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给未来留学生的真心话 |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我想把我在新西兰这两年真正学到的东西,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它无关炫耀,只关乎成长。如果你以为留学只是上课、赶 due、拿文凭,那可能会错过一场最盛大的“寻宝游戏”。这张留学入场券的背后,藏着一个更勇敢、更有趣、也更从容的自己。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张小小的藏宝图。 |
大家好,我是 lxs.net 的小编,一个在新西兰“混”了两年的普通留学生。
还记得我刚到奥克兰的第二周,自己一个人住一间小小的 Studio。那天晚上,我雄心勃勃地想做一顿番茄炒蛋,慰藉一下自己的中国胃。结果呢?油温没掌握好,鸡蛋下锅的瞬间,“刺啦”一声,紧接着一股浓烟直冲天花板。下一秒,整个公寓楼的火警警报器用一种能掀翻屋顶的分贝响了起来。
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穿着睡衣就冲了出去,看着邻居们纷纷探出头来,一张张脸上写满了“又是哪个菜鸟留学生”。那种尴尬、无助和想钻进地缝的心情,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最后,消防车没来,只是物业来重置了警报,但我那一晚,是饿着肚子,抱着膝盖坐在床上反思人生的。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留学生活根本不是朋友圈里定位在天空塔、皇后镇的照片那么简单。它是一场被“强制”开始的独立生活教学,第一课的名字,就叫“如何照顾好自己”。当初决定来新西兰,我爸妈和我都以为,目标就是那张奥克兰大学的毕业证。但两年后回看,那张纸,真的只是我这场冒险中最不起眼的一件战利品。
厨房里的烟火气,是我学会的第一个生存技能
相信我,对大多数留学生来说,独立生活是从学会做饭开始的。出国前,我连淘米水要倒掉都不知道。刚开始那几个月,我的生活基本就是三部曲:超市买速冻饺子、泡面,然后是吃腻了点外卖。
新西兰的外卖选择远不如国内丰富,而且价格不菲。一份普通的中餐外卖,比如宫保鸡丁饭,随随便便就要 20-25 纽币(约合人民币 90-115 元)。一个月下来,光是吃饭就是一笔巨款。根据新西兰统计局(Stats NZ)最新的数据,一个家庭每周的平均食品支出大约在 250 纽币左右,对于一个精打细算的学生来说,自己做饭是唯一的出路。
于是,我从那次“火警番茄炒蛋”事件后,开始认真研究做饭。我不再把超市当成零食补给站,而是像个侦探一样研究食材。我学会了在新西兰三大连锁超市——Pak'nSave(以便宜著称,像个大仓库)、Countdown 和 New World 之间比价。比如,我发现 Pak'nSave 的肉类和散装蔬菜最划算,而 Countdown 的自有品牌经常有特价。每周三,我会拿着超市的折扣宣传单,规划好一周的菜单和购物清单。
这个过程,远不止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锻炼了我的规划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我开始记账,精确到每一根葱、每一头蒜。当我发现通过自己做饭,每周的伙食费可以控制在 80-100 纽币时,那种成就感,比考试拿 A+ 还要真实。我学会了用烤箱做披萨和烤鸡,学会了煲一锅暖暖的汤。当朋友们来家里聚餐,我端上一桌子菜时,我不再是那个连鸡蛋都炒不好的笨小孩了。厨房里的烟火气,给了我在这座陌生城市里第一个“家”的感觉。
一张二手车钥匙,打开了新西兰的隐藏地图
在新西兰,如果你没有车,就等于被困在了城市这个“新手村”。这里的公共交通系统,尤其是在非中心城市,远不如国内便利。一小时一班的公交车是常态,周末甚至更少。想去看看那些明信片上的风景?没车,几乎寸步难行。
所以,来到新西兰的第二个学期,我开始琢磨着买一辆二手车。这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新西兰的二手车市场水很深,对于一个汽车小白来说,简直是困难模式。我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泡在 Trade Me(新西兰最大的在线交易平台)和 Facebook Marketplace 上,研究各种车型。
我学到了一堆新词:WOF (Warrant of Fitness,车辆安全检查,半年或一年一次)、Rego (Vehicle Licensing,路税)、Odometer (里程表)。我了解到,对于留学生来说,最受欢迎的车型是日本车,比如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因为它们省油、耐用、维修便宜。一辆车况尚可、年份在 2005-2010 年之间的日系车,价格大概在 4000-7000 纽币(约合人民币 1.8-3.2 万元)之间。
我看中了一辆 2008 年的马自达 3,跑了 15 万公里。联系车主、约时间看车、试驾,每一步都像在闯关。最紧张的是找一家靠谱的修车行做购前检查(Pre-purchase Inspection),花费大约 150-200 纽币,但这份报告能告诉你这辆车有没有潜在问题,绝对物超所值。最终,我把车开回家的那天,感觉自己解锁了人生的新篇章。
这辆小破车带我去了太多地方。我们沿着风景如画的一号公路向北,在九十里海滩上追逐日落;我们开着它去汤加里罗国家公园,完成了那段被称为“世界上最棒的单日徒步”的火山穿越;我们把它停在特卡波湖(Lake Tekapo)边,躺在车顶上看银河和流星。它虽然偶尔会闹点小脾气,但每一次自己动手解决小问题,比如换个雨刷、检查机油,都让我觉得自己更强大了一点。
买车、养车的过程,教会我的不仅是机械知识,更是信息搜集、风险评估、谈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张二手车钥匙,给我的不是交通工具,而是探索这个国家真正的自由。
