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 |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干货满满!咱们不聊那些虚的,就从留学生的视角,扒一扒日韩传媒产业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差异。不管你是传媒专业的同学,还是单纯的“吃瓜群众”,相信我,看完这篇,你对日韩文化的理解会多一个全新的维度。泡杯咖啡,慢慢看吧! |
哈喽,各位在lxs.net潜水的兄弟姐妹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正在东京留学的小A。
还记得我刚来日本那会儿,有一次和新认识的几个欧美同学聊天。聊到各自喜欢的亚洲文化,我兴冲冲地提到了我超爱的一部日本动画电影,一部由我非常敬仰的导演制作的、在日本国内口碑封神的作品。结果呢?我唾沫横飞地讲了半天剧情和内涵,对面的几个同学一脸礼貌又迷茫的微笑,其中一个耿直的美国小哥挠挠头问:“Sorry, is that... like Pokémon?”
我当时那个心情,真是五味杂陈。可转念一想,当另一个同学提到韩国的《鱿鱼游戏》和BTS时,几乎所有人都能插上几句话。那个瞬间,我脑子里“叮”的一声,一个以前在国内从未深思过的问题冒了出来:为什么同样是东亚文化输出的巨头,日韩传媒给外界的体感,差别竟然这么大?
在国内时,我们对日韩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日本搞二次元,韩国搞K-pop”的标签上。但当你真正以一个留学生的身份,身处这两个国家,每天接触他们的信息、和当地人交流、甚至选修相关的课程时,你会发现,这根本不是风格差异那么简单。这是一场从顶层设计到民间心态,从产业逻辑到技术拥抱的全方位不同赛道的大比拼。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留学之后我才真正看明白的,日韩传媒之间那道看不见的“鸿沟”。
第一道鸿沟:国家队的“冲锋枪” vs 老师傅的“手工作坊”
这可能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韩国搞文化,是举国之力在下一盘大棋;而日本搞文化,更像是一个个独立的老师傅,在自己的作坊里精雕细琢。
先说说韩国。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K-pop、K-drama能像病毒一样席卷全球?偶然吗?绝对不是。这背后有一只强大的“看不见的手”——韩国政府。早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就把“文化立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他们成立了像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KOCCA)这样的机构,每年砸下真金白银来扶持。这是什么概念?KOCCA在2023年的预算就高达6369亿韩元(约合4.8亿美元),专门用来支持游戏、影视、音乐等内容的创作和出海。
他们会给有潜力的剧本提供启动资金,会帮助中小型的经纪公司去海外办粉丝见面会,甚至会出钱帮你在Netflix这样的国际平台上做推广。电影《寄生虫》的成功,除了导演奉俊昊的才华,也离不开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FIC)在背后长达数年的支持和海外推广。BTS能成为全球巨星,背后同样有政府在各种外交场合的“站台”。韩国人从一开始就没把文化当成圈地自萌的爱好,而是当成和半导体、汽车一样重要的出口“产品”。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占领全球市场,提升国家软实力。
我们再把镜头转向日本。你问日本政府有没有类似的机构?有,比如“酷日本”(Cool Japan)战略。但效果嘛,就有点一言难尽了。日本的文化产业更依赖于一种自下而上的“野生”力量。它的核心,是一个叫做“制作委员会”(製作委員会)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由出版社、电视台、广告公司、玩具厂商等一堆公司共同出钱,攒一个局来制作一部动漫或电影。
这个模式的好处是大家风险共担,不容易亏本。但坏处也显而易见:决策链条太长,权责分散,谁都没有动力去为这部作品的“全球化”拼尽全力。大家想的更多是:“我怎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比如卖周边、卖漫画书)把钱赚回来就行了。”这就导致了日本很多优秀的作品,在诞生之初就没有一个清晰的全球推广计划。它的火爆,往往依赖于海外粉丝的“用爱发电”和代理商的慧眼识珠,而不是主动出击。就像一个手艺高超的匠人,他用心做出了一个精美的漆器,但至于怎么卖到国外去,他自己并不太上心,等着识货的商人上门来谈。
这种心态差异,直接导致了结果的天差地别。韩国是集团军作战,目标明确,炮火一致对外。日本则是单兵游击,各自为战,能不能出圈,带点随缘的佛系。
第二道鸿沟:拥抱互联网的“社交达人” vs 守着传真机的“老干部”
如果说产业思路是“顶层设计”,那么对互联网的态度,就是决定了产品能不能飞出家门的“翅膀”。在这方面,日韩简直是活在两个时代。
韩国是把互联网玩得最溜的“社交达人”。你看看K-pop是怎么征服世界的?YouTube是他们的主战场。BLACKPINK的YouTube频道订阅数已经超过9000万,是全球订阅数最多的音乐艺人。他们的MV一发布,几个小时内就能破千万播放量,底下的评论是各种语言的“联合国军”。经纪公司深谙粉丝心理,物料(MV、练习室视频、幕后花絮、成员vlog)像不要钱一样地放,通过社交媒体和粉丝高强度互动,建立起了强大的全球粉丝社群。
除了音乐,韩国的网漫(Webtoon)也是一个绝佳案例。Naver Webtoon(在海外叫WEBTOON)和Kakao Page等平台,早就通过便捷的手机竖屏阅读模式和多语言翻译,覆盖了全球上亿用户。2022年,仅Naver Webtoon的全球月活跃用户就超过了8500万。这些网漫不仅本身是成功的文化产品,还成为了K-drama的“剧本库”,像《与神同行》、《梨泰院Class》、《甜蜜家园》都是从网漫改编而来,实现了IP的二次增值和全球传播。
