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常常感觉被“内耗”掏空,每天在焦虑和自我怀疑里打转?我懂你,因为来澳洲前我也一样。但你猜怎么着?南半球的阳光、沙滩和慢节奏生活,真的有种神奇的治愈力。这里没人催你“卷”,没人管你几点起床,你可以自由地探索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当我开始享受为一杯咖啡排队、在海边发呆一整个下午时,才发现原来“不那么努力”也没关系,生活可以简单又快乐。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跟你聊聊,我是如何在这片“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土地上,一步步与自己和解,找回内心平静的真实故事。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可能有点“反鸡汤”
这不是一篇教你如何“弯道超车”、“极限逆袭”的攻略。相反,它可能会告诉你“躺平”一下也无妨。如果你正被绩点、实习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压得喘不过气,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个喘息的出口。但请记住,治愈内耗是个漫长的过程,澳洲提供的只是一个环境,真正的和解,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澳洲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嘿,我是Lina,lxs.net的常驻小编。

还记得大四那年,一个普通的周二晚上,我失眠了。不是因为第二天有考试,也不是因为论文还没写完。我躺在床上,一遍遍地刷着朋友圈。一条动态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上:同系的学霸A,拿到了国内某大厂的SP(Special Offer),配图是灯火通明的写字楼和一行意气风发的文字:“新的开始,感恩所有。”

评论区一片“大神!”“牛蛙!”的赞叹。那一瞬间,巨大的焦虑感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我攥着手机,心脏怦怦直跳。我呢?我的未来在哪里?绩点不算顶尖,实习经历平平无奇,申请澳洲的学校也只是想暂时逃离这种“比不过”的窒息感。那一晚,我问了自己一百遍:“我是不是不够努力?我是不是太差劲了?”

这种“精神内耗”,我相信每个留学生都懂。它像一个看不见的幽灵,时刻盘旋在我们头顶,在我们想要松懈的每一个瞬间,发出尖锐的警告:再不努力,你就要被淘汰了。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焦虑,我登上了飞往南半球的飞机。我以为,这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卷”,没想到,这片土地,用它独特的方式,一点点抚平了我内心的褶皱。

第一课:在“慢”里找回呼吸的节奏

刚到悉尼的时候,我非常不适应。下午五点,街边的店铺准时拉下卷帘门,整个城市瞬间安静下来,和我熟悉的、24小时灯火通明的北京截然不同。去咖啡店买杯Flat White,前面的本地大叔能和店员从天气聊到昨晚的球赛,一聊就是五分钟,后面排队的人也丝毫不急。我心里那个急啊,恨不得替他们把天聊完。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效率至上。“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古训刻在骨子里,排队超过三分钟就觉得是浪费生命,外卖晚到十分钟就想给差评。我们被训练成一个个精准的齿轮,追求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多的任务。

但在澳洲,我被迫慢了下来。起初是无奈,后来是习惯,最后竟变成了一种享受。我开始理解,那位和店员聊天的大叔,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享受社区里的联结。我开始学着在等咖啡的时候,放下手机,看看窗外的风景,听听路人的交谈。我发现,当我不那么急着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时,我才能真正看到“当下”的风景。

这种“慢”,是整个社会氛围的体现。澳洲人出了名的珍视Work-Life Balance。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更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最新数据,澳大利亚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常年名列前茅,只有不到12%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很长,远低于经合组织17%的平均水平。法定的一年四周带薪年假,更是雷打不动。我的导师,一位资深的教授,会为了女儿的学校运动会,毫不犹豫地将meeting改期。他说:“工作永远做不完,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们从小被教育“今日事,今日毕”,要“舍小家,为大家”。但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个人生活和家庭的优先级,可以、也应该高于工作。当我不再把所有时间都填满课程、实习和社交,当我开始允许自己有“什么都不做”的留白时间时,我发现,那种紧绷的、生怕被落下的焦虑感,奇迹般地缓解了。

第二课:拥抱“无用”,原来这么快乐

来澳洲之前,我的所有爱好都带着强烈的“功利性”。学英语是为了考试,练钢琴是为了考级,参加社团是为了给简历添一笔。每做一件事,我都会下意识地问自己:“这有什么用?”

