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当CEO,简历直接秒杀同学

puppy

与其刷实习网站刷到头秃,不如自己操盘一个项目,体验一把当CEO的感觉!这篇文章可不是画大饼,而是手把手教你怎么在短短几周内,从0到1发起并管理一个真正属于你的项目——哪怕只是一个社群、一个解决校园痛点的小工具。这样一来,你的简历上就不再是干巴巴的“课程项目”或“社团经历”,而是有数据、有成果、能讲出好故事的实战经验。当面试官问起,你就能自信地展示领导力、项目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比同学的普通实习香多了?

寒假当CEO,你需要记住的几件事
别想搞个大新闻:你的目标不是改变世界,而是解决一个小问题,哪怕只是帮你和你的朋友们选课更方便。小切口,深挖掘,更容易出成果。
数据是你的武器:“我组织了一个活动” VS “我组织了一场线上分享会,吸引了300人参与,互动率达到25%”。面试官喜欢哪个,不用我多说了吧?从第一天起就想好要追踪哪些数据。
过程比结果重要:就算项目最后没做成,或者用户寥寥无几,但你从中学到的东西——怎么找人、怎么推广、怎么面对失败、怎么调整方向——这些才是面试时最能打动人的“闪光点”。
大胆“吹牛”,但要吹得有理有据:在简历上,把自己定位成“创始人”或“项目负责人”,而不是“参与者”。只要你是发起人,你就是CEO。把你做的所有杂事,包装成项目管理、市场运营、用户增长等专业术语。

嘿,朋友,又到了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寒假了。

我猜你现在可能正陷在一个无限循环里:打开LinkedIn,刷新,没有新消息;打开Indeed,海投,收到一堆自动拒信;再打开学校的career center网站,发现那些“高大上”的实习岗位,要么要求有3年工作经验,要么就是“unpaid”还要求你一周干40小时。是不是感觉头都秃了,简历还是空空如也?

我上学期末就经历了这么一出。当时我最好的哥们儿Leo,一个CS大神,天天泡在图书馆刷题,目标是进大厂实习。而我呢,一个学商科的,感觉自己啥也不会,简历上除了“课程项目”和“XX社团成员”,啥也写不出来。眼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拿到了面试,我焦虑得天天失眠。

假期过半,我俩约着吃饭。Leo一脸疲惫地吐槽面试多难,算法题多变态。我问他:“有啥进展吗?”他摇摇头:“感觉都差不多,我跟面试官聊的,好像别的同学也都在聊那些,没什么特别的。”

就在这时,我手机响了,是我拉的一个“二手书交换群”里有人@我。寒假前,我因为觉得学校书店的二手书又贵又少,就建了个微信群,方便大家自由交易。没想到一个多月,群里已经有了500多人,每天都有十几单交易。我跟Leo随口提了一句,他突然眼睛一亮,说:“哥们儿,这不比你简历上那些干巴巴的经历牛逼多了?你这就是个项目啊!你是创始人,是CEO!”

我当时愣住了。一个微信群,也能算项目?但在Leo的“点拨”下,我开始盘点我做了什么:为了拉新,我在各个课程群里发广告(市场推广);为了维持秩序,我制定了群规(社群运营);为了提高交易效率,我做了个共享文档来登记书籍信息(产品优化)。这么一想,这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商业项目雏形吗?

开学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这段经历写进了简历,标题是“校园二手书交易平台项目负责人”。你猜怎么着?之前对我爱答不理的公司,竟然有好几家给了我面试机会。面试官对我这个“小项目”的兴趣,远远超过了我那些课程作业。他们详细问我怎么在两周内吸引到前100个用户,怎么处理交易纠纷,怎么看待未来的商业模式。

那一次,我才真正明白,公司招实习生,不是看你上过多少牛逼的课,而是看你有没有“搞事”的能力——发现问题、动手解决、拿到结果的能力。而自己从0到1操盘一个项目,就是证明这种能力的最佳方式。

所以,这篇文章不想跟你画大饼,就想跟你聊聊,怎么利用这个寒假,不花一分钱,给自己搞个“CEO”当当,让你的简历在春招时,直接秒杀那些只有普通实习经历的同学。

一、别找风口,找“痛点”——你的项目从哪儿来?

