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新西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puppy

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心很累,脑子里总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来新西兰之前,我也被“内耗”折磨得不轻。但在这里,我好像真的被治愈了。这里没人用统一的尺子衡量你,你可以放心地按自己的节奏慢慢来。周末不再是赶due和焦虑,而是去海边发呆,去森林徒步,抬头就能看到漫天繁星。我才发现,原来生活可以不用那么紧绷,不用时刻去证明自己。如果你也对现状感到疲惫,渴望找到内心的平静,也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答案和勇气。

写在前面,给正在内耗的你
这篇文章不是劝你立刻打包行李飞来新西兰。它更像是一个朋友的分享,告诉你世界上有另一种活法。
治愈内耗不是换个地方就一键完成的,而是在一个新环境里,你终于有机会和自己和解。
文中的数据和经历都是真实的,希望它们能给你带来一些力量和一点点逃离的勇气。

留学新西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嘿,朋友,你是不是也常常在深夜里,感觉脑子里住了两个小人?一个小人拼命往前冲,告诉你“你必须更努力,不然就会被落下”;另一个小人却疲惫不堪,小声嘀咕着“我真的好累,能不能歇一歇?”

来新西兰之前,这两个小人几乎每天都在我脑子里开辩论会,主题永远是“我是不是不够好”。我记得出国前,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凌晨一点的办公室灯火通明,每个人都在“卷”。我一边改着PPT,一边刷着朋友圈,看到同龄人不是拿了国奖就是进了大厂。那一瞬间,焦虑像潮水一样把我淹没。我问自己,我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真的快乐吗?

那个晚上,我走在北京午夜的街头,看着空无一人的马路,突然觉得好孤独。那种感觉,不是身边没有朋友的孤独,而是一种无论你做什么,都感觉自己在一个巨大的、无形的跑步机上,停不下来,也看不到终点。这就是“精神内耗”,一个听起来很玄乎,却真实地消耗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怪兽。

我带着这身疲惫和满心的困惑,登上了飞往奥克兰的飞机。我以为这只是一次地理位置的转移,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但我没想到,这趟旅程,竟然意外地治好了我多年的精神内耗。如果你也对现状感到疲惫,渴望找到内心的平静,也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答案和勇气。

在这里,没有人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你

刚到新西兰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松弛感”。这种感觉不是懒散,而是一种从环境到人心都透出来的从容。

在国内,我们似乎习惯了被各种标准衡量。年龄、学历、工作、收入……像一张无形的网,把每个人都框在里面。30岁前要成家立业,名校毕业就该去头部公司,仿佛人生有一条既定的“成功轨道”,偏离了就是失败。

但在这里,我发现衡量成功的尺子,突然变得五花八门。我的邻居是一位快50岁的大叔,他是个水管工,每天下午三点就下班回家,最大的爱好是侍弄他的花园和开着他那辆老旧的房车去钓鱼。他的生活简单,但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笑容。我住的寄宿家庭里,房东的儿子从顶级大学的法律系退学,跑去学厨师,因为他觉得“做菜能给别人带来最直接的幸福感”。

没有人会去议论他“浪费了才华”,反而会真心实意地称赞他做的烤羊排有多美味。在这里,一个优秀的木匠,受到的尊重绝不亚于一个律师或医生。大家尊重的是你的专业技能,和你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你名片上的头衔。

这种“去标签化”的社会氛围,让我慢慢卸下了心里的包袱。我开始敢于承认,我并不喜欢我之前学的金融专业,我对环境科学更感兴趣。我转了专业,身边没有一个人质疑我的选择,我的导师只是鼓励我:“Follow your heart, t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跟随你的内心,那才是最重要的。)

根据2023年的“世界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新西兰常年位列前十。这份报告的衡量标准不仅仅是GDP,还包括社会支持、个人自由度、慷慨程度等。这背后反映的,正是一个社会对个体选择的包容和尊重。在这里,你可以不用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你可以放心地按自己的节奏,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这种自由,是治愈内耗的第一味良药。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在国内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985毕业,进了外企。但她过得并不开心,每天都在KPI和无休止的会议中挣扎。来到新西兰读了一个园艺设计的硕士,现在在基督城一个植物园工作。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花草打交道,朋友圈里晒的不再是加班的夜景,而是她亲手培育的玫瑰。她说:“我现在的工资可能还不如以前的一半,但我感觉自己才真正活过来了。”

是啊,当我们不再被单一的价值观绑架,我们才有机会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定义属于自己的成功。

大自然,是免费的心理治疗师

如果说社会氛围是软环境,那新西兰的自然环境,就是治愈内耗的硬核“物理疗法”。

在国内,我们的周末常常被“补觉”和“赶due”填满。偶尔想出门,看到的是拥挤的商场和排队几小时的网红餐厅。但在新西兰,周末的正确打开方式是“逃离城市”。

新西兰的国土面积和广西差不多大,人口却只有500多万。这意味着大片的土地被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覆盖。一个惊人的数据是,新西兰有超过30%的国土面积是受保护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开车一两个小时,你就能一头扎进纯粹的山川湖海里。

我第一次被彻底震撼,是在奥克兰西边的Piha黑沙滩。那是一个阴天,巨大的海浪拍打着黑色的沙滩,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我站在海边,感觉自己渺小得像一粒沙子。那一刻,我脑子里那些关于论文、关于未来的焦虑,瞬间被海浪声冲刷得一干二净。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烦恼真的不值一提。

从那以后,我爱上了徒步。我不再宅在宿舍里,而是和朋友们一起,探索各种各样的步道。从简单的城市周边森林公园,到需要专业装备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National Park)火山穿越。每一次徒步,都是一次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洗礼。

