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给正在纠结的你 |
|---|
| 这篇文章没有标准答案,更像是一次深夜里的促膝长谈。留学的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如果你正站在选择的路口,或者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有点累了,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个拥抱。别怕,我们都一样。 |
放弃考研选择留学,我后悔了吗?
去年冬天,伦敦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我裹着最厚的羽绒服,在图书馆里对着一篇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文抓耳挠腮。手机屏幕亮了,是国内大学室友发来的微信:“兄弟,上岸了!!” 配图是他在拟录取名单上被高亮的姓名,和一张考研教室里堆满书本的照片。
那一瞬间,我周围一片死寂。窗外是童话般的雪景,耳机里放着舒缓的纯音乐,但我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重重地锤了一下。我放下笔,呆呆地看着屏幕,脑子里只有一个问题在疯狂盘旋:如果当初我没放弃,是不是现在庆祝的人就是我了?我后悔了吗?
这个问题,像一个幽灵,总是在我最脆弱的时候冒出来。在一个人吃火锅被辣到流眼泪的时候,在复活节假期公寓楼里空无一人的时候,在小组讨论因为口音被同学打断的时候。相信我,每一个放弃考研大军,转身奔赴异国他乡的留学生,都一定在某个深夜,这样问过自己。
所以,今天我不打算给你灌什么“诗和远方”的鸡汤,也不想吹嘘留学生活有多么光鲜亮丽。我想做的,就是把这一路走来的所有“后悔”和“庆幸”的瞬间,摊开来,跟你聊聊心里话。
那些让我崩溃大哭,觉得“我为什么要来这里”的时刻
朋友圈里的留学生活,通常是蓝天、草地、博物馆和各种精致的Brunch。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滤镜背后,是数不清的硬仗要打。那些让你怀疑人生的瞬间,来得又快又猛。
第一盆冷水:孤独是这里的“空气”
出国前,我以为自己是个挺独立的人。直到我真正一个人拖着两个30公斤的行李箱,站在陌生的公寓楼下,才发现所谓的独立,在国内和在国外完全是两个概念。
这里的孤独是具象化的。是你生病了,只能自己烧水喝掉一整板的扑热息痛,因为这里的诊所预约要等一周。是过中秋节,你看到国内的朋友都在晒全家福和月饼,而你只能去中超买一个贵得离谱的稻香村,一个人对着月亮啃。根据《中国留学生发展报告》的数据,超过60%的留学生表示曾感到强烈的孤独感,而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抑郁和焦虑,在留学生群体中的发生率远高于本地学生。
我记得有一次,我做的番茄炒蛋被同住的英国室友好奇地问:“这是什么甜品吗?”那个瞬间我没觉得好笑,只觉得一股巨大的文化隔阂把我推得好远。我们聊莎士比亚,聊英超联赛,但他们永远无法理解什么是“emo”,什么是“内卷”,什么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周杰伦。这种无法深入骨髓的交流,让你感觉自己像一个漂浮在半空的孤岛。
第二盆冷水:学术压力不是换个地方刷题
很多人觉得,能申请到国外大学,肯定比考研轻松。毕竟,2024年国内考研报名人数虽然有所回落,但依旧高达438万人,而录取率常年在25%左右徘徊,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相比之下,国外很多学校的申请门槛看起来似乎更“友好”。
但请相信我,国外的“宽进严出”绝对不是说着玩的。这里的学术压力,是一种从思维方式到学习习惯的彻底颠覆。你不再是那个等着老师划重点、考前背PPT就能拿高分的学生了。
开学第一周,我的社会学教授就甩给我们一个长达10页的reading list,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各种学术专著和论文,并且明确告诉我们:“这只是‘建议’阅读,真正的阅读量远不止于此。”每周几百页的全英文阅读是家常便饭,写论文要引经据典,有自己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观点,都要拿出三四个学者的论证来支持。我曾经为了一个2000字的essay,在图书馆泡了整整两周,读了超过20篇论文,写出来的初稿还是被导师评价为“too descriptive, not critical enough”(描述性太强,缺乏批判性)。
还有小组作业,这简直是留学生的噩梦。你可能会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神仙”队友,语言不通,想法各异,还有一个永远在“free ride”(搭便车)的。我曾经和一个希腊同学、一个印度同学、一个本地英国同学做小组项目,光是确定一个选题,我们就开了三次会,每个人都想主导,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最好。那种沟通的无力感,真的会让人崩溃到想退学。
第三盆冷水:账单是不会说谎的
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放弃考研,选择留学,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选择了一条更“烧钱”的路。国内读研,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可能在2-3万人民币,甚至还有奖学金和补助。而留学呢?
