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亲授:英国艺术本科申请避坑指南

puppy

嗨,准备去英国读艺术本科的你,是不是一边激情满满地创作,一边又对申请流程有点儿头大?别担心,这篇避坑指南就是你的“过来人”朋友!作品集光有酷炫的成品可不够,英国院校更看重你从0到1的思考和实验过程;个人陈述(PS)也不是自我夸奖的流水账,而是要讲出你和艺术之间那个独一无二的故事。这篇指南里,学姐会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聊聊作品集如何展现逻辑、PS怎样写才能避免空话套话,以及那些名字相似的专业到底有什么不同。帮你把每一步都踩稳,少走弯路,让你离梦想的offer更近一步!

申请关键避坑点速览
作品集:别只放光鲜的成品,从0到1的思考过程、实验记录才是招生官眼里的宝藏。
个人陈述 (PS):拒绝“我热爱艺术”的空洞口号,讲一个只属于你和艺术之间、有血有肉的故事。
专业选择:名字相似的专业可能天差地别,深挖官网的课程设置(Modules),看看到底学什么。
院校调研:别只盯着综合排名,多去看看这个专业的学生作品展、导师背景和行业联系。

学姐亲授:英国艺术本科申请避坑指南

哈喽,各位在 lxs.net 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学姐 Sarah,目前在伦敦艺术大学(UAL)“愉快地”赶着各种 deadline。

还记得我当年申请的时候,发生过一件特别糗的事。我拉着一个画室里技法超神的朋友小A,一起研究梦校的作品集要求。小A的画,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你一看就会“哇”出来的,素描功底扎实到能把苹果画得比照片还真,色彩感觉好到让梵高都想点赞。她的作品集里,全是大尺寸、高完成度的油画和素描,每一张都堪称“镇宅之宝”。我们当时都觉得,她申个中央圣马丁(CSM)简直是板上钉钉。

结果呢?我这个作品集里塞满了各种“半成品”、实验性拼贴、甚至是失败记录的“菜鸟”,拿到了 LCC(伦敦传媒学院)的 offer,而小A却收到了好几封拒信。我们都懵了。后来通过和学校沟通才明白,招生官给的反馈很直接:“我们看到了精湛的技术,但没有看到思考者。”

这件事对我触动特别大。原来,英国艺术院校的录取逻辑,和我们想象的“画得好看就行”完全是两码事。他们想招的不是一个技法纯熟的画匠,而是一个有想法、会思考、敢于探索的“未完成”的艺术家。所以今天,学姐就想掏心窝子地跟大家聊聊,申请英国艺术本科时,那些你一不小心就会踩进去的“坑”,希望能帮你们把每一步都走得更稳当。

第一个大坑:作品集是“成果展”,不是“思考日记”

很多同学都像曾经的小A一样,觉得作品集嘛,就是要拿出自己最牛、最完整的作品,恨不得张张都是可以直接挂进画廊的水平。这个想法,真的,快停下!

英国的艺术教育,尤其是本科阶段,极其看重你的“Process”,也就是创作过程。他们想知道的是,你这个最终作品是怎么来的?你的灵感源头是什么?为了这个想法你做了哪些调研?尝试了哪些材料?中间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这些“幕后花絮”远比一个孤零零的、完美的成品更有说服力。

想象一下,招生官一天要看几百份作品集。根据 UAL 官方公布的一些数据,像 CSM 的热门专业,每年收到的申请可能超过2000份,而录取名额可能只有几十个。在海量的申请中,一张画得再好的静物,也很难让人记住。但如果你展示了一个项目,从你在街角发现一块有趣的苔藓开始,到查阅关于微生物的资料,再到用显微镜拍摄、尝试用羊毛毡和树脂模仿它的质感,最后做成一个小型装置……整个故事线就完整了,你的好奇心、研究能力和实验精神一览无余。

真实案例来了:

我认识一个学弟,他申请上了格拉斯哥艺术学院(GSA)的纯艺专业。他的作品集里有一个项目特别打动人。他最初的灵感只是家里的一台旧收音机,他没有直接画它,而是把它拆了。他把里面的零件一个个拍下来,研究它们的构造,画出爆炸图。然后他开始思考“声音的形态”,他用软件把收音机里的杂音转换成视觉波形,再用铁丝和丝线把这些波形做成立体雕塑。他的 Sketchbook(速写本/调研本)里贴满了电路图、老照片、物理公式,还有各种材料实验的失败品照片。最后那个小小的铁丝雕塑可能并不“好看”,但整个项目展现出的思维深度和探索欲,让招生官看到了一个潜力无限的学生。

怎么破这个坑?

把你的 Sketchbook 当成主角!别害怕展示你乱糟糟的草图、头脑风暴的思维导图、贴满各种参考图片和布料小样的页面。每一页都是你思考的痕迹。一个完整的项目(Project)在作品集里应该包含:

1. Mind Map & Initial Ideas:最初的灵感和发散性思考。

2. Research:相关的艺术家、理论、历史、社会背景调研。

3. Development & Experiments:大量的草图、不同材料的尝试、小样制作、甚至是失败的记录和反思。

4. Final Piece(s):最终的成品,它只是你整个思考过程的终点,而不是全部。

记住,英国院校想录取的是一个会思考的“人”,而不是一个会画画的“手”。

第二个大坑:个人陈述(PS)写成“个人夸夸稿”

聊完作品集,我们来说说另一个重头戏——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UCAS 系统有严格的4000个字符(约500个英文单词)和47行的限制,每一个字都非常宝贵。很多同学的PS第一稿,往往是这样的:

“我从三岁起就热爱绘画。我学习了素描、水彩和油画,并获得了XX奖项。我熟练掌握 Photoshop 和 Illustrator。我非常欣赏贵校的学术氛围,希望能够在这里学习……”

是不是感觉自己也这么想过?打住!这样的 PS 在招生官眼里,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他们每天要读无数封这样的信,早就免疫了。因为这些话谁都能说,它没有展示出“你”是谁。

PS 不是你的简历,不是用来罗列你的技能和奖项的。它是一个让你讲故事的地方,讲一个关于你、艺术和你所申请的专业之间的,独一无二的故事。你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这个专业?为什么是这所学校?

