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的一点心里话 |
|---|
| 嗨,朋友。如果你点开了这篇文章,也许你和我一样,也曾被“精神内耗”四个字压得喘不过气。这篇文章不讲怎么申请学校,不谈如何写简历,它更像是一份我的私人日记,记录了我是如何在新西兰这片土地上,一点点把自己从焦虑的泥潭里拔出来的。它不是留学攻略,更像是一份心灵自救指南。如果你也觉得累了,希望我的故事能像一杯热茶,给你一些温暖和慰藉。 |
留学新西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还记得出国前最后一个赶论文的夜晚。凌晨三点,宿舍楼一片死寂,只有我的台灯还亮着,像一座孤岛。屏幕上的字密密麻麻,我的脑子却一团乱麻,心里有个声音在反复尖叫:你不行,你写得太烂了,你会被所有人超过的。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无形的拳头,狠狠砸在我的胸口,闷得我几乎要窒息。我把头埋进臂弯里,第一次问自己:我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未来”,还是只是因为害怕被落下?
这个问题,我当时没有答案。带着这份被掏空的疲惫和迷茫,我登上了飞往奥克兰的航班。我以为这只是一次地理位置的转移,从北半球到南半球。没想到,这趟旅程,竟然成了一场漫长而温柔的自我疗愈。
当“快”是唯一准则时,新西兰教会我“慢”的权利
刚到新西兰的时候,我浑身都是“卷”出来的惯性。上课要坐第一排,小组讨论要抢着发言,下课了就泡图书馆,周末还要安排满满的“自我提升”计划。我像一个上满了弦的陀螺,在新西兰这个悠闲的国度里,显得格格不入。
第一个给我“当头一棒”的,是这里的商店。下午五点,只是五点而已!市中心的店铺竟然开始陆陆续续地关门。我站在一家已经拉下卷帘门的书店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国内,这不正是夜生活刚刚开始的时间吗?店员朝我抱歉地笑了笑,说:“Sorry, it's time for family.”(抱歉,这是家庭时间了。)
“Family time.” 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我开始观察周围的Kiwi(新西兰人)。我的邻居,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下午四点半就开着车回家,然后在院子里陪他的狗玩飞盘,笑得像个孩子。我的导师,会在邮件里明确写上“周末我不会回复邮件,请享受你的休息时间”。他们似乎每个人都有一条清晰的界线,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生活,是绝对不能被侵占的圣地。
这种对“慢生活”和工作生活平衡的执着,是有数据支撑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最新数据,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一直表现优异。只有大约7%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超长,远低于许多其他发达国家。这里甚至诞生了全球闻名的“四天工作制”实验,像Perpetual Guardian这样的公司证明了,减少工作时间不仅不会降低效率,反而能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创造力。
一开始,我很不适应。我觉得这是“懒惰”,是“不上进”。但慢慢地,我被这种氛围改变了。我不再因为下午没去图书馆而感到罪恶,而是会约上朋友去Mission Bay的海滩,买一个冰淇淋,看来来往往的帆船。我不再把日程表填满,而是学会了留白。我发现,当我不再拼命追赶一个看不见的目标时,我反而拥有了更多。我拥有了看一场完整日落的时间,拥有了和朋友无所事事聊一下午天的快乐,拥有了静下心来听一首歌的安宁。原来,“慢下来”,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生活本身。那种紧绷了二十多年的神经,终于在这里,一寸寸地松弛了下来。
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理医生,而且全天候免费
如果说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是解开我焦虑的第一把钥匙,那新西兰的大自然,就是治愈我内耗的终极良药。
在国内,我们谈论自然,常常是“去景区看人山人海”。但在新西兰,自然不是一个需要特意前往的目的地,它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我住在奥克兰,一座繁华的都市,但开车不到半小时,就能一头扎进截然不同的世界里。
有一次,我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心情糟到了极点,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朋友二话不说,把我拉上车,开往西区的Piha黑沙滩。那天的风很大,海浪像发怒的野兽,一次次冲刷着黑色的沙滩。我们爬上巨大的狮子岩,俯瞰着脚下壮阔的塔斯曼海。那一刻,海风吹走了我所有的委屈和不甘。面对着这片存在了亿万年的海洋和岩石,我那点小小的挫败,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我的手机里存着一个“治愈相册”,里面装满了新西兰的风景。有在皇后镇的瓦卡蒂普湖边,看雪山倒影在蓝色湖水里的静谧;有在Rotorua的地热公园,闻着空气中硫磺的味道,看泥浆咕嘟咕嘟冒泡的奇妙;还有在Abel Tasman国家公园徒步,穿越丛林,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一片果冻色的海湾。
新西兰人对自然的珍视是刻在骨子里的。你知道吗?这个国家有超过30%的国土面积是受保护的自然遗产,由环境保护部(DOC)管理。全国上下分布着13个国家公园,上千条步道,从十几分钟的轻松散步,到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Great Walks”(著名步道),丰俭由人,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免费开放的。
科学研究早就证明了“绿色疗法”的有效性。无数研究表明,接触自然能够显著降低压力水平、改善情绪、提升认知功能。对我而言,这种感受再真实不过。每当我被论文、DDL(截止日期)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压得喘不过气时,我就会去家附近的小树林走走。我不需要做什么,只是走着,听着鸟叫,感受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脸上的温度。每一次走出来,都感觉像是给精神做了一次彻底的清洁,那些盘踞在脑海里的负面情绪,都被大自然温柔地带走了。
在这里,我学会了和大自然交朋友。周末不再是宅在家里刷手机,而是和朋友们计划着去哪座山、哪片海。我们不再比较谁的实习更光鲜,谁的绩点更高,而是分享彼此在路上看到的风景,讨论哪条步道的野花开得最美。这种快乐,简单、纯粹,却有着抚平一切焦虑的强大力量。