而在澳洲,我结识了一群“不务正业”的朋友。我的室友,一个读会计硕士的本地女孩,每个周末的乐趣就是去海边捡各种奇形怪状的贝壳和石头,她说这让她感到平静。我的同学,一个IT专业的男生,最大的爱好是研究怎么用不同的木头烤出最完美的牛排。他们做这些事,不为任何证书,不为任何回报,只因为“我喜欢”。

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开始尝试一些“无用”之事。我报了个冲浪体验课,在邦迪海滩被浪拍得七荤八素,喝了一肚子海水,却在最后一次勉强站起来几秒钟时,笑得像个孩子。我加入了学校的徒步社团,在蓝山国家公园里,花一整个下午,只为走到一个观景台,看一眼壮丽的“三姐妹峰”和日落。手机没有信号,没有微信消息的轰炸,耳边只有风声、鸟鸣和同伴的喘息声。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真正地“活”着,而不是在完成一项又一项的任务。

这种对“无用之乐”的推崇,在澳洲是普遍现象。根据澳大利亚体育委员会(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发布的AusPlay全国性调查,超过80%的澳大利亚成年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体育或体育娱乐活动。公园里、海滩上、步道中,随处可见跑步、骑行、遛狗、野餐的人们。他们享受的,就是过程本身带来的纯粹快乐。

我渐渐明白,精神内耗的很大一个来源,就是我们把生活的每一分钟都用来“投资”未来,却忘了“消费”现在。当我们允许自己去做一些不追求结果、只享受过程的“傻事”时,内心那个紧绷的弦,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原来,人生的价值,不全在于你登上了多高的山峰,也在于你欣赏了多少沿途的风景。

第三课:撕掉标签,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在国内的教育体系里,我们似乎都活在一个被精心设计的“人生轨道”上。什么年龄该上学,什么年龄该毕业,什么年龄该工作、结婚、生子,仿佛都有一个标准的时刻表。一旦偏离,就会被视为“异类”。“30岁还没结婚?”“28岁还在读硕士?”这些审视的目光,是巨大的压力来源。

来到澳洲的课堂,我被彻底颠覆了。我的同学里,有刚满18岁的高中毕业生,也有满头银发、为了圆年轻时的梦想回来读艺术史的奶奶。我小组项目的一个组员,已经40多岁了,之前是名成功的律师,因为觉得生活无趣,毅然辞职来读园艺设计。他聊起各种植物时眼睛里的光,是我在之前的同龄人脸上很少见到的。

在这里,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不是评判你人生进度的标尺。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数据显示,澳洲大学里25岁以上的“成熟年龄学生”(Mature Age Students)比例相当高,占据了学生总数的很大一部分。社会对“重新开始”这件事,抱着极大的宽容和鼓励。你可以随时转换赛道,可以gap year去寻找自我,没人会用“不稳定”“不靠谱”来给你贴标签。

这种多元和包容的环境,极大地治愈了我的“年龄焦虑”和“同辈压力”。我不再因为看到朋友圈里谁结婚了、谁升职了而感到恐慌。因为我亲眼看到,人生可以有无数种活法,没有哪一种比另一种更“正确”。那个40岁的律师同学让我明白,只要你想,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那个70岁的奶奶同学让我知道,学习和追求热爱,是一辈子的事。

当我不再用一把统一的尺子去衡量自己和他人,当我真正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时,我终于从那个无休止的比较地狱中走了出来。我开始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外界的嘈杂。

所以,如果你也正在被“精神内耗”所困扰,也许可以试试下面这些小事:

1. 刻意“浪费”一点时间。 下次等公交、等咖啡的时候,别掏手机。就那么站着,看看天,看看人,让大脑放空五分钟。你会发现,天没塌下来,世界也没把你抛弃。

2. 找一件纯粹为了“好玩”的事去做。 不为了加分,不为了社交,不为了任何功利目的。可以是在海边坐一下午,可以是学一个怎么也学不会的乐器,可以是尝试复刻一道复杂的菜。允许自己“失败”,享受那个笨拙但投入的过程。

3. 和比你大很多或小很多的人聊聊天。 听听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人生的可能性远比你想象的要宽广。你所焦虑的、以为是天大的事,在更长的时间维度里,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粒沙。

澳洲并没有给我什么灵丹妙药,它只是用它的阳光、海浪和慢悠悠的生活节奏告诉我:嘿,朋友,放轻松点,你不用时刻都那么努力,你已经很好了。

它治好的不是什么病,而是帮我找回了那个差点被遗忘的,会为了一杯好喝的咖啡而开心一整天,会为了一片绚烂的晚霞而感动的,真实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