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这篇文章可能引起以下反应 |
|---|
| 1. 对英国菜的心理阴影面积瞬间扩大。 2. 笑到室友以为你疯了,并产生亲自调戏AI的冲动。 3. 让你意识到,原来自己比顶尖AI更懂“生活”。 4. 阅读时请勿进食,尤其是派(Pie)。 |
我拿英国名菜考验AI,它人差点没了
家人们,还记得刚来英国那会儿,第一次被同学拉去参加Potluck(百乐餐)的情景吗?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一个厨艺平平但热情满满的留学生,贡献了一盘拿手的可乐鸡翅。而我旁边的英国小哥,叫Alex,一脸神秘地端上来一个盖着盖子的烤盘,说要给我们一个“Cornish Surprise”(康沃尔惊喜)。
当时我们这群留学生都天真了,以为会是什么海鲜饭、奶油焗龙虾之类的。结果盖子一掀开,好家伙,几个死不瞑目的鱼头从金黄色的派皮里直勾勾地戳出来,仰望着天花板,仿佛在控诉着什么。那一刻,整个房间的空气都凝固了,我手里的可乐鸡翅瞬间就不香了。
Alex还特热情地解释:“This is Stargazy Pie! A local legend!”(这是仰望星空派!一个地方传奇!)
传奇?我看是“传走”我们的食欲吧!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巨大的“文化创伤”。从那以后,每当听到英国同学要推荐“传统美食”时,我的DNA都开始疯狂跳动。哈吉斯(Haggis)、鳗鱼冻(Jellied Eels)、黑布丁(Black Pudding)……这些名字就像一个个代码,写入了我的留学PTSD词典里。根据英国学生住宿网站Save the Student在2023年的调查,留学生平均每周的食品杂货花费高达40英镑,咱们花着真金白银,结果却要直面这些“美食刺客”,这合理吗?
前几天,我正刷着短视频,看着各种AI绘画、AI写诗的视频,突然一个“邪恶”的念头冒了出来:现在AI这么牛,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它……能理解仰望星空派的“精髓”吗?
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英国黑暗料理拷问AI”大赛,就在我宿舍里拉开了帷幕。结果你猜怎么着?AI它人直接傻了,CPU都快干烧了!那场面,简直比仰望星空派本身还好笑。
第一回合:苏格兰“硬菜”哈吉斯 vs AI的求生欲
我首先派出的“王牌选手”,就是大名鼎鼎的苏格兰国菜——哈吉斯(Haggis)。
如果你还不知道这是啥,简单科普一下:它主要是把羊的心、肝、肺等内脏(统称sheep's pluck)剁碎,混合燕麦、洋葱、羊油和各种香料,然后一股脑儿塞进羊胃里,扎紧了煮。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生猛?
每年1月25日的彭斯之夜(Burns Night),苏格兰人民都会穿上传统服饰,朗诵诗歌,庄重地把它切开,场面非常神圣。根据苏格兰肉类质量协会(Quality Meat Scotland)的数据,光是在彭斯之夜前后,哈吉斯的销量就能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价值超过150万英镑。苏格兰人民对它的爱,是刻在骨子里的。
好了,背景介绍完毕。我打开了市面上最火的一个AI聊天机器人,清了清嗓子,输入了第一个问题:“请向我介绍一下苏格兰美食哈吉斯,并告诉我它为什么美味。”
我满心期待它会如何描述“羊杂碎塞羊胃”这个核心工艺。结果,AI的回答让我喷了一屏幕的水:
“哈吉斯(Haggis)是苏格兰一道充满灵魂与历史的传统佳肴。它是一种精致的肉馅布丁,将优质的碎肉、滋养的燕麦和芬芳的香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包裹在天然的肠衣中进行烹煮。其口感层次丰富,肉质的鲜美与燕麦的谷物香气交织,带来一种温暖而朴实的大地风味。每一口,都仿佛在品味苏格兰高地的壮丽风光与悠久历史。”
“精致的肉馅布丁”?“芬芳的香料”?“大地风味”?
大哥,你确定我们说的是同一个东西吗?它完美地避开了“心肝肺”、“羊胃”这些听起来有点“劝退”的关键词,用一堆华丽辞藻把它包装成了一道米其林级别的分子料理。这求生欲,简直拉满了!我感觉AI不是在介绍菜,而是在做公关危机处理。
我不死心,追问了一句:“你说的‘优质碎肉’具体指什么部位?”
