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学,毕业留下到底香不香?

puppy

是不是快毕业了,心里又开始琢磨“留还是走”这个终极问题了?新加坡这地方,一边是看起来很美的金融中心、高薪的工作机会和那张让人心动的PR卡;另一边呢,又是贵到离谱的房租、卷到飞起的工作环境,还有离家万里的孤独感。到底“香不香”,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就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咱们扒一扒最新的工签政策,分享学长学姐找工作的真实体验,再算算留下来每个月的生活成本到底要多少。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看清留下这条路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写在前面,掏心窝子的话
这篇文章没有标准答案。留下还是回国,从来都不是一道对错题,而是一道选择题。你的家庭、你的专业、你的性格、你对未来的期许,都会影响这个选择。我能做的,就是把现实掰开了、揉碎了,把那些美颜滤镜下的真实情况,连同那些隐藏的坑,一起摊开给你看。希望你读完,心里能更亮堂,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就够了。

上周和刚毕业半年的学妹Amy在Bugis吃饭,吃到一半,她突然停下筷子,叹了口气说:“学长,我感觉自己快撑不下去了。”

Amy是去年NTU的传媒硕士,毕业后过五关斩六将,进了一家本地的公关公司。薪水听着不错,起薪4800新币,听起来比国内同龄人高出一大截。但她告诉我,上个月交完房租、水电、交通费,再去掉吃饭的钱,卡里就只剩几百块了。她说:“每天早上挤地铁的时候,我就在想,我背井离乡,每天累得像条狗,到底图什么?这张EP卡,真的有那么香吗?”

Amy的迷茫,我猜屏幕前的你,可能也感同身受。毕业季就像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指示牌上写着“留下”和“回国”,两条路看起来都有风景,也都充满了未知。新加坡这个地方,确实很诱人。它是亚洲金融中心,是跨国公司的聚集地,有着世界一流的城市环境和高效的政府。更别提那张传说中含金量很高的PR(永久居民)卡,似乎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票。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让人望而却步的生活成本,是“卷”到让人窒息的工作文化,是深夜加班后一个人走回家的孤独。所以,毕业后留在新加坡,到底香不香?这个问题,咱们今天不灌鸡汤,就来算笔实在账,聊点实在话。

第一关:那张决定你“去留”的工签,到底有多难拿?

想留下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搞定工签。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最主要的就是Employment Pass(EP)和S Pass(SP)。过去,大家总觉得只要是本地大学毕业,找份工作,拿个EP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朋友们,时代变了。

从2023年9月开始,新加坡人力部(MOM)推出了一个叫COMPASS的评估框架,专门用来审核EP申请。简单来说,就是个打分系统,你得拿到至少40分才能过关。这个系统让EP的申请变得“玄学”起来,不再是单纯看薪水了。

咱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打分系统,看看你大概在哪个位置:

它有四个基本项目:

  • C1 - 薪水:你的工资和你所在行业同龄人的工资比。越高分越高。
  • C2 - 学历:看你的毕业院校。顶级大学20分,普通大学10分。
  • C3 - 公司国籍多元化:你所在公司里,你的同胞多不多。越少分越高。
  • C4 - 公司对本地员工的招聘承诺:公司里的本地人比例。越高分越高。

还有两个加分项:

  • C5 - 技能加分:如果你的职业在“紧缺职业清单”(Shortage Occupation List)上,直接加20分。比如AI专家、网络安全分析师、海事工程师等。
  • C6 - 公司经济优先战略加分:如果你的公司参与了政府主导的某些经济发展项目,加10分。

听着是不是有点晕?我给你举个真实例子。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小K,NUS计算机硕士毕业,拿到了一个本地科技创业公司的Offer,月薪5800新币。我们来帮他算算分:

小K刚毕业24岁,计算机行业,5800新币的薪水大概能排到同行的65%-90%之间,所以C1薪水能拿10分。NUS是顶级学府,C2学历能拿20分。他去的创业公司不大,里面中国人比例不低,所以C3多元化可能只有10分。公司本地员工比例中等,C4本地招聘也拿10分。加起来正好50分,超过40分的及格线,顺利拿到了EP。

