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常年霸榜,在读是一种什么体验?

puppy

一提到牛津,是不是总觉得那里全是自带光环的学霸?但当真拿到offer,走进这座古老的大学城,真实的体验可远比排名复杂得多!这篇文章就让在读的学长学姐带你沉浸式看一看:这里不光有每周写到头秃的essay、和导师一对一“过招”的tutorial,更有穿着黑袍参加的晚宴和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奇葩传统。我们想聊聊光环背后的真实压力、成长的喜悦,以及那些只有insider才知道的可爱瞬间。想知道梦校到底接不接地气?快来一探究竟吧!

小编悄悄话:阅读前请注意
这篇文章不是官方招生指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学长学姐们用“血泪”换来的真实体验。我们想带你看看牛津光鲜排名背后,那些又累又好笑,让人一夜长大的瞬间。准备好,我们要开始“接地气”吐槽了!

牛津常年霸榜,在读是一种什么体验?

你还记得收到梦校offer的那一刻吗?

我朋友Chloe,一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拿到牛津PPE(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录取通知书那天,她家的微信群都快炸了。七大姑八大姨纷纷发来贺电,配上各种“学霸”表情包,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我们家出了个未来首相”的自豪感。

Chloe自己也飘了。她开始想象自己在古老的图书馆里优雅地翻书,在洒满阳光的草坪上和同学讨论着国家大事,电影《故园风雨后》里的场景在她脑中循环播放了一整个夏天。直到她拖着两个28寸的行李箱,真正站在牛津的土地上,梦境才被现实狠狠地撞了一下腰。

开学第一周,她迎来了新生入学典礼(Matriculation)。所有人必须穿上一种叫“Sub Fusc”的奇怪正装,黑袍子、白衬衫、黑裙子,再配上一个小领结。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像一群误入霍格沃茨的“麻瓜”,在几百年的古老礼堂里,听着副校长用听不懂的拉丁语致辞。Chloe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是谁?我在哪?这地方是不是有点太中世纪了?”

这个场景,几乎是每个牛津新生的共同记忆。它完美地诠释了牛津给人的第一印象:神圣、古老,带点不真实,还有一丝丝的不知所措。人们总爱谈论牛津的排名,比如它连续八年(2017-2024)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一。但排名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由无数个像入学典礼这样具体、鲜活、甚至有点滑稽的瞬间组成的。这篇文章,就是想撕开那层“世界第一”的滤镜,带你沉浸式体验一下,在牛津读书,到底是个什么滋味。

每周一次的“脑力过山车”:Tutorial到底有多虐?

如果说牛津有什么是灵魂,那一定是Tutorial(导师制)。这玩意儿听起来特高级,一对一或一对二,跟学院里的大牛学者面对面交流。听着是不是很像武侠小说里高手给你“开小灶”传授独门绝技?

现实是,这更像一场每周一次的“学术审判”。

一位读历史系的学姐是这样形容她的标准一周的:周一,拿到下周Tutorial的题目和一张长到令人绝望的Reading List,上面密密麻麻列着10到20本专著或学术论文。周二到周五,你把自己埋在图书馆里,每天像海绵一样疯狂吸收信息,咖啡因是你最好的朋友。周末,你需要把这几百万字的阅读内容消化、提炼,然后写成一篇2000字左右的Essay。周一,你把这篇绞尽脑汁写出来的论文交上去,然后在周二或周三,走进导师的办公室。

接下来的一小时,就是最刺激的部分。导师通常会微笑着请你坐下,然后用最温柔的语气,提出最致命的问题。“你在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提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但你有没有考虑过学者X的观点,他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你引用的这个数据,它的样本量是否足够支撑你的论点?”

你必须为自己的每一个观点辩护,像律师一样寻找论据,思路要快,逻辑要清晰。那种感觉,就像你的大脑被放在显微镜下,每一个不够严谨的褶皱都被看得清清楚楚。很多时候,你走出导师的办公室,感觉自己像个“学术骗子”,刚刚交上去的论文简直一文不值。但神奇的是,冷静下来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已经比一周前深刻了无数倍。

这就是牛津学术的“虐”与“爽”。它不只是灌输知识,而是逼着你独立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牛津大学官方数据,人文社科的学生每周通常有1-2个Tutorial,这意味着每周都要经历1-2次这样的“脑力过山车”。一开始你会觉得快被榨干,但几个学期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突飞猛进。那种感觉,就像一直在健身房被魔鬼教练狂虐,虽然过程痛苦,但某天照镜子,突然发现自己有了“思想的肌肉”。

你属于哪个学院?一个比星座还重要的问题

刚到牛津,你会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你学什么专业”,而是“你来自哪个学院(College)?”

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学院可能就是个宿舍。但在牛津,学院是你的家,你的社交圈,你的身份标签。牛津大学由39个独立的学院和一个“永不毕业”的PPHs(Permanent Private Halls)组成,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历史、风格、财力和……八卦。

学院决定了你住在哪里,在哪里吃饭,你的第一批朋友是谁,甚至你参加的社团活动。有的学院财大气粗,比如St John's College,传说他们的学生福利好到令人发指,有各种旅行补助金和豪华的免费晚宴。有的学院是出了名的“游客打卡地”,比如Christ Church,因为是《哈利·波特》霍格沃茨大礼堂的取景地,每天门口都排着长队,本院学生都得绕着走。

新学院和老学院的氛围也截然不同。像Merton College,建立于1264年,走在里面仿佛穿越回中世纪。而St Catherine's College,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线条简洁,空间开阔。选学院,就像选未来的家,有人喜欢古典的厚重,有人偏爱现代的简约。

学院之间的竞争和“鄙视链”也是牛津文化的一部分。最著名的就是赛艇比赛(Rowing),尤其是每年两次的Bumps Race,各个学院的队伍在狭窄的河道上追逐,场面激烈又混乱,岸边全是为自己学院加油呐喊的学生。这种集体荣誉感,能迅速把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凝聚在一起。

牛津超过23%的本科生和46%的研究生都是国际学生,这些学生被随机分配到各个学院。这意味着,你的邻居可能是一个来自印度的物理天才,跟你一起在学院食堂吃饭的是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美国博士。这种多元化的环境,让你在一个小小的学院里,就能遇见整个世界。

穿黑袍吃饭和考完试被“砸”,这些传统是认真的吗?

