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划重点!申请麦吉尔音乐教育前必看 |
|---|
| 个人陈述比成绩单更重要:别光晒你的乐器考了多少级,多聊聊你对教育的看法,哪怕只是教邻居家小孩弹琴的小事,也能体现你的热情和思考。 |
| 法语是巨大加分项:蒙特利尔是法语区,虽然课程是英文的,但实习的学校很多是法语或双语环境。会点法语,你的实习机会和生活体验会瞬间开挂。 |
| 做好“连轴转”的准备:课程、练习、备课、实习……这里的学习强度不小。时间管理能力,是你需要打包进行李箱的第一件行李。 |
| 实习贯穿始终:从大一开始你就有机会进当地学校观摩和实践,所以要随时准备好从理论模式切换到实践模式。 |
嘿,各位在留学路上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掏心窝子聊聊一个地方——麦吉尔大学,还有它那个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超有趣的专业:音乐教育。
还记得我第一次走进蒙特利尔一所小学的音乐教室实习,那是个周二的下午。阳光很好,但我的手心全是汗。教室里坐着二十多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叽叽喳喳,眼睛里全是好奇。我备课到半夜准备的“完美”教学计划,在他们此起彼伏的“老师,我能去上厕所吗?”和“老师,他的鼓敲得比我响!”中,瞬间乱了阵脚。那一刻,我脑子里闪过的不是乐理,不是教育心理学,而是“天啊,我该怎么办?”。但就在一片混乱中,一个平时很害羞的小女孩,突然用不太标准的音调,哼出了我刚刚教的旋律。整个世界,在那一秒安静了下来。就是那个瞬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我要跨越半个地球来这里。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一切,在这里,变成了真实的心跳和回响。
所以,别被“北美哈佛”这个名头吓跑,也别以为音乐教育就是枯燥地学怎么教小朋友弹琴。在麦吉尔的这几年,绝对是我人生中最充实、最接地气,也最“神仙”的一段旅程。今天,我就带你沉浸式体验一下!
不止是象牙塔,更是“一线战场”的模拟器
聊起麦吉尔的舒立克音乐学院(Schulich School of Music),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些世界级的演奏家和指挥家。没错,这里的学术水平绝对是顶尖的。但音乐教育专业最酷的地方在于,教授们不只是把你当成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学生,而是未来的同行和战友。
这里的师生比低得惊人。整个舒立克音乐学院大约有850名学生,但教职员工超过240人,算下来师生比接近1:3.5。这意味着什么?你几乎可以随时“逮到”你的教授进行深入交流。课堂不再是教授一言堂,而是真正的圆桌讨论。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门叫“音乐教育哲学”的课,教授 Dr. Lisa Lorenzino 会抛出各种刁钻的问题:“音乐在基础教育里,到底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我们该如何为那些未来不会成为音乐家的孩子设计课程?”我们常常为这些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从柏拉图聊到现代的多元文化教育。教授不会给你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构建自己的教育哲学。这种思维上的碰撞,比单纯记住几个教育理论家的名字要宝贵一百倍。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教授们自己就是“一线战士”。比如研究音乐与社区发展的 Dr. Andrea Creech,她的很多项目都是直接和蒙特利尔当地的社区中心、养老院合作的。她上课时分享的案例,不是来自几十年前的教科书,而是上周她刚在老年合唱团碰到的真实挑战。这种鲜活的、带着泥土气息的知识,让你觉得理论和现实之间,根本没有墙。
700小时的“实战”,把你直接扔进战场
如果说课堂讨论是“纸上谈兵”,那麦吉尔音乐教育最硬核的部分,就是它的实习(Field Experience)项目了。这可不是让你去打杂旁听,而是真刀真枪地干。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学校会安排总计超过700个小时的在校实习,分布在四个阶段(Stage 1-4)。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你毕业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准教师”了。
Stage 1,你可能只是个小跟班,在教室后面观察老师怎么管理课堂,怎么设计活动。到了 Stage 2,你开始在指导老师的监督下,尝试教一小段课程。我记得我 Stage 2 的时候,要给一群五年级的孩子讲节奏,我准备了各种乐器和PPT,结果他们对我手里的一只沙锤更感兴趣。我的指导老师笑着对我说:“你看,孩子的注意力才是最珍贵的资源,学会抓住它。”
