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你是不是也常常被“内卷”和“比较”推着走,每天想得太多,心却很累?来新西兰之前,我也一样。但这里的蓝天、雪山和漫天繁星,真的有种神奇的治愈力。我发现,生活原来可以不用那么紧绷绷,在湖边发呆一整个下午也没人觉得你奇怪,大家更关心你今天过得开不开心。慢慢地,我不再执着于唯一的“正确答案”,开始学着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这不只是一篇留学攻略,更像是一份我在新西兰这片“人间净土”上,找回内心平静的真实日记。如果你也感到疲惫,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温暖和勇气。

写在前面:我的KIWI生活小贴士
- 别怕“无聊”: 在新西兰,“无聊”的下午可能是最治愈的时刻。允许自己什么都不做,只是发呆、看云、听风。
- 学会说“No”: 拒绝那些让你感到压力的社交和活动。你的时间和精力,首先属于你自己。
- 走出房间: 不管是去海边散步,还是去附近的公园坐坐。大自然有免费的、神奇的修复力。哪怕只有15分钟。
- 拥抱不完美: 作业得不了A+没关系,周末计划泡汤了也没关系。生活不是一场精确计算的考试,而是一次随性的探索。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阿哲。

还记得我刚拿到奥克兰大学offer的那天晚上吗?我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反而失眠了。我在一张A4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计划:第一年绩点要上A-,第二年要找到相关的实习,毕业后要进哪家大公司……那张纸,就像一份军令状,压得我喘不过气。我妈半夜看我房间灯还亮着,推门进来心疼地说:“你这孩子,怎么把自己逼得这么紧?”

是啊,怎么就这么紧绷呢?从小到大,我们好像一直在一条拥挤的赛道上奔跑。比成绩,比奖项,比谁的未来规划更“完美”。我们习惯了用别人的尺子来衡量自己,慢慢地,连怎么放松都忘了。精神内耗,这个词听起来很玄乎,但我们都懂,那种“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心很累”的感觉,几乎是每个深夜的标配。

我带着这一身的疲惫和焦虑,登上了飞往新西兰的航班。我以为这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卷”,没想到,这片传说中“中土世界”的土地,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慢慢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告别“标准答案”,拥抱“无限可能”

刚到新西兰的第一个学期,我差点“卷”进了ICU。我把国内的学习习惯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早上六点起床背单词,下课后第一个冲进图书馆占座,周末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复习。我以为这样能换来安全感,结果却发现,我的Kiwi同学们好像活在另一个次元。

小组讨论时,我还在纠结某个理论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他们却天马行空地聊起了这个理论如何解释一部电影的情节。周末,我抱着厚厚的课本啃,他们却在朋友圈晒着冲浪、徒步和BBQ的照片。我甚至有点愤愤不平,觉得他们“不务正业”。

直到一次期中报告,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我花了两周时间,引经据典,写了一篇自认为逻辑完美的论文。而我的同学,一个叫Liam的本地男孩,他的报告只用了几天,内容却是去采访了一家本地的初创公司,用鲜活的案例来印证课堂上的理论。结果,教授给了Liam一个很高的分数,评语是:“Excellent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出色的实践应用和批判性思维)。

那一刻我才明白,新西兰的教育,不奖励“最努力的背诵者”,而是鼓励“最大胆的探索者”。这里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根据新西兰学历认证局(NZQA)的指导框架,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希望你成为一个知识的容器,而希望你成为一个思想的创造者。

我开始尝试改变。我选了一门自己毫无基础但很感兴趣的毛利文化课,而不是另一门“看起来有用”的商科。我不再把图书馆当成唯一的归宿,而是学着在咖啡馆里和同学头脑风暴,在公园的长椅上阅读文献。我发现,当我不再执着于找到那个完美的“A+答案”时,学习本身变得有趣多了。我的思路被打开,我的观点变得更多元,我的绩点,反而比之前更高了。

在这里,生活也是一样。没有“三十岁必须成家立业”的说法,也没有“名校毕业必须进大厂”的铁律。我见过商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去开了个咖啡车,也见过学IT的同学因为热爱木工,成了一名手艺人。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定义属于自己的成功。这种自由,是我在国内从未感受过的松弛感。

自然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如果你问我,新西兰什么东西最“奢侈”?不是跑车豪宅,而是那些“一文不值”的蓝天、白云、星空和雪山。

我的精神状态真正开始好转,是从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开始的。那段时间,我因为一篇论文的选题而焦虑到整夜失眠。朋友看不下去,硬是把我拖上了去南岛的车。当车子行驶在去往蒂卡普湖(Lake Tekapo)的路上时,窗外的景色像一幅流动的油画。牛奶蓝的湖水,远处连绵的雪山,大片大片的鲁冰花……我脑子里那些关于论文、绩点、未来的焦虑,好像被这无边的景色一点点稀释了。

那天晚上,我们躺在湖边的草地上看星星。蒂卡普是世界级的黑暗天空保护区,那里的星空,是我这辈子见过最震撼的景象。银河像一条发光的瀑布,横贯整个夜空,流星时不时划过。在那样的浩瀚面前,我感觉自己那些所谓的烦恼,渺小到不值一提。那一刻,我没想别的,就是单纯地觉得,活着真好。

这并非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大量的科学研究,比如“森林浴”(Shinrin-yoku)的概念,已经证明了接触自然对降低压力、改善情绪的显著效果。新西兰简直就是一座天然的巨型理疗室。你知道吗?根据新西兰环保部(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的数据,全国有超过30%的土地是受保护的公共保护区。这意味着,无论你身在哪个城市,驱车半小时内,几乎都能找到一片可以让你“充电”的森林、海滩或步道。

