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西兰读研,我被毛利文化上了一课

puppy

来新西兰之前,我对毛利文化的印象,可能就跟你一样,停留在战舞和奇异果商标上。直到读研时被一门必修课“按头”学习,才发现自己有多无知。原来,毛利人会把山川河流看作有生命的祖先,见面介绍自己时,会先说来自哪座山、哪条河,而不是哪个城市。这种与土地的深刻联结,真的颠覆了我的认知。这堂意外的文化课,比任何专业课都让我震撼,也让我明白,留学不只是为了拿个文凭,更是换一个视角看世界的开始。

小编悄悄话
在新西兰,文化冲击可能不是来自汉堡薯条,而是来自一句你听不懂的毛利语问候,或者课堂上教授让你介绍自己的“山川河流”。别慌,这趟旅程远比你想象的更深刻,也更值得。

来新西兰读研,我被毛利文化上了一课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点“软”的,但绝对比任何一篇“如何选课”的攻略都硬核。

还记得我刚到奥克兰大学读研的第一堂课吗?那是一个小班研讨课,十几个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加上一个看起来非常和蔼的白人老教授。我当时想,嗯,国际化的课堂,很棒。老教授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然后用一种我完全没听过的语言,流利地说了一大段话。我旁边的德国小哥一脸懵,前面的印度同学也皱起了眉头。我心里咯噔一下:完了,难道是我雅思听力退步了?这口音也太难懂了吧!

足足两分钟后,老教授微笑着切换回了英语:“That was my mihimihi, my formal introduction in Te Reo Māori. I was telling you about my mountain, my river, my ancestors, and my connection to this land.”

全班寂静。我脑子里嗡嗡作响。什么?介绍自己不说来自哪个城市,而是说来自哪座山、哪条河?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对我来说完全是个谜。来新西兰之前,我对毛利文化的全部认知,可能就跟你一样,停留在All Blacks赛前跳的哈卡战舞,还有那个印在奇异果商标上的、有点可爱的毛利图腾。我以为这就是全部了。直到那天,我才发现自己有多无知,而这门必修的文化课,才刚刚开始。

破冰,从一句“Kia Ora”开始

在新西兰,你最先学会的毛利词汇,一定是“Kia ora”。它无处不在,超市收银员会笑着对你说,公交车司机会对你说,连新西兰总理在国际会议上发言,开场白也常常是“Kia ora”。

起初,我以为它就是“Hello”的毛利语版本。但后来才知道,它的意思远比一个简单的问候要深。 “Kia”意味着“to be”,而“ora”意味着“well”或“healthy”。所以,“Kia ora”的直译是“be well”,这是一个真诚的祝福,祝愿你健康、安好。当你理解了这层含义,再说出这个词时,感觉整个人的心情都变得温暖起来。

这不仅仅是一个词。它代表着一种全国性的认同。根据新西兰统计局(Stats NZ)2018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当时约有18.5万人能用毛利语进行日常对话,占总人口的4%。听起来不多?但你得知道,这门语言曾一度濒临灭绝。经过几十年的复兴运动,现在它已经成为新西兰的官方语言之一。每年九月的“Te Wiki o te Reo Māori”(毛利语言周),整个国家都会掀起学习毛利语的热潮,从幼儿园到大公司,大家都在努力说几句毛利语。我记得那年,连我们学校食堂的菜单都换成了双语的。

这种语言上的融入,是文化存在感最直接的体现。它提醒着每一个像我一样的“外来者”,你所处的,是一个有着深厚原住民文化根基的双文化国家。而“Kia ora”,就是你打开这扇文化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必修课的“暴击”:我不是来自上海,而是来自……山和河?

真正颠覆我认知的,还是那门被我戏称为“按头学习”的文化必修课。新西兰的大学,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很多专业都会设置一门关于《怀唐伊条约》(Te Tiriti o Waitangi)和新西兰双文化的课程。当时我还挺不乐意的,心想我一个学商科的,了解这些历史干嘛?

课程的核心,就是教我们理解毛利人的世界观(Te Ao Māori)。其中最震撼我的,就是前面提到的“mihimihi”或“pepeha”——毛利人的自我介绍方式。

它的格式通常是这样的:

Ko [山的名字] te maunga. ([山的名字]是我的山。)

Ko [河的名字] te awa. ([河的名字]是我的河。)

Ko [部落的名字] te iwi. ([部落的名字]是我的部落。)

Ko [我的名字] ahau. (我是[我的名字]。)

在毛利人的观念里,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自然、与土地、与祖先紧密相连的一部分。山川河流不是没有生命的风景,而是有灵的、活着的祖先。你的身份,首先由你所归属的土地来定义,然后才是你的部落和你的名字。这种对身份的认知,叫做“Whakapapa”(发音:fa-ka-pa-pa),它不仅仅指家谱,更是一种宏大的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都通过一张巨大的联结之网联系在一起。

当时老师让我们这些国际学生也试着做一个自己的pepeha。我们都傻眼了。我来自上海,一座没有“圣山”的超级都市,黄浦江算是我的河吗?它更像是一条交通要道。我们习惯了用城市、用职业、用毕业院校来定义自己,却从未想过,我们与脚下土地的联结是什么。

这种世界观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哲学。它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新西兰的现代法律。一个最著名的案例,就是2017年,新西兰国会通过法案,承认旺格努伊河(Whanganui River)具有法人资格。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条河在法律上被视为一个“人”,它拥有人的权利和义务,不能被“拥有”,只能被监护。如果有人污染了它,就等同于伤害了一个“人”。为此,法案还任命了两名监护人,一名代表政府,一名代表旺格努伊河的毛利部落(iwi),共同为河流的“福祉”发声。这个判决当时震惊了世界,但如果你理解了Whakapapa,就会明白,这在毛利人的世界观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战舞”之外,毛利文化到底是什么?

