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求职黄金期!公司排队等你挑

puppy

还在为日本复杂的“就活”流程头疼吗?悄悄告诉你,现在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由于人手严重短缺,日本迎来了史上最强的“卖方市场”,很多知名企业都放宽了条件,抢着要人,真的是轮到我们挑工作啦!别再担心留学生身份是劣势,你的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现在可是超级加分项,成了各大公司争抢的“香饽饽”。想知道如何抓住这波红利,利用自身优势轻松斩获心仪的内定吗?快来文章里找答案,让你的求职之路开挂吧!

留学生求职心态调整关键点
破除“劣势”思维:别再纠结“我日语不够好”、“我不懂日本职场文化”。现在公司抢人,更看重你的独特性和潜力。你的国际背景和多语言能力,恰恰是日本企业最缺的!
自信展示“不同”:面试时别总想着迎合,要大胆展示你的不同。分享你在国外独立生活的经历、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案例,这些都是证明你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活教材”。
目标要“广”也要“精”:不要只盯着那几家妇孺皆知的大手企业。很多发展势头迅猛的“隐形冠军”中小企业,求贤若渴,给留学生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可能更大。多研究,多撒网!
行动要趁早:虽然是卖方市场,但机会不等人。早点开始准备,多参加说明会,多和前辈交流。准备越充分,你挑公司的底气就越足!

哈喽,各位在lxs.net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挖留学生实用干货的小编。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的后辈小A吗?一个来自上海的妹子,早稻田大学商学部的研究生。那时候她天天泡在图书馆改简历,一提到“就活”两个字,眼圈就先红了。她总跟我念叨:“学长,我日语有口音,面试敬语说得磕磕巴巴,那些日本同学从大三就开始准备,我拿什么跟他们争啊?是不是最后只能随便找个华人小公司凑合了?” 看着她焦虑的样子,我只能拍拍她的肩膀,说些加油打气的空话。

结果你猜怎么着?就在上个月,小A兴高采烈地请我吃饭,一口气拍出三份内定通知书:一家是知名的咨询公司,一家是日本最大的电商平台,还有一家是老牌的汽车制造商。她说,面试官对她在国内实习时做的市场分析项目特别感兴趣,还追着问她中国年轻人现在都玩什么App。所谓的“日语口音”根本没人在意,反而她那股敢想敢说的劲头,成了面试的加分项。她最后凡尔赛地感慨:“真没想到,现在找工作跟逛菜市场一样,轮到我挑三拣四了!”

小A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现在整个日本求职市场的缩影。如果你还在为“就活”而瑟瑟发抖,那我今天必须大声告诉你:老铁们,醒醒!属于咱们留学生的黄金时代,真的来了!

你不敢信?日本企业现在“嗷嗷待哺”

咱们先来看一组“吓人”的数据。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和文部科学省的最新调查,截至2024年4月1日,今年春天毕业的大学生的就职内定率高达98.1%!这是个什么概念?基本上就是一百个毕业生里,超过98个人在毕业前就已经找到了工作。这个数字创下了自1997年开始统计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还有一个更关键的指标叫“有效求人倍率”,简单说就是一个求职者对应有多少个工作岗位。2024年4月的最新数据显示,这个数字是1.26倍,虽然比前几个月略有下降,但仍然意味着市场上工作岗位的数量远远大于找工作的人数。尤其是在IT、建筑、护理和运输等行业,人手短缺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日本社会“老”了,能干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经济在复苏,企业要发展,活儿总得有人干吧?所以,过去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企业,现在也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出击“抢人”。以前要求你日语必须达到母语水平,现在可能N2就敢要;以前要求你有相关实习经验,现在说“没关系,我们有完善的培训体系”;以前非名校毕业生看都不看,现在只要你有一技之长,都愿意给你面试机会。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中等规模的IT公司做人事,他跟我吐槽,说他们公司现在为了招一个合适的程序员,HR团队几乎是24小时待命。他们甚至专门开辟了“外国人采用通道”,简化了繁琐的笔试环节,增加了线上面试的灵活性,生怕因为流程复杂吓跑了应聘者。他说:“现在不是我们挑人,是求职者在面试我们。人家手里握着好几个offer,我们得拿出足够的诚意和福利,才能把人留下来。”

听听,这就是赤裸裸的“卖方市场”!主动权已经悄悄转移到了我们求职者手里。而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咱们留学生,恰恰是那批最被看好的“潜力股”。

别自卑了!你的“不一样”正是企业想要的

很多同学最大的心病就是“留学生身份”。总觉得自己是外人,融不进日本社会,在求职中天然处于劣势。快把这个老掉牙的想法丢进垃圾桶吧!在当今这个时代,你的“不一样”,正是你最值钱的武器。

