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留学,我的艺术观被刷新了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觉得学艺术就是拼技术,画得越像就越厉害?我以前就是这么想的,总在追求那个“标准答案”。但来到加拿大留学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全被颠覆了!这里的课堂简直是“脑洞比天大”,教授更在乎你独特的想法和创作过程,而不是一个完美的结果。没人会因为你的作品“不够美”而批评你,反而会鼓励你大胆尝试,哪怕犯错。我慢慢从一个总想“画对”的学生,变成一个敢于用作品讲自己故事的创作者。如果你也对国外的艺术教育感到好奇,想知道艺术到底可以有多自由,那我的这段经历你一定要看看!

国内 vs. 加拿大艺术教育,一个超浓缩对比
国内艺术教育 (普遍印象):重技法、重写实、有相对统一的评判标准,追求“画得像”、“基本功扎实”。
加拿大艺术教育 (个人体验):重观念、重过程、鼓励个性化表达,在乎“你想说什么”,而不是“你画得有多好”。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今天想跟你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还记得我第一次在加拿大的课堂上做作品展示(Critique)吗?那场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我带去的是一幅熬了好几个通宵画的超写实素描,一个古希腊的石膏头像,每一寸明暗交界线、每一丝反光,我都抠得死死的,自信满满,觉得这绝对是“技术流”的碾压。在国内,这样的作品稳拿高分。

教授走过来,扶着眼镜看了大概十秒钟,然后抬头看着我,开口问了第一个问题:“So, why this guy?”(所以,为啥画他?)

我当时就懵了。“因为……因为他是阿格里帕?是经典的练习对象?”我结结巴巴地回答。

教授笑了笑,继续追问:“Okay, but why is he important to *you*? What story are you trying to tell through him?”(好,但为什么他对“你”很重要?你想通过他讲述一个什么故事?)

我彻底哑火了。故事?我哪有什么故事?我只是想画得像,画得“对”而已。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只会背公式的学霸,突然被拉进了哲学辩论会。周围同学展示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用废弃塑料袋做的装置,有记录自己一周梦境的影像,还有一个同学把自己的奶奶请到教室,让她现场给大家讲她年轻时的故事,而这就是她的“作品”。我那张引以为傲的素描,在它们中间,显得那么……苍白。

就是从那天起,我意识到,来加拿大留学,要颠覆的不仅是我的生活习惯,更是我根深蒂固了十几年的艺术观。如果你也曾困惑于艺术的“标准答案”,那么,我的这段经历,希望能给你一点新的启发。

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王道

在国内学画画,我们最常听到的话是什么?“型不准”、“调子花了”、“基本功要练”。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最终那张纸上呈现的效果。一张画的“尸体”是评判你所有努力的唯一标准。

但在加拿大,教授们似乎对你的“作案过程”更感兴趣。他们会花大量时间跟你讨论你的 Sketchbook(速写本或创作日志)。这个本子可不是用来炫耀你画了多少速写的,它更像是一个侦探的案情记录本。里面贴着你搜集的资料、一闪而过的灵感草图、失败的尝试、甚至是看电影时随手写下的一句台词。它记录的是你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到一个成形作品的完整心路历程,包括所有的纠结、迷茫和柳暗花明。

我有个同学,她的期末作品是一个看起来歪歪扭扭的陶罐。如果按技术标准,这可能就是个“次品”。但在展示时,她拿出了厚厚一本创作日志,里面记录了她为了寻找一种“不完美的美”,尝试了十几种不同的揉泥手法,甚至故意在烧制时制造瑕疵。她探讨的是现代社会对“完美”的病态追求。最后,教授给她的分数是 A+。因为她的“过程”展现了深刻的思考和勇敢的探索。

这种对过程的重视,其实是整个北美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我特意去查了加拿大顶尖艺术院校的官网,比如安大略艺术设计大学(OCAD University),他们的课程描述里反复出现“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Studio-Based Inquiry”(基于工作室的探究)、“Conceptual Development”(观念发展)这些词。他们培养的不是画匠,而是能够用视觉语言独立思考和发声的艺术家。根据加拿大大学协会(Universities Canada)2022年的数据,超过90%的艺术与人文专业的学生在课程中都参与了“实践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过程记录与反思。所以,别再只盯着最后的结果了,享受并记录下你创作中的每一次“胡思乱想”吧,那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没有“坏”作品,只有“没讲完”的故事

