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华人核心大神离职,要去创业?

puppy

最近AI圈有个大瓜,不知道你听说了没?OpenAI里一位咱们华人核心大神,参与过GPT-4和Sora项目的Jason Wei(韦啸),突然宣布离职了!放着全世界最顶流公司核心岗位的“金饭碗”不要,竟然要去创业?他到底在想什么,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他的选择,对于咱们这些正在规划未来,纠结于是去大厂“拧螺丝”还是自己闯一番天地的留学生来说,真的特别有启发。文章深挖了他的牛人背景、在OpenAI做的具体贡献,以及大家对他创业方向的猜测,想“吃瓜”或者找点职业灵感的同学,赶紧来看看这位学霸大神的新冒险吧!

本期大瓜速览
大神是谁? Jason Wei (韦啸),前OpenAI核心研究员,斯坦福博士,参与过GPT-4和Sora项目,是提出“思维链(Chain-of-Thought)”提示技术的关键人物之一。
发生了啥? 2024年初,他突然宣布从全世界最火的AI公司OpenAI离职,准备自己创业。
为啥重要? 他的选择,完美戳中了我们每个留学生都会纠结的问题:是去大厂安稳地“拧螺丝”,还是冒着风险去追逐一个属于自己的梦?
咱们看啥? 不只看八卦,更要从顶尖人才的职业选择中,看懂背后的逻辑,找到一些能启发我们自己未来道路的灵感。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Cici。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一个CS专业快毕业的学弟Leo刷屏了,他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深夜emo”。原因无他,就是那个每个留学生毕业季都会遇到的“世纪难题”——职业选择。

Leo手里捏着两个Offer,一个是所有码农梦寐以求的Google,进去做Cloud AI相关的核心业务;另一个是一家刚融完A轮的AI初创公司,创始人是业界大牛,给了他早期员工的期权。他爸妈天天在电话里念叨:“那还用想?必须是谷歌啊!大公司,稳定,说出去多有面子!” 但Leo自己却很纠结,他觉得初创公司更有挑战,能学到更多东西,万一公司成了,那就彻底财富自由了。

就在Leo纠结到头发都快掉光的时候,AI圈爆出了一个大新闻:OpenAI的一位华人核心研究员Jason Wei(韦啸)宣布离职了,要去创业!

这消息一出,Leo半夜三点给我发微信:“Cici姐,我好像有点想明白了!连OpenAI这种神仙公司的核心大神都愿意放弃‘金饭碗’去闯,我是不是也该勇敢一点?”

说实话,Jason Wei的这个决定,不光是给Leo,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在AI浪潮之巅,手握通往未来的“船票”,却选择跳下这艘巨轮,自己去造一条小船。他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故事,对我们这些正在海外求学,对未来既充满憧憬又感到迷茫的留学生来说,真的太有启发意义了。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这位大神的故事,顺便聊聊咱们自己的职业规划。

这个叫Jason Wei的“大神”,到底有多神?

在聊他为什么走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他手里的这个“金饭碗”含金量有多高。一句话总结:Jason Wei,是那种我们上学时只能仰望的“别人家的孩子”的终极版。

他的履历简直闪闪发光。本科和博士都毕业于世界计算机科学的殿堂——斯坦福大学。在加入OpenAI之前,他曾在Google Brain(谷歌大脑)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这两个地方,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全球AI研究者挤破头都想进去的圣地。

但真正让他封神的,还是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如果你是CS专业的,那你一定听说过一个叫做“Chain-of-Thought Prompting”(简称CoT,思维链提示)的技术。没错,Jason Wei就是提出这个开创性想法的核心作者之一。他的那篇论文《Chain-of-Thought Prompting Elicit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在Google Scholar上已经被引用了超过8000次!这是什么概念?很多教授一辈子的学术成果引用量都达不到这个零头。

“思维链”这个东西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就是教AI像我们人类做数学题一样,别直接给答案,而是把思考的步骤一步步写出来。比如你问模型“食堂里有5个苹果,我拿走了2个,又买了3个,现在有几个?”。没有CoT之前,模型可能会直接瞎猜一个答案。但有了CoT,它会自己推理:“开始有5个 -> 拿走2个,剩下5-2=3个 -> 又买了3个,现在有3+3=6个 -> 所以答案是6个”。

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改变,却极大地提升了大型语言模型(LLM)的逻辑推理能力,被认为是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可以说,我们现在能和ChatGPT、Claude这些模型进行如此流畅和有逻辑的对话,Jason Wei功不可没。

在OpenAI,他更是核心中的核心。他的个人简介里写着,他深度参与了GPT-4和Sora这两个王炸级项目。GPT-4的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而Sora,那个能根据文字生成以假乱真视频的模型,更是直接引爆了全球科技圈。能参与到这样改变世界的项目中,是多少技术人的终极梦想。

放弃年薪千万的“金饭碗”,图个啥?

