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新加坡后,我才明白这些事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对来新加坡留学充满了想象?来之前,我脑子里全是花园城市、精英教育这些光鲜的标签。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后才发现,真实的生活远比想象得更具体、也更有趣。原来,用纸巾占座是这里的“潜规则”,Singlish比想象中更难懂也更可爱,而通宵赶due和小组“撕”作业才是留学的家常便饭。这里不只有高楼大厦,更有温暖的邻里和抚慰人心的食阁美食。这篇不是什么官方指南,只是一个学长/学姐想和你聊聊的心里话,关于那些来了之后才恍然大悟的“小事”,希望能让你未来的留学路更顺畅一点。

来新加坡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小事”
关于生活:一包纸巾的用途远超你的想象,它不是垃圾,而是占座的“圣物”。
关于语言:点餐时听到 "Can can" 不是老板口吃,是 “可以可以” 的热情确认;而 “Kopi O Kosong” 才是黑咖啡的正确打开方式。
关于学习:小组作业的挑战,有时比期末考试还大。找到靠谱的队友,比刷夜复习更重要。
关于开销:做好心理准备,新加坡的房租可能会占掉你生活费的大头。但楼下食阁几块钱的美食,又能瞬间治愈你。
关于出行:EZ-Link 或 Nets FlashPay 卡是你的“万能钥匙”,上车下车“滴”一下,比什么都方便。

嘿,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学长/学姐。还记得我刚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NUS)offer时的心情吗?手机壁纸换成了滨海湾金沙,朋友圈里全是“花园城市我来了”的豪言壮语。我以为我的留学生活,会像旅游宣传片一样,每天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优雅地讨论着学术问题,周末就去乌节路买买买。

直到我来的第一周,在学校餐厅(这里叫Canteen或Food Court)发生了一件小事,彻底颠覆了我的想象。

当时正是午饭高峰,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空位,桌上只放了一包纸巾。我心想,这谁啊这么没素质,吃完饭垃圾也不收走。于是,我非常“热心”地捏起那包纸巾,准备扔进垃圾桶。就在我起身的一瞬间,一个安哥(Uncle,新加坡对年长男性的亲切称呼)端着一碗叻沙(Laksa)匆匆走来,一脸惊恐地看着我手里的纸巾,用夹杂着福建话和英文的口音说:“Aiyo, my one, my one! I go buy food only!”

那一刻,我愣在原地,手里的纸巾仿佛有千斤重。周围几桌的人都在看我,脸上带着善意的微笑。我才明白,原来在这里,一包小小的纸巾,就是“这个位子我占了”的无声宣言。这件小事,比任何一本留学指南都更深刻地告诉我:我来了,但还没真正“进来”。新加坡的真实面貌,就藏在这些旅游宣传片不会告诉你的细节里。

生活的“潜规则”,从一张纸巾开始

那次“纸巾事件”后,我开始像个侦探一样,观察新加坡人生活的“潜规则”。这个用物品占座的行为,他们叫“Chope”。纸巾是最常见的“占座神器”,但你还能看到工牌、雨伞,甚至是员工卡。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无需言说的社会契得,大家相信你只是暂时离开,不会有人动你的东西,也不会有人抢你的座位。

这种信任感,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更有趣的,是这里的语言。

来之前,我以为新加坡官方语言有英语,沟通肯定没问题。结果,我还是太天真了。他们说的是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一种融合了普通话、马来语、福建话、广东话、泰米尔语的“魔性”语言。它的语法自成一派,句末常常带着“lah, leh, lor, meh”这样的语气词,表达着丰富的情感。

比如,你想问别人“可以吗?”,在这里最地道的说法是“Can or not?”。对方如果回答“Can lah!”,那就是爽快答应;如果说“Can meh?”,那就带着一丝怀疑。有一次我问小组同学,某个部分今天能不能写完,他回我“Can can”,我愣了一下,以为他在学小鸭子叫,后来才知道是“可以可以”的加强版。

