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新宠:当搞钱遇上搞环保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纠结,毕业后是去华尔街搞钱,还是投身环保事业做点有意义的事?现在不用选啦!如今华尔街最火的赛道,就是把这两件事合二为一。从ESG投资到气候科技,用资本的力量去支持那些真正解决环境问题的酷公司,不仅超级有成就感,回报率也相当可观。这对咱们留学生来说,简直是全新的蓝海!无论你是金融、理工还是文科背景,都能找到切入点。想知道这个既能实现理想又能拿到高薪的宝藏领域究竟是怎么玩的,未来有哪些职业机会在向你招手吗?这篇文章给你答案。

本文高能预警
这不是一篇空谈理想的文章,我们只聊怎么把理想变成“钱”途。
大量真实案例和数据出没,让你看清华尔街的真实风向。
从金融到理工再到文科,不管你学啥,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末有超实用的“上车”指南,帮你从小白变身Offer收割机。

华尔街新宠:当搞钱遇上搞环保

去年秋天,我还在哥大读研的时候,经历了一场至今记忆犹新的“宿舍卧谈会”。

室友Alex,一个标准的金融系学霸,刚刚拿到了高盛IBD(投行部)的暑期实习offer。他一边兴奋地在房间里踱步,一边畅想着华尔街精英的生活——天价的奖金、不夜的曼哈顿、改变世界格局的并购大案。而另一边,我的朋友Sarah,一位环境政策专业的“理想主义者”,则刚刚拒掉了一个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实习的机会,因为那份实习几乎没有薪水,她实在无法负担纽约高昂的生活费。

Sarah有些沮丧地说:“难道想做点对地球有益的事,就必须得先做好‘为爱发电’、穷困潦倒的准备吗?而那些最赚钱的行业,似乎总是在加剧问题。”

当时,我们都沉默了。这个“搞钱”还是“搞理想”的二选一难题,像一个幽灵,盘旋在每一个留学生的头顶。我们拼尽全力来到这里,既渴望实现个人价值,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希望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些积极的改变。可现实好像总逼着我们站队。

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个选择题,现在有了第三个选项呢?一个能让你西装革履地谈论着上亿资本的流向,同时又在为亚马逊雨林的保护、为清洁能源的未来出力的选项。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太美好了?别急,这正是当下华尔街正在发生的最激动人心的变革,也是咱们留学生面临的全新蓝海。

当“情怀”变成“指标”:无处不在的ESG投资

你可能在财经新闻里或多或少听过“ESG”这个词,它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拆开看很简单:E代表环境(Environmental)、S代表社会(Social)、G代表公司治理(Governance)。

过去,华尔街的大佬们看一家公司,主要就看财务报表,看它赚不赚钱。但现在,游戏规则变了。越来越多的顶级投资机构开始相信,一家公司如果天天污染环境(E)、压榨员工(S)、内部管理一塌糊涂(G),那它就算短期内赚得再多,长期来看风险也极高,迟早要“爆雷”。

所以,ESG投资的核心逻辑就是:把这三个“非财务”指标也纳入投资决策,筛选出那些既能赚钱,又对世界负责的好公司。这已经不是小部分白左的“情怀投资”了,而是真金白银驱动的主流趋势。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根据彭博行业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预测,全球ESG资产的总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超过53万亿美元,占据全球管理总资产的三分之一以上。想象一下,超过53万亿美元的资本,都带着“环保”和“社会责任”的滤镜去寻找投资目标,这会撬动多大的能量?

