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劝退专业名单更新,这四个千万别碰

puppy

嗨,正在为选专业头秃的小伙伴们!咱们漂洋过海读书,真金白银地投入,最怕的就是选错专业,毕业后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份最新的劝退名单就是来帮你排雷的!文章里深扒了四个专业,它们要么是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就业市场饱和,投资回报率低到让人怀疑人生;要么就是对国际生留下来极不友好,工签政策就是一道过不去的坎;还有的专业看似是“万金油”,结果学得杂而不精,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最终决定你的未来方向前,花几分钟看看,了解一下这些“隐形天坑”,真的能帮你省下不少冤枉路!

留学选专业避坑核心指南
别被名字骗了: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不代表就业前景好。先去 LinkedIn 搜搜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在干嘛。
算清投资回报(ROI):学费 + 生活费 vs. 毕业后平均起薪。花200万读个毕业月薪5千的工作,这笔账怎么算都亏。
研究签证政策:你选的专业在不在STEM列表里?毕业后拿工签的难度有多大?这是决定你能否留下来的生命线。
警惕“万金油”专业:什么都学一点,等于什么都不精。在求职市场上,有硬核技能的专才远比“通才”吃香。

嗨,各位在 lxs.net 的家人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门帮大家在留学路上排雷的小编。

还记得我刚来美国那会儿,迎新会上认识一个叫 Leo 的哥们儿。他顶着家里的巨大期望,选了当时看起来最酷的专业——酒店管理。他给我描述的未来,是在巴厘岛的瑞吉或者迪拜的帆船酒店里,穿着笔挺的西装,优雅地处理着各种事务,全世界飞来飞去。这画面,谁听了不迷糊?

四年后,我们毕业了。我磕磕绊绊地找到了一份码农工作,而 Leo 的求职路却异常坎坷。他投遍了万豪、希尔顿这些大集团的管理培训生项目,结果发现竞争者里有太多本地人,人家不仅语言文化无缝衔接,还有大把的实习经验。最后,他找到的工作是在一家市中心的酒店做前台主管,时薪18刀,倒班倒到怀疑人生。他苦笑着跟我说:“我花了快200万人民币,就是为了来美国给人办 check-in 吗?这投资回报率,比我买的股票还惨。”

Leo 的故事不是个例。我们背负着家人的期望和沉甸甸的学费,漂洋过海,为的绝不是一份看起来光鲜、实际却难以为继的未来。选专业,就是我们留学路上最关键的一次投资。投错了,满盘皆输。

今天,我就结合最新的数据和学长学姐们的血泪史,给大家更新一份“留学劝退专业”名单。不是说这些专业不好,而是对于我们这些想在海外立足、或者至少赚回学费的留学生来说,它们充满了“隐形天坑”。

一、酒店管理 (Hospitality Management):看似光鲜的“服务业”陷阱

先从 Leo 的专业说起吧,酒店管理。特别是那些在瑞士、美国康奈尔等顶级名校的项目,听起来简直是为“上流社会”量身定做的。

你想象中的工作,是策划米其林晚宴,管理豪华套房,接待各国政要。现实中的第一份工作,很可能是前台、客房部或者餐厅领班。这些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可替代性极强,薪水自然也上不去。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2023年的数据,住宿和餐饮服务业一线主管的年薪中位数大约在4万多美元。而一份美国私立大学的酒店管理本科学位,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轻轻松松超过25万美元。这笔账,你自己算算。

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个行业更看重的是“经验”而非“学历”。一个在酒店从基层摸爬滚打五年的本地人,往往比你这个名校毕业生更有竞争力。而且,对于酒店集团来说,他们为什么要费力去给你一个刚毕业的国际生办一个昂贵又麻烦的 H-1B 工作签证,来做一个本地人完全可以胜任的初级管理岗呢?

