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不躺平,我在加拿大沉浸式留学

puppy

还在纠结寒假怎么过?不想就这么“躺”过去?快来抄我的加拿大沉浸式留学作业!这趟旅程可不只是上几节课、走马观花地打卡景点。我真正住进了当地人家里,和他们一起感受零下二十度的冬天,在结了冰的湖面上撒欢,也交到了一群能聊通宵的外国朋友。我发现,当语言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口语真的会在不知不觉中起飞。如果你也想把假期过得热气腾腾,想知道怎么玩得地道又能满载而归,那我的故事和心得,你一定不能错过!

行前必读:我的真心话 TMI

这篇不是官方的留学指南,更像是我掏心窝子的聊天记录。里面有我踩过的坑,也有我觉得超值的体验。每个人的感受和预算都不同,我的经历只是一个参考,希望给你一些灵感和勇气。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别怕,大胆去试!


寒假不躺平,我在加拿大沉浸式留学

还记得大一那个寒假吗?我几乎是在沙发和床之间完成了整个假期的迁徙。手机屏幕上,朋友圈里的朋友们不是在南方的海岛冲浪,就是在北国的雪乡撒野。我一边机械地划着屏幕,一边往嘴里塞着薯片,心里那种空落落的感觉,就像没放盐的汤,怎么喝都没滋味。

就是那个瞬间,我对自己说,下一个假期,绝不能这么过了。我要的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也不是单纯换个地方上网课。我想要一种“钻进去”的感觉,真正地生活在别处,哪怕只有短短一个月。于是,当学校公布加拿大冬季语言项目的邮件跳出来时,我几乎没怎么犹豫就报了名。事实证明,这是我做过最酷的决定之一。

为什么偏偏是零下二十度的加拿大?

出发前,我妈给我塞了三个暖宝宝,忧心忡忡地问:“零下二十多度,你能活下来吗?”说实话,我一个南方长大的孩子,心里也直打鼓。但当我真正踏上那片被白雪覆盖的土地,呼吸到第一口像冰块一样清冽的空气时,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

加拿大的冬天,不是萧瑟和沉寂,而是一种干净又热闹的生命力。我去的城市是渥太华,一到冬天,整座城市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冰雪游乐园。最出名的里多运河(Rideau Canal)摇身一变,成了长达7.8公里的世界最大天然溜冰场。当地人,从蹒跚学步的小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会穿上冰鞋,在冰面上滑行,手里还拿着一杯热巧克力和一块叫“海狸尾”(BeaverTails)的甜饼。那种全民参与的快乐,是你在任何一个景点都感受不到的。

每年二月,这里还有盛大的冰雪节(Winterlude),全城的人都会涌向联邦公园看冰雕,参加冰上龙舟赛。根据官方数据,这个节日每年能吸引超过60万游客。我混在人群里,看着艺术家用电锯和刻刀把巨大的冰块变成晶莹剔透的艺术品,感觉自己就像闯进了一个童话世界。这种体验,是隔着屏幕看再多攻略也无法体会的。

选择加拿大,还有一个很实际的理由:它的教育和多元文化环境。根据加拿大移民、难民和公民部(IRCC)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加拿大已经有超过一百万的国际留学生。这意味着你在这里能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整个国家的氛围对留学生都非常友好和包容。

“欢迎回家”,我的加拿大房东 Carol

这次旅程最最关键的一个决定,就是我选择了寄宿家庭(Homestay)而不是学生宿舍。我的房东是一位叫 Carol 的奶奶,她自己住在市郊一栋可爱的二层小楼里,孩子们都已成家。从我拖着箱子进门的那一刻起,她给我的第一句话就是:“Welcome home.”

这一个月,我不再是游客,而是 Carol 家的一份子。早上,我们会一起坐在厨房的餐桌旁,她喝着咖啡,我啃着涂满果酱的贝果,聊聊今天课程的安排。晚上,我们会一起窝在客厅的沙发上看冰球比赛。虽然我一开始根本看不懂规则,但Carol会超级耐心地给我讲解,告诉我为什么大家看到“枫叶队”进球会那么激动。慢慢地,我也能跟着喊上几句“Go Leafs Go!”了。

住进当地人家里,意味着你的生活和语言环境是360度无死角的。你必须用英语去讨论今天晚饭吃什么,去问洗衣机怎么用,去分享你在学校里遇到的趣事。这种“被迫”开口的环境,比任何课堂都有效。有一次,我感冒了,Carol给我煮了她秘制的鸡汤,还带我去药店买药。她拿着药盒,一个一个地给我解释成分和用法。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异国他乡,而是在一个温暖的家里。

从经济角度看,寄宿家庭也相当划算。在渥太华,一个月的寄宿家庭费用大约是950-1200加元,通常还包含一日两餐或三餐。而自己租房加上伙食费,开销很容易就超过这个数字。更重要的是,你收获了一个当地的“向导”和一个临时的家,这份情感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扔掉语法书,在生活里捡英语