在一个“不judge”的社会里,终于可以“做自己”
精神内耗的很大一个来源,是和他人的比较,以及活在别人眼光里的压力。我们从小就被置于一个庞大的评价体系中:成绩、学校、工作、薪水、房子、车子……仿佛人生是一张标准化的试卷,我们必须拿到高分,才算“成功”。
来到新西兰,我感觉自己从这张无形的试卷里被解放了出来。
我上的语言班里,有刚满18岁的高中毕业生,也有一个五十多岁的日本阿姨,她说她学英语是为了退休后能环游世界。我的同班同学里,有来自德国的工程师,因为想换个环境,就辞掉工作来这里读一个他感兴趣的园艺文凭。在咖啡馆打工时,我的同事白天是咖啡师,晚上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乐队贝斯手。还有一个本地朋友,大学毕业后没有“顺理成章”地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而是开着一辆房车,在新西兰南岛一边打零工一边旅行,他说他想先用几年时间看看这个世界。
在这里,没有人会用年龄、专业或者职业来定义你。没有人会觉得“你都这个年纪了,怎么还去读书”,或者“你读这个专业,将来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You do you”(做你自己)是这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每个人的选择都得到了尊重,因为大家普遍认为,人生的道路没有标准答案,过得开心最重要。
这种社会性的包容和对个人自由的尊重,也体现在各种全球排名中。例如,在2023年的“全球和平指数”中,新西兰高居世界第四;在“列格坦繁荣指数”中,新西兰的“个人自由”分项也常年名列前茅。这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它真实地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我开始敢于尝试那些我以前“不敢”做的事情。我报了学校的陶艺课,尽管我毫无艺术天分,捏出来的东西歪歪扭扭,但老师和同学只会笑着鼓励我。我加入了本地的徒步小组,里面大部分是五六十岁的叔叔阿姨,他们体力比我还好,一路上给我讲各种植物的名字。我甚至在海边尝试了人生第一次冲浪,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喝海水,但当我终于成功地在冲浪板上站起来几秒钟时,岸边的陌生人会真诚地为我鼓掌欢呼。
当外部的评判声消失后,你才能真正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不再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不再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社交和比较上。我开始问自己:我真正喜欢什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每一步都无比坚定。我发现,不被定义的人生,原来可以这么广阔,这么自由。
从“待办清单”到“存在清单”,找回属于我的节奏
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重建自我价值体系的过程。过去,我的价值感几乎完全建立在“完成任务”上。我的生活被一张张“To-do List”(待办清单)驱动着:完成作业、通过考试、找到实习……每完成一项,我就能获得短暂的满足,但很快又会陷入新的焦虑。
新西兰的生活哲学,让我开始思考一种新的清单:“To-be List”(存在清单)。今天,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状态的人?是平静的、放松的、好奇的,还是快乐的?
我开始刻意地在我的日程表里安排“什么都不做”的时间。比如,每周二下午,我会去奥克兰大学旁边的Albert Park,找一条长椅坐下,不带手机,不带电脑,就只是坐着。看草地上的人们,看天上的云,感受风吹过脸颊。一开始,我浑身难受,总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坚持下来后,我发现这一个小时的“放空”,比睡一下午觉更能给我的大脑充电。它让我从高速运转的思绪中抽离出来,重新感受到“此刻”的存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西兰的留学生活就没有压力。学业依然繁重,独自生活的挑战也很多。我知道,焦虑和压力是现代生活的常态。但不同的是,这里的支持系统更加完善和人性化。新西兰的大学,比如奥克兰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都设有非常全面的学生健康与咨询服务中心。你可以预约免费的心理咨询,参加各种减压工作坊,比如正念、瑜伽等等。学校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你的心理健康和你的学业成绩同样重要。
我曾经因为压力太大预约过一次心理咨询。咨询师是一个和蔼的白人女士,她没有给我任何“建议”,只是静静地听我倾诉,然后引导我去思考:“当你感到焦虑时,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你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那次谈话让我明白,对抗内耗不是要消灭负面情绪,而是要学会与它共处,学会关照自己。
渐渐地,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依然努力学习,但不再是为了和别人比较;我依然对未来有规划,但不再因为不确定性而焦虑。我学会了庆祝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也学会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的人生,从一场紧张的百米冲刺,变成了一场风景优美的马拉松。我不再只盯着终点,而是开始享受沿途的每一处风景。
如果你问我,留学新西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不是那一纸文凭,也不是流利的英语,而是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我重新找回了内心深处的平静和力量。我治好的,不仅仅是“精神内耗”,更是那个曾经苛刻、焦虑、总是在追赶的自己。
最后,想对每一个正在或曾经被内耗困扰的你说:
去走一条“没用”的路吧,不为导航,不为打卡,就随便走走,看看会遇见什么。
去和楼下咖啡店的店员聊聊天,问问他今天过得怎么样,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可以很简单。
在你的日历上,专门留出一段“什么都不做”的时间,理直气壮地发呆,这是你应得的休息。
你不需要飞到世界的另一端才能找到平静,但新西兰的经历教会我,那种平静生活的选择权,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里。也许你的“新西兰”,就是从今天起,给自己一个深呼吸的许可,允许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