一位在澳洲读完酒店管理硕士的学姐分享,她毕业后最对口的工作,是在一家赌场做 VIP 客户服务。每天穿着高跟鞋站8个小时以上,处理各种客人的抱怨和奇葩要求,精神和肉体双重疲惫。她说:“我学了那么多理论、财务模型,结果每天用的最多的技能是微笑和道歉。关键是,这样的工作根本无法支持我拿到技术移民的加分。”

所以,如果你真的热爱这个行业,不妨考虑一下曲线救国的路线。比如,去读一个商科相关的专业,像金融、市场营销或者数据分析,然后进入酒店集团的总部职能部门。这样的岗位技术壁垒更高,对国际生的需求也更大,签证机会自然也多得多。

二、法律 (JD/LLM):精英梦虽美,现实壁垒高耸

《金装律师》《波士顿法律》,这些美剧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律师形象?出入曼哈顿顶级写字楼,拿着七位数的年薪,在法庭上雄辩滔滔,力挽狂澜。很多文科背景的同学,都把去美国读个法学院,当成了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

这个梦,可能是留学所有专业里最贵,也最容易破碎的一个。

我们先算一笔经济账。在美国,一个排名靠前的法学院,三年 JD(法律博士)的总花费(学费+生活费)通常在25万到30万美元之间。这是一笔巨大的投资。而对于我们国际生来说,最常申请的是一年制的 LLM(法学硕士)。LLM 的学费也要7-8万美元,但它在美国的就业市场上,认可度非常有限。它更多被看作是给外国律师一个了解美国法律体系的“体验项目”,而不是成为美国执业律师的直通车。

接下来是就业壁垒。想在美国当律师,你必须通过某个州的律师资格考试(Bar Exam)。这对母语非英语的考生来说,难度是地狱级的。想想看,你要用第二语言去理解和背诵那些佶屈聱牙的法律条文,还要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完成写作。根据统计,首次参加纽约州 Bar 考的外国培养律师,通过率常年低于50%。

就算你天纵奇才,顺利通过了 Bar,还有一道更大的坎:身份。法律服务是非常本地化的,律所极度依赖人脉网络和文化背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律师,显然比你更容易理解客户,也更容易拓展业务。因此,除了少数专门做中美跨国业务的律所,大部分美国律所并没有足够强的动力去为一个没有本地资源的国际生申请 H-1B 签证。毕竟,美国顶尖法学院自己每年就生产成千上万的优秀毕业生,市场早已饱和。

一位从国内顶尖法学院本科毕业,去哥伦比亚大学读了 LLM 的学长,他的经历很典型。他花了一年时间,烧了将近10万美元,毕业后参加了纽约的招聘会,投了上百份简历,几乎都石沉大海。他说:“面试官很有礼貌,但话里话外都在暗示,我的背景更适合回国发展。他们会问,‘你对中国市场怎么看?’,而不是‘你对这个美国本土的案子有什么想法?’。那一刻我就明白了,我只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专家’,而不是一个可以在美国执业的律师。”

最后他还是回国了,顶着哥大的光环进了一家国内顶级律所。但他说,如果时间可以重来,他可能会选择一个更容易在海外就业的专业,至少给自己多一个选择。法律这条路,对普通留学生来说,真的是一条“险路”。

三、传媒/新闻学 (Communications/Media Studies):看似万金油,实则空心砖

传媒专业,听起来特别时髦。你可以学新闻、学广告、学公关、学电影制作,似乎和所有热门行业都能沾上边。很多同学觉得,学了这个,以后进可去BBC、纽约时报,退可去大公司做市场公关,简直是“万金油”。

但“万金油”的另一面,就是“样样通,样样松”。

问题出在,很多大学的传媒课程过于偏重理论。你会学一大堆传播学理论、媒介批判、符号学分析,写无数篇论文。这些东西对于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当然有好处,但在求职时,HR 更关心的是:你会用 Adobe 全家桶吗?你会做 SEO/SEM 优化吗?你能独立拍摄并剪辑一条短视频吗?你会用数据分析工具追踪广告效果吗?

这些硬核技能,很多传媒课程里要么不教,要么只是浅尝辄止。这就导致传媒毕业生在求职时,竞争力非常模糊。你去应聘市场岗,比不过专门学 Marketing 的;你去应聘数据分析岗,比不过学统计的;你去应聘设计岗,比不过学平面设计的。你就像一块空心砖,看起来方方正正,一敲就碎。

加拿大的求职网站 Talent.com 在2024年初的数据显示,加拿大传媒或公关助理的入门级年薪大约在4万加元左右,这个薪水在多伦多或者温哥华这样的大城市,生活会非常拮据。而一个传媒学位的学费,每年就要2-3万加元。

对国际生来说,还有一层更致命的障碍:语言和文化。传媒行业,无论是写新闻稿、做公关策划还是拍广告,都极度依赖对当地语言的精妙运用和对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一个段子,一个俚语,一个社会热点,本地人秒懂,你可能要反应半天。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与本地的毕业生竞争那些需要创意和写作的核心岗位?

