷茫吗?我懂你!作为刚毕业的学长,我想跟你聊聊那些宣传册上看不到的真实体验。这篇文章里没有官话套话,全是干货:从学术压力到底有多大、选课有哪些“坑”要避开,到食堂最好吃的菜和最“黑暗”的料理;从如何在全是学霸的环境里交到真朋友,再到参加社团的那些好玩又“抓马”的故事。这不只是一份选校参考,更是一位学长掏心窝子的大实话,希望能帮你看看圣彼得究竟适不适合你。

学长掏心窝子版 | 圣彼得中学(St. Peter's School)速览
适合人群: 心脏强大、目标明确、渴望被顶尖学术氛围“锤炼”的自律型学霸。喜欢小班教学,享受和老师同学深入探讨问题。
劝退人群: 指望老师“喂饭”、需要很多自由时间、玻璃心、或者只是想来“体验英伦生活”的同学。这里的压力,可不是闹着玩的。
最大优点: 学术资源顶级,师生比极高(大约1:8),同学个个是“神仙”。进G5和藤校的跳板?确实是。
最大“槽点”: 自由时间是什么?能吃吗?社交圈可能有点“固化”,需要你主动出击。以及,做好被各路大神碾压的心理准备。

嗨,学弟学妹们,我是刚从圣彼得中学(St. Peter's School, Cambridge)毕业的Alex。

还记得两年前的夏天,我跟你一样,坐在电脑前,一遍遍地刷新着圣彼得的官网。看着那些穿着精致校服、在古老建筑前笑得阳光灿烂的照片,还有那一串闪瞎眼的牛剑、G5录取率,我心里就一个想法:这不就是我的梦校吗?完美!

可当我真正拖着两个巨型行李箱,站在宿舍楼下,闻着英国特有的、混合着青草和湿气的空气时,那种官网带来的“滤镜感”瞬间消失了。迎面走来的学长,脸上挂着友善的微笑,和更明显的黑眼圈。他拍拍我的肩膀说:“Welcome! 做好准备,未来两年会是你人生中最充实,也最想‘死’的一段日子。”

当时我笑了,以为是玩笑。两年后,我毕业了,我想告诉你,他说的,每个字都是真的。所以,这篇文章不想跟你扯那些官话套话,只想作为一个刚刚“渡劫”成功的学长,跟你聊聊那些宣传册上永远不会告诉你的,关于圣彼得的真实体验。这所学校到底值不值得你赌上两年青春?看完这篇,你心里或许就有答案了。

学术:A*光环下的真相,是咖啡因和图书馆的深夜

我们先聊最核心的——学术。毕竟,大部分人来这儿,都是冲着它那块金字招牌来的。官网数据非常漂亮,比如去年(2023年),我们A-Level学生里有56%拿到了A*-A的成绩,IB的平均分高达39分(满分45,全球平均分大概在30分左右)。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身边坐着的同学,一只脚基本已经踏进了帝国理工、LSE或者牛剑的大门。

听起来很燃,对吧?但这个数据的背后,是你看不到的付出。

这里的“卷”,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全方位压力。它不是老师逼你,而是环境推着你走。你的室友可能晚上11点还在刷物理竞赛题,你的邻桌可能已经把A2(高年级)的经济学教材看完了。没人会说出来,但那种“我不能落后”的氛围,会让你自己拧紧发条。

我给你还原一下我一个典型的周二晚上吧:6点食堂吃完饭,7点到9点是晚自习时间(Prep Time),这个是强制的。9点之后,你以为可以放松了?想多了。生物的实验报告还没写,数学的problem set还有两道大题没思路,历史老师下周要搞in-class debate,我方的论点资料还没找全……基本上,熄灯前能把所有任务搞定,已经算是高效了。凌晨一点的图书馆,永远不缺人。

这里的课堂也和国内完全不同。一个班通常就10来个人,尤其到了A-Level选课后,可能只有6、7个。老师不是在讲台上“灌输”,而是在主持一场讨论。他会随时点名:“Alex,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is argument?” 你根本没机会开小差,必须全程高度集中,并且有自己的思考。这种模式非常锻炼人,但也意味着你课前的预习(pre-reading)工作量巨大。老师默认你已经读了几十页的材料,课堂上直接开始深入探讨。