AI开始支支吾吾了:“传统上,哈吉斯会使用羊的内脏部分,这是一种充分利用食材、不造成浪费的烹饪智慧的体现。这些部位经过精心处理,能提供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烹饪智慧”,好一个“烹饪智慧”!它愣是没敢直接说出“心肝肺”这三个字。这感觉就像你问它臭豆腐是什么,它告诉你“这是一种经过特殊发酵工艺、风味独特的东方豆制品”。
看到这里我明白了,AI的知识库里充满了各种“政治正确”和“用户友好”的原则。它被训练得要尽可能地美化事物,避免引起用户不适。所以当它遇到哈吉斯这种本身就极具争议性的食物时,它的算法直接宕机了,只能拼命地打太极、说漂亮话。它能告诉你哈吉斯在2022年对苏格兰经济的贡献超过6500万英镑,但它就是不敢告诉你,那玩意儿的“馅儿”到底是什么。
第二回合:仰望星空派 vs AI的逻辑黑洞
如果说哈吉斯考验的是AI的“话术”,那么仰望星空派(Stargazy Pie)考验的就是AI的“理智”了。
这道菜的视觉冲击力,懂得都懂。它源自康沃尔郡一个叫Mousehole的小渔村。传说在16世纪,一个叫Tom Bawcock的渔夫在暴风雪中独自出海,捕捞了足够全村人吃的鱼,拯救了大家。为了纪念他,村民们就把他捕来的沙丁鱼做成派,并让鱼头露出来,证明派里面真的有鱼。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每年12月23日,当地都会庆祝“Tom Bawcock's Eve”。
这个故事很感人,但这道菜的样子真的很吓人。我把一张高清的仰望星空派图片发给AI,问它:“请描述一下这道菜,并分析它的烹饪美学。”
我以为它会像描述哈吉斯一样,继续用华丽的辞藻美化它。然而,这次AI的反应更离谱,它似乎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逻辑黑洞。
它的第一版回答是这样的:
“这是一道极具创意的海鲜派。它的特点在于,烘烤时将鱼头朝上放置,既能让鱼肉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汁水和风味回流到派中,又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引人注目的视觉呈现。这种设计……体现了厨师对食材的尊重和对海洋的敬意。”
“汁水回流”?我寻思着鱼头露在外面,汁水不是应该流出去吗?这物理学是跟体育老师学的吧?
而且,“对海洋的敬意”?我看着那些死不瞑目的鱼眼,感受到的只有来自深海的怨念好吗!
感觉这个解释不太对劲,我换了个问法:“为什么鱼头要露在外面,而不是埋在派里面?”
这次,AI给出了一个更惊人的答案,它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将鱼头暴露在派皮之外,是一种古老的烘焙技巧。这样做有几个目的:第一,鱼眼富含胶质,在烘烤过程中会融化,为派皮增添一层独特的光泽和风味。第二,鱼嘴在高温下会张开,起到类似‘蒸汽阀’的作用,防止派皮因内部压力过大而破裂。第三,从象征意义上讲,鱼头‘仰望星空’,寓意着丰收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看到这里,我真的笑疯了。鱼眼胶质给派皮增加光泽?你当是刷蛋液呢?还蒸汽阀?那派皮上戳几个洞不就行了吗,非得用鱼嘴?这AI为了让这个离谱的设计“合理化”,硬是编出了一套“伪科学烹饪理论”。
这暴露了AI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它没有常识,更没有“审美”。它无法理解,有些东西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历史的偶然,甚至是一种黑色幽默。在它的世界里,万物都必须是“功能性”和“逻辑自洽”的。所以当它看到一个完全不符合常规烹饪逻辑的东西时,它的算法就崩溃了,只能疯狂地在知识库里搜索任何可能沾边的词汇(比如“胶质”、“蒸汽阀”),然后强行拼凑出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
根据社交媒体数据分析,#StargazyPie这个标签在Instagram上有超过1万篇帖子,其中大部分都带着一种猎奇和调侃的语气。人类能get到这个“笑点”,但AI不能。在它眼里,这只是一堆像素,一堆需要被逻辑解释的数据。
第三回合:鳗鱼冻 vs AI的文化休克
如果说前两个还只是让AI“犯迷糊”,那么接下来的鳗鱼冻(Jellied Eels)则直接让AI体验了一把“文化休克”。
这道菜是伦敦东区的传统小吃,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做法是把欧洲鳗切段,和水、醋、肉豆蔻、柠檬汁一起煮,鳗鱼皮本身富含胶原蛋白,煮出来的汤冷却后就会自然凝固成冻。吃的时候,通常是冷的,口感滑溜溜,味道有点腥。对于很多游客和留学生来说,这绝对是挑战味蕾极限的存在。
根据2022年《卫报》的一篇报道,由于口味和饮食习惯的变迁,鳗鱼冻的受欢迎程度正在急剧下降,伦敦很多传统老店都面临倒闭的风险。它更像一个活在历史书里的食物符号。
我向AI提问:“鳗鱼冻是一道什么样的美食?它适合搭配什么?”