另一个让我大开眼界的地方,是课堂上的 Critique(作品评估)氛围。在国内,老师点评作品,多半是指出“问题”和“不足”,气氛严肃,大家生怕被批评。但在加拿大,Critique 更像是一场“作品故事分享会”。

这里的基本法则是:你可以不喜欢一个作品,但你不能只说“我不喜欢”或“这很难看”。你必须说出具体的理由,而且要从建设性的角度出发。比如,你可以说:“我理解你想表达孤独感,但目前画面的颜色过于温暖,或许冷色调更能传递这种情绪?”大家的目标不是去评判谁好谁坏,而是共同帮助这个作品把它的“故事”讲得更清楚、更动人。

我曾经看到一个作品,是一个同学用各种捡来的废品,在教室角落搭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窝”。刚开始,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一堆垃圾。但在 Critique 环节,这个同学说,这是她对城市流浪者生存空间的模拟,她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去和社区的流浪者交谈,每一件废品都来自她和他们的真实互动。瞬间,这堆“垃圾”在我眼里有了温度和意义。接下来,同学和教授的讨论全都围绕着“如何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展开,有人建议她加入录音,播放她采访流浪者的声音;有人建议她用灯光营造出更具沉浸感的氛围。

没人说她做得“不对”或“不好”,大家都在帮她把故事讲完。这种环境极大地释放了我的创作恐惧。我不再害怕犯错,不再担心自己的想法“不够成熟”。因为我知道,任何一个想法,哪怕最初看起来很笨拙,都有机会在大家的帮助下,慢慢成长为一个有力量的故事。

这种鼓励创新和包容失败的文化,也实实在在地推动着加拿大的创意产业发展。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的最新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包括艺术、设计、媒体等)每年为加拿大经济贡献超过570亿加元,提供了超过65万个就业岗位。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正是无数个从“不成熟的想法”中被孵化出来的创意。

跨界玩得飞起,艺术根本没边界

出国前,我以为学纯艺(Fine Art)的,就是天天待在画室里画画;学设计的,就是天天对着电脑。专业之间的墙,高得很。

来到加拿大才发现,这里的艺术院校简直就是个“跨界游乐场”。学校会疯狂鼓励你“不务正业”。学版画的跑去上编程课,学雕塑的选了生物学的课,这都是家常便饭。因为在他们看来,艺术不是一门孤立的技术,而是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你需要动用一切你能想到的工具。

我读的大学有一个叫“Digital Futures”的跨学科项目,里面有艺术家、程序员、工程师和商科学生一起合作。我参与的一个小组,课题是“如何用艺术疗愈失眠”。我们小组里有学绘画的我,一个学交互设计的,还有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同学。我们最后做出来一个交互装置:观众躺在一个特制的床上,眼前的屏幕会根据他的脑电波实时生成流动的抽象画面,同时播放由算法生成的舒缓音乐。这件作品,我一个人在画室里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像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Emily Carr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这样的顶尖学府,更是把跨界玩到了极致。他们设立了专门的“健康设计实验室”(Health Design Lab)和“材料实验室”(Material Matters Lab),艺术家和科学家、医生、社会学家一起工作,用艺术设计的思维去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根据加拿大艺术理事会(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s)的报告,近年来获得资助的艺术项目中,跨学科合作的比例逐年攀升,2023年已接近40%。

所以,别再给自己设限了。艺术的边界,就是你想象力的边界。你手里的画笔,可以和代码、和商业模型、和生物细胞、和任何东西结合,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聊了这么多,并不是说国内的艺术教育不好,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给了我们一双稳健的手。但加拿大的经历,给了我一个更自由的大脑。它教会我,艺术创作的起点,不是技术,而是你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你的好奇、你的困惑、你的热情和你的故事。

如果你也准备踏上这条路,我没什么大道理送给你,就三句大白话:

第一,把你脑子里的“标准答案”都先格式化了。别总想着画成什么样才算“好”,多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说什么。

第二,脸皮要厚。大胆地把你的“烂想法”拿出来分享,因为在伙伴们的帮助下,它很可能变成一个“酷点子”。

第三,把你所有的“不一样”都当成宝贝。你的文化背景、你的口音、你过去的经历,这些都不是你的弱点,而是你最牛的创作素材库。

别怕,你的故事,全世界都在等着听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360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