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温馨提示:国庆假期“不扎堆”玩法备忘录 |
|---|
| 心态调整:别焦虑!假期的意义是休息和充电,不是为了完成朋友圈打卡任务。快乐不分地点,只关乎心情。 |
| 城市探索:提前用大众点评、小红书、豆瓣同城等APP,搜索“城市名+小众看展/咖啡馆/Livehouse”,规划一条属于你自己的Citywalk路线。 |
| 技能投资:想学东西?搜一下本地的手作工坊(陶艺、金工、咖啡拉花),或者在B站、Coursera上找个短期课程,7天足够入门一个新领域。 |
| 社交规划:约见朋友最好提前一周敲定。高质量的陪伴比什么都重要,可以是一场深入的谈话,也可以是一起做顿饭。 |
| 安全第一:即使在本地活动,也要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尤其是在参加线下活动或晚间出行时,记得和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哦。 |
留学生的宝藏国庆,不止是游山玩水
嗨,亲爱的LXS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小编Cici。
上个国庆,刚从英国放假回来的朋友小A,陷入了一种“假期选择困难症”。她的朋友圈被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刷屏了:一边是九寨沟的五彩池、西安古城墙的灯火,配文“人山人海,但值得!”;另一边则是各种吐槽,“排队3小时,看景5分钟”“高铁票比演唱会门票还难抢”。
小A捧着手机,一边羡慕着远方的风景,一边又对那份拥挤感到窒息。她问我:“回国一个假期,是不是就应该去一个‘叫得上名’的地方,才算没白过?”
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很多留学生朋友的心声。我们常年在国外,对“家”的概念既熟悉又陌生,总想趁着难得的长假,把中国的名山大川一次性补回来。但我们似乎忘了,当全国几亿人都在路上的时候,旅行的体验感往往会大打折扣。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去年的中秋国庆8天长假,国内旅游出游人次高达8.26亿!想象一下,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人口都在进行一场“乾坤大挪移”。热门景点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上海外滩需要“拉链式”人墙疏导交通,杭州西湖的断桥几乎变成了“人桥”。这样的旅行,疲惫可能远大于快乐。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聊聊,作为留学生,我们的国庆假期,或许有比“游山玩水”更酷、更有价值的打开方式。这不仅是一个假期,更是一个难得的“窗口期”,让我们重新连接、深度充电,为接下来的留学生活积蓄能量。
当一次“本地游客”,重新拥抱你的城市
在国外读书时,我们可能是最棒的城市探险家。我们会花一个周末,把伦敦的博物馆逛个遍;会坐几个小时的火车,只为去布莱顿看一眼海。我们用脚步丈量着异国的土地,却常常忽略了自己家乡或常住城市的风景。
国庆长假,当大部分游客涌向知名景点时,我们所在的城市反而会“慢”下来。那些平日里需要排队的网红餐厅、一位难求的展览,都变得亲切了许多。这正是我们以“游客”的身份,重新发现身边美好的最佳时机。
这个玩法,现在有个很潮的名字,叫“Citywalk”(城市漫步)。它不是指漫无目的地瞎逛,而是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去深入城市的毛细血管。根据小红书在2023年底发布的数据,平台上关于“Citywalk”的笔记已经超过200万篇,这个词的搜索量同比增长了惊人的30多倍。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把目光从远方收回,投向了脚下的这片土地。
你可以怎么玩?
如果你在北京,别再去故宫和长城人挤人了。可以去798艺术区或者今日美术馆,看看最新的当代艺术展。去年国庆期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就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坂本龙一的大型回顾展,吸引了无数文艺青年。你也可以钻进五道营胡同,那里藏着许多独立设计师的小店、复古唱片店和别致的咖啡馆,每一家都值得你消磨一个下午。
如果你在上海,可以暂时告别南京路和外滩的汹涌人潮。去黄浦江边的西岸美术馆或者龙美术馆,那里不仅有世界级的展览,更有开阔的江景和舒适的公共空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常年举办的上海双年展,更是艺术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盛宴。或者,干脆沿着武康路、安福路、巨鹿路走一走,看看老洋房上斑驳的光影,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腔调。
即使你身处一个二三线城市,也同样有惊喜。打开大众点评或者小红书,搜一下“XX(你的城市名)+小众书店/Livehouse/手作”,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可能是一个由旧厂房改造的创意园区,可能是一家坚持了十年的独立书店,也可能是一个周末才有的手作市集。这些地方,才是构成一座城市灵魂的细节。
这种“反向旅游”不仅省去了高昂的交通和住宿费,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与自己生活的城市建立了一种更深的情感连接。留学归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放松,更是精神上的“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恰恰藏在这些熟悉的街头巷尾里。
7天“技能包”速成,给大脑来一场SPA
