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村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时常感觉被“内卷”和焦虑掏空,深夜疯狂EMO?我也曾是这样,直到来了“纽村”留学,才发现人生原来还有另一种打开方式。这里没有那么多“你应该”,只有“你喜欢”。慢悠悠的生活节奏,抬头就能看见的璀璨星空,还有随时能一头扎进去的山川湖海,都在温柔地告诉我:别急,慢慢来。我在这里学会了和自己和解,不再用别人的标准定义成功,而是真正开始享受生活本身。如果你也在迷茫,想找回内心的平静,或许我的这段经历能给你一点点治愈和勇气。

写在前面:一点碎碎念
这篇文章不是“留学中介广告”,也不是“新西兰旅游宣传片”。它只是一个普通留学生,在经历了从极度内耗到内心自洽后,掏心窝子想跟你分享的一段真实经历。如果你也觉得累了,倦了,不妨泡杯茶,花几分钟看看,也许能找到一丝共鸣,或者一点点改变的勇气。毕竟,治愈我们的从来不是远方,而是看待世界的新方式。

纽村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嘿,我是小林,lxs.net的常驻小编。

还记得大三那年准备申请季的某个晚上,凌晨两点,我宿舍的灯还亮着。电脑屏幕上是改了十几遍的PS(个人陈述),微信里“叮咚”一声,是中介发来的最新“名校录取背景对比表”,看着上面清一色的“大厂实习”、“顶刊论文”、“国际竞赛金奖”,我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喘不过气。

我关掉文档,习惯性地刷开朋友圈。A同学拿到了藤校offer,B同学在顶级投行实习,C同学创业项目拿了百万融资……屏幕上流光溢彩,映照着我油光满面、疲惫不堪的脸。那一刻,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和焦虑感席卷而来,我把头埋进臂弯里,眼泪不争气地掉了下来。那种感觉,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精神内耗”吧——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感觉自己一败涂地。

当时的我,被一条无形的“成功”标准推着往前跑,不敢停,也不敢错。我以为出国留学,是跳上另一条更快的赛道,去卷赢更多的人。直到我阴差阳错,来到了这个被大家戏称为“纽村”的地方——新西兰。我才发现,人生这道题,原来还有另一种解法。

告别“战斗模式”,拥抱“纽村时间”

刚到奥克兰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慢”。下午五点,市中心的皇后大街上,商铺就开始陆陆续续地拉下卷帘门。周末,除了超市和一些餐厅,大部分地方都静悄悄的。这对于一个习惯了国内24小时灯火通明、外卖随叫随到的“卷王”预备役来说,简直是“人间失格”。

我问我的Home-stay房东,一位叫Sarah的本地阿姨:“你们这么早关门,不会影响生意吗?”她一边修剪花园里的玫瑰,一边笑着回答:“Why? Work is for living, but life is more than work.(为什么要影响?工作是为了生活,但生活远不止工作呀。)”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激起了涟漪。在国内,我们习惯了“996是福报”的论调,习惯了用燃烧自己来换取所谓的“价值”。而在这里,“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液的日常。

后来我查了数据,才发现这并非个例。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更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最新数据,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常年名列前茅。只有大约12%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很长,远低于OECD平均水平的13%。大家似乎都默认了一个规则: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领地,是用来陪伴家人、侍弄花草、或者仅仅是躺在草地上发呆的。

我的导师,一位看起来很严肃的英国老教授,会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突然说:“Okay team, let's take a 10-minute break. Go grab a coffee, stretch your legs, let your brain breathe.(好了各位,我们休息10分钟。去喝杯咖啡,伸伸腿,让大脑呼吸一下。)”他从不拖堂,也从不会在深夜给你发邮件催进度。他常说的一句话是:“A tired brain is not a productive brain.(疲惫的大脑没有效率。)”

在这种“慢”下来的氛围里,我紧绷的神经也开始一点点松弛。我不再因为晚上十点没在学习而感到罪恶,不再因为错过一个实习信息而焦虑万分。我开始学着,把时间还给自己。

从绩点焦虑到探索“无用”的爱好

曾经的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做的每一件事,都要问一句“这有什么用?”。参加社团,是为了给简历添一笔;看书,是为了应付考试;交朋友,也下意识地评估对方的“资源”。我像一个精密的仪器,为“成功”这个目标计算着每一步的最优解。

来到纽村,这个“仪器”失灵了。因为这里有太多“无用”却美好的事情在召唤你。

我的第一个“无用”爱好,是徒步(Tramping)。新西兰被称为“徒步者的天堂”,绝非浪得虚名。根据新西兰环保部(DOC)的数据,全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受保护的公共保护区,拥有数千公里的步道网络,从半小时的沿海小径到数日的“九大步道”(Great Walks),丰俭由人,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免费的。

第一次被同学拉去走Waitakere Ranges的步道时,我内心是拒绝的。花一整个下午在山里走路,既不能写进CV,也不能换算成学分,有什么意义?可当我真正走进那片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听着脚踩在厚厚落叶上的沙沙声,呼吸着混杂着泥土和植物清香的空气,看着阳光透过巨大的蕨类植物叶子洒下斑驳的光影时,我脑子里的所有焦虑、所有KPI,都消失了。