在没有天花板的教室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新西兰最宝贵的财富,是它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在这里待久了,你会发现,当地人(Kiwis)最热衷的活动,就是走向户外。留学生活压力大的时候,去徒步(Tramping)是最好的解药。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去走亚伯塔斯曼海岸步道(Abel Tasman Coast Track)的经历。这是新西兰著名的“九大步道”(Great Walks)之一,以其金色的沙滩和蔚蓝的海水闻名。我们一行四人,背着沉重的登山包,里面装着未来三天的所有食物和睡袋。手机在这里完全没有信号,世界瞬间安静下来。
白天,我们在森林和海滩间穿行,脚下踩着柔软的沙子,耳边是海浪和鸟鸣。晚上,我们住在环保部(DOC)提供的小木屋里。这种木屋设施简单,只有床铺和桌椅,住宿费用根据步道的热门程度,国际游客一晚大约是 40-80 纽币。大家点着头灯,分享着彼此的食物和故事,有来自德国的工程师,也有来自美国的退休夫妇。在那种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异常纯粹和真诚。
第三天晚上,我们躺在沙滩上,看到了我有生以来最壮丽的星空。新西兰南岛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国际暗夜保护区,光污染极少。那条横跨天际的银河,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在那一刻,所有关于论文、成绩、未来的焦虑,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大自然用它的壮阔,温柔地抚平了我内心的褶皱。
这些经历,是任何课堂都无法给予的。它教会我敬畏自然,也教会我如何与自己独处。当你独自一人面对着广袤的山野和星空时,你会开始思考一些更本质的问题: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新西兰的户外,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巨大教室,它不教你知识,但它教你智慧和一种不急不躁的松弛感。
从“你好”到“No worries, mate”,我融入了另一种温柔
留学另一个巨大的收获,是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我所在的奥克兰大学,国际学生比例超过 25%,来自全球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我的课堂里,有来自印度的IT高手,有来自德国的严谨学霸,也有来自南美的热情同学。小组作业就是个小小的“联合国”,大家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千差万别。
一开始,我非常不适应。比如,Kiwis 和欧洲同学习惯在课堂上随时打断老师提问,而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等老师讲完”。他们习惯直接表达不同意见,而我总觉得这样会冒犯别人。但慢慢地,我学会了欣赏这种差异。我开始勇敢地在课堂上举手,开始在小组讨论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学会了如何礼貌但坚定地对别人的观点说“不”。这个过程,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包容。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也为了赚点生活费,我找了一份在咖啡馆打工的兼职。根据新西兰的规定,学生签证在学期内每周可以工作 20 小时,假期则可以全职工作。2024 年的法定最低时薪是 23.15 纽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在咖啡馆的工作,让我真正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新西兰人。我学会了做一杯完美的馥芮白(Flat White),也学会了听懂各种口音的英语。Kiwis 身上那种悠闲、友善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No worries, mate”(没关系,哥们儿)。无论你做错了什么,或者向他们求助,得到的回答大概率都是这句。这种轻松的氛围,让我不再时刻紧绷,学会了用更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小差错。
有一次,一位老奶奶点单后发现忘了带钱包,我告诉她没关系,这杯咖啡我请了。她非常感动,第二天特地带了一小盒自己花园里种的草莓送给我。那一刻的温暖,让我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我赚到的,不只是时薪,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真挚的善意。
所以,如果你也即将开始留学生活,请记住:
别总和自己的同胞扎堆,勇敢地去认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他们的故事会打开你的世界。
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打一份工。它不仅能帮你补贴生活,更能让你了解一个最真实的当地社会。
别怕犯错,无论是语言说不流利,还是文化上闹了笑话。大部分人都很友善,你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在进步。
最后,我想说,那张文凭,它很重要,它是你所有努力的证明。但它绝不是全部。真正能定义你这段留学经历的,是你在深夜独自面对一堆账单时的冷静,是你在徒步路上看到绝美风景时的惊叹,是你在异国他乡的咖啡馆里,与一个陌生人相视一笑的温暖。这些瞬间,会内化成你的勇气、你的眼界和你的一部分,陪你走很远很远的路。别只盯着终点线,好好享受赛道两旁的风景吧,那才是这场冒险,最珍贵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