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澳洲后,我的人生观被颠覆了

puppy

来澳洲之前,我曾以为人生就是一条拼命往上爬的赛道,成绩、实习、好工作,一个都不能少。但在这里,我看到下午三点就去冲浪的白领,看到把咖啡馆经营成艺术品的老板,也看到水电工师傅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成功”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样子,原来生活不止有KPI,还有阳光、海浪和与朋友的BBQ。我渐渐放下了“出人头地”的执念,开始学着放慢脚步,享受过程。这趟留学,颠覆的不仅是我的认知,更是让我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写在前面:给每一个曾为“不够优秀”而焦虑的你
这篇文章不打算给你灌鸡汤,也不想教你怎么规划“成功人生”。我只是想和你聊聊,我在澳洲留学这几年,心态上发生的一些真实变化。如果你也曾在深夜里因为一份实习、一个绩点而辗转反侧,如果你也曾觉得人生就像一场停不下来的马拉松,那么,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喘息的空间。记住,留学不只是为了拿一张文凭,更是为了打开一扇窗,看看世界,也看看自己。

留学澳洲后,我的人生观被颠覆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刚来悉尼的第一个学期,赶上期末季。那晚,我正对着电脑上密密麻麻的due date和招聘网站上“要求有2-3年相关经验”的实习岗位,焦虑得头皮发麻。咖啡因已经失效,我感觉自己就像国内那台高速运转的学习机器,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空转。

就在这时,我的澳洲本地室友Jack,一个在咨询公司上班的“正经白领”,吹着口哨回来了。他没带公文包,而是肩上扛着一块巨大的冲浪板,头发上还滴着水,带着一股咸咸的海风味道。他看到我愁眉苦脸的样子,笑着问:“Hey mate, another tough night? The waves at Manly were epic today, you should've come!” (嘿哥们,又在熬夜?今天曼利海滩的浪超棒,你真该一起来的!)

我当时愣住了。那是一个周三的下午四点。一个在CBD工作的白领,在工作日的下午,居然跑去冲浪了?这在我当时的世界观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玩物丧志”。我脑子里全是“项目进度”、“职业规划”、“KPI考核”,而他的世界里,却有阳光、海浪和“epic waves”。那个瞬间,强烈的文化冲击像一阵巨浪,拍在了我固若金汤的认知堤坝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裂缝。

被“标准答案”绑架的我们

来澳洲之前,我的人生剧本几乎是所有中国学生的复刻版。从小被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人生就是一条设定好关卡的赛道。考个好高中,刷个高分数,进一所985/211,然后是绩点、学生会、各种证书、大厂实习……每一步都不能错,每一步都要比别人快。

我们被一种无形的“成功模板”捆绑着:30岁前要当上管理层,年薪要达到某个数字,要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这种压力是真实存在的。根据《202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超过60%的应届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巨大,而“内卷”这个词,更是精准地描绘了我们这一代人“停不下来的陀螺”状态。我们害怕掉队,害怕成为那个“不成功”的普通人。

这种心态,我原封不动地带到了澳洲。我选了最热门的商科,课程排得满满当当,业余时间全部用来参加各种networking event,疯狂投简历。我把生活也量化了,每天认识几个新人,每周修改几次简历,每个月要拿到几个面试。我很少抬头看悉尼那片被誉为全世界最美的蓝天,也很少在海滩上真正地放松,因为我总觉得,享受是可耻的,是浪费时间,是“不求上进”。

澳洲教我的第一课: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

然而,澳洲这个“懒散”又“多元”的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挑战我那套单一的价值观。在这里,我看到了太多种活法,每一种都那么鲜活,那么理直气壮。

1. “蓝领”比“白领”更受尊敬,也更赚钱

有一次我家下水道堵了,请了个水管工师傅来修。师傅叫Mark,开着一辆装备齐全的工具车,看起来四十多岁,壮实开朗。半小时搞定问题,收费200澳元。闲聊时我才知道,他自己开了个小公司,手下带着几个学徒,年收入远超很多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他说他喜欢这种亲手解决问题、每天都能看到成果的感觉,而且工作时间自由,可以随时去陪孩子看球赛。

这对我冲击很大。在国内,“蓝领”似乎总被贴上“没文化”、“辛苦”、“社会地位低”的标签。但在澳洲,技术工种(Tradesperson)是一个非常受人尊敬且收入丰厚的职业。根据澳洲税务局(ATO)的数据,一个有经验的水管工、电工或木工,年薪达到1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48万)是家常便饭,甚至更高。澳洲的职业教育体系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与大学教育是平行的,没有高下之分。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去选择道路,而不是挤破头去追逐那唯一的“金领”梦。我才明白,靠手艺吃饭,同样可以活得体面、富足、有尊严。