反观日本,则像一个对新科技有点戒备、甚至还习惯用传真机的“老干部”。这种保守,体现在方方面面。
音乐方面,直到几年前,你都很难在YouTube上找到日本主流歌手的完整版官方MV。许多唱片公司更执着于卖CD。日本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的实体音乐市场,2022年实体唱片销售额仍占音乐总收入的近70%。这种对物理介质的依赖,虽然保护了国内的唱片业,但也无形中给海外粉丝设置了极高的门槛。当韩国偶像通过免费的MV在全球吸粉时,日本偶像的粉丝可能还在找代购、等海运。
动漫和影视更是如此。严格的版权保护和区域限制,让“正版受害者”这个词在日本粉丝圈里广为流传。很多官方网站和流媒体服务只对日本IP开放,海外用户想看,要么等海外平台(如Crunchyroll, Netflix)购买版权,要么就只能……你懂的。这种“ walled garden”(围墙花园)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保护了版权方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极大地阻碍了作品的自发性传播和全球影响力的构建。
就连杰尼斯事务所(现SMILE-UP.)这样的顶级偶像帝国,也是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拥抱YouTube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这种对互联网的迟钝和抗拒,让日本文化在需要快速传播和互动的数字时代,显得步履蹒跚。
第三道鸿沟:“标准化”的全球餐 vs “个性化”的私房菜
最后我们来聊聊内容本身。如果把文化产品比作一道菜,那韩国端上来的是精心改良、适合全球口味的“融合菜”;而日本端上来的,则是一道风味独特、懂的人自然懂的“本地私房菜”。
你看近几年大火的K-drama,比如《黑暗荣耀》、《王国》,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制作精良、节奏明快、主题普世。无论是复仇、阶级固化还是人性挣扎,都是全世界观众都能无障碍理解和共鸣的情感。韩国的编剧和导演们,似乎一开始就是瞄准了以Netflix为代表的全球观众。他们学习并吸收了好莱坞的叙事技巧,用高水平的工业化流程,生产出一批批质量稳定、卖相好看的“标准产品”。Netflix在2021年就宣布,当年在韩国内容上的投资将超过5亿美元,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这种巨额投资,换来的是电影级别的画质和制作,进一步提升了K-drama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日本的内容则更具“个性”和“圈子”属性。以动漫为例,很多作品都深深植根于日本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御宅族”(Otaku)亚文化。比如“异世界转生”(Isekai)这个题材,在日本火得一塌糊涂,但对于一个不了解其背后社会背景(比如对现实社会压力的逃避)的普通外国观众来说,可能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主角老是“一出门就被卡车撞”。
再比如,日本文化中特有的“物哀”、“侘寂”等美学概念,以及对于“读空气”(空気を読む)的强调,都使得其作品带有一种独特的细腻和内敛。这种深度和复杂性,对于核心粉丝来说是无上的瑰宝,但对于大众市场来说,却构成了一定的理解门槛。它不像K-drama那样直接、强烈的情感冲击,更像是需要细细品味的清茶。虽然像宫崎骏的电影、《鬼灭之刃》这样的作品成功出圈,但它们往往是通过极高的艺术成就或通俗易懂的王道剧情打破了文化壁垒,而更多的作品,则留在了那个“懂的都懂”的小圈子里,实现了“圈地自萌”的极致。
日本的海外动漫市场规模确实非常庞大,根据日本动画协会(AJA)的数据,2022年海外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了日本国内市场,达到了1.46万亿日元。但这更多是依靠其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深厚IP底蕴和核心粉丝的强大购买力,而非像韩国那样,在短短十几年内,通过大众流行文化实现的全方位渗透。
写在最后,给留学的你
聊了这么多,并不是想简单地评判谁好谁坏。日韩传媒产业的差异,其实是两国历史、国民性、经济结构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个留学生,能亲身观察和体验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是对传媒感兴趣的同学,来到这里,你会面临一个有趣的选择题:
如果你选择去韩国,你可能会学到世界上最前沿的全球市场营销策略、最精细的粉丝经济运营模式,以及如何将文化IP打造成一个成功的商业产品。那里的节奏飞快,目标明确,一切都为了“走出去”。
如果你选择来日本,你则能深入到这个产业的“毛细血管”里,去理解一个IP是如何被精心创造和维护的,去感受那种“匠人精神”和对内容本身的极致追求。这里或许不擅长吆喝,但却藏着无数值得挖掘的宝藏和创意。
没有哪条路是绝对正确的。韩国模式赢得了世界,但也面临着内容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的批评;日本模式守住了独特,却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留学最棒的地方,不就是给我们一个机会,跳出原来的认知框架,去亲眼看看这个世界的不同活法吗?所以,下次当你看到K-pop MV刷爆你的首页,或者费尽周折才找到一部想看的新番时,或许可以多想一层:这背后,是两种多么不同的文化逻辑和国家性格啊。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你,你会更欣赏哪一种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