但另一个朋友小M就没那么幸运了。她是SMU的市场营销硕士,找了一家中小企业做市场专员,月薪4500新币。按她这个年纪和行业,这个薪水在COMPASS系统里可能得0分。虽然SMU的学历能拿20分,但中小企业的C3和C4分数通常不高,两项加起来可能也就10-20分。这样一来,总分就很难达到40分。最后公司只能帮她尝试申请S Pass。

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薪水。根据MOM最新的数据,一个23岁的大学毕业生,想在大部分行业拿到EP的薪水门槛,至少要达到5000新币。如果你是金融服务业,这个门槛更是高达5500新币。

这对很多文科、商科的同学来说,压力真的不小。根据2023年发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新加坡本地大学毕业生的月薪中位数大约在4300新币左右。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光靠薪水这一项,是拿不到分的。你必须在学历、公司背景等方面有优势,才能凑够那40分。

所以,别再以为毕业就能轻松留下。先去MOM官网的自我评估工具(Self-Assessment Tool)上测一测你的分数,心里有个底,这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关:找工作,是神仙打架还是凭实力说话?

搞明白了工签的规则,下一步就是找工作这个真正的战场了。新加坡的就业市场,说白了就是“冰火两重天”。

如果你是计算机、数据科学、金融科技这类热门专业的顶尖人才,那恭喜你,新加坡的各大公司会为你敞开大门。字节跳动、Shopee、各大银行和对冲基金,都在用高薪“抢人”。我一个NTU计算机毕业的学弟,还没毕业就收到了3个offer,起薪都在6500新币以上。对他来说,留在新加坡就是“真香”的选择。

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专业的同学来说,现实就骨感多了。

前面提到的Amy学妹,她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她读的传媒,这个专业在新加坡并不算紧缺。她投了上百份简历,面试了十几家公司,才拿到现在这个offer。她的很多同学,因为找不到愿意sponsor EP的公司,毕业后就直接回国了。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新加坡政府一直在收紧外劳政策,鼓励企业优先招聘本地人。公司要帮你申请EP,不仅要满足COMPASS的要求,还要证明为什么这个岗位非你不可,而不是一个新加坡人。这无形中增加了招聘外国人的成本和难度。

其次,你的竞争对手非常强大。跟你一起竞争的,不仅有本地顶尖大学的毕业生,还有来自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等地的优秀人才。大家都是名校背景,英语流利,你凭什么脱颖而出?

我给你的建议是,找工作一定要“早”和“准”。

“早”就是提前规划。从你读硕士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开始思考就业问题。多参加学校的招聘会(Career Fair),多和教授、学长学姐交流,了解行业动态。最重要的是,找一份实习!一份高质量的实习,是你简历上最闪光的亮点,也是你获得全职offer的敲门砖。

“准”就是精准定位。不要海投简历。花时间研究一下新加坡的就业市场,看看哪些行业、哪些公司在积极招聘外国人。比如,金融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海事工程等,都是新加坡重点发展的领域。把你的求职方向和这些领域结合起来,成功率会高很多。同时,好好打磨你的简历和LinkedIn主页,让它看起来专业、地道,符合本地的用人习惯。

第三关:算算生活账,每个月到底要花多少钱?

好,假设你顺利拿到了offer和EP,月薪6000新币,是不是就可以开启潇洒人生了?别急,我们来算一笔账,看看在新加坡生活,每个月到底要花多少钱。

大头永远是房租。

新加坡的房租,在过去两年里经历了一轮疯狂的暴涨。现在,就算是在离市区较远的HDB(组屋)里租一个普通的单间(Common Room),月租也要1000到1300新币。如果你想住得离公司近一点,或者选择公寓(Condo),那一个单间的价格轻松上到1500甚至2000新币。这还只是一个房间,不是一整套房子。