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的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已经连续好几年在他的年度公开信里,向全球的CEO们喊话,强调气候变化的投资风险。当手握近10万亿美元的“资本之王”都把ESG挂在嘴边时,你就知道,这绝不是开玩笑。

来看一个真实的“逆袭”案例。丹麦的Ørsted(沃旭能源)公司,十年前还叫DONG Energy(丹麦石油与天然气公司),是一家严重依赖化石燃料的传统能源企业。但他们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壮士断腕,剥离所有油气业务,全面转型做海上风电。当时很多人觉得他们疯了。结果呢?今天,Ørsted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开发商,被誉为“绿色转型的典范”。他们的股价在转型后的几年里一路飙升,给早期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完美诠释了“搞环保”和“搞钱”可以齐头并进。

硬核玩家登场:用科技正面刚气候变化的“Climate Tech”

如果说ESG投资是让资本“弃暗投明”,更像是一种防守和筛选的策略,那么气候科技(Climate Tech)就是主动出击的“特种部队”。

Climate Tech指的是那些专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它的范围超级广,从我们熟悉的新能源汽车(比如特斯拉)、太阳能电池板,到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技术,比如直接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Direct Air Capture)、用微生物制造蛋白质(替代传统畜牧业)、开发下一代核聚变能源等等。

这背后是真正的“硬科技”,也是风险投资(VC)最偏爱的领域。为什么?因为一旦某个技术取得突破,它解决的就是一个全球性的、万亿级的市场需求。这种潜在回报率,让最精明的投资人都为之疯狂。

根据普华永道(PwC)发布的《2023年气候科技状况报告》,尽管全球风险投资市场在2023年有所降温,但气候科技领域依然吸引了高达650亿美元的投资。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即使在资本寒冬,聪明钱依然在涌向那些能够解决人类终极问题的领域。

你一定听过比尔·盖茨。他退休后牵头成立了一个名为“突破能源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的VC,吸引了贝索斯、马云、孙正义等一众商业巨头入股。这个基金规模超过20亿美元,只投那些最前沿、最大胆的颠覆性能源技术。他们的投资组合里,有研发“人造太阳”的公司,有致力于让水泥和钢铁生产过程“脱碳”的公司。

再举个例子,瑞典的电池制造商Northvolt。为了打破亚洲在电池制造领域的垄断,并用清洁能源来生产“最绿色的电池”,这家公司在欧洲建起了超级工厂。迄今为止,它已经获得了超过150亿美元的融资,宝马、大众、高盛都是它的投资方和客户。一个来自北欧的创业公司,正在重塑全球的能源格局,这故事够酷吧?

还有瑞士的Climeworks,他们建造了全球最大的直接空气捕捉工厂,就像给地球装上了“吸尘器”,直接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抽出来,封存到地底下。这项技术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微软、Shopify等科技巨头已经开始花钱购买他们的“除碳服务”,来抵消自身的碳排放。

这些不再是PPT上的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商业现实。华尔街的逻辑很简单:哪里有最大的问题,哪里就有最大的机会。

为什么说这是咱们留学生的“黄金赛道”?

聊了这么多宏大的叙事,现在说回咱们自己。为什么说这个领域对留学生来说是绝佳的机会?

首先,这个赛道极度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它完美地打破了文、理、商科之间的壁垒。

  • 如果你是金融/商科背景:机会太多了!各大投行、基金、资管公司都在疯狂扩招ESG分析师、可持续金融专家。你需要做的,不再是仅仅盯着K线图,而是要能读懂一份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能评估气候变化对供应链的物理风险,能用模型去量化一家公司的“绿色”程度。这比传统的财务分析酷多了,也更有技术含量。

  • 如果你是理工科(STEM)背景:你就是Climate Tech领域的“香饽饽”。无论你是学化学、材料、生物,还是计算机、机械工程,这里都有你的用武之地。你可以去Northvolt这样的公司做电池研发,去Climeworks做碳捕捉技术优化,或者,你可以选择一个更有趣的路径——去VC基金做技术尽职调查。基金的合伙人可能懂财务,但他们需要你这样的技术专家来判断一个项目在科学上是否可行。你的一句“这个技术路径不靠谱”,可能会直接否决掉一笔千万美元的投资。