最经典的场景莫过于在楼下的Kopitiam(咖啡店)点咖啡。这里的咖啡菜单简直是一门加密语言学。你如果只说“Coffee”,会得到一杯加了炼乳和糖的、甜到忧伤的咖啡。想喝黑咖啡?你得说“Kopi O”。不加糖的黑咖啡?是“Kopi O Kosong”。想把炼乳换成淡奶?那是“Kopi C”。少糖?“Kopi Siew Dai”。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才敢在早高峰时期,像个本地人一样,自信地对安哥喊出:“Uncle, one Kopi O Siew Dai, dabao!”(安哥,一杯黑咖啡少糖,打包!)。那一刻的成就感,不亚于搞懂一个复杂的学术模型。

Singlish不是“蹩脚英语”,它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了超过20个词条,比如“Kiasu”(怕输)和“Shiok”(爽、棒极了)。它可爱、高效,充满了市井的智慧和活力。当你能听懂出租车司机用Singlish跟你吐槽路况,或者食阁的阿姨问你“Makan already?”(吃了没?),你会感觉自己不再是个异乡人,而是真正开始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脉搏。

学习的真相:不止是“精英教育”的光环

聊完轻松的,我们来说点“沉重”的。很多人来新加坡,都是冲着它世界一流的教育。没错,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排在第8位,南洋理工大学(NTU)排在第26位。这个光环,耀眼得让人心驰神往。

但光环之下,是实实在在的“肝”。这里的学术氛围,可以用一个Singlish词完美概括——“Kiasu”,怕输。每个人都非常努力,甚至到了“内卷”的程度。图书馆在考试周期间,几乎是24小时座无虚席。NUS的中央图书馆,你需要提前在网上预订座位(Booking System),手速慢一点,连个学习的角落都找不到。凌晨三四点的校园里,你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图书馆或学习室走出来,那不是什么浪漫的校园漫步,那是刚结束一场通宵赶due的“战斗”。

而留学生涯中最大的挑战,可能不是期末考试,而是无处不在的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

我发誓,每一次小组作业,都是一场人性的考验。你总会遇到几种经典队友:那个从头到尾消失不见,只在交作业前一天晚上突然出现,问“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的“隐形人”;那个掌控欲极强,把所有人的部分都改得面目全非的“霸道总裁”;还有那个永远都在说“好好好,没问题”,但交上来的东西却完全不能用的“好好先生”。

我至今记得一个惨痛的经历。一个五人小组的报告,占总成绩的40%。我们组有个同学,负责最关键的数据分析部分。每次开会他都答应得好好的,但直到提交前48小时,他才发来一个错漏百出的初稿。我们四个人别无选择,买了两大瓶咖啡和一堆零食,在学习室通宵奋战,硬是把他的部分全部推倒重来。凌晨五点,窗外天色微亮,我们四个顶着黑眼圈,对着电脑屏幕上终于成形的报告,那一刻,真的是“生死之交”了。第二天上课,那个同学还一脸无辜地问我们:“昨天辛苦啦,最后效果不错吧?”

这种经历虽然痛苦,但也教会了我们很多。你学会了如何沟通,如何设定明确的deadline,如何处理团队矛盾,甚至是如何“向上管理”你的猪队友。这些软技能,是在任何课堂上都学不到的。新加坡的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高压环境下,把你锤炼成一个解决问题的“多面手”。

消费的现实:花园城市的“烧钱”指数

新加坡是“花园城市”,但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称号——“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没错,根据经济学人智库(EIU)2023年的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新加坡与苏黎世并列全球第一。这个“第一”的头衔,对于我们这些靠家里支持的留学生来说,压力真的不小。

最大的开销,毫无疑问是住房。在新加坡,留学生一般有几种选择:学校宿舍、政府组屋(HDB)或私人公寓(Condo)。学校宿舍最便宜也最方便,但数量有限,非常难申请。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校外租房。

我们来看看具体的数字。以NUS附近(如Clementi、Dover)为例,一个HDB的普通房(Common Room),月租金大概在900到1300新币(约合人民币4800-7000元)不等。如果你想住得好一点,租一个Condo里的房间,月租轻松上到1500新币(约合人民币8000元)以上。这还只是一个房间的价格。而且,这几年的租金一直在涨,我刚来的时候一个普通房800新币就能租到,现在想都不敢想。