我们取一个中间值,假设你和别人合租,一个月的房租是1200新币

接下来是吃饭。

新加坡最伟大的发明就是食阁(Hawker Centre/Food Court),这里是打工人的续命食堂。一顿饭大概在5到8新币之间。如果你三餐都在外面解决,并且都吃得比较简单,一天下来大概是20新币。一个月就是600新币。偶尔想跟朋友出去吃顿好的,或者点个外卖,那费用就上去了。我们比较节省地算,每个月吃饭花销700新币

然后是交通。

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地铁和巴士基本能带你去任何地方。每天上下班通勤,一个月的交通费大概在100新币左右。

还有各种杂费。

水电网费,如果几个人分摊,每人每月大概80新币。手机话费,一个月30新币就能搞定。再加上一些生活必需品、社交娱乐、偶尔买件衣服的开销,我们保守估计一个月300新币

好了,我们来加一下:

1200 (房租) + 700 (吃饭) + 100 (交通) + 80 (水电网) + 30 (话费) + 300 (杂项) = 2410新币

这是非常节省的生活方式下的每月固定开销。也就是说,你月薪6000新币,到手交完CPF(公积金,PR需要交)后大概5000多,再减去2410新币的开销,每个月能攒下大概2600新币,折合人民币约1万4千块。

这么看,似乎还不错?但别忘了,你还没有生病,没有旅行,没有给家里买礼物,也没有考虑任何大额消费。一旦遇上点意外情况,这点存款可能很快就见底了。

所以,不要被高薪的数字迷惑。一定要结合本地的消费水平,算清楚自己每个月能存下多少钱。这个数字,才是你留下来奋斗的真实回报。

最后一关:那些钱以外的东西,你真的想好了吗?

聊完了工签、工作和生活成本这些硬核问题,我们再来谈谈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同样重要的事情。

你准备好迎接“卷”了吗?

新加坡的工作节奏非常快,效率至上。加班(OT)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在金融、IT和咨询等行业。身边的人都非常努力,大家都在拼命学习、考证、提升自己。这种环境能推着你快速成长,但也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你能不能适应这种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你是不是真的享受这种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你如何面对孤独?

刚毕业的头一两年,往往是最难熬的。学生时代的朋友各奔东西,新的同事可能只是点头之交。当你在深夜加完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那个小小的出租屋时,那种孤独感会排山倒海地涌来。家人生病了,你只能在电话里着急;逢年过节,看着朋友圈里大家晒团圆饭,你只能默默点个赞。建立新的社交圈子,找到归属感,是每个留下来的留学生都要面对的课题。

你留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有人说,来新加坡就是为了赚钱,攒够第一桶金就回国。有人说,是想把这里当成一个跳板,积累几年国际工作经验,再去欧美发展。也有人说,就是喜欢这里的简单、安全和高效,希望未来能拿到PR,在这里安家。

这些目标没有高下之分,但你必须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因为这个目标,会支撑你度过所有难熬的时刻。如果你只是盲目地“卷”,为了留下而留下,那么你很容易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迷失方向。

说了这么多,似乎把留在新加坡描绘得困难重重。但其实,这座城市依然有着巨大的魅力。

它的社会安定,法律严明,让你有满满的安全感。它的城市干净整洁,绿化无处不在,生活环境非常舒适。它的文化多元包容,你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拓宽自己的眼界。它还是一个完美的旅行中转站,一张廉价机票就能带你去东南亚的海岛享受阳光沙滩。

最重要的是,在这里的奋斗经历,会让你迅速成长为一个独立、强大、有国际视野的成年人。这段经历本身,就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所以,到底要不要留下?

别问别人香不香,问问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味道。

如果你渴望挑战,享受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想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快速积累资本和经验,那新加坡的“香”,可能正是你喜欢的味道。那就勇敢地去闯,去争取,别给自己留遗憾。

如果你更看重家人的陪伴,喜欢安稳闲适的生活,无法忍受一个人的孤单,那国内的“香”,可能更适合你的胃口。那也别犹豫,回家,回到熟悉的环境和亲人身边,也是一种幸福。

路是自己选的,没有哪条路是绝对正确的。最重要的,是想清楚,然后不后悔地走下去。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87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