留学生活常常是高强度、快节奏的。我们忙着赶due、做presentation、参加社团活动,很少有完整的大块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学点“无用但有趣”的东西。国庆这7天,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黄金周”,让你给自己来一次软技能的升级。
别把“学习”想得太严肃。我说的不是让你去报个雅思冲刺班,而是去体验那些能点燃你热情、让你获得新体验的课程或工作坊。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中国兴趣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超过一半的年轻消费者愿意为自己的兴趣买单,兴趣培训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你可以选择线下的沉浸式体验。现在很多城市都有各种各样的一日或三日工作坊。比如:
陶艺体验课:亲手把一团泥巴塑造成一个杯子或一只碗,那种专注和创造的快乐,是刷手机无法比拟的。当你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时,成就感满满。
咖啡冲煮/拉花课:如果你每天都要喝咖啡,为什么不学学怎么做一杯好咖啡呢?了解不同豆子的风味,掌握手冲的技巧,以后在国外也能随时为自己做一杯高品质的“续命水”。
视频剪辑速成班:我们都喜欢用Vlog记录生活,但常常苦于剪辑技术不过关。利用几天时间,系统学习一下Final Cut或者Premiere,你的留学生活记录片一定会提升好几个level。
如果你更喜欢宅家,线上资源同样丰富到让你眼花缭乱。很多平台都推出了为期一周的“体验营”或短期课程。
B站:这里简直是免费的学习宝库。从Python编程入门、PS海报制作,到日语五十音图,你能想到的几乎所有技能,都有UP主做了详尽的免费教程。你可以每天跟着学一两个小时,一周下来绝对收获不小。
Coursera或网易公开课:想来点更学术的?可以找一门你感兴趣的大学公开课,比如耶鲁大学的《幸福课》、哈佛大学的《公正》,这些课程不仅能拓宽你的知识边界,更能引发你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我的朋友Leo,去年国庆就哪儿也没去。他报名了一个线上的Python编程入门训练营。7天时间里,他从零基础到能写出简单的爬虫程序,抓取电影网站的评论。他说:“这7天比我出去玩一个月还有成就感。我不仅学到了一个新技能,更重要的是,我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个全新的领域,这种自信对我接下来的学习帮助巨大。”
把时间投资给自己的大脑,永远是回报率最高的事情。这个假期,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解锁一个新技能,你会发现一个更有潜力的自己。
高质量的陪伴,治愈漂泊的“灵魂时差”
对于留学生来说,回国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和家人朋友“补回”那些错过的时光。但是,我们常常把“陪伴”和“一起玩”划上等号,以为组织一场热闹的饭局、K歌,或者拉着家人去周边游,就是最好的方式。
然而,走马观花式的相聚,往往流于表面。我们聊着不痛不痒的话题,拍下一堆合影发朋友圈,然后各自散去,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时差感”并没有真正被抚慰。
这个国庆,不如尝试一些“慢下来”的深度陪伴。
和父母来一次真正的长谈。找一个下午,关掉电视,放下手机,给他们泡一壶茶,聊聊你在国外的生活——不是那些报喜不报忧的“官方说辞”,而是你真实的困惑、快乐和成长。也听听他们这一年的生活,工作上的烦恼,身体上的变化。这种心与心的交流,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更能让他们安心。
约上三五好友,来一场“无目的”的压马路。不需要去网红店打卡,就选一条你们曾经一起走过无数次的老路,从天亮走到天黑。聊聊彼此的近况,吐槽一下遇到的奇葩事,分享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你会发现,最珍贵的情谊,就藏在这些无意义的对话和共享的沉默里。
为家人做一顿饭。在国外,我们都练就了一身厨艺。回国后,别总等着爸妈的投喂,试着为他们下厨,复刻一道你在国外最常做的菜,或者挑战一道复杂的家乡菜。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你亲手做的饭菜时,那种温暖和幸福感,是任何餐厅都无法给予的。
去年回国,我没有安排任何旅行。我做的最“奢侈”的一件事,就是花了一整天时间,陪我外婆整理她的旧相册。我们一张一张地看,她给我讲照片里每个人的故事,讲她年轻时的趣事。那天下午,阳光很好,外婆的皱纹里都闪着光。我意识到,留学带给我的,不应该只是学识和眼界,更应该是一种懂得珍惜和感恩的能力。能有机会这样安静地陪在她身边,听她唠叨,就是这个假期对我而言最好的礼物。
真正的连接,不在于空间上的距离有多近,而在于心理上的距离有多贴。这个假期,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人,用高质量的陪伴,去填补那些因为时差和距离而产生的缝隙吧。
所以你看,国庆长假的可能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它不一定非要是远方的风景和拥挤的人潮。
它可以是你在城市美术馆里,与一幅画作对视的瞬间;
也可以是你在电脑前,敲下第一行代码的兴奋;
更可以是你在厨房里,为家人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菜时的满足。
这个假期,别再被“标准答案”绑架了。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一场彻底的放松,一个新技能的加持,还是一段与家人朋友的深度连接?
把这个假期,当成一份给自己的礼物。去探索,去学习,去感受,去爱。你会发现,那个不随波逐流、忠于自己的你,才是最酷的。
祝你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藏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