来加拿大之前,我的雅思口语是6分,属于能沟通但磕磕巴巴,脑子里总得先过一遍中文的水平。我参加的语言项目,上午是小班课,老师会带着我们讨论各种话题,从环保到流行文化。这很有用,但真正让我的口语“开窍”的,是课堂之外的每一分每一秒。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自己去 Tim Hortons 点咖啡的窘境。菜单上那些“Double-Double”、“Iced Capp”让我一脸懵。我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只能指着图片说“This one”。店员小哥笑了笑,非常耐心地给我解释每一种是什么意思。第二次去,我就能熟练地说出“One medium double-double, please”了。这种小小的成功,给了我巨大的信心。

语言学家 Stephen Krashen 提出过一个“习得-学习假说”,他认为语言“习得”是在自然的、有意义的交流中无意识地发生的,比在课堂上刻意“学习”语法规则更有效。我的经历完美验证了这一点。和寄宿家庭的 Carol 聊天,我学会了各种地道的家庭用语;和新认识的巴西朋友吐槽天气,我学会了怎么用更生动的词来形容“冷”;在超市里找不到东西问售货员,我学会了如何在实际场景中组织问句。

语言不再是需要背诵的知识点,而是我用来解决问题、分享快乐的工具。一个月后,当我离开加拿大时,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可以不假思索地用英语开玩笑,甚至在脑子里用英语吐槽了。这种进步,是在国内上多少个培训班都换不来的。

我的“联合国”朋友圈

一个人的旅行或许很酷,但一群人的回忆会更暖。在语言学校里,我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有严谨认真的德国小哥、热情奔放的巴西女孩、还有说话超级卡哇伊的日本妹妹。

我们这个小小的“联合国”很快就打成了一片。大家虽然口音各异,文化背景不同,但那种想要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是一样的。我们一起在国会山前玩滑雪圈,尖叫着从雪坡上冲下来;我们一起去逛拜沃德市场(ByWard Market),品尝不同国家的小吃;我们还在一个周末,凑钱租了一辆车,开了两个多小时去蒙特利尔,感受那座城市的法式风情。

我记得在蒙特利尔的那个晚上,我们找了一家小酒馆,聊起了各自的梦想。德国小哥想成为一名环保工程师,巴西女孩想开一家自己的舞蹈工作室,日本妹妹希望回到家乡做一名英语老师。我们聊着未来的无限可能,也聊着身在异乡的孤独和思念。那一刻,语言和国籍的界限变得模糊,我们只是几个互相取暖的年轻人。这些深夜的谈话,让我对不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日常。根据加拿大统计局2021年的人口普查,全国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23%)是在加拿大以外出生的移民。在多伦多、温哥华这样的大城市,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40%。走在街上,你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语言,看到不同肤色的人和谐共处。这种环境,天然地让人感到放松和被接纳。

如果心动了,这份“作业”请你抄好

说了这么多,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假期变得热气腾腾,而不是在无聊中虚度,那么下面这些大白话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怎么选项目?别只看学校名气。多去看看课程评价,特别是那些强调“沉浸式体验”和“文化交流”的项目。优先选择提供寄宿家庭选项的,这绝对是性价比和体验感之王。像ILAC、EC English这类在加拿大各大城市都有校区的语言中心,通常都有很成熟的寄宿家庭网络,可以作为备选。

怎么打包行李?记住一个词:分层(Layering)。别指望一件巨厚的羽绒服搞定一切。正确的穿法是:保暖内衣 + 抓绒衣/薄羽绒服 + 防风防水的外套。裤子也一样,秋裤外面套一条防水的滑雪裤。鞋子一定要防水防滑的高帮雪地靴。帽子、围巾、手套是生命线,一个都不能少。我当时买了一件标明可以抵御-30℃的外套,事实证明,非常有必要。

大概要花多少钱?这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我来帮你算一笔账(以4周为例):

- 语言项目学费+寄宿家庭费:大约3500-5000加元(约合人民币1.8万-2.6万)

- 往返机票:淡季大约1500-2000加元(约合人民币8千-1万)

- 日常零花+周末出游:每周准备200-300加元比较宽裕(一个月约合人民币4-6千)

总的算下来,一个月的沉浸式体验,总花费大概在3万到4万人民币之间。这笔钱,买一段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一次实实在在的成长,我觉得值。

最重要的是心态!别怕开口说英语,说错了没人会笑话你,大家只会欣赏你的勇敢。别因为害羞就拒绝别人的邀请,多去参加集体活动,那是你交朋友最好的机会。试着像一个本地人一样去生活,去逛他们常去的超市,去坐公共交通,去公园里散步。放下游客的身份,你才能真正看到一个地方的灵魂。

这个寒假,别只在朋友圈里看别人滑雪了。去真正的雪里打个滚,去和不同国家的朋友碰个杯,去把一个遥远的地名,变成你故事里闪闪发光的一章。相信我,当你回来时,带回的绝不只是一箱子纪念品,还有一个更开阔、也更勇敢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78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