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教大读新媒体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对香港教大的新媒体专业有点好奇?总觉得“教育大学”听起来很传统?别担心,这里的新媒体专业绝对会让你惊喜!我们不光是坐着听理论,而是真的上手做项目。从拍片子、玩转社交媒体运营,到体验VR/AR,课程设置超接地气,老师们也都是业界大牛和学界大咖,带你把想法变成现实。学校的设备也很给力,绿幕棚、专业相机随便用,创作欲爆棚。在这里,你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头脑风暴,一起“肝”due,氛围特别棒。想知道具体的课程体验、申请小贴士还有毕业后的发展吗?这篇学长学姐的“一手情报”全都告诉你!

学长学姐划重点
刻板印象请走开:“教育大学”不等于只培养老师,这里的新媒体专业是实打实的创意产业训练营。
实践大于理论:课程设置非常 hands-on,准备好告别纯理论,迎接拍片、剪辑、做项目的“肝帝”生活。
申请看作品集:成绩不是唯一,一个能展现你创意和潜力的作品集,是你敲开大门的关键。
资源要主动用:学校的专业设备和工作室很多,但不会主动找你。脸皮要厚,多问多借,才能值回学费!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也是你在香港留学路上的“前哨兵”。

还记得去年申请季,我那个学妹小A,手握着好几个香港学校的 con-offer(有条件录取),却对着其中一个名字犯了难——香港教育大学。她给我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纠结:“学长,我收到教大新媒体专业的 offer 了,可我妈一听‘教育大学’就觉得是去当老师的,说我一个想做导演的人去那儿干嘛……你说,我该不该接?”

这个问题,我敢打赌,屏幕前的你可能也正在心里嘀咕。一提到“香港教育大学”(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EdUHK),大家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温文尔雅的老师形象?觉得校园里一定充满了说文解字和加减乘除?如果我告诉你,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赛博朋克美学,是 VR 如何改变叙事,是怎样用一条短视频引爆社交网络……你会不会觉得有点“画风突变”?

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带你潜入教大内部,揭秘这个藏在“师范”光环下的新媒体专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体验。

“教育大学”里的新媒体,到底有多“野”?

咱们先来打破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迷思:在教育大学读新媒体,是不是天天研究“如何用 PPT 教小学生剪视频”?

答案是:大错特错!

你得知道,香港教大虽然在教育学科上是亚洲顶尖(根据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教大的教育学排在亚洲第4,全球第21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所“偏科生”。它的文学院、人文学院等都拥有非常前沿和独立的学科设置。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专业,通常隶属于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这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自由精神的地方,跟“刻板”两个字完全不沾边。

这里的课程设置,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实战”。你翻开课程表,看到的不是《教育心理学》,而是《数码媒体制作》、《社交媒体与文化实践》、《互动媒体设计》、《视觉叙事》、《游戏研究与设计》这些听起来就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名字。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上过一门叫《电影与录像艺术》的课。教授第一节课就问我们:“你们觉得什么是好电影?” 当大家还在引经据典地分析库布里克和王家卫时,他却说:“理论先放一边,这学期的任务,就是你们自己去拍一部5分钟的短片,从剧本、分镜、拍摄到后期,全部自己来。”整个学期,我们几乎一半的时间都不在教室里,而是在学校的“创意艺术与媒体制作工作室”(Creative Arts and Media Production Studio)里摆弄灯光,或者扛着摄像机在校园里、在旺角的街头巷尾寻找灵感。期末交作业,我们不是上传一篇论文,而是在小剧场里举办了一场“学生电影展映会”。那种感觉,比拿 A+ 还要爽!

另一门《社交媒体策略》课也很有意思。我们的期末项目是为香港一个真实的非营利组织(NGO)策划并执行一个为期一个月的社交媒体推广活动。我们小组当时负责的是一个关注流浪动物的机构。我们不仅要设计海报、写文案,还要拍摄宣传视频,甚至用数据分析工具(比如 Google Analytics)来追踪我们发布内容的互动率和转化率。期末汇报时,我们直接向那个 NGO 的负责人展示了我们如何让他们的 Instagram 粉丝数在一个月内增长了30%。这种直接把知识变现为成果的感觉,真的太有成就感了。

老师们不只是“老师”,更是你的“领路人”

如果说课程是骨架,那老师就是灵魂。教大的老师们,绝对是这个专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你以为他们都是皓首穷经的学者?不,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双栖”甚至“多栖”人才。我们的电影课教授,曾经是香港某知名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他的作品还得过奖;教我们视觉设计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活跃在香港艺术圈的独立艺术家,她的作品在画廊里展出;还有一位教新媒体理论的博士,他的研究方向是电子游戏和粉丝文化,上课时能从《最终幻想》聊到B站的弹幕文化,比我们这些“网瘾少年”还懂梗。

这种背景的老师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不仅能教你理论知识,更能告诉你行业里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一个创意是如何从想法变成现实的。香港的大学普遍实行小班教学,教大的师生比大约在12:1左右,这意味着你有很多机会和这些“大牛”进行深入交流。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的短片项目遇到了瓶颈,不知道怎么拍出一个有冲击力的结尾。我们预约了教授的 office hour,他花了整整一个小时,跟我们一起在白板上画分镜,推敲每一个镜头,甚至还亲自演示机位应该怎么摆。聊到最后,他突然说:“我认识一个做电影配乐的朋友,你们可以把初剪版发给他看看,或许他能给你们一些建议。” 就这样,通过他的引荐,我们的片子最终用上了一段质量超高的原创配乐。