选课的“坑”,我替你踩过了:

再来说说选课,这绝对是技术活。很多同学为了申请顶尖大学的王牌专业,会选择一些“死亡组合”。

案例一:四门A-Level的“勇士”。 我有个朋友,是个超级学霸,为了冲牛津的工程系,选了数学、进阶数学(Further Maths)、物理、化学四门。刚开始他觉得还行,但到了A2,当四门课的难度和作业量同时指数级增长时,他彻底崩了。他告诉我,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4个小时,连去食堂吃饭都觉得是浪费时间。最后虽然拿到了很好的成绩,但他整个人的状态非常差。所以我的建议是,除非你精力无限且对所有科目爱得深沉,否则三门A-Level真的足够了,把一门课学到极致,远比四门都学得半生不熟要强。

案例二:IB的“伪文青”陷阱。 很多中国学生理科很强,但为了让自己的知识面看起来更“广”,会在IB课程里选一门类似历史或者哲学的高阶(HL)。千万要慎重!理科的答案相对客观,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但文科的HL,动不动就是三四千字的论文(Essay),对你的思辨能力、阅读量和语言要求极高。我当时就吃了这个亏,选了经济HL,光是一个IA(内部评估作业)就让我改了不下十遍,查文献查到头秃。所以,选课前一定问问自己:你到底是真爱,还是只想给自己的申请材料“镀金”?

食堂:在“仰望星空派”的国度,寻找味蕾的慰藉

聊完沉重的学术,我们来说点轻松的——吃。

英国的食物,你懂的,名声在外。来之前我妈给我塞了一箱子泡面和老干妈,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明智的。圣彼得的食堂,我愿称之为“薛定谔的猫”,你永远不知道推开门会遇见惊喜还是惊吓。

食堂红榜,值得期待:

每周五的“Fish and Chips Day”绝对是全校的狂欢。炸鱼外酥里嫩,配上粗壮的薯条和各种酱料,能瞬间治愈你被论文折磨了一周的心。还有周日的“Sunday Roast”,烤牛肉、约克郡布丁、淋上肉汁(gravy),那味道,相当正宗,有种家的感觉。偶尔,学校还会搞主题美食周,比如墨西哥Taco日、印度咖喱日,虽然味道经过了“英式改良”,但起码换换口味,大家还是挺开心的。

食堂黑榜,“史诗级”料理:

当然,黑暗料理也从不缺席。我至今无法忘记一道菜,叫“Pasta Bake with Mystery Meat”(神秘肉酱焗意面)。那坨肉酱的颜色和质地都非常可疑,吃起来有种一言难尽的塑料感。还有那永远煮得烂糊糊的蔬菜,尤其是西兰花和胡萝卜,感觉它们的灵魂已经被水煮干了。每当这种菜出现,你就会看到食堂里一片寂静,大家默默地啃着沙拉或者面包,场面一度非常“悲壮”。

但说实话,食堂并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社交中心。每天午饭和晚饭,你都能看到不同年级、不同宿舍的人聚在一起。我们在这里吐槽教授、分享八卦、讨论周末去哪儿玩,甚至在考试季,还能看到学霸们端着餐盘,在角落里争论一道物理题。那些和朋友们在食堂里欢笑、抱怨的时光,现在回想起来,也是留学记忆里很温暖的一部分。

交朋友:在学霸丛林里,如何找到你的“革命战友”?

在一个全是“卷王”的环境里,社交有时会变成一件微妙的事情。

刚来的时候,我压力特别大。感觉身边每个人都身怀绝技:A是数学奥赛金牌,B是国家二级游泳运动员,C能用三种语言流利地辩论……你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卑,觉得自己平平无奇。这种环境下,想交到真正的朋友,需要一点技巧和一颗真诚的心。

第一站:你的宿舍(Boarding House)。

宿舍是你在这里的第一个家,你的室友和同楼层的伙伴,是你最先接触到的人。圣彼得的宿舍管理非常人性化,每个宿舍都有舍监(Houseparent),像家人一样照顾你。宿舍内部经常会组织活动,比如披萨之夜、电影马拉松、甚至是宿舍间的体育比赛。这些活动是破冰的最好机会。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宿舍和隔壁宿舍搞足球对抗赛,输的要请赢的喝奶茶。虽然我们最后输了,但大家在场上一起拼抢,场下一起大笑,那种团队的感觉一下就把所有人的距离拉近了。晚上,我们挤在休息室里喝着奶茶,聊着各自的家乡和糗事,那一刻,我才真正感觉自己融入了这里。

