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试前你是不是还在…… |
|---|
| 只刷官网上的 “About Us” 和 “Our Mission”? 临时抱佛脚,在Google上搜 “XX公司是做什么的?” 面试官一问 “你对我们公司有什么了解”,就只会背企业文化,然后尴尬冷场? 如果是这样,那你可能正在完美错过让面试官眼前一亮的机会!这篇干货就是来拉你一把的。 |
Hey,各位在留学路上奋斗的小伙伴们!
我是 lxs.net 的小编。今天想跟你们聊个特实在的话题——面试。
先给你们讲个我朋友 Sarah 的真实故事。Sarah 是个 CS 大神,刷题无数,项目经历也闪闪发光。去年她面一家硅谷的明星AI公司,技术面过得那叫一个顺。到了最后一轮跟 Hiring Manager 聊,对方笑眯眯地问了那个经典问题:“So, what do you know about our company?”
Sarah 心里一喜,这题准备过!她流利地背出了官网上那段“致力于用AI赋能人类未来,打造最前沿的通用人工智能……” Manager 点点头,然后追问了一句:“That’s great. From your perspective, what do you think is our biggest challenge in monetizing these advanced models in the next two years?” (很好。从你的角度看,你觉得我们未来两年在商业化这些先进模型上,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Sarah 当场石化。她知道这家公司技术牛,但怎么赚钱?未来的挑战?她脑子里一片空白,支支吾吾半天,最后只能干巴巴地说“可能……是市场竞争吧?”
结果可想而知,她挂了。后来复盘时,面试官给的反馈是:技术很棒,但对公司的业务和行业缺乏好奇心和深入思考 (lacks business acumen and curiosity)。
扎心不?咱们留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同学,常常觉得技术硬核就够了。但现实是,公司招人,不仅是招一个拧螺丝的,更是招一个能理解公司这部大机器如何运转、并能跟它一起成长的伙伴。你得知道这机器靠什么燃料跑(怎么赚钱),往哪个方向开(未来战略),以及路上可能会有哪些坑(挑战)。
别怕,这事儿没那么玄乎,也不需要你去读个MBA。今天,我就教你怎么像侦探一样,花几分钟时间,从一份公开的财报里,把一家公司的“家底”扒个底朝天。让你下次面试,能跟面试官聊出深度,让他觉得:“嘿,这同学,有点东西!”
第一扒:这家公司,到底靠什么业务在赚钱?
当面试官问你对公司的了解时,90%的候选人会说:“贵公司是一家领先的XX公司,致力于……” 这是标准答案,但也是最无聊的答案。想脱颖而出,你得聊得更具体:这家公司的钱,是从哪几块业务赚来的?哪块是现金牛?哪块是新秀?
这些信息藏在哪?就藏在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Annual Report,在美国叫 Form 10-K)里。你别被“财报”两个字吓到,咱们不看复杂的会计科目,只找里面最像“人话”的部分。
你只需要Google搜索 “[公司名] + investor relations”,进入它的投资者关系页面,找到最新的年报(Annual Report / 10-K),然后重点看 “Business” 或者 “Management'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MD&A)” 这几个章节。这里面就有公司自己对业务的划分和说明。
案例一:人人都爱的苹果(Apple Inc.)
如果你要去面试苹果,只说“苹果是一家卖手机和电脑的伟大公司”,那就太普通了。咱们来扒一下它2023财年的10-K报告,看看它的收入构成(Net Sales by Category)。
打开报告,你会发现一张清晰的表格,把它的业务分成了两大块:产品(Products)和服务(Services)。
在产品里面,又细分为:
- iPhone: 2023年卖了2006亿美元。嗯,毫无疑问的顶梁柱,占了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 Mac: 卖了29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了不少,这可能是个有趣的面试话题哦。
- iPad: 卖了283亿美元。同样有所下滑。
- Wearables, Home and Accessories (可穿戴、家居和配件): 卖了398亿美元。包括Apple Watch, AirPods这些,居然比Mac和iPad加起来还多!这说明什么?苹果的生态系统越来越强大了。
然后是服务(Services),这块业务2023年收入高达852亿美元,而且还在噌噌往上涨!这里面包括了App Store抽成、Apple Music, iCloud, Apple Pay等等。
你看,就这么几分钟,你对苹果的认知是不是立体多了?面试时你就可以这么聊:
“我注意到,虽然iPhone依然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近年来服务业务的增长非常迅猛,已经成为第二大收入支柱,而且利润率可能更高。这让我觉得苹果正在成功地从一家纯粹的硬件公司,转型为一个‘硬件+服务’的生态型公司。我特别好奇,我所申请的这个岗位,将如何为服务业务的持续增长做出贡献?”