这种感觉,不像是在上课,更像是在一个创意工作室里,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总监做项目。他不会直接给你答案,而是引导你、启发你,并在你需要的时候,动用他的人脉和资源来帮你一把。

器材和资源:你的创意弹药库

搞新媒体创作,光有想法可不行,“装备”必须得到位。在这方面,教大绝对算得上是“壕”气冲天。

学校的媒体中心和工作室,简直就是我们这些创意人的天堂。里面有什么?索尼 A7S III、佳能 C200 这样的专业级摄影机,各种焦段的电影镜头,爱图仕(Aputure)的专业灯光套件,森海塞尔(Sennheiser)的无线麦克风系统……这些设备,你在外面租一天可能就要花掉上千港币,但在学校,只要你是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简单的网上预约,就可以免费借用!

除了硬件,软件和空间也一应俱全。学校有好几个专业的剪辑室,里面的 iMac 都预装了全套 Adobe Creative Cloud(Photoshop, Premiere, After Effects 等)和 Final Cut Pro X。还有一个专业的绿幕摄影棚,你想拍个科幻大片或者把自己“P”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毫无压力。我甚至还在学校的“未来教室”(Future Classroom)里体验过 VR/AR 设备,用 VR 头显来探索虚拟叙事的可能性。

当然,这些资源不是放在那里等你去发现的。你需要主动!主动去了解借用流程,主动去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技术工作坊(比如达芬奇调色、Pro Tools 音效设计等),主动去跟管理实验室的 technician 搞好关系。记住一句话:在大学里,你交的学费不仅包含了课程,更包含了使用这些宝贵资源的机会。不用,就亏了!

同学都是“神仙”?不,是陪你一起“肝”的战友

一个好的学习体验,离不开身边的人。在教大读新媒体,你会遇到一群什么样的同学?

他们背景多元,卧虎藏龙。我的同学里,有来自内地顶尖传媒院校的学霸,也有在广告行业工作了好几年回来深造的职场人;有玩乐队的摇滚青年,也有粉丝百万的B站UP主。大家聚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头脑风暴。

这里的氛围非常 collaborative(合作)。因为大部分课程都是以 group project(小组项目)为导向的,你很快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战友”。大家一起熬夜写剧本,一起为了一个镜头的光线争得面红耳赤,一起在 due day(截止日期)前通宵剪片子,靠着咖啡和泡面续命。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为期两周的“极限创作”项目。我们需要在14天内,从零开始创作一个跨媒体作品。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结合了线上互动地图和线下声音装置的社区故事项目。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泡在一起。白天,我们分头去采访香港的老街坊,录下他们的口述历史;晚上,我们在工作室里处理音频、编写代码、设计网页。过程虽然辛苦,但当最后作品展出,看到观众们戴着耳机,在我们的互动地图上聆听那些被遗忘的故事时,那种成就感真的难以言喻。我们几个组员,也从普通的同学,变成了可以交付后背的“生死之交”。

这种高强度的团队协作,不仅锻炼了你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你提前适应了未来创意行业的工作模式。在这里,你学会的不仅是创作,更是沟通、妥协和如何激发团队的力量。

申请小贴士和毕业去向

聊了这么多美好的体验,我们再来谈谈现实的问题:怎么才能进来?以及,毕业后能去哪?

关于申请:

对于新媒体这类创意专业,你的作品集(Portfolio)比你的绩点(GPA)更重要。学校想看到的,不是一个考试机器,而是一个有想法、有热情、有潜力的创作者。你的作品集里可以放什么?一部你用手机拍的短片、你运营的社交媒体账号、你设计的几张海报、你写过的剧本或公众号文章……形式不限,关键是要能展现你的个性和思考。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作品不成熟就不敢放,真诚和创意远比技术完美更打动人。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是另一个关键。别写成一份流水账式的简历。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你为什么热爱新媒体的故事。是你童年看过的某部电影,还是你被某个社交媒体事件所触动?把你对这个领域的思考和热情表达出来。

语言成绩方面,一般研究生的要求是雅思总分6.0或托福80分,这是一个基础门槛,当然是越高越好。具体的申请要求,一定要去官网查最新的 Admission Handbook,那里信息最准确。

关于毕业去向:

从“教育大学”毕业,真的只能去当老师吗?当然不!根据学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教大毕业生的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就业领域非常广泛。

就我身边新媒体专业的同学而言,出路五花八门。有人去了香港的电视台(如 TVB、ViuTV)做节目编导;有人进了奥美、电通这样的4A广告公司做创意或数字营销;有人加入了字节跳动、腾讯这样的大厂,负责内容运营或产品策划;也有人选择成为独立创作人,组建自己的工作室,接拍商业广告或纪录片;还有一小部分人,对学术研究有热情,选择继续深造读博。

香港作为亚洲的创意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的职业发展服务(Career Development Service)也会定期举办招聘会,发布实习信息。只要你足够主动,在这里积累一份漂亮的履历并不难。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在香港教大读新媒体是种什么体验?

它可能不是香港最“光鲜亮丽”的选择,它的名字可能会让你的亲戚朋友产生一些小小的误会。但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渴望动手创作,渴望在一个自由、包容、资源丰富的环境中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那这里绝对是一个能给你惊喜的地方。

选择一个学校,就像开一个盲盒。别被那个“教育”的包装盒给骗了。有时候,最意想不到的盒子里,才藏着最适合你的宝藏。希望你也能找到属于你的那一个。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04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