2. 工作是为了生活,而不是反过来

我那个去冲浪的室友Jack,并不是个例。在澳洲,Work-Life Balance(工作与生活平衡)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澳洲的法定全职工作时间是每周38小时,法律保障每年至少4周的带薪年假,外加各种病假、事假。下午五点办公室准时熄灯,周末和节假日老板发工作邮件是“不道德”甚至可能是违法的。

我认识的一个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朋友,她说虽然忙季也会加班,但公司会严格给予调休或加班费。更重要的是,大家普遍认为,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个人的兴趣爱好、家庭时间、身心健康,都比工作本身更重要。下午三点,你会看到咖啡馆里坐满了喝“Flat White”的上班族;周五下午,酒吧里人声鼎沸,大家都在庆祝“TGIF”(Thank God It's Friday)。这种氛围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人生不是一场只有输赢的零和博弈,拼命工作不是唯一能证明你价值的方式。

3. “小而美”的生意,也能成就大大的幸福

在国内,我们谈创业,想到的总是融资、上市、做大做强,仿佛不成为下一个“独角兽”就是失败。但在澳洲,我看到了无数“小而美”的生意。

我最喜欢去学校附近的一家咖啡馆,老板是一对年轻夫妇。店面不大,只有几张桌子。男老板负责咖啡,女老板负责烘焙。他们认识每一位熟客,记得你喜欢加糖还是换燕麦奶。店里的装饰品是他们从世界各地旅行淘来的,墙上挂着他们自己拍的照片。他们的生活看起来简单,但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热爱,是任何商业计划书都写不出来的。

根据澳大利亚小企业和家族企业监察员(ASBFEO)的报告,小企业(雇员少于20人)占了全澳所有企业的98%以上,为整个国家的经济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GDP。在这里,开一家花店、一个书店、一间手工作坊,都是备受鼓励和尊重的选择。人们追求的不是无限扩张的商业帝国,而是一种自己能掌控的、充满热情的生活方式。成功,可以是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匠人精神。

放下执念,与自己和解

在澳洲待久了,我那根紧绷的弦,终于慢慢松了下来。我不再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刷招聘信息,不再因为别人拿到一个面试机会就焦虑得不行。我开始尝试着去“浪费”时间。

我办了张健身卡,不是为了练出马甲线发朋友圈,只是因为喜欢大汗淋漓的畅快感。我会在没课的下午,带上一本书去皇家植物园的草坪上躺着,看云卷云舒,直到日落。我开始学着做饭,邀请朋友来家里开BBQ派对,享受大家围坐在一起的吵闹和温暖。我发现,当我不把所有精力都聚焦在“出人头地”这个目标上时,我反而获得了更多。

我学会了欣赏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结果。写论文不再是为了一个HD(High Distinction)的高分,而是享受沉浸在知识海洋里探索的乐趣。参加社团活动不再是为了给简历镀金,而是真心想认识一些有趣的人。我的人生,从一张任务清单,变成了一本待写的旅行日记。

这趟留学,颠覆的不仅仅是我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从那个被社会时钟和他人期望推着走的躯壳里跳出来,重新审视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什么能让我真正感到快乐?

我开始明白,真正的成功,不是爬到多高的位置,赚到多少钱,而是拥有定义自己生活的能力,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从容、内心丰盈的状态。这,就是与自己和解。

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

如果你也身在异国,也曾感到迷茫和焦虑,不妨试试下面这些事,不用太刻意,就当是给生活换个频道:

去你家楼下的咖啡馆,和老板聊聊天。问问他为什么开这家店,听听他的故事。你会发现,每个普通人背后,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闪闪发光的生活哲学。

找一件“毫无用处”的爱好。可以是冲浪、画画、玩乐器,或者只是在海边捡贝壳。做这件事不为任何目的,只为开心。让你的大脑从KPI模式切换到“无用之用”模式,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平静。

大胆地拒绝。拒绝那些你不想参加的酒会,拒绝那些让你倍感压力的比较。把时间留给自己,留给那些真正让你感到滋养的人和事。你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你想象的更宝贵。

多去接触当地的“非精英”人群。和超市收银员、公交车司机、建筑工人微笑问好。你会发现,幸福和满足感,与职业、头衔、收入的关系,真的没那么大。

最后想说,留学这条路,我们背负了太多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野心。但别忘了,你首先是你自己,然后才是谁的孩子、哪个学校的学生。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慢一点”,允许自己拥有一个不符合“标准答案”的人生。因为你的价值,从来就不需要一份光鲜的履历来证明。

阳光、海浪、BBQ的烟火气,这些都是生活本身。希望我们都能在奔跑的路上,偶尔停下来,好好看看风景。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17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