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高中留学,选对城市比选校还重要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正埋头研究加拿大高中的排名,纠结哪所“名校”更好?但咱们先停一下,聊个掏心窝子的话:你有没有想过,比起学校的title,你将要生活三四年的那座城市,可能才是决定你留学体验的关键?这座城市的气候你习不习惯?语言环境怎么样,是华人圈子小、能逼你苦练英语,还是资源多、方便你平稳过渡?它的安全度、生活成本和未来的升学机会,这些看似是小事,却直接关系到你的生活幸福感。这篇文章不想跟你空谈排名,而是想带你从实际出发,看看如何选一座真正适合你的城市,让你的高中生涯不留遗憾。

选城市,你要想清楚这几件事
气候和环境:你怕冷吗?喜欢四季分明还是温润如春?这决定了你未来几年的生活舒适度。
语言和文化:你想快速融入、苦练英语,还是需要一个华人社区作为过渡和支撑?
安全和成本:城市的安全指数怎么样?你家里的预算更适合哪个城市的生活开销?
教育和升学:这个省份的教育体系是否对你未来的大学申请有帮助?大学资源集中吗?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今天想跟你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还记得我前年认识的两个学生吗?一个叫Leo,一个叫Miya。俩人都拿到了加拿大高中的offer,都挺兴奋的。Leo去的是安大略省一所小镇上的“贵族”私校,排名很高,据说毕业生一半都能进多大。Miya呢,去的是温哥华本拿比市的一所公立高中,排名中等,但口碑不错。

两年后,我再见到他们,画风完全不一样了。Leo变得有点沉默,他说那个小镇冬天零下三十多度,大雪封门,除了上课就是待在宿舍,周围几乎没有亚洲面孔,想吃顿火锅都是奢望。学校管得严,但他的孤独感比学习压力还大。而Miya呢,整个人阳光开朗。她说本拿比生活太方便了,下课了和同学去Metrotown逛街,周末去列治文吃早茶,想家了就去华人超市买零食。学校里社团活动多,她参加了徒步俱乐部,认识了世界各地的朋友,英语口语练得超溜。去年,她顺利拿到了UBC的offer。

Leo的学校title听起来是更“亮眼”,但Miya的留学体验显然幸福感更高。这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十几岁、第一次离开家的孩子来说,到底是学校的排名重要,还是那座城市能给予的温度和支持更重要?

所以,今天咱们不卷排名,不聊“名校”,就踏踏实实地聊一聊,怎么选一座真正适合你的加拿大城市。这可能比你研究那份高中排行榜,要重要一百倍。

气候这件“小事”,可能决定你的心情指数

你别笑,说真的,千万别低估天气对一个人的影响。特别是从中国南方来的同学,如果你没体验过加拿大漫长又严寒的冬天,很可能会被“教做人”。

西海岸的“暖宝宝”:温哥华和维多利亚

如果你来自广东、福建或者江浙沪,极度怕冷,那BC省的温哥华和维多利亚可能是你的天堂。这里的气候是全加拿大最温和的,冬天平均气温很少低于零度。根据加拿大环境与气候变化部(ECCC)的数据,温哥华冬季(12月-2月)的日均最高温通常在6°C到8°C之间。但这儿的冬天有个外号,叫“Raincouver”,因为雨水特别多,一年平均有160多天都在下雨。所以,你可能不需要厚重的羽绒服,但一件质量好的冲锋衣和一双防水靴子绝对是必备品。

我认识一个从广州来的女孩,她当初就铁了心只选温哥华的学校。她说:“我真的无法想象在零下20度的天气里等公交车,那样我可能会抑郁。温哥华的湿冷我还能接受,至少周末还能去爬山、去海边散步。” 这种选择,就是对自己生活习惯的清晰认知。

中部地区的“四季分明Pro Max”:多伦多和渥太华

安大略省的多伦多、渥太华这些城市,就是典型的四季分明。夏天阳光灿烂,秋天枫叶如火,美得像画一样。但冬天,也是实打实的冷。多伦多的冬天平均气温在-1°C到-7°C,但体感温度因为有“风寒效应”会更低。而且,雪下得非常大。渥太华作为首都,冬天比多伦多更冷更长,零下20度是家常便饭。不过,这里的冬季活动也超多,比如渥太华的里多运河会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溜冰场,多伦多周边的滑雪场也很多。