到了 Stage 3 和 Stage 4,你基本上就要独立负责一个班级的音乐课,甚至是一个完整的合唱团或乐队了。学校会把你分配到蒙特利尔英语教育局(EMSB)或莱斯特·比·皮尔逊教育局(LBPSB)等合作的公立或私立学校。我最难忘的是在 Stage 4 独立带领一个高中合唱团,排练参加市里的音乐节。从选曲、分声部、解决队员矛盾,到最后站在舞台上指挥他们唱出和声的那一刻,那种成就感,真的会让你热泪盈眶。这700多个小时,会把你从一个紧张到手抖的实习生,磨练成一个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未来教育家。
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行走的宝藏
在麦吉尔,你永远不会感到孤单,因为你的同学都太有意思了!麦吉尔大学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国际化的环境,超过30%的学生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我们音乐教育专业更是卧虎藏龙。
我的同学里,有来自巴西的打击乐高手,他会教我们如何在课堂上用简单的身体打击乐(Body Percussion)瞬间点燃气氛;有古典钢琴演奏专业转来的大神,他能把一首简单的儿歌弹出肖邦的感觉,让我们明白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性;还有来自加拿大北部原住民社区的同学,她会分享她们部落的传统音乐和教学方式,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教学体系的、充满灵性的教育模式。
大家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协作。我们会一起熬夜备课,分享彼此的教学资源,也会在实习中遇到挫折时互相打气。记得有一次,我为了一个教学视频作业发愁,我的一个主修小提琴的朋友二话不说,帮我把所有的背景音乐都重新录了一遍,效果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在舒立克音乐学院的大楼里,你总能看到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合作、创造新的东西。这种氛围,让你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大家庭里的一员。
蒙特利尔:整座城市都是你的音乐教室
在麦吉尔学音乐,最幸福的一点是,你身处蒙特利尔这座艺术之都。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本巨大的、活生生的音乐教科书。它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艺术早已融入了城市的血液里。
夏天,这里有全世界最大的蒙特利尔国际爵士音乐节。市中心的艺术广场(Place des Arts)附近会封路,搭起无数个户外舞台,从早到晚都有免费的顶级演出。你可能上午还在课堂上跟教授讨论即兴演奏的教学法,晚上就能在街角亲眼看到格莱美级别的乐手在自由地 Jam Session。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简直不要太爽。
除了爵士节,还有 Osheaga 流行音乐节、MUTEK 电子音乐节……一年四季,总有看不完的演出。更别提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大都会歌剧院这些顶级的艺术团体了。作为学生,我们能以非常便宜的票价欣赏到世界一流的表演。这些体验不仅仅是娱乐,它们会潜移默化地提升你的音乐品味和艺术视野,让你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时,眼里有光,心中有世界。
走在蒙特利尔的街头,无论是老城的石板路,还是皇家山下的涂鸦墙,你总能听到街头艺人的音乐。音乐在这里不是被供在殿堂之上的艺术品,而是像空气和水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环境会让你深刻地理解,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少数音乐家,而是让更多人体会到音乐带来的美好,让它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你正在屏幕前,心里揣着一个音乐老师的梦,又有点担心自己不够“学术”,不够“精英”,那么麦吉尔的音乐教育专业,或许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来这里之前,别把时间都花在练音阶上。去你家附近的社区中心看看,能不能带着孩子们做一次音乐游戏。或者试着给你完全不懂音乐的爸妈讲明白,什么是“赋格”,什么是“奏鸣曲”。当你开始思考如何将你热爱的音乐分享给别人时,你就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了。
这趟旅程,给你的绝不只是一张世界名校的文凭。它会给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个懂得倾听的耳朵,和一颗充满热情、准备好去点燃更多小小心灵的教育之心。这,或许才是留学真正的意义。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