后来,我养成了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自然约会”的习惯。有时候是去奥克兰西区的皮哈海滩(Piha Beach)看看黑沙滩和汹涌的浪涛;有时候是去家附近的伊甸山(Mount Eden)山顶,花一个小时看来来往往的车流和日落;有时候甚至只是在学校的草坪上,脱掉鞋子,感受草地的温度。

这些时刻,我从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我不是为了发朋友圈,也不是为了“打卡”某个景点。我只是去感受,去呼吸,去放空。这种与自然的连接,像一个温柔的暂停键,把我从高速运转的思绪中解救出来。在全球和平指数(Global Peace Index)2023年的榜单上,新西兰高居全球第四。我想,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祥和,一定和这份唾手可得的自然馈赠有关。

找回“附近”,重建人与人的连接

在国内,我们的社交圈似乎越来越“功能化”。我们加微信,是为了工作对接;我们参加饭局,是为了拓展人脉。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有时像一场精密的计算。但在新西兰,我重新学会了什么叫“无用”的社交。

我第一次去超市,结账时收银员大妈笑着问我:“How's your day going, love?”(今天过得怎么样呀,亲爱的?)。我愣了一下,习惯性地以为这只是句客套话,就简单回了句“Good”。没想到她接着问:“做了什么开心的事吗?” 我们就这样聊了五分钟,关于天气,关于我刚买的奇异果。后面排队的人没有一个不耐烦,都微笑着看着我们。

这种温暖的、不带任何目的的交流,在这里是日常。邻居会在路过时热情地打招呼,公交车司机会在你下车时说“Have a good one”,咖啡店的店员会记住你的名字和你常点的咖啡。这种被陌生人温柔以待的感觉,极大地治愈了我内心的孤独和不安。

新西兰社会非常重视社区(Community)的概念。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活动中心、图书馆和周末市场。我最喜欢去的就是周六早上的农夫市场。那里不只是买菜的地方,更像一个大型的社区派对。大家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宠物,一边挑选新鲜的蔬果,一边和摊主、邻居聊天。空气里弥漫着咖啡香、面包香和人情味。

在学校里,社团活动也更多是基于纯粹的兴趣。我加入了一个徒步社团,社员里有学霸也有学渣,有本科生也有博士生。我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喜欢走路。大家在山野里分享食物,聊着天南地北的趣事,没人关心你的专业排名和未来规划。这种纯粹的连接,让我找回了久违的归属感。

根据《世界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的数据,新西兰在“社会支持”这一项上一直名列前茅。这意味着,当人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感觉有可以依靠的人。这种强大的社会信任感和人际连接,是对抗精神内耗最坚实的后盾。

当“躺平”不是贬义词

“She'll be right.” 这是我来新西兰后学会的第一句俚语,意思是“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不仅仅是一句话,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国民心态:随遇而安,别太较真。

一开始我很不适应。下午三点,很多办公室的员工就开始准备喝下午茶了。五点一到,街上瞬间人去楼空。周末,几乎所有的店铺都早早关门,邮件和工作信息更是无人回复。这种“低效率”曾让我抓狂,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尊重。

根据新西兰统计局(Stats NZ)的数据,新西兰全职员工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长大约在37-38小时,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较低水平。人们普遍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反过来。大家有大把的时间留给家庭、爱好和自己。

我曾经因为一次小组作业的失误而深深自责,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我的Kiwi组员拍拍我的肩膀,轻松地说:“She'll be right, mate. It's just an assignment,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没事的哥们,这只是个作业,又不是世界末日。)他的那种松弛感,让我瞬间觉得自己的焦虑有点可笑。

慢慢地,我也学会了和不完美的自己和解。我不再因为睡过头而自责一整天,不再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全盘否定自己。我允许自己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也允许自己有“什么都不想干”的日子。在新西兰,寻求心理帮助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新西兰政府在2019年就推出了“福祉预算”(Wellbeing Budget),投入数十亿纽币用于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几乎所有大学,比如我所在的奥克兰大学,都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

我预约过一次学校的心理咨询师,不是因为我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只是想找个人聊聊我的迷茫。咨询师没有给我任何“人生建议”,她只是耐心地听我讲,然后引导我去发现自己内心的力量。她说:“It's okay to not be okay.”(状态不好,也没关系)。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安慰。

在这里,“躺平”不是贬义词,它不意味着放弃,而是代表一种选择权。你可以选择奋力奔跑,也可以选择在路边歇歇脚,看看风景。没人会因此评判你。因为大家都明白,人生的马拉松,终点不是超越别人,而是与自己达成和解。

写给还在内耗的你

写到这里,我并不是想说新西兰留学就是治愈精神内耗的唯一解药。每个人的困境不同,每个人的解药也不同。

我想分享的,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的可能性。

如果你此刻也觉得很累,被各种标准和期待推着走,不妨试着给自己的人生开一扇窗。不一定要来新西兰,但你可以试试用“新西兰模式”来对待自己的生活。

去家附近的公园走一走,不要带手机,就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你会发现,原来树叶有这么多不同的绿色,鸟叫声也各有不同。

下次和朋友聊天,试着不聊工作,不聊未来,就聊聊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或者楼下那只可爱的猫。

给自己列一张“什么都不做”的清单,比如“在阳台上发呆10分钟”“完整地听一张专辑”。完成它们,就像完成KPI一样有成就感。

世界很大,成功的定义有很多种,人生的路不止一条。别让外界的噪音,盖过你内心的声音。找到那个让你觉得舒服、平静的节奏,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风和日丽。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444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