一个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就特别喜欢多伦多。他说:“北京冬天也冷,但多伦多的雪才叫真正的雪!厚厚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响。冬天虽然冷,但室内暖气都开得巨足,穿着短袖吃冰淇淋,感觉特爽。” 如果你喜欢这种季节感分明、不介意铲雪和严寒带来的乐趣,那安省会很适合你。

草原省份的“硬核模式”:卡尔加里、埃德蒙顿和温尼伯

阿尔伯塔省和曼尼托巴省这些地方,冬天就是“硬核模式”了。这些城市以阳光充足著称,卡尔加里每年有超过330天的日照。但冬天是真冷,而且是干冷。零下30度甚至零下40度的极端天气都可能出现。我有个朋友在温尼伯读高中,他说冬天出门,呼出的气瞬间就能在睫毛上结冰,手机在室外待几分钟就自动关机。

当然,也有好处。这里的房价和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没有省税(阿尔伯塔省)。如果你是那种特别耐寒、喜欢阳光、追求性价比的学生,可以考虑。但去之前,请一定、一定、一定买好加拿大鹅或者同等级别的御寒装备。

语言环境,决定你讲“Chinglish”还是地道英语

语言环境是个双刃剑,选得好能助你一臂之力,选不好可能让你在华人圈里“躺平”三年。

华人社区超大的“舒适圈”:温哥华(列治文)和多伦多(万锦、世嘉堡)

这两个地方是加拿大华人最聚集的区域。根据202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数据,列治文市(Richmond)的华裔人口比例超过了50%,万锦市(Markham)也接近50%。走在这些地方的商场里,你听到的普通话和广东话可能比英语还多。餐馆、超市、银行、诊所,全都有中文服务。

这对刚到加拿大的小留学生来说,绝对是巨大的福音。想家了,随时能吃到家乡菜;生病了,能找到说中文的医生;生活上遇到困难,很容易找到同胞帮忙。这种“软着陆”可以极大地缓解初期的孤独和无助感。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样的环境太容易让人待在舒适区了。我见过不少在列治文读了三年高中的学生,英语口语还是磕磕巴巴,因为他们从房东到朋友,再到吃饭逛街的店员,全都能用中文交流。如果你自控力不强,很容易就放弃了练习英语的机会。

真实的案例是,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万锦一所高中,班里一半都是华人。他每天的好朋友、学习小组、游戏搭子都是中国人。父母本来希望他能融入当地文化,结果发现他只是换了个地方过中国式生活。后来他们果断在高二时把他转到了华人比例较低的奥克维尔(Oakville),环境逼着他去交流,一年下来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华人社区适中的“平衡木”:本拿比、卡尔加里、渥太华

这些城市有一定规模的华人社区,但又不像列治文和万锦那样“饱和”。比如卡尔加里,华裔人口占总人口的8%左右。这意味着你既能找到华人超市和正宗的中餐馆来满足你的“中国胃”,又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被中文完全包围。学校里的国际学生比例也比较均衡,你能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

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环境,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最理想的。你需要主动去社交,去参加社团,但当你真的需要帮助时,华人社区的支持网络也触手可及。

华人社区很小的“挑战区”:哈利法克斯、魁北克城、萨斯卡通

在这些海洋省份或者中部小城市,华人面孔就少很多了。这对锻炼英语和独立能力是绝佳的机会。你会被“扔”进一个纯粹的英语(或法语)环境,从点餐到问路,从和寄宿家庭交流到跟同学做项目,都必须用外语。

我认识一个在哈利法克斯读高中的学霸,他刚去的时候,连点个Tim Hortons的咖啡都紧张得不行。但半年后,他已经能和当地人开玩笑了,口音也变得非常地道。他说:“在那样的环境里,你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上。虽然开始很苦,但成长是最快的。” 不过,这种模式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素质要求很高。如果你性格内向,或者非常恋家,去这样的城市可能需要更长的适应期。

安全感与生活成本,爸妈最关心的两件事

留学在外,安全第一。同时,钱也要花在刀刃上。这两个因素直接决定了你和家人的安心程度。

城市的安全指数,要看数据也要看区域

加拿大总体上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国家,但大城市和小城市、市中心和郊区的治安状况还是有差别的。我们可以参考一个叫“犯罪严重指数”(Crime Severity Index, CSI)的数据,这是加拿大统计局发布的。数值越低,代表犯罪率和严重程度越低。