除了房租,日常消费也不便宜。去超市买瓶牛奶可能要3-4新币,在咖啡馆喝杯咖啡要6-7新币,看场电影要15新币左右。刚来的时候,我每次花钱都要在心里默默乘以5.3的汇率,然后心头一紧。

但是,新加坡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总能给你一个喘息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遍布全岛的食阁(Hawker Centre)。

食阁是新加坡的灵魂。在这里,你可以用非常亲民的价格,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一份海南鸡饭,大概4-5新币;一碗肉脞面,4新币;一杯甘蔗水,1.5新币。不到10新币(人民币50多元),你就能吃得心满意足。这里没有精致的装修,只有嘈杂的人声和食物的香气,但却充满了抚慰人心的力量。

你知道吗?新加坡甚至有米其林星级的食阁摊位!比如“了凡香港油鸡饭面”,你花不到5新币就能品尝到米其林一星的美食。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虽然生活成本高,但只要你学会像本地人一样生活,钻进那些不起眼的食阁和小巷,你的留学生活预算,还是可以被温柔以待的。

新加坡的另一面:摩天大楼背后的温情

很多人对新加坡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滨海湾的现代建筑群、乌节路的奢侈品店和樟宜机场的瀑布。它看起来精致、高效,但似乎也有些冰冷和缺乏个性。

但在这里生活久了,你会发现它的另一面。真正的“小红点”,藏在那些摩天大楼的影子里。

新加坡超过80%的人口都居住在被称为“HDB”的政府组屋里。这些组屋区,被称为“Heartlands”(邻里)。这里没有游客,只有最真实的本地生活。楼下通常会有咖啡店、杂货店、小诊所和巴刹(Wet Market,菜市场)。清晨,你能看到安哥安娣(Auntie,对年长女性的称呼)在楼下的公共空间打太极;傍晚,孩子们在游乐场嬉戏打闹,家长们则聚在一起聊天。这种浓浓的烟火气,会让你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过客。

我建议你一定要去逛逛那些有特色的邻里。比如中峇鲁(Tiong Bahru),那里有几十年历史的老牌早餐店,旁边就是年轻人喜欢的独立书店和精品咖啡馆,新旧文化在这里完美交融。或者去加东(Katong)和如切(Joo Chiat),看看那些色彩斑斓的土生华人店屋,尝一尝正宗的娘惹糕点。这些地方,会让你看到一个更多元、更有人情味的新加坡。

而且,新加坡远不止是“城市”。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这里的绿化覆盖率超过50%。你可以沿着公园连道(Park Connector Network)骑行或跑步,从一个公园穿到另一个公园。周末,可以和朋友去麦里芝蓄水池(MacRitchie Reservoir)徒步,寻找野生的猴子和巨蜥;或者坐船去乌敏岛(Pulau Ubin),体验一下上世纪60年代的乡村生活。这些自然的“氧吧”,是排解学业压力的最佳去处。

这个国家很小,但它的层次很丰富。它有高效冷峻的一面,更有温暖闲适的另一面。只有当你真正生活在这里,用心去探索,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新加坡。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留学远不止是拿到一张文凭那么简单。它是一场全方位的“升级打怪”。

别怕闹“纸巾事件”那样的笑话,每一次出糗都是一次学习。也别被那些“精英”“高消费”的标签吓到,每个光鲜的背后都有它的B面。

所以,勇敢地走出你的宿舍和校园吧。

去跟咖啡店的安哥聊聊天,让他教你怎样点一杯地道的Kopi。

去食阁大胆地尝试那些你叫不出名字的食物,总有一款会惊艳你的味蕾。

小组作业遇到不靠谱的队友时,别只顾着生气,学着去解决问题,这比你报告拿A更有价值。

最重要的是,找到你的“自己人”。可以是一起通宵赶due的同学,可以是一起吐槽房东的室友,也可以是球场上认识的朋友。在你感到孤独和撑不下去的时候,是这些人,会给你递上一杯热美禄,告诉你:“没关系,我们都在。”

未来的路还很长,祝你在“小红点”的这段旅程,不只收获知识,更能找到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