一说做项目,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做一个App,改变世界!打住,朋友。咱们的目标是给简历增光添彩,不是去纳斯达克敲钟。最靠谱的项目来源,就是你身边的“不爽”。

想想看,在你的留学生活中,有什么让你觉得特别麻烦、特别不方便、特别想吐槽的事情?

是学校食堂的菜单一成不变,吃来吃去就那几样?还是周边好吃的中餐馆太少,外卖软件上的选择又贵又难吃?是学校的选课系统烂到爆,每次抢课都像打仗?还是新生落地,找房子、买家具、办银行卡处处踩坑?

这些“不爽”,就是你项目的金矿。把解决这些“不爽”作为目标,你的项目就成功了一半。

案例1:从一个校园吐槽页到估值上亿的公司

你可能听说过一个叫Yik Yak的匿名社交App。它的创始人,就是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上学时觉得,校园里有很多大家想说又不敢实名说的话,比如吐槽某个教授、分享派对信息、或者求助某个问题。于是他们做了个基于地理位置的匿名社区,用户只能看到周围5英里内的帖子。这个App精准地戳中了大学生的社交痛点,上线后迅速火爆全美校园。在巅峰时期,Yik Yak的估值一度达到了4亿美元。

当然,我们不求做到这个规模。但这个思路值得借鉴。比如,你可以:

  • 创建一个“校园美食测评”的Instagram账号或小红书账号。每周探店一家餐厅,写出真实的测评,配上诱人的图片。坚持一个月,只要内容做得好,积累1000个粉丝并不难。这时你的简历上就可以写:独立运营美食类社交媒体账号,30天内粉丝增长至1000+,单篇帖子最高互动率达20%。

  • 做一个“新生避坑指南”的Notion文档或共享网站。把租房、办手机卡、选课、考驾照等所有新生会遇到的问题,整理成一个超全攻略,并邀请学长学姐来补充。然后把它分享到新生群里。你的简历就可以写:发起并维护“XX大学新生生存指南”知识库项目,上线首周获得5000+次访问,帮助超过500名新生解决实际问题。

你看,这些项目根本不需要你会写代码,只需要你有心,有执行力。

案例2:一个解决自己麻烦的小工具,让他拿到Google的Offer

普渡大学的学生D-Chase以前非常讨厌学校的“BoilerKey”双重认证系统,觉得每次登录都要掏出手机按一下,特别麻烦。于是,这个计算机系的学生就自己写了个Chrome插件,能自动完成这个认证过程。他把插件免费发布到应用商店,没想到在校园里大受欢迎,有数千名学生下载使用。

后来他去面试Google的时候,就把这个项目写在了简历最显眼的位置。面试官对这个项目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问了很多技术细节和他是如何推广的。最终,他成功拿到了Offer。他自己也说,这个解决身边小问题的项目,比他做的任何课程项目都更有说服力。

所以,别小看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不方便”。把它解决了,你就是这个小领域的CEO。

二、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去哪找你的“合伙人”?

我知道,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一个人也行。”但相信我,找一两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你的项目会更有趣,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更重要的是,当你在简历上写“带领一个3人团队……”时,你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这可是所有公司都非常看重的软实力。

去哪找人呢?

1. 你的课堂和社团:这是最直接的渠道。想想你班上有没有那个编程很厉害的大神?有没有那个做PPT特别漂亮的设计达人?有没有那个能说会道、社交能力超强的“社牛”?大胆地去跟他们分享你的想法,邀请他们入伙。

2. 学校的Hackathon(黑客松)和创业比赛:这简直是“找合伙人”的天堂。参加一次Hackathon,你可以在48小时内认识几十个有想法、有技能、有激情的同龄人。很多伟大的公司,比如聊天应用GroupMe(后来被Skype以8500万美元收购),最初的雏形就诞生于一次TechCrunch的黑客松活动。

就算你的项目只是一个小小的社群或内容账号,有个伴也能帮你分担很多工作。比如你负责写文案,他负责做图和排版。你负责对外联络,他负责内容策划。这样一来,你不仅是个“创始人”,还是个懂得如何分工与协作的“项目经理”。

当你组建起一个小团队,哪怕只有两个人,你就可以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项目管理工具了,比如Trello、Asana,甚至就是一个共享的Google Sheet。把任务分配清楚,设定好Deadline。这些经验,在面试时拿出来讲,绝对能让面试官对你刮目相看。