根据2022年的数据,一些大都市区的CSI指数大概是这样的:多伦多是57.6,渥太华是58.9,温哥华是92.4,而像魁北克城和安省的巴里(Barrie)这些城市,指数则低至40-50的区间。像温尼伯(Winnipeg)和里贾纳(Regina)的CSI指数则相对较高,超过了130。但这不代表整个城市都不安全,只是平均数据。

更重要的是看具体的社区。比如在温哥华,西温哥华(West Vancouver)和北温哥华(North Vancouver)就是公认的富人区,治安非常好。而市中心的东区(Downtown Eastside)则问题比较集中。所以选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查查学校所在的社区治安情况,这比看整个城市的宏观数据更实用。

生活成本,丰俭由人但差异巨大

不同城市的生活成本,尤其是住房,差距真的非常大。这直接关系到你家庭的经济压力。

根据租房网站PadMapper的2023年数据,温哥华一居室公寓的平均月租金已经飙升到2800加元以上,是全加拿大最贵的城市。多伦多紧随其后,也要2500加元左右。这意味着,如果你在这两个城市留学,光是寄宿家庭的费用或者未来自己租房的开销,就会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相比之下,其他城市就亲民多了。比如卡尔加里,一居室月租金大约在1700加元。蒙特利尔更低,大约1600加元。而像哈利法克斯或者温尼伯,可能1300-1500加元就能搞定。几百加元的月租差,一年下来就是几千加元,差不多是一张回国往返机票了。

我有个同学,家里预算比较紧张,他最终放弃了多伦多的学校,选择了阿尔伯塔省的埃德蒙顿。他说,省下来的生活费,让他有余钱可以参加学校的滑雪旅行,还能在假期去班夫国家公园玩,留学体验的质量反而更高了。

教育资源和升学路径,为你的大学梦铺路

好了,说到最核心的问题了。选城市怎么影响升学?影响太大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省内优势

加拿大的大学录取,对本省的学生是有一定倾斜的。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录取配额”,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存在的。最典型的就是安大略省。

安省拥有全加拿大最多的顶尖大学,比如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女王大学等等。如果你在安省读高中,毕业后申请安省的大学,走的是“101通道”。而其他省份或者国际学生,走的是“105通道”。这两个通道的申请系统、处理时间和竞争激烈程度都有所不同。普遍认为,“101通道”的申请者在同等条件下会更具优势。

一个真实的例子:两个学生成绩差不多,一个在安省读高中,一个在BC省读高中,都申请滑铁卢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CS)。安省的那个学生,除了成绩,他的高中选课、竞赛经历更容易被滑铁卢大学的招生官所理解和认可。因为招生官对本省的教育体系最熟悉。结果,安省的同学顺利拿到了offer,而BC省的同学就被放进了waiting list。

同理,如果你心仪的大学是UBC或SFU,那么在BC省读高中会让你在申请时更有优势。如果你想去麦吉尔大学,那么在魁北克省读高中(或者CEGEP)自然是最佳跳板。

教育资源的集中度

大城市,特别是像多伦多、温哥华这样的教育中心,能给你提供更多的资源。这里有各种顶尖的竞赛、夏令营、补习班、志愿者机会,还有大学举办的开放日和讲座。你可以很方便地提前去感受大学氛围,甚至认识一些大学教授。

我的一个表妹在多伦多读高中,她高中的机器人俱乐部指导老师就是多大的博士生。她还参加了滑铁卢大学举办的数学竞赛,这些经历对她后来申请工程专业帮助巨大。这些机会,在一些偏远的小镇是很难获得的。

所以,在选城市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未来最想去哪几所大学?这些大学在哪个省?那么,就把高中的选择范围,优先锁定在那个省份的核心城市圈里。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策略,能让你的升学之路走得更顺畅。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选学校的排名,就像是网购时只看商品的“好评率”,但选城市,是在为你未来几年的生活挑选一个“配送地址”和“使用环境”。快递能不能准时到,东西用着顺不顺手,售后服务好不好,这些都比那个冰冷的“好评率”数字要真实得多。

别让排名绑架了你的选择。静下心来想一想,未来几年,你希望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醒来?是推开窗就能看到落基山的皑皑白雪,还是下楼拐角就能吃到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是希望在一个安静的小镇里潜心学习,还是在一个多元的大都市里探索无限可能?

你的留学生活,不应该只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它更是一段无法复制的青春回忆,是你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去选一座让你心动的城市吧,然后,在那片你喜欢的土地上,找到一所适合你的好学校。这,才是对自己未来最好的投资。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430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