我们来看一个“改版”案例:

一个申请平面设计专业的同学,初稿里写“我获得了全国中学生海报设计大赛二等奖”。这句话很干,没有信息量。

后来我们一起聊,发现她当时做那个海报,主题是“关注独居老人”。为了做设计,她真的去采访了社区里的几位老人,听他们讲故事,拍了很多照片。她发现老人们用的东西,比如搪瓷杯、旧报纸,都有一种特殊的时间质感。于是,她没有用华丽的矢量图形,而是选择用照片拼贴和手写字体,来传递一种温暖又脆弱的情感。这个设计过程中的思考和共情,远比“二等奖”这个结果重要得多。

修改后的 PS 里,她这样写:“为‘关爱独居老人’项目设计海报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平面设计不只是创造漂亮的图像,更是沟通与共情的桥梁。我放弃了冰冷的矢量图形,转而通过采访收集来的旧物件照片和手写字体,去复现那种被时间磨损的温暖。这个过程让我确信,我想在金斯顿大学(Kingston University)学习平面设计,因为你们的课程同样强调设计的社会责任感和叙事性。”

你看,这么一改,一个有温度、有思考、对专业有独特见解的申请人形象,是不是立刻就立体起来了?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非官方分析,在学术成绩和作品集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份出色的个人陈述往往是那个决定性的“加分项”。

怎么破这个坑?

1. 找一个“引子”(Hook):用一个具体的小故事、一件作品或一个经历开头,抓住招生官的眼球。

2. 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你的经历(过去)如何塑造了你对这个专业的理解(现在),以及你希望在大学里学到什么来实现你的目标(未来)。

3. 具体,具体,再具体:不要说“我喜欢某某艺术家”,而是说“某某艺术家作品中对光影的处理方式,启发了我用数字媒体尝试表达XX主题”。不要说“贵校很好”,而是说“贵校XX教授的XX研究方向”或者“XX课程模块中的XX内容”正是我渴望学习的。

4. Show, Don't Tell(展示,而非说教):别反复说你多有创造力,通过描述你如何解决一个设计难题来“展示”你的创造力。

第三个大坑:看名字选专业,结果“名不副实”

这个坑,踩进去的人可太多了!英国大学的专业设置非常细分,很多专业名字看起来差不多,但课程内容和就业方向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

比如最常见的“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和“插画”(Illustration)。很多同学觉得,不都是画画和设计嘛,随便申一个就行。大错特错!

一般来说,“平面设计”更侧重于解决商业问题,比如品牌识别(Logo, VI系统)、信息传达(海报, 网页)、排版设计等,核心是逻辑、系统和沟通。而“插画”则更侧重于叙事和个人风格的表达,应用领域可能是绘本、出版物、动画、广告等,核心是故事、情感和创意。

我们拿具体的学校举例。比如,布莱顿大学(University of Brighton)的平面设计 BA (Hons),它的课程描述里反复出现“typography”(字体设计)、“branding”(品牌化)、“user experience”(用户体验)这些关键词。而它的插画 BA (Hons) 课程,则强调“narrative”(叙事)、“sequential imaging”(连续图像)、“authorial voice”(作者的声音)。

再比如“纯艺术”(Fine Art)和“当代艺术实践”(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前者可能更偏向传统的媒介,如绘画、雕塑,并强调艺术史和理论的学习;后者则可能更跨学科,鼓励学生使用装置、影像、行为等多种媒介,并与社会议题紧密结合。

怎么破这个坑?

1. 当个“侦探”,去官网深挖:别只看专业名称和简介。找到官网的课程页面,仔细看“Course Structure”或“Modules”部分。那里会列出你三年里要上的每一门课的名字。看看这些课程你是否感兴趣。

2. 看学生作品:几乎所有艺术院校的官网上都有学生作品展(Graduate Show/Online Showcase)的链接。去看看这个专业毕业生的作品是什么风格、什么类型,这是最直观的判断方式。

3. 研究导师(Tutors):看看教这门课的老师们都是什么背景,他们自己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你的老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三年的学习方向和资源。

4. 发邮件去问:如果实在搞不清楚,别害羞,直接给学校的招生办公室(Admissions Office)或者课程负责人(Course Leader)发邮件询问。他们通常都很乐意解答。

选专业就像谈恋爱,始于颜值(名字好听),但能不能走下去,还得看三观(课程内容)合不合。


好啦,今天一口气聊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帮到正在迷茫的你?

申请季其实就是一场大型的自我探索。它会逼着你去整理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别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任务,把它看作你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创作项目吧。你的作品集,你的PS,都是你这个“作品”的一部分。

别怕你的想法不够成熟,别怕你的作品不够完美。招生官想看到的,就是一个鲜活的、对世界充满好奇、敢于犯错也乐于思考的你。你那些纠结、笨拙的探索过程,恰恰是他们最想看到的光芒。

所以,放轻松,大胆去玩,去实验,去把你脑子里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变成现实。相信我,最真实的你,就是最有吸引力的你。祝大家都能拿到梦校的 offer,我在英国等你们哦!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418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