Boom! 这段话说出来,面试官看你的眼神都会不一样。你不仅知道它“是什么”,还思考了它“正在变成什么”。
案例二:女生钱包收割机欧莱雅(L'Oréal)
假如你去面欧莱雅这样的快消巨头。它旗下品牌多如牛毛,从兰蔻、赫莲娜到巴黎欧莱雅、美宝莲,你该怎么快速了解它的业务重点?
咱们来看欧莱雅2023年的年报。它把自己的业务从两个维度进行了划分。
第一个维度是按事业部(By Division):
- L'Oréal Luxe (高档化妆品部): 销售额149亿欧元。这是集团最大的一块业务,包含了兰蔻、YSL、阿玛尼这些贵妇品牌。
- Consumer Products (大众消费品部): 销售额152亿欧元。稍稍超过了高档线,巴黎欧莱雅、卡尼尔就在这里。说明大众市场依然是基本盘。
- Dermatological Beauty (皮肤科学美容部): 销售额64亿欧元。包含理肤泉、修丽可这些。虽然盘子不大,但增速非常快!这反映了现在消费者对“成分”、“功效”的追求。
- Professional Products (专业美发产品部): 销售额46亿欧元。主要是供给理发店的。
第二个维度是按地理区域(By Geographic Zone):
- 欧洲(Europe): 130亿欧元,是最大的市场。
- 北美(North America): 111亿欧元,增长强劲。
- 北亚(North Asia): 106亿欧元,其中中国市场是重中之重,但报告也提到了该地区的一些波动。
有了这些信息,你就可以和面试官聊得更具体了。比如:“我看到皮肤科学美容部门在过去一年里取得了双位数的惊人增长,这是否意味着公司未来的资源会更多地向功效性护肤品倾斜?另外,我也注意到北亚市场的增长出现了一些波动,公司将如何应对中国市场消费环境的变化?”
你看,你已经从一个求职者,变成了一个有洞察力的“行业分析师”。
第二扒:公司是真赚钱,还是瞎忙活?
了解了公司靠什么赚钱,下一个问题更关键:它赚到钱了吗?赚到的钱多吗?
很多公司看起来收入(Revenue)很高,每年几百亿几千亿的,但可能一年到头都在“瞎忙活”,最后落到口袋里的钱(利润, Profit/Net Income)少得可怜,甚至还在亏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扒一下公司的“利润表”(Income Statement)。
别怕,咱们还是不看细节,就抓三个关键指标,用大白话给你讲明白:
- 毛利润(Gross Profit)
- 营业利润(Operating Profit)
- 净利润(Net Income)
想象你开了一家奶茶店。
你卖一杯奶茶10美元,这是收入(Revenue)。 这杯奶茶的原料成本(牛奶、茶叶、糖、杯子)是3美元。 那你的毛利润(Gross Profit)就是 10 - 3 = 7美元。毛利润率(Gross Margin)是70%。这个数字反映了你的产品本身有多能赚钱。毛利率越高,说明你的产品要么定价高(品牌牛),要么成本控制得好。
光有毛利还不行,你还得付店租、店员工资、水电费、宣传费。这些加起来假设是4美元。 用毛利润7美元减去这4美元,剩下的3美元,就是你的营业利润(Operating Profit)。这个数字反映了你主营业务的真实盈利能力。
最后,你赚的钱还得交税,可能还有开店时银行贷款的利息。假设这些加起来是1美元。 用营业利润3美元减去这1美元,最后剩下的2美元,才是你真正赚到手、可以存进自己银行卡的钱。这就是净利润(Net Income)。
搞懂了这三兄弟,我们就能快速判断一家公司赚钱的“含金量”。
案例三:在过山车上的特斯拉(Tesla, Inc.)