现在我们知道了Jason Wei有多牛,以及他在OpenAI的岗位有多么重要。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要走?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金饭碗”到底有多香。根据美国科技行业薪酬网站Levels.fyi的数据,OpenAI的高级研究员或工程师,年总包(包括工资、奖金和股权)轻松超过100万美元,顶尖人才拿到数百万美元也不稀奇。更别提OpenAI的股权了,这家公司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的估值已经超过了860亿美元,早期员工的股权价值简直难以估量。这不仅仅是“高薪”,这简直就是一台印钞机。

放弃这一切,从零开始去创业,这在很多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当前AI领域的大环境,以及顶尖人才的思维方式,就会发现他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必然。

第一,这是一个遍地是黄金的“淘金时代”。

现在的AI领域,像极了2000年初的互联网泡沫时代,但这次可能不是泡沫,而是真正的工业革命。根据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3年AI指数报告》,全球对AI领域的私人投资总额虽然在2022年有所回落,但生成式AI领域的投资却逆势暴涨,达到了惊人的252亿美元。资本的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VC们拿着支票,满世界寻找下一个OpenAI。

法国初创公司Mistral AI,由几位来自Google和Meta的年轻研究员创立,成立仅几个月,就获得了近4亿欧元的融资,估值直接冲到20亿美元。Cohere、Adept AI这些明星创业公司,创始人也都是出自Google Brain这样的“黄埔军校”。

对于Jason Wei这样的顶尖人才来说,他们手里握着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资本追逐的“香饽饽”。他们自己就是一张最值钱的“船票”。与其在OpenAI这艘巨轮上当一个“明星水手”,不如自己下海当“船长”,去开辟一条全新的航线。时机太好了,错过了这个村,可能就没这个店了。

第二,大公司的“金手铐”与科学家的自由灵魂。

在OpenAI这样的公司工作,无疑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最庞大的计算资源和最聪明的一群同事。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公司病:流程变得复杂,方向受到商业目标的牵引,个人的研究自由度会受到限制。

一个研究员可能有一个绝妙的想法,但在大公司里,要将它付诸实践,需要层层审批,需要对齐各种KPI,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公司的整体战略。这个过程可能会扼杀很多创新的火花。Sam Altman自己也曾公开表示,OpenAI的官僚主义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对于像Jason Wei这样以探索未知为乐趣的顶尖科学家来说,最大的驱动力往往不是金钱,而是创造的自由和改变世界的成就感。自己创业,意味着可以100%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定研究方向,去解决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这种自由是再多薪水也换不来的。

第三,他可能看到了大公司看不到的“新大陆”。

身处行业最中心的人,往往能最早洞察到未来的发展方向。Jason Wei在OpenAI参与了最核心模型的开发,他一定看到了现有模型架构的某些局限性,或者是一些全新的、更有潜力的技术路径。

大家猜测,他的创业方向可能与“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有关。简单来说,就是让AI不再只是一个聊天机器人,而是一个能理解复杂任务、自主规划步骤、并使用工具去完成任务的“智能助理”。比如你对它说“帮我规划一个五一去东京的五日游,并预订性价比最高的机票和酒店”,AI Agent就能自己上网搜索信息、比较价格、甚至完成预订。这是公认的下一个AI引爆点。

这条路,OpenAI这样的大公司当然也在做,但船大难掉头。而一家初创公司,可以像一把锋利的尖刀,集中所有资源,专攻一个细分方向,实现快速突破。

大神的选择,对我们留学生有什么启发?

好了,“瓜”吃到这里,我们该聊聊这件事对我们自己的意义了。Jason Wei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很多人在职业选择时的困惑和纠结。

首先,重新定义你自己的“成功”。

我们很多留学生,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毕业进个大公司,拿个高薪,这就是成功。这条路没错,它安稳、体面,能给家人一个交代。就像我朋友Leo最初的想法一样,进Google,就是给自己的留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但Jason Wei的选择告诉我们,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在金字塔尖,还有另一条路,那就是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这条路充满不确定性,九死一生,但它带来的成就感和可能性也是无可比拟的。

这并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创业,而是说,我们在做选择时,可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问问自己:五年后,十年后,我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最看重的是工作的稳定性、薪酬,还是成长速度、个人影响力?想清楚这个问题,你才能在“大厂”和“创业”之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选项。

其次,你的专业技能,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Jason Wei敢于放弃OpenAI的“金饭碗”,底气是什么?是他那一身无人能及的武艺。无论是在OpenAI,还是自己创业,甚至去任何一家别的公司,他都是最抢手的人才。他的价值,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平台。

这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启示。不管你选择去大厂还是小公司,最重要的永远是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学校里,就把基础打扎实;进入职场后,不要满足于做一个“拧螺丝”的工具人,要主动去接触核心项目,去学习新的技术,去思考如何能做得更好。

你可以尝试去参与一些开源项目,在GitHub上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或者像很多技术大牛一样,坚持写技术博客,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又或者去参加Kaggle这样的数据科学竞赛,在实战中打磨自己的算法能力。当你的能力足够强时,工作就不是你去找它,而是它来找你。到那时,你才能拥有真正的选择权。

最后,别只盯着硅谷那几家大厂。

很多学CS的同学,求职目标就是FLAG(现在叫MANGA了)。这当然很好,但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尤其是在AI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在那些车库里、阁楼上的小团队中。

多去关注一些早期的创业公司,多去参加一些线上的、线下的行业Meetup,多去和那些正在创业的人聊一聊。你可能会发现一片全新的天地。在初创公司,你可能需要一人分饰多角,压力巨大,但你的成长速度也会是惊人的。你能够完整地看到一个产品从0到1,再从1到100的全过程,这种经验是在大公司里很难获得的。

Jason Wei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不知道他的新公司最终会走向何方。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选择像一块石头,在我们这些年轻学子的心中激起了涟漪。

或许,那个所谓的“金饭碗”,从来都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公司或职位。真正的“金饭碗”,是那种不断学习的能力,是那种敢于跳出舒适区的勇气,更是那种敢于去定义自己人生道路的魄力。

所以,下次当你也站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不妨也问问自己,我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安稳,还是冒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