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食用指南 |
|---|
如果你觉得... - 身边总有“大神”轻松拿下你挤破头都进不去的实习; - 自己的简历明明很满,却总在第一轮就被筛掉; - 对“拼爹”“拼背景”感到无力,甚至有点想躺平。 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它不打鸡血,只聊现实和对策。咱们一起把那种“咯噔一下”的扎心感,变成“原来如此”的清醒和“我也可以”的动力。 |
努力十年,不如老爸的一通电话?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
上周在学校咖啡馆赶 due,旁边桌坐了两个同学,看样子也是在聊求职。一个男生唉声叹气,说自己海投了上百份简历,好不容易拿到的一个面试,三轮技术面都过了,最后还是挂了。另一个男生拍拍他的肩,轻描淡写地说:“没事,我上周也面跪了一个。不过我爸昨天跟他们一个VP打了电话,说让我先进去做个暑期实习,转正的事秋招再说。”
那个瞬间,咖啡馆里码字的键盘声、咖啡机的轰鸣声好像都消失了。我只听到第一个男生那一声轻轻的、几乎听不见的“哦”,和他之后长长的沉默。我猜,那一刻,他和我一样,心里都“咯噔”了一下。
这种感觉,咱们留学生太熟悉了。一个人拖着行李箱来到陌生的国度,以为只要够努力,就能闯出一片天。我们熬着最深的夜,啃着最厚的书,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为了把简历填满,我们刷GPA,参加各种社团,学Python,考CFA,做Case study,小心翼翼地跟校友发LinkedIn私信,希望能得到一次宝贵的内推机会。
可有时候,我们拼尽全力才够到的天花板,仅仅是别人的起点。你精心准备了三个通宵的面试,可能不如别人老爸饭局上的一句话。这种巨大的落差,带来的不仅是挫败感,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怀疑:我的努力,真的有意义吗?
今天,我不想灌鸡汤,也不想跟你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这种空话。咱们就坦诚地坐下来,掏心窝子聊聊:当“拼爹”是血淋淋的现实,我们这些没爹可拼的普通人,到底该怎么玩这场游戏?
先承认吧,那通“电话”的能量,确实超乎想象
我们先别急着愤怒或沮丧,冷静下来拆解一下,那通“电话”背后,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它绝不仅仅是“走后门”那么简单。
它首先是一种“信息差”。你知道吗,根据领英(LinkedIn)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高达70%的职位从未被公开发布过。这些职位在所谓的“隐藏就业市场”(Hidden Job Market)里,通过内部推荐和人际网络消化掉了。别人的老爸一个电话,就能轻松获得这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机会信息。他知道哪个部门缺人,哪个项目组正在扩张,甚至知道招聘经理的个人偏好。而我们呢?只能守在招聘网站上,跟成千上万的人一起抢那些被公开发布的、竞争最激烈的30%的岗位。
其次,它是一种“信任背书”。在招聘中,最大的成本是“信任成本”。HR每天要看上千份简历,他们怎么知道你简历上写的“领导力”是真的,还是只是小组作业里挂了个名?一个来自公司内部,尤其是高层的推荐,相当于直接告诉HR:“这个人,我了解,靠谱。”这通电话,瞬间就将一个陌生的申请者,变成了一个有“熟人”担保的“自己人”,直接跳过了最难的信任建立环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内推获得面试的求职者,被录用的概率比海投的高出40%。这40%,就是“信任”的价值。
最后,也是最残酷的一点,它提供了一个“容错空间”。我认识一个朋友,在纽约学金融,家里条件非常好。大一暑假,他爸就让他去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做无薪实习。他可以不在乎薪水,不在乎工作是不是打杂,因为他的目标是“镀金”。两年下来,他的简历上已经有了三段光鲜的实习经历。而我另一个朋友,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的女孩,为了支付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暑假必须去餐厅打工。到了求职季,前者的简历在HR眼里是“经验丰富,目标明确”,后者的简历则可能被认为是“缺乏相关经历”。你看,家庭背景提供的不仅是机会,更是一种允许你“试错”和“积累”的底气,而这种底气,对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奢侈。
承认这些,不是为了让我们“躺平”放弃,恰恰相反,是因为只有看清了对手的牌,我们才能制定自己的打法。
对手有“王炸”,我们就得自己造“核武器”