那天,我们没有聊学业,没有谈未来,只是分享着彼此的零食,惊叹于一只从眼前飞过的Tui鸟(图伊鸟)有多漂亮。那一刻的轻松和愉悦,是我在图书馆熬过无数个通宵都未曾体验过的。我开始理解,有些事情的意义,就在于“无意义”本身。

后来,我迷上了在南岛的特卡波湖(Lake Tekapo)看星星。那里是全球最大的“黑暗天空保护区”之一,肉眼就能看到璀璨的银河横贯夜空。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宇宙是如此浩瀚,而我的那些烦恼,在亿万光年的尺度下,渺小得不值一提。我不再纠结于一次考试的得失,不再为别人的评价而辗转反侧。因为我知道,抬头看看天,世界大得很。

山川湖海,是免费的心理诊所

留学生活,不可能没有emo的时刻。想家、孤独、学业压力、文化冲击……总有那么几个瞬间,会觉得撑不下去。

有一次,我小组作业的一个关键部分出了错,导致整个团队的进度被拖累。虽然组员们没有责怪我,但我内心的自责和沮丧像潮水一样把我淹没。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见任何人,也不想回任何消息,陷入了典型的“内耗漩涡”。

这时,同住的室友,一个叫Liam的本地男孩敲开我的门,不由分说地递给我一双跑鞋,说:“Come on, let's go for a run.(走,我们去跑步。)”

他带我去了离家不远的Mission Bay海滩。傍晚的海风微凉,带着咸咸的味道。我们沿着海岸线慢慢跑着,看着夕阳把天空染成一片温柔的橘粉色,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沙滩,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一群海鸥在空中盘旋,远处朗伊托托岛的轮廓清晰可见。

我们没有说太多话,只是跑着,听着风声和海浪声。跑了大概半个小时,我的身体微微出汗,心情却莫名地平静了下来。Liam指着大海对我说:“Look, the ocean doesn't care about your project. It was here yesterday, it is here today, and it will be here tomorrow. Some things are just not that big of a deal.(看,大海才不在乎你的项目。它昨天在这,今天在这,明天也还会在这。有些事,真的没那么大不了。)”

那一刻,我豁然开朗。科学研究早已证明,接触自然(所谓的“生态疗法”)对心理健康有巨大的益处。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每周花至少120分钟在自然环境中,人们的健康和幸福感会显著提升。在新西兰,这种“疗愈”是唾手可得的。无论你身在哪个城市,驱车半小时内,几乎都能找到一片森林、一个海滩或一座公园。这些山川湖海,就像一个个24小时营业的免费心理诊所,随时准备接纳你所有的坏情绪。

重新定义“成功”:不是更高,而是更宽

在纽村待久了,我对“成功”的定义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我认识了很多人。有在奥克兰大学读完法律博士,却跑到激流岛(Waiheke Island)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每天最大的乐趣是研究手冲咖啡和烘焙面包的学长;有放弃了惠灵顿政府的高薪职位,回到家乡小镇做一名木匠,亲手为社区的孩子们打造游乐设施的本地人;还有我的邻居,一对老夫妻,他们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新西兰,却把自己的花园经营得像个植物园,他们说,看着亲手种下的花草年复一年地盛开,就是最大的成就。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淡然和笃定。他们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更高、更快、更强”,而是专注于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与新西兰的国民性格不无关系。在全球幸福指数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中,新西兰常年位居前列(2023年排名第10),这里的社会氛围更崇尚平等、谦逊和社区精神,而非个人英雄主义。

我开始反思,我们拼命“卷”,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个听起来更光鲜的Title,还是为了别人羡慕的眼光?当我们用尽全力爬上金字塔的顶端,会不会发现那里的风景,并非自己想要的?

纽村的经历告诉我,成功的人生,不应该是一条狭窄的独木桥,而应该是一片广阔的原野。你可以选择向上攀登,也可以选择欣赏沿途的风景;你可以成为参天大树,也可以做一棵快乐的小草。重要的是,你是否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否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现在的我,依然会努力学习,但不再为了绩点而通宵;我依然会规划未来,但不再因为偏离轨道而焦虑。我学会了在晴朗的午后,合上书本,去公园的长椅上晒太阳;我学会了在周末,关掉手机,和朋友去海边BBQ;我学会了对镜子里的自己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别着急,慢慢来。”

如果你也正深陷“精神内耗”的泥潭,别怕。我想给你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你不需要来新西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试试:

1. 每周给自己安排一次“数字戒断”。找半天时间,关掉手机和电脑,去一个有花有草有水的地方走一走。不带任何目的地散步,只是去感受阳光、风和鸟鸣。你会发现,世界并不会因为你的暂时“离线”而停止运转。

2. 培养一个“毫无用处”的爱好。可以是画画、弹琴、做陶艺,甚至只是观察路边的野猫。不要去想它能不能变现,能不能加分,纯粹为了“我喜欢”这三个字。这是你为自己内心保留的一块自留地。

3. 试着和陌生人聊聊天。可以是楼下便利店的阿姨,也可以是公园里喂鸽子的大爷。听听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4. 最重要的一点:允许自己“浪费”时间。允许自己发呆,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暂时躺平。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跑得快不一定赢,跑得舒服、跑得久,才更重要。

留学是一场向外的探索,更是一场向内的修行。愿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摆脱外界的噪音,找到自己的节奏,最终与那个真实、平和、快乐的自己,温暖重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