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高中到悉尼大学,我做对了什么?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来自一所普普通通的高中,但心里却装着一个世界名校的梦?我想跟你聊聊,我是怎么从一个背景平平的学生,一步步拿到悉尼大学offer的。这篇文章里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理论,全是我的大实话。比如,申请材料怎么扬长避短,让招生官看到你的闪光点?雅思备考走了哪些弯路,最后又是怎么高效提分?更重要的是,在迷茫和自我怀疑的时候,我是如何调整心态,把每一步都走稳的。这不是一个学霸的神话,而是一个普通人的逆袭指南,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和勇气。

普通背景申请者逆袭自查清单
你的“普通”是劣势还是特色?成绩单之外,你有什么故事可讲?
雅思/托福,对你来说是“通关游戏”还是“无底洞”?
申请材料里,你是想扮演一个“完美学霸”,还是做一个“有趣的真人”?
中介是你的“拐杖”还是“领航员”?你是否交出了思考的权利?
心态崩了的时候,你唯一的武器是什么?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还记得高三那个闷热的下午,班主任在讲台上分析着高考志愿填报,窗外的蝉鸣得让人心烦。我低着头,偷偷刷新着邮箱,一遍又一遍。周围的同学讨论着去哪个城市上大学,而我的心里,只装着一个南半球的梦——悉尼。

突然,一封新邮件跳了出来,发件人是“University of Sydney”。我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手指颤抖着点开。当那句 “Congratulations! We are pleased to offer you a place...” 出现在屏幕上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那一刻,我不是我们那个三线城市普通高中的学生,我是一个即将奔赴世界名校的准留学生。

我知道,你可能也和我一样,没有耀眼的国际竞赛金牌,没有在常春藤夏校里镀过金,甚至连高中的名字说出来都没人听过。但你的心里,同样有一个不甘平凡的梦。今天,我想把这封 offer 背后的故事,原原本本地讲给你听。这不是一个学霸的神话,而是一个普通人,如何一步步把看似遥远的梦,变成现实的“笨”方法。

第一步:把“普通”的简历,讲成一个好故事

申请季一开始,我最大的焦虑来源就是我的“背景”。我的高中,在当地还算不错,但放眼全国,就是沧海一粟。我的均分,88.5,很努力才达到这个数字,但跟那些动辄95+的大神比起来,简直不够看。我该怎么和他们竞争?

后来我才想明白,招生官看的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的任务,不是去伪造一个不存在的“牛娃”形象,而是要把我自己的故事讲得动听。

我的成绩单不是武器,但可以是地图。

我的高一成绩其实很一般,只有85分左右。但我没有藏着掖着,反而在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里坦诚地提到了这一点。我写到,刚上高中时,我对理科学习感到吃力,但通过调整学习方法、和老师同学的不断交流,我的成绩在第二年、第三年稳步上升,最终达到了88.5,尤其是和我申请专业相关的几门商科基础课,最后都拿到了90分以上。这展示了什么?不是天赋,而是我的学习能力和成长潜力。一个稳定在95分的学霸固然厉害,但一个能从85分爬到90+的学生,同样展示了强大的韧性和主观能动性。招生官想看到的,不就是这种能适应新环境、不断进步的学生吗?

活动不在多,在于有“嚼劲”。

我的活动列表很短,没什么高大上的。我没参加过模联,也没去非洲做过志愿者。我最大的一项活动,是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旧物循环义卖周”。听起来是不是很土?但我是这么包装它的:

我申请的是商学院的 Bachelor of Commerce。所以,我没有把这个活动写成一个简单的爱心活动,而是把它描述成一个微型的“创业项目”。

1. 市场调研与定位:我提到,在活动前,我们团队对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大家手上有哪些闲置物品(书籍、文具、小饰品),以及他们对二手物品的接受价格区间。这展示了我的市场分析能力。

2. 营销与推广:我们设计了海报,利用学校广播站和班级微信群进行宣传预热。活动期间,我们还搞了“买三赠一”和“满50减5”的捆绑销售策略。这展示了我的营销策划能力。

3. 财务管理:我详细记录了每一笔收入,并制作了简单的财务报表,分析哪些品类的物品最受欢迎,利润率最高。最终,我们把全部收入(大约5000元人民币)捐给了当地的流浪动物救助站。这展示了我的财务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你看,同样一件事,换个角度去讲,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没有夸大其词,我只是把我做的事情,用我申请专业的“语言”翻译了一遍。这比罗列十个无关痛痒的“优秀班干部”头衔要有用得多。悉尼大学商学院是世界顶级的,根据2023年的数据,其会计与金融专业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第20位。他们想找的,是具备商业思维潜力的学生,而我的这个小故事,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关:和雅思死磕,从“绝望主妇”到“分手大师”

如果说申请材料是我的“软实力”,那雅思就是硬得不能再硬的“硬骨头”。悉尼大学本科直录的普遍要求是总分6.5,小分不低于6.0。这个标准对很多国内普高的同学来说,是一道不小的坎。

我第一次模考,5.5分。看到成绩那一刻,我真的想放弃了。尤其是我那可怜的写作和口语,常年徘徊在5.5,像被施了魔咒一样。

我走了很多弯路。比如,疯狂背单词书,从A背到Z,结果背了忘,忘了背,在阅读里见到还是不认识。又比如,买了一堆写作模板,考试的时候生搬硬套,结果写出来的文章驴唇不对马嘴,逻辑混乱。