首先,是无与伦比的语言和跨文化优势。随着日本国内市场饱和,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了海外,特别是中国市场。这时候,一个既懂日语又懂中文,还了解两国文化差异的人才,简直就是宝贝。你以为公司招你只是为了让你做个普通的文员或工程师吗?不,他们看重的是你未来成为连接日本和海外市场桥梁的潜力。

就拿我认识的学长B来说,他毕业后进了一家日本老牌商社。刚开始也是做些基础的贸易单据处理工作。但有一次,公司要和一个中国的供应商谈判,因为文化差异和沟通问题,项目卡住了。B学长主动请缨,利用自己对中国商业习惯的了解,三两下就理清了对方的顾虑,顺利推动了合作。这一下,他在公司里名声大噪,很快就被提拔进了新成立的中国事业部。他自己都说:“我那点三脚猫的敬语,在真正的商业价值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联)几年前就发布报告,鼓励会员企业积极录用外国人才,以促进企业的“多样性与包容性”(Diversity & Inclusion)。像乐天(Rakuten)早就把英语定为公司官方语言,软银(SoftBank)的孙正义也多次强调全球化人才的重要性。这些顶尖企业正在用行动告诉我们:单一的日本文化已经无法适应全球化的竞争,他们迫切需要像我们这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新鲜血液,来刺激创新,开拓新市场。

其次,咱们留学生身上都有一股子“韧劲儿”。想一想,一个人背井离乡,来到一个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国家,从零开始学习、生活,要克服多少困难?办各种手续、租房子、打工、写论文……这一路走来,你的抗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早就被锻炼得炉火纯青了。这些“软实力”在简历上可能看不出来,但却是企业非常看重的。

面试的时候,别傻傻地说“我的强项是认真努力”。你可以讲一个具体的故事:比如你是如何搞定难缠的区役所职员,办好了在留卡;或者你是如何一边打工一边保证学习成绩,拿到了奖学金。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远比任何空洞的形容词都有说服力,能让面试官看到一个立体、坚韧、聪明的你。

手把手教你,如何在这波红利中“躺赢”

既然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那我们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内定呢?

第一步,重塑你的“自我PR”。这是“就活”的灵魂。从现在开始,别再用减分思维看待自己。你的自我介绍第一句,就应该响亮地说出你的独特性。比如:“我是在中国长大,在日本接受高等教育的XX。我的优势在于能够用中日双语进行深度思考,并能从两国不同的视角分析商业问题。”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定位拔高了。

在准备“学生时代最努力的事”(ガクチカ)时,多挖掘你作为留学生的独特经历。比如,你在日料店打工,不只是端盘子,你还观察日本顾客的消费习惯,并向店长提出针对中国游客的菜单改良建议,让店里生意更好了。你看,这就把一个普通的打工经历,变成了一个展现你市场洞察力、沟通能力和行动力的绝佳案例。

第二步,精准定位“亲留学生”企业。不是所有公司都对外国人友好。与其去那些传统、保守、内部几乎没有外国员工的公司碰壁,不如把精力集中在那些真正需要你的地方。怎么找呢?有几个小技巧:

看看公司的官网,有没有专门的“外国人采用”页面或者多语言页面。这直接反映了公司的国际化程度。

关注那些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的公司。比如制造业、商社、旅游业、IT行业,这些都是留学生的“主战场”。特别是IT行业,由于人才缺口巨大,很多公司对于国籍和日语的要求都放得非常宽。

别只盯着东京、大阪。很多地方性的优良企业,同样面临严重的人手不足,他们非常欢迎留学生留下。而且地方城市生活成本低,竞争压力小,幸福感可能更高哦。

多利用专门面向留学生的求职网站和就职说明会,比如CFN(Career Forum Net)。来这些地方招聘的企业,都是目标明确,就是冲着咱们来的,成功率自然更高。

第三步,把面试变成你的“主场”。面试时,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不同”。当面试官问你“为什么来日本”或者“谈谈你对日本的看法”时,这正是你发挥的绝佳机会。不要只说一些“因为喜欢动漫”之类的客套话。你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观察到的日本社会或某个行业的现象,甚至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这种独立的思考能力,会让面试官对你刮目相看。

记住,面试是双向选择。你不仅是在被考察,你也在考察这家公司是否适合你。大胆地提问,问公司的海外战略,问公司内部外国员工的晋升通道,问他们如何帮助外国员工融入。你问得越专业,越自信,对方就越觉得你是一个有想法、有价值的人才。

日本的“就活”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能力,更是你的心态。在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卖方市场”里,我们留学生手里的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

别再被那些繁琐的礼仪和流程吓倒,也别再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不安。你独特的文化背景、你的语言能力、你那份在异国他乡磨砺出来的坚韧,都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宝藏。

现在,机会的大门已经敞开,无数公司正排着队,等着看到闪闪发光的你。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挺起胸膛,自信地走上前去,告诉他们:“我来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