那通电话是他们的“王炸”,我们没法复制。但我们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核武器”——那种一旦亮出来,就能让对方无法忽视的、拿不走的硬核资本。
第一件核武器: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一个“找工作”的人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我怎么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思维模式是“索取”。而那些背景强大的人,他们的思维模式是“连接”——我爸认识谁,可以帮我连接到这个机会。
我们的破局点,在于把思维模式切换到“给予”和“解决”。简单说,就是让自己变得“非常非常能打”。
那个电话能把你送进面试,但它不能帮你写代码,不能替你做模型,更不能帮你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当面试官开始深挖技术细节,当团队需要一个人来攻克难题时,你真正的价值才会显现。
我认识一个学计算机科学的学长,家境普通,刚来美国时英语都说不利索。但他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了GitHub上。他不是简单地刷题,而是去参与一个开源的机器学习项目。他从修复一些小bug开始,慢慢地,他开始提交自己的代码,优化算法。两年下来,他成了那个项目排名前五的贡献者。他去面试谷歌的时候,面试官恰好也是那个开源社区的活跃用户。他们没聊太多简历上的东西,聊了整整一个小时关于那个项目的技术细节和未来方向。最后,学长轻松拿到了Offer。
他的GitHub主页,就是他的“核武器”。那上面成千上万行代码,每一次提交记录,都比简历上任何一句“精通Python”都有说服力。它向世界证明:我是一个能发现问题,并且能动手解决问题的人。
怎么做?很简单,别只盯着课程和GPA了。
- 如果你是学CS的:别光刷LeetCode,去参与一个你感兴趣的开源项目,或者自己动手做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工具、小应用。你的个人网站和作品集(Portfolio),就是你的名片。
- 如果你是学商科的:别光背金融模型,去参加一些商业案例分析大赛,试着为一家本地的小公司做一份免费的市场分析报告。你甚至可以自己运营一个TikTok或YouTube频道,分析商业案例,这就是你“解决问题”能力的证明。根据BrightEdge在2023年的调查,超过51%的网站流量来自于自然搜索,这说明内容创作和分析能力在商业世界中愈发重要。
- 如果你是学设计的:别光做课程作业,去Behance、Dribbble上建立你的个人主页,针对你喜欢的APP做一个重新设计的概念稿(Redesign),并详细阐述你的设计思路。
当你不再是一个拿着简历到处敲门的“求职者”,而是一个带着解决方案和作品集的“价值提供者”,你的地位就完全不同了。
第二件核武器:建立你自己的“微型人脉圈”,精准又高效
别人的关系网是爹妈给的,又广又深。我们没法比,但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而精的“微型人脉圈”。关键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在于你认识的人有多“对”,以及你们之间的连接有多“深”。
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有一个著名的“弱联系优势”理论。他发现,大多数人找到工作,靠的不是家人、死党这种“强联系”,而是那些不常见面、关系没那么亲密的“弱联系”。为什么?因为你的“强联系”圈子里的人,大家的信息来源和视野都差不多。而“弱联系”能带你跨出自己的小圈子,接触到全新的信息和机会。
对留学生来说,最好的“弱联系”来源就是:校友。
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我一个学姐,想进一家顶尖的咨询公司。她没有背景,海投简历石沉大海。但她没有放弃。她打开LinkedIn,搜索了自己学校毕业、在那家公司工作的校友。她没有一上来就说“可以帮我内推吗?”,而是给十几位校友发了非常真诚的信息,内容大概是:“学长/学姐您好,我是XX大学XX专业的XX,我看到您在XX公司的XX岗位工作,非常敬佩。我对咨询行业非常感兴趣,也为您做的XX项目感到着迷。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在未来几周,抽出15分钟的时间,让我向您请教一下您的经验和建议?非常感谢!”
十几封邮件发出去,有三四个人回复了。她跟每一位回复的校友都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准备,问的问题都是关于行业洞察、职业发展,而不是索取工作。其中一位校友被她的真诚和用心打动,聊完后主动说:“你把简历发我吧,我帮你递给组里的经理。”
后来,她真的通过这个内推拿到了面试,并最终成功入职。那个帮她的校友,就是她的“弱联系”。她没有“拼爹”,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爹”——一个愿意为她背书的专业人士。
怎么建立自己的“微型人脉圈”?