牛津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听起来有些“奇葩”的传统。这些仪式感满满的活动,构成了牛津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忆。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Formal Hall(正式晚宴)。每周会有几个晚上,学院的食堂会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庄重典雅的宴会厅。学生们需要穿上自己的黑袍子(Gown),在长桌旁坐好。晚宴开始前,学院的院长或研究员会走上高台,用拉丁语念一段感恩词,然后大家才能开动。一顿三道菜的晚宴,价格通常非常亲民,根据学院不同,可能只需要10到20英镑,比在外面餐厅吃一顿主菜还便宜。在烛光摇曳的百年食堂里,和朋友们穿着黑袍吃饭聊天,这种体验真的很“牛津”。

另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传统是考试。牛津的考试季,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氛围。学生们必须再次穿上那套Sub Fusc,胸前还要别上一朵康乃馨。第一场考试戴白花,中间的考试戴粉花,最后一场戴红花,象征着被墨水“染红”。

考完最后一场,真正的“大戏”才上演。在考场外,你的朋友们会准备好香槟、奶油、面粉、彩带,甚至是一桶意大利面,等你一出来,就全部“招呼”到你身上。这个传统叫做“Trashing”(砸人),意在庆祝考试的结束和解放。虽然每年学校都会三令五申注意环保和安全,但这个传统依然生命力顽强。被“砸”得越狼狈,说明你人缘越好。那一刻的释放和欢乐,是对几个月艰苦复习的最好犒赏。

当然,还有夏天在Cherwell河上撑篙(Punting)。这项看似浪漫的活动,对新手来说简直是灾难。你常常会看到一船的人在尖叫,而撑船的那个人要么把篙插在河泥里拔不出来,要么就是不小心把自己掉进河里。这些充满欢笑和窘迫的瞬间,比任何一张完美的风景照都更让人怀念。

“冒名顶替综合症”:光环下的真实压力

聊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我们得说点实在的。在牛津,压力是无处不在的。这里聚集了全世界最聪明、最勤奋的一群年轻人,几乎每个人都曾是自己高中里的第一名。

当你发现身边的人,有人18岁就发表了学术论文,有人精通五国语言,有人是少年奥运选手时,一种叫做“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的情绪会悄悄找上你。你会开始怀疑:“我是不是招生官搞错了才被录进来的?我真的属于这里吗?”

牛津的学期极短,每学期只有8周。这意味着课程内容被高度压缩,节奏快得惊人。开学、期中、期末,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多学生都会经历“第五周忧郁”(Week 5 Blues),因为那时课程压力、社交活动和睡眠不足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让人感到身心俱疲。

学生报纸《Cherwell》在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69%的牛津学生表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来到牛津后有所恶化。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光环背后真实的一面。每个人都在努力表现出游刃有余的样子,但私下里,可能都在图书馆里为了一个脚注熬到凌晨三点。

好消息是,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每个学院都有专门的福利官(Welfare Officer),随时可以找他们聊天。大学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更重要的是,当你鼓起勇气和朋友聊起自己的压力时,你会发现,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这种坦诚的交流,是战胜孤独感和压力的最好解药。

找到你的“部落”,然后野蛮生长

那么,在牛津读书,最终的收获是什么?是一张金光闪闪的文凭吗?是,但远不止于此。

这里有超过400个学生社团和俱乐部,从最负盛名的牛津辩论社(Oxford Union),到各种体育俱乐部、戏剧社、音乐团体,甚至还有“哈利·波特魁地奇协会”。无论你的兴趣多么小众,你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部落”。这些社团活动,是你从繁重学业中短暂抽离的窗口,也是你结交一辈子挚友的地方。

在牛津,成长是悄无声息却又无比迅速的。可能是在一次Tutorial中,你第一次成功地反驳了导师的观点,建立了自己的逻辑闭环。可能是在一次社团活动中,你从一个羞涩的参与者,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组织者。也可能是在一个普通的夜晚,你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在学院酒吧里,从宇宙大爆炸聊到人工智能的未来,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世界被拓宽了无数倍。

牛津教给你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它把你扔进一个知识的海洋,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逼着你学会游泳,学会思考,学会与压力共存,学会认识自己。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牛津到底是不是只适合那些自带光环的超级学霸?

或许,它更适合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不害怕被挑战,甚至有点享受“ intelektual battle”(智力搏斗)的人。它适合那些愿意为了搞懂一个问题,在图书馆坐上一整天,并且乐在其中的人。

如果你正在考虑申请牛津,别只盯着那些排名和光环。问问自己:你真的热爱你所申请的专业吗?爱到愿意每周花50个小时去阅读、写作和争论吗?你准备好让自己的观点被无情地解构和重塑了吗?你愿意在一个偶尔漏雨的百年老房子里,一边写论文,一边和一群有趣又古怪的人共同成长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一个带点兴奋又有点紧张的“Yes”,那么,欢迎来到牛津。这里没有电影里那么完美,但远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68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