写作的提升,源于我扔掉了“高级词汇书”。

我曾经以为,写作高分=复杂句+生僻词。于是我写出过这样的句子:“The multifaceted ramifications stemming from burgeoning urbanization indubitably precipitate a plethora of formidable challenges.”(不断发展的城市化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无疑会带来大量严峻的挑战。)现在看,是不是想笑?不仅语法别扭,而且完全是废话。

后来,一位雅思老师点醒了我:考官想看的是你的逻辑,不是你的词汇量。我开始做减法,把重点放在“把话说清楚”上。

比如,同样的意思,我会这么写:“Rapid urban growth clearly creates many serious problems.” 简单、直接、准确。我不再追求一句话里用三个从句,而是用短句清晰地表达观点,再用 for example, this means, as a result 这样的连接词把逻辑串起来。

我还花钱找了批改服务,这是我整个备考过程中最值的投资。老师会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指出我的逻辑漏洞和语法错误。比如,我总喜欢在开头段就给出所有分论点,老师告诉我,这会让文章头重脚轻,不如只给出一个清晰的主旨句。经过两个月的针对性练习,我的写作稳定在了6.5。

口语的突破,在于我 перестала “背稿子”。

我最大的问题是,一到Part 2就卡壳,对着题目大脑一片空白。我试过背素材,但考官稍微换个问法,我就原形毕露,支支吾吾。后来我发现,问题不在于我没话说,而在于我想说得“太完美”。

我的解决方法是:用“万能故事框架”代替“万能稿子”。我准备了几个关于个人经历的核心故事,比如一次旅行、一个挑战、一个帮助别人的经历。无论考官问什么,我都想办法往我的核心故事上靠。

例如,问我“一个让你开心的礼物”,我可以讲朋友送我的旅行背包,然后引到我的那次旅行故事。问我“一个你佩服的人”,我可以讲旅行中遇到的一个当地人。这样一来,我说的内容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有细节、有感情,非常自然。我不再害怕考官提问,反而有点期待和他“分享”我的故事。根据IDP官方发布的2022年数据,中国大陆考生的口语平均分是5.79,是四科中最低的。能突破6分,你就已经超越了大部分人。我最后口语考了7分,连我自己都没想到。

从5.5到最终总分7.0(听力8.0,阅读7.5,写作6.5,口语7.0),我花了半年时间。这半年,没有捷径,只有一次次的录音、一篇篇的习作,和无数个自我怀疑的夜晚。但好在,我没放弃。

第三战:稳住心态,别在黎明前“投降”

申请季最折磨人的,不是写文书,也不是考雅思,而是漫长的等待和无休止的自我怀疑。

递交申请后,我每天至少要刷十遍邮箱。看到朋友圈里有同学拿到了墨尔本大学的offer,有同学收到了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面试,我的心就像被揪住一样难受。“为什么我还没有消息?”“是不是我的材料太差了,直接被扔进了垃圾桶?”“我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

那段时间,我失眠、焦虑,甚至开始后悔当初的选择。也许我老老实实参加高考,现在早就锁定一所不错的211大学了,何必在这里受这份洋罪?

我做对了两件事,才没有被这种情绪吞噬。

第一,把宏大的目标,拆解成指甲盖大小的任务。

“拿到悉尼大学offer”这个目标太大了,大到让我感到无力。于是,我把它分解成无数个小任务,然后专注于完成眼前这一个。比如,“今天背20个雅思核心词汇”“这周把PS的第二稿改完”“睡前听一段1.25倍速的BBC新闻”。每完成一个小任务,我就在我的待办清单上打一个勾。这个小小的动作给了我巨大的掌控感和成就感。它告诉我:虽然结果未知,但我今天,又比昨天离梦想近了一步。

第二,找到一个“情绪垃圾桶”和“加油站”。

我当时拉了一个微信小群,里面只有我和另外两个也在申请的朋友。我们背景相似,目标也差不多。这个群成了我们的秘密基地。我们会在里面吐槽中介不靠谱,分享新发现的备考资料,更多的时候,是互相打气。当我因为一次雅思模考失利而沮丧时,朋友会发来一个大大的拥抱表情,说:“没事,我上次写作才5分,不也挺过来了吗?去吃顿火锅,明天继续干!”

这种来自同路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一群人和你一样,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根据《柳叶刀》子刊的一项研究,全球范围内,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患病率高达30%以上,申请阶段的压力是重要的诱因之一。所以,正视你的压力,并为它找到一个出口,这比任何申请技巧都重要。

最终,offer是在一个我几乎已经不抱希望的午后到来的。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反而是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平静。我突然明白,这场长达一年的申请,最重要的不是那封邮件,而是这个过程中,那个咬着牙、不服输、一步步往前走的自己。

写在最后,给“普通”的你

嘿,朋友,如果你还在为自己的“普通”而焦虑,我想对你说:

申请季不是一场选美比赛,比的不是谁的背景更光鲜。它是一场马拉松,比的是谁的耐力更久,谁的方向更准,谁在跌倒后能更快地爬起来。

你的成绩单只是你的过去,但你的文书,是你向世界展示的未来。别让任何人,包括你自己,用一个分数或一个校名来定义你。去找到你身上那个闪闪发光的故事,然后,用最真诚的语言,把它讲给招生官听。

那个世界名校的梦,听起来可能很遥远,但通往它的路,就铺在你脚下。它由你背下的每一个单词、写下的每一篇作文、克服的每一次自我怀疑,一块块铺成。走稳脚下的每一步,远方自然会来。

祝你,也祝当年的我,好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