聊到毛利文化,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哈卡(Haka)。没错,它充满力量,极具视觉冲击力。但如果只知道哈卡,那就太可惜了。就像提到中国只知道功夫一样片面。

哈卡并非只有“战舞”一种。它是一种表达方式,可以用在各种场合,欢迎贵宾(haka pōwhiri)、庆祝胜利、甚至在葬礼上表达哀思。它是一种集体的、发自肺腑的情感抒发。所以,别再简单地叫它“war dance”了。

除了哈卡,还有几个毛利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你在新西兰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

一个是“Kaitiakitanga”,意思是“守护”。这是一种深深根植于文化中的环保理念,认为人类是地球的守护者,有责任照看好土地、天空和海洋,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新西兰之所以能成为“百分百纯净”的旅游胜地,背后就有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支撑。很多环保项目,比如Taranaki Mounga项目,旨在恢复塔拉纳基山的生态系统,就是由当地毛利部落和政府环保部门共同主导的。他们不是在“管理”自然,而是在“守护”自己的祖先。

另一个是“Manaakitanga”,意思是“款待”和“关怀”。它强调的是如何对待他人,尤其是客人。在新西兰,你会发现人们普遍非常友好、乐于助人。这不仅仅是国民性格,背后也有Manaakitanga文化的熏陶。它的核心是提升他人的“mana”(威望、尊严),通过慷慨和尊重来建立关系。我刚到新西兰时,房东太太不仅准备了晚餐,还开车带我熟悉周边环境,她说:“在这里,你就是我们的家人。”那种温暖,就是Manaakitanga最直接的体现。

还有一个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Whenua”。这个词在毛利语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土地”,另一个是“胎盘”。在传统中,新生儿的胎盘会被埋在他们家族的土地里。这种做法象征着人与土地之间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土地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而是滋养生命的母亲。这个词,比任何长篇大论的解释,都更能让我理解毛利人对土地那份深沉的爱。

当代新西兰:看得见、摸得着的“双文化”

你可能会问,这些文化听起来很棒,但在现代社会里,它们真的存在吗?还是只存在于博物馆和旅游宣传册里?

答案是:它们真实地存在于新西兰的日常生活中。

根据新西兰统计局最新的2023年人口普查数据,毛利裔人口达到了978,246人,占总人口的17.8%,并且这个比例还在持续增长。毛利文化早已不是“少数民族”文化,而是这个国家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走在奥克兰街头,你会看到路牌上写着“Auckland / Tāmaki Makaurau”。飞往惠灵顿,你会听到机长广播“Wellington / Te Whanganui-a-Tara”。这种双语命名,是对这片土地历史的尊重。

新西兰航空公司的飞机尾翼上,那个美丽的银蕨图案,其实是毛利文化中的“Koru”,象征着新生、成长和力量。

2022年,新西兰正式将“Matariki”(毛利新年)定为公共假日。这是第一个以毛利世界观为基础设立的全国性假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和家人团聚,纪念逝者,并对未来许下愿望。我的很多本地朋友,都会在黎明前起床,去山顶观测Matariki星团的升起。这就像我们的春节一样,是一个充满仪式感和文化内涵的节日。

当然,这种双文化并存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关于土地归还、资源分配和社会公平的讨论,至今仍在继续。但重要的是,新西兰正在努力直面它的历史,并试图在现代社会中,为两种文化找到共存共荣的道路。作为留学生,我们有幸能亲眼见证并参与这个过程。

所以,这跟我们留学生有什么关系?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我只是来读个学位,拿个文凭,这些深奥的文化跟我关系大吗?

关系太大了。

如果你只是把留学当成换个地方上课,那你可能会错过这趟旅程中最宝贵的部分。留学不只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认知。去了解你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去理解这里的人们如何思考,这本身就是一种无法用学分衡量的教育。

下次你看到一个很长的毛利地名,比如“Taumatawhakatangihangakoauauotamateaturipukakapikimaungahoronukupokaiwhenuakitanatahu”,试着去查查它的意思,而不是抱怨它难记。你会发现背后可能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下次你的教授用“Tēnā koutou katoa”(大家好)来开场时,你可以试着回应一句“Kia ora”。这个小小的举动,会让你从一个“局外人”,变成一个更受欢迎的“参与者”。

下次当别人问你来自哪里时,除了说出你的城市,你也可以想一想,你的“山”是什么?你的“河”又是什么?是家乡的黄山、长江,还是你童年时家门口的那座小山丘、那条清澈的小溪?这堂毛利文化课,也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与故乡的联结。

留学给你打开的,不只是一扇通往世界名校的门,更是一扇窗。从这扇窗望出去,你会发现,原来定义“我是谁”的方式有那么多种,原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如此亲密,原来一个国家可以这样努力地去拥抱它的历史和多元。而这些,才是留学真正能让你受益一生的东西。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34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