- 别群发,要定制:发LinkedIn私信或邮件前,花10分钟研究一下对方的背景。他最近发了什么动态?参与了什么项目?在他的公司里扮演什么角色?在信息里提到这些细节,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在群发垃圾邮件。
- 从“求助”变成“求教”:别问“能不能给我一份工作”,问“我能向您请教一下您的经验吗”。前者让人感觉被索取,后者让人感觉被尊重。大部分人都愿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 准备好你的“价值”:在交流中,不经意地展示你的专业能力。比如,你可以说:“我最近在研究XX行业,做了一个小的分析报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趋势,不知道您怎么看?” 这样,你就不只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能进行平等对话的“准同行”。
这个过程很慢,也很辛苦,可能发10封信只有1封回复。但每一次真诚的交流,都是在为你自己铺路。这些你自己建立起来的关系,比任何继承来的都要坚实。
第三件核武器:找到你的“蓝海赛道”,错位竞争
当所有人都挤破头想去华尔街的投行、硅谷的FLAG大厂时,那里的竞争自然最激烈,也是“拼爹”现象最严重的地方。这些地方,我们称之为“红海”。
但世界很大,机会也很多。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去找属于自己的“蓝海”?
这不叫退而求其次,这叫“错位竞争”。
举个例子,几年前,当所有CS专业的同学都盯着软件开发岗位时,有一个新领域正在悄然兴起——DevOps(开发运维)。当时这个岗位的人才非常稀缺,很多大公司都招不到合适的人。我认识一个同学,他敏锐地看到了这个趋势,自学了Docker、Kubernetes等相关技术,并在自己的项目中大量实践。毕业时,当他的同学们还在为算法岗的面试焦头烂额时,他已经手握好几个大厂的DevOps工程师offer,薪资甚至比纯软件开发岗还高。
这就是找到了自己的“蓝海”。在那个赛道上,他凭借着自己的前瞻性和专业技能,成了稀缺人才,根本不需要和别人去拼背景。
如何找到你的“蓝海”?
- 关注交叉学科:纯金融、纯计算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但“金融科技”(FinTech)、“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计算社会科学”(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这些交叉领域,正是人才需求的爆发点。根据Gartner在2023年的报告,人工智能(AI)在药物研发、金融风控等领域的应用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你是否具备这种跨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关注新兴市场和二线城市:所有人都盯着纽约、加州,但奥斯汀、西雅图、甚至亚特兰大等城市的科技行业正在飞速发展。根据CompTIA 2023年的报告,这些新兴科技中心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且生活成本更低,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机会不只在大城市。
- 关注“不性感”但很重要的行业:比如农业科技(AgriTech)、供应链管理、工业自动化等。这些行业可能听起来没有互联网大厂那么光鲜,但它们是实体经济的支柱,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而且往往因为“不性感”而被很多人忽视。
找到蓝海,意味着你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被主流的“成功模板”绑架。别人的康庄大道,可能通向一片红海;而你选择的那条无人问津的小路,也许正通往一片广阔的蓝天。
写到这里,我想说,那通“电话”确实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墙,横在我们面前,让人感到无力。
但墙的另一边,未必就是我们想要的终点。那通电话可以把一个人“放”进一扇门,但无法决定他能在门里走多远,也无法决定他在里面是否真的快乐。
而我们呢?我们这些没有电话可打的人,只能靠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地为自己铺路。这条路走起来会慢很多,会辛苦很多,一路上会有很多自我怀疑的时刻。
可正是因为每一步都是自己走的,每一块砖都是自己砌的,我们才更清楚脚下的路通向何方。我们通过解决一个个难题建立起来的自信,通过一次次真诚交流建立起来的人脉,通过独立思考找到的独特赛道——这些东西,是任何一通电话都给不了的。
他们的起点,或许是我们遥不可及的终点。但人生的马拉松,比的从来不是谁跑得更快,而是谁能跑得更远,跑得更稳。
所以,下次再听到那种“一通电话搞定一切”的故事时,别再只是羡慕嫉妒恨了。深呼吸,然后低下头,继续磨练你的“核武器”吧。因为当机会真正来临时,能让你在房间里站稳脚跟的,永远不是你是谁的儿子或女儿,而是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