走在长满蕨类植物的原始森林里,呼吸着潮湿而清新的空气,耳朵里只有鸟鸣和风声。你的身体会累,但你的精神却在一点点被充满电。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所谓的“森林浴”(Forest Bathing)能够显著降低人体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水平,提升免疫力,改善情绪。

最让我难忘的,是在蒂卡普湖(Lake Tekapo)看到的星空。因为光污染极少,那里是世界著名的“国际黑暗天空保护区”。晚上躺在湖边的草地上,抬头就是一条清晰的银河,像一条钻石铺成的河流横跨天际。流星时不时地划过,美得让人失语。在那样的星空下,你会觉得宇宙如此浩瀚,而我们纠结的那些小事,真的就像尘埃一样微不足道。

这种与自然的连接,让我学会了“放空”。不再时时刻刻用手机填补时间的缝隙,不再焦虑于“下一件事要做什么”。我开始享受无所事事的时刻,可以坐在海边看一个下午的日落,可以躺在草地上看云卷云舒。这种“无用”的时间,反而给了我内心最大的滋养。我才明白,精神的富足,有时候比物质的堆砌更重要。

慢下来,是感受生活的第一步

来新西兰的留学生,可能都会经历一个“不适应期”,那就是这里“慢到令人发指”的生活节奏。

下午五点,商店准时关门;周末,想找个通宵营业的地方比登天还难;银行办事、寄个快递,效率慢得让你想抓狂。我刚来的时候,也常常抱怨这种“懒散”。在国内习惯了24小时外卖、午夜不打烊的便利生活,来到这里,仿佛一下子从快进模式切换到了0.5倍速播放。

但慢慢地,我开始理解并享受这种“慢”。

这种慢,意味着人们把生活和工作分得很开。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方面一直名列前茅。数据显示,新西兰只有约13%的员工工作时间非常长,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到了下班时间,办公室几乎瞬间清空,大家的生活重心会立刻转移到家庭、朋友和个人爱好上。

我的导师,一位在学术界颇有声望的教授,每周五下午雷打不动要去帆船俱乐部。他告诉我:“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全部。”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

在这里,喝咖啡是一种重要的社交仪式。人们可以花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坐下来慢慢品一杯Flat White,和朋友聊聊天。这不仅仅是补充咖啡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连接。我逐渐被这种文化同化,不再把咖啡当成续命的“燃料”,而是享受那段悠闲的时光。

这种慢节奏,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走在路上,陌生人会微笑着对你说“Hello”;在超市结账,收银员会和你聊上几句今天的天气。这种不带目的性的、温暖的交流,让整个社会氛围都变得非常友善。根据“全球和平指数”(Global Peace Index)2023年的排名,新西兰高居世界第四位,是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种安全感,也极大地降低了人的心理防备和精神紧张。

慢下来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多少风景。我开始留意路边开花的树,开始听得懂不同鸟儿的叫声,开始有耐心看完一整本书,而不是刷无数个短视频。我不再用“效率”来绑架自己,我允许自己浪费时间,允许自己出神和发呆。

精神内耗的根源之一,就是我们永远在追赶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忽略了当下。而新西兰的“慢生活”,恰好教会了我如何活在此时此刻。当我不再匆忙,我才真正拥有了时间。

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成长

聊了这么多生活,最后想说说这里的学习。毕竟,我们是来留学的。

新西兰的教育体系,也同样是“反内耗”的。它不强调死记硬背和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你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

课堂上,教授很少会满堂灌输,更多的是抛出问题,引导大家分组讨论。在这里,没有所谓的“权威”,你可以随时打断教授,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反驳他的观点。一开始我很不习惯,总觉得“挑战”老师是大不敬。后来才发现,教授们非常享受这种思想的碰撞。

作业的形式也很多样,除了论文,还有大量的Presentation(演讲)、Group Project(小组项目)和Field Trip(实地考察)。我读环境科学,我们经常要去野外采集水样、分析土壤,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种学习方式,远比坐在图书馆里啃书本要生动有趣,也更能激发人的求知欲。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学术评价体系是立体的。它不只看你的期末成绩,更看重你平时的课堂参与、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小组作业尤其能体现这一点,你需要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合作,学会倾听、沟通和妥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软实力的锻炼。

这里的大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极为重视。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Counselling Service)。比如我所在的奥克兰大学,它的学生健康与咨询服务中心(University Health and Counselling Service)为所有学生提供保密的、专业的心理支持。你可以预约咨询师,聊聊你的学业压力、生活烦恼,甚至是思乡之情。学校传递出的信息是:寻求帮助是正常的,你的心理健康和你的学业同等重要。

这种人性化的教育环境,让我不再为分数而焦虑。我开始享受学习本身带来的乐趣,享受探索未知领域的兴奋感。我明白了,留学的意义,不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文凭,更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独立、更会思考的人。

我知道,写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把新西兰描述得像个世外桃源。当然,这里也有它自己的问题,比如物价高、生活不够便利等等。它不是一个完美的地方,但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让你能喘口气、重新审视自己和生活的可能性。

治愈精神内耗,不是逃离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你的地方就万事大吉了。真正的治愈,是在一个允许你“做自己”的环境里,你开始学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学着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学着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也许你的“新西兰”不在南半球,它可能是一次勇敢的转行,一次一个人的旅行,或者只是从今天开始,给自己留出半小时发呆的时间。关键是,你要意识到,你值得一种更松弛、更自洽的生活。

别再让脑子里的两个小人打架了。试着对那个催你快跑的声音说:“嘿,我们歇会儿吧,看看路边的风景。”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753 Blog

Comments