第二站:你的社团。

找到和你有共同兴趣的人,是建立深度友谊最快的方式。别害羞,开学时的社团招新日(Clubs Fair),大胆去逛,大胆去试。

我的亲身经历:我本身英语口语一般,但硬着头皮加入了“模拟联合国”(MUN)社团。第一次参加活动,听着周围英国同学用标准的女王腔,引经据典地辩论国际关系,我简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全程我一句话没说,紧张到手心冒汗。

会后,一个叫Tom的英国哥们儿主动过来找我,他说:“嘿,我看到你一直在做笔记,你对朝鲜核问题的看法很独特,下次可以试着分享一下。” 他的鼓励给了我巨大的勇气。后来,为了准备一场大型会议,我俩经常在图书馆一起查资料到深夜,饿了就分一包我从中国带来的泡面。我们聊各自国家的文化,聊对未来的规划。那段时间,我的口语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一个能一起奋斗、一起犯傻的铁哥们儿。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不完美,真诚的交流永远是最好的“社交货币”。

社团:简历上的“高光”,也是青春的“抓马”现场

说到社团,这绝对是圣彼得生活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学校提供的选择非常多,从传统的管弦乐队、辩论队,到有点酷的机器人社、无人机俱乐部,总有一款适合你。

很多人参加社团是为了给自己的UCAS(大学申请系统)简历增加亮点,这没错。但我想说,社团带给你的,远不止这些。

它可能是大型“抓马”现场。

我参加了学校年度话剧的幕后工作组,负责道具。那简直是一场混乱又有爱的冒险。演出前一天,主角的关键道具——一把“古董”剑,被一个同学不小心坐断了。当时导演脸都绿了,我们几个道具组的同学连夜用胶水、木条和银色喷漆抢修。第二天演出,当主角潇洒地拔出那把剑时,我们在后台紧张得心都快跳出来了,生怕它在舞台上散架。当演出成功结束,所有演员和幕后人员在台上谢幕,听到台下雷鸣般的掌声时,那种成就感,是刷再多道题也换不来的。

它也是挑战你极限的地方。

我还加入了学校的赛艇队(Rowing Club)。剑桥是赛艇运动的圣地,这听起来很酷。但现实是,你需要早上五点半起床,在又冷又湿的康河上训练。冬天的早晨,河上的风跟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每次训练完,感觉自己的胳膊都不是自己的了。有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但当你和队友们喊着整齐的号子,当船桨划破水面,小艇像箭一样飞驰时,那种与团队融为一体、挑战自我极限的感觉,会让你上瘾。

这些社团经历,教会我的东西不比课堂上少。它教会我如何团队协作,如何在压力下解决问题,如何平衡学业和爱好。这些“软实力”,才是大学乃至未来职场上真正需要的东西。

所以,圣彼得到底值不值得?

写了这么多,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圣彼得中学,到底值不值得读?

你看,我无法给你一个简单的“是”或“否”。

如果把留学比作一次旅行,那圣彼得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躺在沙滩上喝着鸡尾酒的悠闲度假村。它更像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徒步登山,路途艰辛,风景也确实是顶级的。它会把你逼到极限,让你在无数个深夜里怀疑人生,但当你最终登上山顶,看到那片豁然开朗的风景时,你会感谢曾经那个咬牙坚持的自己。

所以,别只看那些光鲜的排名和录取数据。问问你自己:

你是一个能主动学习,并且享受挑战的人吗?

你准备好在一个高手如云的环境里,保持一颗平常心,找到自己的节奏吗?

你渴望的,仅仅是一张通往名校的门票,还是一个能让你脱胎换骨的成长平台?

想清楚这几个问题,答案其实就在你心里了。

选择一所学校,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希望我的这些大实话,能帮你拨开宣传册的迷雾,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圣彼得。无论你最终选择哪里,都祝你前程似锦。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在校友会上笑着聊起这些“痛并快乐着”的日子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