我们来算一笔账。以英国为例,授课型硕士的学费普遍在2万到3万英镑之间,折合人民币就是18万到27万。再看看生活费,根据英国移民局的官方数据,在伦敦地区生活,每个月至少需要1265英镑。一年下来,生活费也要超过13万人民币。这样一算,在英国读一年硕士,总花费轻松突破40万。如果是去美国,那费用更是翻倍,一年60-80万人民币都算正常。这笔钱,对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种经济压力会转化为巨大的心理压力。你会不自觉地开始计算投入产出比,会因为买了一杯5英镑的咖啡而内疚半天,会把“这东西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钱”挂在嘴边。我认识一个朋友,为了省钱,每天只吃最便宜的意面和面包,硬生生把自己吃出了胃病。这种压力,是在国内考研的同学很难体会的。
那些让我热泪盈眶,觉得“哇,还好我来了”的时刻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留学生活简直是地狱模式?别急,如果只有苦涩,那每年也不会有几十万中国学生前赴后继地涌向海外了。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我国在外留学生总数仍然保持在百万级别。因为在这条路的另一端,藏着意想不到的宝藏。那些让你觉得“一切都值了”的瞬间,同样真实而深刻。
第一个惊喜:世界真的被打开了
在国内,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多时候来自于书本、新闻和网络。但当你真正生活在其中,你会发现世界是立体的、鲜活的,甚至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冲击,是在一堂关于国际关系的讨论课上。课上,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平静地讲述了他的家乡如何在战争中被摧毁,他的家人如何流离失所。那一刻,新闻里冷冰冰的“难民危机”四个字,突然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我才意识到,我们所谓的“和平年代”,对地球上的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奢侈。
在这里,你的同学可能来自伊朗、巴西、尼日利亚、以色列……你会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听到完全不同的声音。你会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立场,而且没有绝对的对错。这种多元文化的冲击,会像一把锤子,敲碎你脑子里很多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让你学会用更包容、更多元的视角去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这种眼界的开阔,是读再多书、看再多纪录片都无法替代的。
第二个惊喜:我被逼着长成了一个“大人”
留学生活,本质上是一场大型的“生存挑战真人秀”。你必须在短时间内学会所有生活技能,因为在这里,没有人会帮你。
从自己扛着工具箱组装宜家的家具,到对着YouTube视频通下水道;从研究各个超市的打折信息,到学会做一桌子能慰藉乡愁的家常菜;从自己跟房东据理力争要回押金,到磕磕巴巴地用英语打电话预约GP(家庭医生)。这些在国内可能一个电话就能让爸妈搞定的事情,在这里,都成了你必须独自面对的关卡。
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成长也是惊人的。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韧性。我一个学姐,出国前连电饭煲都不会用,两年后回国,不仅厨艺了得,还能自己换轮胎、修电脑。她说:“留学没教会我太多高深的理论,但它教会了我怎么生活。”根据领英(LinkedIn)的一项调查,超过80%的HR认为,拥有留学经历的求职者在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上表现更突出。这些“软实力”,恰恰是在这些鸡毛蒜皮的日常中磨练出来的。
第三个惊喜:我找到了“成功”的另一张地图
在国内,我们似乎习惯了一条被预设好的人生轨迹:高考、考研、考公、进大厂,仿佛只有这样才算“成功”。我们的焦虑,很多时候来源于和同龄人的比较。
而出国,像是暂时跳出了这个高压的评价体系。在这里,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生选择。我认识一个读哲学的博士,业余时间是个小有名气的摇滚乐队鼓手;我的一个邻居,是UCL(伦敦大学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但她选择去开一家小小的花店,因为那是她的热爱;我的导师,一个学术大牛,每周五下午雷打不动地要去社区做义工。
他们让我看到,成功不是只有一条路,人生的价值也不仅仅是用薪水和职位来衡量的。你可以不为了世俗的眼光,去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这种心态上的松弛感,是留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让我不再那么焦虑,不再急于去证明什么,而是开始真正思考: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我到底后悔了吗?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当我看到室友考研成功,我羡慕吗?当然。那份稳定、那份在国内的归属感、那条清晰可见的职业路径,都是我所没有的。
但如果时间倒流,让我再选一次,我还会选择出国吗?答案是,会。
因为我清楚地知道,选择考研,我可能会得到一个安稳的未来,但我会失去一个看到更大世界的机会。我会失去那些被逼着一夜长大的瞬间,失去那些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碰撞思想的火花,也可能会一直困在那个单一的评价体系里,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
留学和考研,从来都不是“哪个更好”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关于“你更看重什么”的问答题。它们通往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风景。一条路风景秀丽,但可能一眼就能望到头;另一条路充满荆棘,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会遇到什么惊喜。
所谓的“后悔”,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对另一条未选择的路的美好想象。当你熬夜赶due的时候,你会想念考研教室里单纯的奋斗;但可能你不知道,你的考研朋友,也正在为研究生导师的项目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烦恼。
我们都只是在各自的围城里,羡慕着城外的风景。
如果你现在正在这条路上,觉得很苦,很累,甚至很后悔。请允许我给你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第一,别再刷朋友圈了。真的,戒掉它。你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精修版”生活。你的挣扎和狼狈,别人也一样有,只是他们没发出来而已。多和身边的朋友聊聊,你会发现,原来大家都在硬撑。
第二,去找个“搭子”。可以是一个饭搭子,一个图书馆搭子,或者一个周末去逛公园的搭子。一个人的时候,孤独会被无限放大。但只要身边有个人,哪怕只是默默地陪伴,感觉都会好很多。去加入学生会,去参加社团活动,主动一点,走出去。
第三,把你的初衷写下来,贴在床头。你当初为什么要出来?是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是为了开阔眼界?还是为了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在你撑不下去的时候,看看它。提醒自己,这条路是你自己选的,你是有备而来的。
最后,请记住,所有的成长,都是从不舒服开始的。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这条路上的每一滴眼泪,每一次崩溃,每一个咬牙坚持的夜晚,都不会白费。它们正在把你雕刻成一个更坚韧、更宽广、也更有趣的灵魂。
至于后不后悔,别急着现在就给自己答案。等到很多年后,当你回头看时,你会发现,这段经历早已化为你血肉的一部分,定义了你是谁。到那时,答案自会浮现。
而我,现在还在伦敦的这场大雪里,对着我的论文。但我已经不慌了。我知道,窗外的雪会停,天会亮,而我,也终将写完这篇论文,然后,走向下一段未知但充满可能性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