  • 如果你是文科/社科背景:别以为没你事儿!环境政策、国际关系、法学专业的同学,在这个领域同样大有可为。企业需要你来制定符合全球各地法规的ESG战略,咨询公司需要你为客户解读复杂的碳交易政策(比如欧盟的“碳关税”),评级机构需要你来设计和评估一套科学的ESG评级体系。你的专业知识,是连接技术、资本和政策的桥梁。

其次,咱们留学生的全球化视野是巨大的加分项。气候变化是一个没有国界的问题,解决方案也必须是全球化的。你来自中国,可能就比美国同事更了解中国的“双碳”目标和光伏产业的优势;你在欧洲读书,可能就对欧盟严格的环保法规有更深的体会。这种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多语言的优势,在那些进行全球布局的基金和跨国公司眼里,是千金难买的宝贵财富。

根据LinkedIn发布的《全球绿色技能报告》,拥有至少一项“绿色技能”的求职者,其被雇佣的速度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像“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环境科学”等关键词,正在成为简历上最亮眼的标签。

新手上路,如何“上车”?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已经有点心动了?别急,从心动到行动,这里有几条超实用的“上车”建议,帮你规划路线。

第一步:武装你的知识库。 在学校里,主动去选修一些相关的课程。现在很多顶尖商学院和工学院都开设了“可持续金融”、“影响力投资”、“能源系统”、“碳核算”等课程。耶鲁大学的“商业与环境中心”(CBEE)、斯坦福的“伍兹环境研究所”等,都是顶级的学术资源库。别浪费了学校的好资源,去系统地学习一下,让你的知识体系化。

第二步:get硬核技能。 光有理论还不够。试着去学习一些具体的“硬技能”。比如,学习如何使用GRI、SASB等国际主流的ESG报告标准;学习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了解如何计算一家公司的“碳足迹”;如果你是金融背景,可以尝试在你的财务模型中加入ESG风险因子。这些技能会让你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第三步:混进对的“圈子”。 积极参加学校里的相关社团,比如Net Impact、能源俱乐部等。这些社团经常会邀请业内人士来做分享,是绝佳的networking机会。同时,多关注行业里的重要会议,比如纽约气候周(Climate Week NYC)、GreenBiz等。即使不能亲身参会,在网上关注会议的动态和嘉宾,也能让你了解到行业的最前沿信息。在LinkedIn上关注一些这个领域的“大V”和机构,比如Generation Investment Management(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创办的基金)、TPG Rise Climate等,看看他们都在讨论什么。

第四步:实习,实习,再实习! 实习是最好的敲门砖。目标可以非常多元化:

  • 大厂的“可持续发展部”:像高盛、摩根士丹利这样的顶级投行,都有专门的Sustainable Finance Group。进去实习,你可以看到主流金融机构是如何将ESG融入日常业务的。

  • 专业的精品基金:关注那些100%专注于可持续或影响力投资的基金,比如前面提到的Generation,还有Impax Asset Management等。在这些地方,你能接触到最纯粹、最前沿的投资理念。

  • 气候科技VC或初创公司:如果你对技术更感兴趣,可以尝试去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这样的VC,或者直接去一家你很看好的Climate Tech创业公司。在创业公司里,你能亲身体验从0到1的过程,成长会非常快。

  • 四大或咨询公司:德勤、普华永道、麦肯锡等公司现在都有庞大的ESG咨询团队,帮助企业做可持续转型。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所以,下次当你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感到迷茫时,请记住,你不需要在“高盛的薪水”和“绿色和平的T恤”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痛苦抉择。

你可以选择去成为那个设计出下一代电池化学配方的工程师,也可以成为那个说服百亿级养老基金撤出化石燃料投资的分析师。这个时代最酷的工作,是那些既能创造巨大商业价值,又能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好一点点的工作。

世界需要既懂资产负债表,又懂碳循环的人。而你,完全可以成为那样的人。去试试吧,这片蓝海,正等着你去乘风破浪。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919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