一个在英国读完媒体实践硕士的朋友,毕业后想留在伦敦找工作。她面试了一家公关公司,面试官让她现场写一份关于“英式下午茶”的推广文案。她憋了半天,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觉得干巴巴的,充满了“教科书式”的描述。而她旁边的英国本地面试者,随口就能说出好几个关于司康饼和红茶的有趣典故和俏皮话。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你真的对传媒领域感兴趣,我的建议是:不要选择大而全的 Communications 专业。你可以选择一个更具体、技能导向更强的分支,比如数字营销(Digital Marketing)、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或者用户体验设计(UX Design)。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拼命去实习,去积累作品集(Portfolio),用实打实的项目告诉雇主:我不仅懂理论,我还能干活!

四、心理学本科 (Undergraduate Psychology):通往“失业”的学术快车

心理学,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神秘学科,听起来就很有趣。很多同学选择它,是出于纯粹的兴趣,或者怀揣着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梦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不能直接当饭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这些国家,心理学本科学位,几乎不具备任何执业资格。它只是一个基础的“通识教育”,让你对心理学的各个分支有个大概了解。毕业后,你既不能做心理咨询,也不能做临床诊断。它本身,不是一个职业导向的学位。

那么,心理学本科毕业生都去哪儿了?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报告,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心理学学士会继续攻读研究生。而剩下的那大部分人,则流向了各行各业,比如销售、行政、人力资源、客户服务……这些岗位,几乎任何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做,你的心理学背景并不能给你带来多少核心优势。

换句话说,你花了四年时间和高昂的学费,拿到的只是一个进入职场的“普通入场券”,还要和商科、文科等所有专业的毕业生一起竞争那些入门级岗位。PayScale 网站数据显示,纯心理学学士学位持有者的职业中期平均年薪,在美国所有专业里排名是比较靠后的。

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或临床心理学家?那是一条极其漫长且“烧钱”的道路。你需要在本科毕业后,申请竞争极为激烈的硕士,甚至是博士项目(PsyD 或 PhD)。这些项目通常要读3-7年,期间还要完成上千小时的无薪或低薪实习。整个过程下来,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堪比读一个医学博士。

对于国际生,这条路更是难上加难。首先,顶尖心理学研究生项目的录取率极低,通常在5%以下,他们非常看重申请者的研究经历和本土实习经验,这对国际生来说是天然的劣势。其次,毕业后执业,需要通过严格的资格认证考试和满足各州的注册要求,这个过程对身份和签证又是一大考验。

我认识一个学姐,她在美国读完了心理学本科,满怀希望地申请临床心理学的硕士项目,结果被拒得体无完肤。最后,她的 OPT(毕业后实习许可)快到期了,情急之下找了一份在特殊教育机构做助教的工作。工资很低,而且这份工作根本无法支持她申请 H-1B 签证。最终,她只能无奈地回国。

回国后,她发现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虽然在发展,但市场还很不成熟,收入也不稳定。她的美国本科学位,在国内并没有比本土的心理学毕业生有更强的竞争力。她常常感叹:“如果当初知道读个心理学本科,就业会这么尴尬,我可能就会选一个更实用的专业了。”

说了这么多“劝退”的话,不是为了给大家泼冷水,而是希望你们在做这个可能影响一生的决定时,能更清醒、更理性一些。

留学,本质上是一场教育投资。投资,就要讲回报。这个回报不一定全是金钱,但至少要让你未来的路走得更宽,选择更多。

在最终按下 a pplication 的“submit”按钮前,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个专业毕业的人,五年后都在做什么?去 LinkedIn 上搜一搜,看看学长学姐们的真实轨迹,别光听中介和学校官网画的大饼。

如果不考虑兴趣,只看就业和“钱”景,你会选什么?先用这个现实的视角筛选一遍,再把你真正热爱的东西,想办法和它结合起来。

你的家庭能支持你到哪一步?如果家里只能负担你读完本科,那就千万别选那些必须读到博士才能出头的专业。

记住,没有什么专业是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最关键的是,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愿意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别让四年的青春和百万的学费,只换来一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叹息。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