AI的回答,前半部分还算正常,介绍了它的历史和做法。但到了“搭配”这个环节,它彻底放飞了自我:
“鳗鱼冻清凉爽滑,风味独特,非常适合作为开胃菜或夏日小食。为了提升其风味层次,建议搭配以下食物:
1. 新鲜的法棍面包: 用酥脆的面包片舀取滑嫩的鳗鱼冻,可以形成有趣的口感对比。
2. 一杯冰镇白葡萄酒: 例如长相思(Sauvignon Blanc),其清爽的酸度可以完美中和鳗鱼的鲜味。
3. 一份清爽的蔬菜沙拉: 搭配一些芝麻菜和樱桃番茄,淋上柠檬油醋汁,可以增加清新感。
4. 作为寿司或日式饭团的点缀: 将小块的鳗鱼冻放在寿司米上,会是一种新颖的融合菜式尝试。”
我当时就石化了。法棍配鳗鱼冻?白葡萄酒配鳗鱼冻?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这不就是把咱们的皮冻硬生生塞进了法式大餐的菜单里吗?最离谱的是“作为寿司的点缀”!我敢打赌,任何一个日本寿司师傅看到这个建议,都会当场切腹自尽。
这简直是文化上的“乱点鸳鸯谱”。AI的知识库里有法餐的搭配原则,有日料的构成元素,但它完全没有伦敦东区工人阶级站在街边,就着胡椒和醋,速战速决吃掉一碗鳗鱼冻的“场景记忆”。
AI的推荐逻辑是基于“关键词匹配”。它识别到“海鲜”、“冷盘”、“果冻状”,然后就在数据库里搜索与之搭配的其他关键词,比如“白葡萄酒”、“法棍”、“沙拉”。它完全不懂,食物的搭配不仅仅是味觉元素的组合,更是文化习惯的沉淀。就像我们吃油条要配豆浆,吃火锅要配蒜泥油碟一样,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默契。鳗鱼冻在伦敦,传统上就是配土豆泥和肉汁(Pie and Mash shops的标配),或者简单地撒上白胡椒和麦芽醋。
AI的这次失败,恰恰说明了文化背景(Context)是多么重要。没有在真实世界中生活过的经验,即便是最强大的算法,也只能做出这种牛头不对马嘴的“云推荐”。
为什么再牛的AI,也顶不住英国菜的“文化冲击”?
经过这几轮“拷问”,我发现AI在面对这些英国“奇葩”菜肴时,之所以会漏洞百出,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训练数据的偏差(Data Bias)。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研究曾指出,主流AI模型的训练数据大多来自互联网,而互联网上的内容本身就存在巨大的文化偏向性。关于法餐、意餐、中餐、日料的精致图片和详细食谱数不胜数,而像仰望星空派、鳗鱼冻这类“非主流”的地方性食物,相关的高质量数据就少得多。AI学到的,是一个被主流美食文化“美颜”过的世界,它自然无法理解那些“滤镜之外”的东西。
其次是缺乏常识和感官体验。AI没有味蕾,没有嗅觉,更没有“被鱼眼睛盯到发毛”的心理体验。它对“美味”的理解,是基于文本描述中“delicious”、“tasty”等词汇的出现频率。它对“烹饪”的理解,是基于食谱步骤的逻辑序列。它无法理解,一个菜可以因为“长得好笑”而出名,也可以因为“难吃到有特色”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最重要的一点,是AI不懂“梗”和“自嘲”。很多英国人自己也拿这些菜开玩笑。根据YouGov在2023年的一项民意调查,哈吉斯和黑布丁在“最不受欢迎的英国食物”榜单上名列前茅。这种对自己国家“黑暗料理”的集体调侃,已经成了一种社交文化。这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包含了历史认同、地域自豪和幽默感。而AI,作为一个纯粹的逻辑机器,它无法理解这种“爱之深,黑之切”的矛盾情感。
它只会一本正经地分析仰望星空派的“蒸汽阀原理”,就像一个试图用数学公式解释为什么一个笑话好笑的书呆子,滑稽又可爱。
所以啊,家人们,下次再被英国菜创到的时候,别光顾着发愁。你可以试试打开手机,去“调戏”一下AI,看看它能给你编出什么离谱的理由来。
这不仅仅是个乐子。这个过程其实也提醒了我们,留学真正宝贵的,不只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是这些活生生的、有时甚至有点“奇葩”的文化体验。正是这些AI无法理解的瞬间——和朋友一起吐槽仰望星空派的夜晚,第一次鼓起勇气尝试哈吉斯的心情,在街边小店吃鳗鱼冻时和老板的闲聊——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留学记忆。
别怕那些“黑暗料理”,它们是你留学故事里最棒的段子。下次聚会,与其点万年不变的披萨,不如勇敢地端上一盘仰望星空派,然后把AI那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念给大家听,保证你能成为全场的焦点。
毕竟,能欣赏这种“不完美”和“无逻辑”的幽默,正是我们作为人类,最可爱的地方,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