三、别追求完美,先“开火”再说——MVP的力量

很多人的项目死在了起跑线上,不是因为想法不好,而是因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总想着要一步到位,做一个功能完美、界面酷炫的产品。结果寒假都过完了,产品还在脑子里。

记住一个词: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产品。

简单来说,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做出一个能勉强跑起来的“核心功能”版本,然后扔到市场上去测试用户的反应。用户的反馈,会告诉你下一步该往哪走。

经典案例:Dropbox的MVP

Dropbox的创始人当初有一个关于云存储的绝妙想法,但他没钱也没时间去开发一个完整的产品。于是,他做了一个3分钟的视频,用视频演示了这个“想象中”的产品是如何工作的,然后把视频发到了技术论坛Hacker News上。视频里,他演示了文件如何无缝地在不同设备间同步。结果,这个“假”的产品视频,一夜之间为他带来了7万5千个注册用户。拿到了这些宝贵的用户数据,他才轻松地找到了投资,开始正式开发产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的MVP甚至可以不是一个“产品”。

  • 想做一个校园活动信息聚合平台?先别急着写代码。你可以先建一个邮件列表(Newsletter),用Substack或Mailchimp这样的免费工具,每周手动搜集学校周边的活动信息,整理好发给订阅者。看看有多少人愿意订阅,有多少人会打开邮件。如果数据不错,再考虑做个网站或App。

  • 想做一个留学生菜谱分享社群?先别急着开发小程序。你可以先拉一个微信群,每天在群里分享一道菜的做法,鼓励大家打卡上传自己的作品。看看社群的活跃度如何,大家最喜欢什么类型的菜谱。有了这些一手资料,你才知道真正的用户需求是什么。

  • 想做一个求职互助小组?先别想着做个网站。你可以先用Airtable或Google Form建一个数据库,让大家提交自己的简历和目标公司,然后手动进行匹配和推荐。看看这个模式是否行得通。

先用最轻的方式把项目跑起来,哪怕它看起来很简陋。重要的是,你开始了,并且能收集到真实的用户反馈。这个“验证-迭代”的过程,是所有顶级互联网公司都在遵循的工作方法,也是你简历上最有价值的故事。

四、把故事讲好,用数据武装你的简历

寒假结束,你的项目可能小有成就,也可能不温不火。但无论结果如何,你都获得了一段独一无二的经历。现在,最关键的一步来了:怎么把它写进简历,讲给面试官听?

请牢记: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 量化数据。

不要只写“我创建了一个社群”。你要这样写:

项目:XX大学留学生求职信息平台 (创始人 & 运营负责人)

  • (S&T - 背景与任务)为解决本校留学生求职信息不对称、内推渠道缺乏的痛点,独立发起并运营一个求职信息共享社群。

  • (A - 行动)通过与5个学生社团合作推广及在社交媒体进行内容营销,在1个月内吸引了超过800名社群成员。

  • (A - 行动)策划并主持了3场线上行业分享会,邀请已毕业校友分享经验,平均每场参与人数超过200人,活动满意度达95%。

  • (R - 结果)社群内累计分享有效实习岗位信息超过500条,成功帮助约30名同学获得面试机会。项目被校内媒体报道,成为本校最大的留学生求职社区。

看到区别了吗?每一个点都有动作,有数据支撑。这些数字,就是你“CEO”任期内的KPI,是你领导力和执行力的最好证明。面试官看到这样的简历,脑子里已经有画面了:这是一个有想法、有干劲、能拿到结果的候选人。

当面试官问起这个项目时,你就可以声情并茂地讲故事了:你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初心),遇到了什么困难(比如初期没人理你),你是怎么解决的(比如你厚着脸皮去一个个私聊),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比如懂得了冷启动的重要性)。

一个能把自己的项目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的人,他的沟通能力、逻辑思维和抗压能力,还需要别的测试吗?

这个寒假,别再只当一个焦虑的实习“刷新机器”了。

去发现一个让你不爽的小问题,去拉上你的朋友,用最简单的方式动手去解决它。去当一次“CEO”,哪怕你的“公司”只有一个微信群,你的“用户”只有你和你最好的朋友。

相信我,等你拿着这段写满了数据和故事的经历去面试时,你会发现,你比那些在某个大公司里拧了两个月螺丝、复印了两个月文件的同学,要自信得多,也要有魅力得多。

因为你带回来的,不只是一段可以写在纸上的经历,而是一个能让你眼睛发亮、能让面试官记住你的,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故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