特斯拉是很多同学的梦中情司。我们来看看它2023年的10-K报告,分析一下它的盈利能力。
2023年,特斯拉的总收入(Total Revenues)是967亿美元,非常庞大。 它的毛利润(Gross Profit)是176亿美元。算一下毛利率,大概是18.2%。这个数字跟前几年(比如2022年超过25%)相比,下降了不少。为什么?年报里会告诉你,主要是因为全球范围内的降价促销,以及生产新车型(如Cybertruck)的成本上升。
接着看营业利润(Income from Operations),是88.9亿美元。营业利润率大概是9.2%。这个数字在汽车行业里其实还算不错,但同样低于它自己的巅峰时期。
最后看净利润(Net Income),是150亿美元。咦?怎么净利润比营业利润还高?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看财报你就会发现,主要是因为它有大额的税收优惠(Tax Benefit)。
有了这些数据,你在面试时就可以展现你的思考了:
“我分析了公司近两年的财报,发现尽管收入在持续增长,但毛利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可能与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采取的定价策略有关。我非常欣赏公司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战略魄力。同时我也想请教一下,除了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公司未来计划如何平衡‘市场份额’和‘单车利润’这两个目标?”
你看,这个问题多有水平!你指出了一个公司正在面临的真实困境,并把它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请教面试官。这表明你不是在“背书”,而是在“思考”。
第三扒:公司未来的“大饼”,画在哪里?
面试官最喜欢什么样的候选人?是那种不仅能胜任眼前工作,还能看到公司未来,并愿意为之奋斗的人。所以,展示你对公司未来的思考,是面试中的“绝杀技”。
公司的未来战略,可不是CEO在发布会上喊喊口号那么简单。钱花在哪,未来就在哪。我们还是从财报里找线索。
线索一:研发投入(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一家科技公司愿不愿意为未来投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看它在R&D上花了多少钱。这笔钱是用来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直接决定了公司三五年后的竞争力。
案例四:AI时代的核军火商英伟达(NVIDIA)
现在AI火得一塌糊涂,而英伟达就是那个给所有AI公司“卖铲子”的。我们来看它2024财年(截止到2024年1月)的10-K报告。
报告显示,英伟达在2024财年的研发投入高达86.8亿美元!比上一年的73.4亿美元又涨了一大截。占总收入的比例虽然因为收入暴增而下降,但绝对值非常惊人。
钱都花在哪了?报告里会提到,主要用于下一代GPU(图形处理器)、AI芯片(比如H100, B100)、以及相关的软件平台(比如CUDA)的开发。
面试英伟达时,你就可以说:
“我注意到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非常巨大,特别是在数据中心和AI相关的领域。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英伟达不仅仅是一家硬件公司,更是一家平台公司,通过CUDA这样的软件生态构建了极高的技术壁垒。我非常兴奋能有机会加入这样一个持续用研发驱动未来的团队。”
线索二:管理层的“心里话”(MD&A)
年报里的 Management'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MD&A) 部分,就是管理层在向股东们解释:过去一年我们干得怎么样?未来我们准备怎么干?这里面充满了关键词。
案例五:All in AI 的微软(Microsoft)
打开微软2023年的年报,然后用Ctrl+F搜索一下 "AI" 这个词,你会发现它出现了几百次!
在MD&A部分,CEO Satya Nadella 和CFO Amy Hood 会反复强调两件事:Cloud (云) 和 AI (人工智能)。他们会详细解释,微软的未来增长将由 Azure 云服务和集成了OpenAI技术的各种Copilot产品驱动。
再看它的业务数据,也能印证这一点。三大业务板块中,名为“Intelligent Cloud”(智能云)的部门收入增长最快,已经成为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
所以,面试微软时,无论你申请什么岗位,把你的工作和AI、Cloud联系起来,准没错。
“我看到公司正在全力推进AI战略,将Copilot集成到几乎所有的产品线中。我理解,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对用户工作方式的重塑。我在之前的项目中,也曾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来优化数据处理流程,非常期待能够将我的经验应用到微软的AI产品生态中,为提升用户体验贡献一份力量。”
你看,你主动把自己和公司的核心战略绑定在了一起。这样的候选人,谁不爱?
好了,扒到这里,一家公司的过去(业务构成)、现在(盈利能力)和未来(增长点),你是不是已经心里有数了?
下次面试前,别再只盯着官网那几句干巴巴的介绍了。花个十几分钟,泡杯咖啡,像看故事书一样去读一读公司的年报。你看到的将不再是枯燥的数字,而是一家公司活生生的脉搏和心跳。
记住,面试官想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背诵机器”,而是一个有好奇心、有思考能力、对商业世界充满热情的“未来同事”。
把这些从财报里挖出来的信息,变成你自己的观点,再转化成有深度的问题。当你能和面试官像朋友一样,聊聊这家公司的挑战和机遇时,那个dream offer,离你还会远吗?
去试试吧,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